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不復返”這個典故比喻去了以后,再也回不來了,或者形容事物已經過去,不能重現。
此典出自《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戰國末期,秦國打算統一全中國,已在一步一步地消滅其余六國,當秦國大兵開到燕國的西部邊境易水河邊的時候,燕太子丹異常驚恐。于是,他找了一個叫荊軻的武士,派他到秦國去刺殺秦始皇。
太子丹假裝把燕國督亢這個地方獻給秦國,派荊軻去給秦王送地圖,將一把匕首藏在圖卷里,以便讓荊軻見機行刺。
這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后,荊軻就帶著一個隨員前往秦國。太子丹和荊軻心里都清楚,這次去秦國必定兇多吉少。所以,太子丹帶了一批官員穿上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像送喪一樣一直把荊軻送到易水河邊。臨別時,荊軻悲切地唱道: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后來,荊軻行刺沒有成功,反被秦始皇殺掉了,的確是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