第2章 人生論
- 生命的珍愛(讀者精品)
- 讀者俱樂部主編
- 2248字
- 2021-05-30 21:02:07
——許地山
老子底人生論是依據(jù)道底本性來說明底。這也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人生底歸宿,一是生活底方術(shù)。人生底歸宿屬于歷史哲學(xué)底范圍。老子所主張底是一種尚古主義,要從紛亂不安的生活跑向虛靜的道。人間的文明從道底觀點說來,是越進展越離開道底本性。第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四章說,“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又,第三十九章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乃至“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這樣崇尚古昔,所謂仁義,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廢后的發(fā)展。古昔大道流行,人生沒有大過大善,大智大愚,大孝大慈,等等分別。所以要“絕圣棄智,”使“民利百倍。”“絕仁棄義,使民復(fù)孝慈。”(十九章)古時沒有仁義,忠孝,智慧等名目,卻有其實;現(xiàn)在空有其名,卻是離實很遠。
老子底歷史哲學(xué)既然是一種尚古主義,它底生活方術(shù)便立在這基礎(chǔ)上頭。生活方術(shù)可以分為修己治人兩方面。修己方面,老子所主張底,如第十章所舉底“玄德”,乃至不爭,無尤,第九章,任自然,第十七章,尚柔弱,第三十六,七十八章,不以身先天下,第七章,知足,知止,第四十四章,等都是。崇尚謙弱,在修己方面固然很容易了解,但在治人方面,有時免不了要發(fā)生矛盾。老子底歷史觀并不徹底,所以在治人底理論上也欠沉重。因為道是無為,故說“我無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圣人無為,故無敗。”穴六十四章一個統(tǒng)治天下底圣人須要無欲得一,三十九章“常使民無知”第三章,此處還要排除名言,棄絕智慧,三十二章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又二章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六十五章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這些話說得容易,要做得成,卻是很難。我們說它底不沉重便在這里。取天下與治天下便是欲望所在,也必得有所作為,這樣,道底本性所謂無欲無為從那里實現(xiàn)出來呢?若說,“無為而無不為,”無不為說得通,無為便說不通了。治天下既不以仁義禮信,一切都在靜默中過活,如果這個便是無為,那么守靜底守,致虛底致,抱一底抱,得一底得,乃絕仁棄義底絕底棄,算為不算呢?又,治天下即不能無所作為,保存生命即不能無欲。總而言之,老子底人生論在根本上不免與道相矛盾。這個明是講治術(shù)底法家硬把與他不相干底道家所主張底道論放在政治術(shù)里所露出來底破綻。假如說老子里所指底道應(yīng)作兩面觀,一是超乎現(xiàn)象,混混沌沌底道,或根本道;一是從根本道所生,而存于萬物當(dāng)中底道,或交易道,那么這道底兩方面底關(guān)系如何,也不能找出。
人生底根本欲望是生底意志,如果修己治人要無欲無為,就不能不否定人間,像佛教一樣,主張除滅意志和無生。現(xiàn)在書中找不出一句含有這種意義底句子。老子也含有中國思想底特性,每一說理便是解釋現(xiàn)實,生活底直接問題,不但肯定人生,并且指示怎樣保持底方術(shù)。人底本性與道底本質(zhì)底關(guān)系如何,老子一樣地沒有說明,甚至現(xiàn)出矛盾。如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書中最矛盾的一句話。知者和言者都是有為,不言可以說是無作為,不知卻不能說是無為。即然主張無為,行不言之教,為什么還立個知者?既然棄知,瞎說一氣,豈不更妙!大概這兩句是當(dāng)時流俗的謠諺,編《老子》底引來諷世底。《老子》中這類矛盾思想大抵都含著時代的背景。編者或撰者抱著反抗當(dāng)時的文化、道德和政治。在那時候,人君以術(shù)臨民,人民以智巧相欺,越講道德仁義。人生越亂,于是感到教育無功,政治無效,智慧無利,言說無補。在文化史上,這種主張每出現(xiàn)于社會極亂底時代,是頹廢的、消極的,這種思想家,對于人生只理會它底腐敗的、惡的、破壞的和失敗的方面,甚至執(zhí)持詭辯家或嬉笑怒罵底態(tài)度。他對于現(xiàn)實底不滿常缺乏革新底理想,常主張復(fù)古。這可以叫做黑暗時代哲學(xué),或亂世哲學(xué)。
亂世哲學(xué)底中心思潮只能溢出兩條路,一是反抗既成的組織與已立的學(xué)說,二是信仰機械的或定命的生活。走這兩條路底結(jié)果,是返古主義與柔順主義。因為目前的制度、思想等,都被看為致亂底根由,任你怎樣創(chuàng)立新法,只會越弄越壞,倒不如回到太古的樸素生活好。又,無論你怎樣創(chuàng)制,也逃不了已定的命運,逃不了那最根本的法理或道。這思想底歸宿,對于前途定抱悲觀,對于自我定成為獨善主義甚至利己主義。在《老子》里盡力地反對仁義孝慈,鼓吹反到古初的大道。倫常的觀念一點也沒有,所以善惡底界限也不必分明。第二十章“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便是善惡為無分別底口氣。在實際生活上,這是不成的,《老子》里所說底道盡管玄妙,在實踐上免不了顯示底疏忽和矛盾底原故即在這上頭。不講道德,不談制度,便來說取天下,結(jié)果非到說出自欺欺人底話不可。
老子底玄學(xué)也很支離,并不深妙。所說一生二,乃至生萬物,并未說明為什么這樣生法。道因何而有?欲因何而生?“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編纂者或作者都沒說明。我們到處可以看出書中回避深沉的思索和表示冥想及神秘的心態(tài)。佛家否定理智,卻常行超越理智底靜慮,把達到無念無想底境地來做思維底目的。道家不但沒有這個,反要依賴?yán)碇侨ミ^生活。這樣,無論文如何,談不到玄理,只能在常識底范圍里說一兩句聰明話,什么“嬰兒”“赤子”“侯王”“芻狗”“雄雌”“玄之門”,等等,都搬出來了。這樣的思想只能算是常識的思考,在思想程度上算不了什么,因為它底根本精神只在說明怎樣過日子。如果硬要加個哲學(xué)底徽號,至多只能說是處世哲學(xué)罷了。
剎那間,窗外仿佛陽光燦爛,一股暖流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