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話
- 民間文學大掃描(中國文學知識漫談)
- 蕭楓主編
- 9689字
- 2021-05-25 17:52:17
第一節 中國民間文學史
神話與原始宗教
神話與原始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弟。
原始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包括原始巫術、圖騰崇拜等內容。下面分述它們與神話的關系。
原始巫術是原始人一種信仰的技術和方法,原始人“認為憑借自己的力量,利用直接的方式和方法,可影響、控制客觀事物和其他人行為的巫教形式”。祈求、招魂、驅鬼、詛咒等巫術活動,目的在于影響和改變客觀事物,這既表現原始人對自然的恐懼,而又顯示他們征服自然以保護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愿望。巫術在原始社會發揮著“準科學”的功能,因為巫術當中包含著許多天文、歷史、醫藥的科學知識。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巫術看作是“前宗教”現象,因為巫術與宗教不可分,“巫術補充了萬物有靈論,同時萬物有靈論也補充了巫術;它們共同組成了宗教(其中包括各種巫術的動作與語言等儀式)的和一般形式的、以及后來非常發達的各種形式的根本核心與基本實等質”。
巫術與神話關系密切,巫術的咒語和神話都是原始的語言。像埃及神話《金字塔文》、《死人的書》所記載的長長短短的“頌歌”和“文章”,都是“呵護死者,使不受妖物傷害,并得長生于幽冥世界”的巫術咒語。古印度的神話古書《吠陀經》中的《阿薩法吠陀》全為降魔伏怪的咒語。在我國,被視為“巫書”、“怪書”的《山海經》記載的諸多神話也與巫術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蚩尤與黃帝交戰,雙方都施行巫術。銅頭鐵額的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而黃帝則放旱止雨,最終戰勝了蚩尤。由此可見有的神話是從巫術轉變而成的。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必然現象。“圖騰”是北美印第安人奧吉布瓦方言“totem”的音譯,意思是“他的親屬”。原始人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無生物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認為本氏族來自(生自)于這些動植物或無生物。因此,原始人便把它們當作“圖騰”(標記)并對它們膜拜。這種膜拜的行動和觀念是神話產生的溫床。像族源神話,便明顯看出這種圖騰的印跡:
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喬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龍而生炎帝。
——《三皇本紀》
殷契,母曰簡狄,有嚳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烏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記·殷本紀》
這些感生神話與炎帝氏族的龍圖騰信仰,與殷氏族的鳥圖騰信仰,都有密切關系。而后,圖騰徽記的諸氏族在發展中不斷聯合和融合:
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鹖、鳶為旗幟。
——《列子·黃帝》
融合之后的部落聯盟又從眾多氏族的圖騰徽記中選擇其中之一個,用作部落的圖騰徽記。現在我們在廣大的中華大地見到的“龍鳳呈樣”的藝術圖案多少都帶有遠古圖騰崇拜的因素。而在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盛傳許許多多的圖騰神話。像北方的鄂溫克族,以熊為圖騰。他們稱公熊為“合克”,這是對最高父輩的稱呼;稱母熊為“惡我”,這是對最高母輩的稱呼。他們把熊當作自己的“遠祖”,因此他們獵熊吃熊都有復雜的儀式和禁忌。熊死,說“睡覺了”;認為熊的腦、眼球、心、肺、肝和喉管,都是其靈魂寄居之所,禁忌食用;吃熊肉時,大家圍在“仙人柱”(獵人小屋)中,一齊作烏鴉叫聲,并叨念著說:“是烏鴉吃你的肉,而不是我們!”他們當中流傳的《鄂溫克人的起源》神話說,從前有一個獵人上山打獵,被一頭母熊逮住,后被帶到山洞,被逼與母熊結婚,生下一只小熊。后來獵人逃跑,母熊帶著小熊緊迫不舍,追到河邊,獵人已登木排到了對岸。母熊憤怒,把小熊撕成兩半,一半拋給獵人,一半留給自己。拋給獵人的那半便成為鄂溫克人的祖先。在南方,瑤族、畬族和部分苗族以犬為圖騰。這些民族還處在氏族部落的時代,以狩獵游耕為生,獵犬為他們捕捉獵物和保衛他們安全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他們把犬當作一種精靈和神加以崇拜,進而當作自己盤瓠部落的徽記,當作自己部落的始祖,并立盤瓠廟或盤瓠神位加以祭祀。畬族每家還有一根祖杖,作為圖騰的象征。瑤族神話《盤王的傳說》認為:高辛王蓄養的龍犬為高辛王打敗了入侵的番王,娶高辛王三公主為妻。然后想要在蒸籠里蒸七天七夜變成完人,但三公主怕蒸死了丈夫,提前揭了蓋,龍犬雖已變人,但頭上腿上還有很多毛,只好包上頭巾和綁腿。高辛王命龍犬為南京十寶殿侯王,俗名盤護(瓠)王。盤護(瓠)王與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他們又自相配婚,繁衍了瑤族的子孫。所以瑤人都尊龍犬盤瓠是民族的始祖。以上例子,充分說明神話與原始宗教有密切關系,它們的產生有著共同的物質基礎和心理基礎。當初,人與自然渾然一體,人完全依賴于自然。待到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工具改進了,人類的思想和語言才得到發展。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有別于一般動物而獨立存在,并認識到,人有依賴自然、畏懼自然的一面,也有對抗自然、征服自然的一面。依賴,產生對自然的崇拜;對抗,產生對自然奧秘的了解和對自然控制征服的愿望。但這種愿望依然受到生產力的制約,人們對自然的種種現象,諸如天體運行、風雨變化、四季更迭等,都不可能科學地解釋,只能從自身主觀體驗出發進行幻想,把自然當作人看待,當作崇拜的對象。正如費爾巴哈所說的:“人本來并不把自己與自然分開……所以他把一個自然對象在自己身上激起的那些感覺,直接看成是對象本身的情志。有益的、好的感覺和情緒,是由自然的、有益的東西引起的;壞的,有害的感覺,像冷、熱、餓、痛、病等是由一個惡的東西,或者至少是由壞心、惡意、憤怒等狀態下的自然引起的。因此人們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覺地——將自然的東西弄成了一個心情的東西,弄成一個主觀的、亦即人的東西……把自然當成宗教、祈禱和侍奉的對象。”
人們在對自然現象進行探索的同時,對人自身的種種現象也進行了探索。英國安德留·蘭(1844~1922)曾對原始人心理特征作如下概述:一、相信人世間萬物和人類一樣,都有生命、思想以及感情,即所謂濫靈論;二、相信魔術與迷信,認為人可以變獸,獸可以變人,風雨雷電可用魔術來招致;三、相信人死后靈魂可離身,并有知覺而存在于別的一個世界,而它的肉身作息,與生前無異;四、相信可以附在有生的或無生的物類;五、相信人類本可不死,死是由于死者受了仇人的暗算;六、他們具有好奇心,而且非常強烈,見到自然現象以及生死睡夢,都覺得奇怪,渴望得到解釋。其中第三點和第四點,正是原始人靈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心理基礎。
在靈魂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這種集體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創造了宗教的神,也創造了神話的神。宗教有雷神、月神、太陽神、山神、河神等,神話也有這些神。這些神,都是原始人幻想的產物。只是神話是現實基礎上的幻想,宗教是對現實“彼岸”的幻想。兩方面的幻想,常常結合在一起,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制約,成為原始人的一種宇宙觀。
但是,神話與宗教畢竟有著明顯的區別:
第一,宗教是人們對大自然軟弱無力、感到恐懼而產生的一種消極觀念。
如雷神、水神、巖神、樹神,它們給人以陌生、恐怖的面孔和虛無的感受;神話大多是人們的同類和師傅,是持勞動工具的現實人物,如密洛陀、布洛陀、布伯等。在他們身上,集中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反映了人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中的積極進取精神。
第二,神話把愿望訴諸語言,口耳相傳,激發人們去征服自然,一般沒有崇拜儀式。
宗教不僅使用語言,還有崇拜儀式,它們通過魔咒法術去抑制自然,但更多的是表現對自然的討好和乞求。至于盤瑤的盤瓠神話和盤王節祭盤王儀式并存,布努瑤的密洛陀神話與祝著節祭密洛陀儀式并存,這種二重性是相互滲透規律作用的結果。
第三,神話“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持自然力”(馬克思語)。
這種想象由現實生活引起,它賦予一切對象以生動奇妙的形象,具有質樸、崇高、浪漫的品質,給人們健康愉悅的美感。而宗教則缺乏這樣的審美感受,表現了匍伏于自然力的消極面。如人們恐懼江河泛濫的洪水,便虔誠地獵取犧牲(或動物或人)來供奉水神。
神話的內容和分類
我國神話特別是少數民族神話,豐富多彩,奇偉瑰麗。從內容出發,結合各民族神話的特點,作如下分類:
宇宙起源神話
宇宙起源神話指的是解釋天地來源和結構的神話。大致有六種類型:
自生型。認為天地本來就存在,宇宙萬物是自然形成的。如彝族古歌《萬物來歷》中說:“很古的時候,沒有天和地,混混沌沌的,產生了清濁氣。大風輕輕吹,清氣往上升,濁氣往下沉。清氣變成天,濁氣變為地,清濁變陰陽,陰陽會相交,產生青紅黃。”認為天地清濁之氣自然形成,萬物是陰陽相交的結果,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觀念。又如納西族《東巴經·懂述戰爭》說:天和地還沒有鎮定,日月星辰還未出現的時候,在上方出現了佳音,在下方出現了佳氣,佳音佳氣結合變化,出現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變成了天地萬物。這也是陰陽結合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它還表現了世界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的樸素唯物論思想。自生型天地開辟神話出現較晚,對宇宙形成的解釋比其他類型神話更合理些。
胎生型。認為天地是由一位創世母神或某一生物生下來的。如布依族《古老歌》認為天地是由他們的創世大母神翁戛胎生的。苗族古歌《金銀歌》也認為天地是羅迪生生下的雙胞胎。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的觀念的映象。而有些民族的神話則是一夫一妻制社會的折光反映,因而有天父地母婚配而胎生天地萬物之說。如珞巴族神話說,天是一個男人,地是一個女人,最初天地混沌一團,后來才逐漸分開,并結了婚,生下許多孩子,如日月、樹木花草、鳥獸蟲魚,等等,這是天父地母婚配生育萬物的典型例子。
蛋生型。認為天是由蛋孵化出來的。蛋是動物生命體肇始中常見的現象,原始先民既認為天和地都是有生命的,那么,把這些有生命之物的形成與蛋生聯系在一起是很自然的。如壯族神話說:從前沒有天地,先是宇宙中旋轉著一團大氣,大氣越轉越快,最后變成一個圓蛋,蛋中有三個蛋黃。后來這個蛋爆開成三片,分別化成天空、海洋和大地。《苗族古歌》也說:宇宙最早是云霧,而云霧像孵蛋那樣孵出了科啼與樂啼兩種巨鳥,巨鳥又孵出了天地。
開辟型。認為天地原先粘在一起,混沌一團,后來由巨人神將它們分開,才有了現在這樣的天和地。而這位神人可以是男性神,也可以是女性神。前者如著名的盤古,有關他的神話記載在漢文古籍中,一般認為是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此外,還有布依族中的力戛、傣族的英叭、拉祜族的厄莎等都是開天辟地的男性神。女性神如水族的“伢俁”女神(伢,水語即婆婆;俁是媧。伢俁,據說就是女媧)、壯族的姆六甲、鄂溫克族的女薩滿等,這些女性神形象的出現,比男性神更早,她們的形象很可能是母系社會中女性崇拜的產物,而男性神則可能是進入父系社會之后才產生的。
創造型。認為天地是由巨人神制造出來的。有的民族的神話認為天地是由女神或男神創造的,如衛拉特蒙古族的《麥德爾娘娘創世》和維吾爾族《女天神創世》即認為是女神的創造;而滿族創世神話則認為是男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的創造。有的民族的神話認為是偶生神的創造。如納西族的東神和色神、阿昌族的天公遮帕麻和遮米麻、苦聰人的阿娜和阿里等都是偶生神,他們共同創造了天和地。還有的民族的神話認為是群體巨人的創造。如彝族的《勒鳥特依》說,天神恩體古茲召集眾神共商開天辟地大業,決定由鐵匠神阿爾制成四把銅鐵叉、九把銅鐵掃帚和九把銅鐵斧。然后又由四位巨人分別用銅鐵叉分開天地,九位女神分別用銅鐵掃帚打掃天地以及九位男神分別用銅鐵斧把大地錘平。這是原始先民集體勞動生活的折光映象。此外,創造型神話中,還有說是動物或昆蟲造天地的說法,如哈尼族的《天、地、人的傳說》認為神魚造了天地;侗族神話的創世母神薩天巴,是只金斑大蜘蛛;壯族《布洛陀和米洛甲》神話中也說是螟蛉子和拱屎蟲兩只小昆蟲造了天地,等等。
化生型。認為天地是由巨人神將某物變成的,或是巨人神的軀體或動物軀體化生而成的。巨人神神力變天地萬物的神話,如傣族經書中說神混散撤下荷花種子,并將開遍荷花的地方變為組成世界的四大洲;景頗族和傈僳族也有天神將云霧或海霧變成大地的神話。巨人神身軀化生天地萬物的神話,最著名的是漢文古藉中《述異記》記載的盤古化生神話,受其影響,白族古歌《創世紀》說,盤古、盤生化身為木十偉,木十偉的軀體的各個部位化生天地萬物。動物軀體化生神話在少數民族中也很多,其中又以牛與虎較為常見。如藏族《萬物起源》說:天地萬物都源于牛;哈尼族的《奧色密色》說,龍牛化生了天地萬物;而彝族的《梅葛》等則認為世界是虎化生的。
天象起源神話
天象起源神話即解釋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來源的神話。這類神話如關于日月星辰來源的神話,常與宇宙起源神話結合在一起,又可分為化生型、自生型、神造型、人變型等具體類型。此外,還有關于射日月運行神話,等等。
射日月神話可以說是日月起源神話的續篇,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保存很多。從其存在的形式看有兩種情況:一是包含在各民族的創世史詩中,如《苗族古歌》在造日月后而有“射日月”專節,瑤族《密洛陀》、彝族《梅葛》等都屬于這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獨立存在的射日月神話。如壯族有《侯野射太陽》、《特康射太陽》和《郎正射太陽》三種異文,赫哲族有《射太陽》,臺灣高山族有《太陽和月亮》、《人和月亮》等。射日月神話的前提是幾個太陽并出,有著名的“十日并出”,較常見的“十二日并出”,還有“九日”、“五日”、“二日”并出,等等。于是,探討使原始人產生數個日月同時出來這種想象的原因,成了學術界關注的問題之一,有日暈說、抗旱救災說、巫術說、圖騰部落說、神族內訌說等。我們認為,從抗旱救災說引申出來的巫術比較合理,也就是說,“射日”不過是“交感巫術的一種變形,表現了原始人想通過巫術控制自然現象的企圖”。
日月運行神話也是日月起源神話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對日出日落周而復始、日月晝夜交替、日月蝕等現象的解釋。如拉枯族神話說,太陽神很勤勞,每天都在天上從東到西走一趟,看看人間萬物。冬天他騎馬快跑,馬兒聰明,專走近路,所以跑得一天比一天快;夏天他騎豬,豬走得慢,又笨,盡走遠道,所以一天比一天慢。這不但講了太陽運行的工具,而且對夏日長冬日短問題也作了生動的解釋。哈尼族的《太陽和月亮》則對日月晝夜交替現象進行解釋:日月原是姐妹倆,因為妹妹小,不敢夜晚出來,做了太陽;而姐姐做了月亮,夜里出來。關于日月蝕現象多被認為與天狗有關。如傈僳族神話說,天狗原住地上,因其主人的仙草被太陽和月亮偷去分吃了,就跑去咬日月,結果就有了日蝕和月蝕。
天象起源神話還包括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進行解釋的神話,又以雷電來源的神話為最多。如高山族神話說,父子上山打獵,兒子偷懶跑了回來,騙母親說父親不見了。母親便手持松明上山尋找,找到后,父親大罵兒子,升天化為雷,而手持松明的母親也隨之升天化為閃電,他們鳴雷打閃,是在教訓兒子。壯族還把雷神想象為鳥形,說他生就一對燈籠眼,閃著綠光,背上長一對翅膀,抖動起來就刮風暴。
人類起源神話
人類起源神話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
自然生人型。各民族的自然生人型神話不盡相同。有的認為人從天上掉下來的,如德昂族神話說,從天上掉下八個神創造世界,因他們吃了芳香的泥土,在地上住了九千年,所以其中四個變成女人,四個變成男人,成了人類最早的父母;有的認為人是由大地生出來的,如佤族有個“司崗里”,意思是生人的石洞,相傳人類就是從這個石洞生出來的,所以至今佤族視這個石洞為神圣之地,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人從土出的起源觀念可能是人類在穴居時留下來的記憶,也可能與人死后埋葬地下的觀念相關聯。還有的認為是植物生出來的,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滿族神話說,女真天母阿布卡赫赫變成柳葉,落到人間,生育了人和萬物,屬于樹葉生人;獨龍族神話《壇嘎朋》說,巨人壇嘎朋是從樹丫巴中生出來的,屬于樹木生人;衛拉特蒙古族有則神話生動地描寫了花生人的情景:山頂上長出一棵草,草開了花,從花蕊中生出半邊人,只有一只胳膊、一條腿、一只耳朵和半張嘴。這半邊人爬呀爬呀,遇到了另一個也是從花兒生出的半邊人,兩個半邊人合成一個,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個人。壯族女始祖姆六甲也是從花兒生出來的。此外,還有巖石生人、竹生人、葫蘆生人、蛋生人說法。
動物變人型。這種類型主要是猴子變人神話。如珞巴族的《人和猴子為什么不一樣》,彝族創世史詩《門味間扎節》中有“猴子變人”專章;此外,藏族、佤族、傈僳族等也均有“猴祖型”神話。這些猴子變人神話大都描述了變人過程的細節,如敲石發現了火,因此知道以熟食代替生食,以及怎樣脫掉全身的毛和尾巴等表明原始人曾思索過猴子變成人的問題,而且這種思索有其客觀依據,即猴子在形體和智力上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不能說這類神話與現代科學論完全是一種巧合,而是原始人的確曾經相信猴子變人有道理。當然,這種相信僅是憑著直觀和感覺觀測的結果,而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神造人型。天神造人的說法無論在我國還是世界神話中都是相當普遍的,不過諸神造人的原料和技法卻不盡相同。我國少數民族神話中,最常見的是用泥土造人,它透露出各民族都經歷過制陶時代。如壯族的姆六甲,是從花兒中長出的女神,她撐開兩腳,站在兩座大山上,突然吹來一陣風,覺有尿意,于是撒了一泡尿,并將尿濕的泥土捏了很多人,從此世上才有了男人和女人。彝族史詩《阿細的先基》中的男神阿熱和女神阿咪,獨龍族的天神嘎荷等也是用泥土造人,而且造成之后,對著泥土吹了一口氣,泥人才有了血肉和生命。此外,有些民族認為用動物造人,如鄂倫春族的《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說,恩都力莫里根用飛禽的骨頭和肉造人;瑤族《密洛陀》說天神用蜂仔造人,“用蜂蠟捏手,用蜂蠟捏腳,捏成人的樣”,然后放進缸里,過了九個月,才長成活人;有的則認為是用植物造人,如土家族神話說依羅娘娘,用竹做骨骼,落葉做肺,紅豆做腸子,葫蘆做腦殼,通了七個洞,吹一口仙氣便活了;布依族認為天神用樹木做人;鄂倫春族另有神話說天神用樺樹皮造人;等等。
洪水遺民生人型。這屬于人類起源神話的續編,但各民族的神話中洪水的起因及遺民的類型不盡相同。洪水的起因,有的認為是因為天帝懲罰人類而造成的,如柯爾克孜族、苦聰人、彝族、納西族等民族的神話;有的認為是天神相互爭斗而造成的,如哈尼族、景頗族的神話;有的認為是雷神為了復仇而造成的,如壯族、瑤族、侗族、布依族、仫佬族等的神話;還有的沒有說明洪水的起因,而只把它說成是自然災害,如滿族、傈僳族、高山族、仫佬族的神話等。洪水遺民的類型,最常見的是兄妹婚,而且情節大體相似,這是由于各民族之間長期文化交流的結果,也是原始血緣群婚的折光反映。如苗族的央公、央婆,侗族的丈良、丈妹,哈尼族的佐羅、佐卑,拉祜族的扎笛、娜笛,壯族的伏依兄妹,等等。其次是人神婚和人獸婚,前者指洪水后,只剩一男兒,在天神的授意下,與天仙女結婚。如納西族的《創世紀》、彝族的《洪水漫天的故事》等,這可能是族外婚的產物。后者指洪水遺民兄妹婚后,只生女不生男,其女嫁給熊、虎、蛇等動物,才繁衍人類。如白、土家、怒、布朗、維吾爾、哈薩克等族神話都有這種的情節,這顯然是原始初民圖騰觀念的一種反映。需指出的是,各民族的洪水兄妹遺民神話中大都有生下怪胎與畸形兒的情節,這表明原始初民已對近親婚配給后代造成危害有了相當自覺的認識。
民族族源神話
“民族“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來說,包括氏族、部落、部族。狹義的民族即現代民族。這里的民族族源神話是就廣義的民族而言。它大體分為兩種類型:
一族獨生型。即神話只講某一民族的由來。其中又有動物始祖說和天神始祖說。動物始祖說認為某動物直接成為某民族的祖先,或一始祖直接與一動物婚配,而繁衍了該民族。如傈僳族的《虎氏族的來歷》和《熊氏族的故事》,白族的《大姑娘和熊氏族》,納西族支系摩梭人的《喇氏族的來源》,哈薩克族的《牧羊人與天鵝女》,苗族的《神母狗父》,等等。這類神話與圖騰信仰密切相關。天神始祖說認為天神與天神,或天神下凡地上與人類婚配而為某一民族的祖先。如臺灣阿美人的《神鳥的啟示》,滿族《女真族族源傳說》以及黎族的黎母是天神降下的蛇女,等等。這些神話中的天神崇拜最初是女始祖,后是男始祖。
多族同源型。多族同源型神話流傳于瑤、侗、納西、傈僳、布依、仫佬、哈尼、拉祜、基諾、怒、彝、苗、黎、高山等十幾個民族中,這是我國絕大多數民族同源共祖史實的一種折光反映。這種類型神話絕大多數和洪水遺民生人神話聯系在一起。有的認為洪水遺民兄妹二人婚后生下怪胎,砍碎后變成許多民族的人。如瑤族《伏羲兄妹的故事》,以及苗族、仫佬族等民族的神話。有的則認為洪水遺民兄妹二人婚后種葫蘆或生下葫蘆,再從葫蘆中走出許多民族的人。如基諾族的《瑪墨、瑪姆和葫蘆里的人》、傈僳族的《天地開辟》、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等等。因此,不少學者指出:葫蘆乃中華民族同源共祖的共同母體的象征。
文化起源神話
文化起源神話是指各民族用原始思維來詮釋他們祖先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之起源的神話。其中以維持人類衣食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要素——火和谷種最為突出。
火的起源。關于火的起源神話,有的以動物為主人公,有的以創世神為主人公。前者以高山族支系布儂人《神鳥傳火》最典型。傳說古時布儂人住在阿里山的森林里,以穴為屋,以獸皮為衣,生吃食物。后來有一只叫“黑心士”的神鳥,將火種銜來吐給布儂人。火種落入草叢而燃燒,布儂人于是感到光明和溫暖,并由此得知草葉堆可以保存火種。壯族的布洛陀取火神話是以創世神為主人公的典型例子。傳說布洛陀造天地后,因為沒有火,人們都生食東西,有一天雷公用閃電擊榕樹,燃起大火。人們都驚慌而逃。布洛陀卻走近火,覺得熱如太陽,于是取火烤食物,人們就學會了熟食。后來下了一場大雨,把火熄滅了,布洛陀便用神斧砍榕樹,進出火星,才再一次得到火種。其他民族的關于火的起源神話大致上可以歸入上述兩種類型中。
谷種的起源。關于谷種起源的神話,較原始的是以動物為主要角色的。如西南地區十幾個少數民族中幾乎都有狗取谷種神話。考察其原因大體有三:其一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動物是狗;其二是谷穗形似狗尾;其三是狗可能曾是這些民族祖先的圖騰,如瑤族、哈尼族、拉祜族、藏族神話中都有狗圖騰的痕跡。此外,還有老鼠、麻雀、斑鳩、螞蟥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類神話中的主角逐漸由天神來充當。但人也并非處于完全被賜予的地位,而且已出現了某種程度上與神的抗爭。如哈尼族的《塔婆取種》說,塔婆是人類的始祖母,她生下了12個孩子后,他們都各自走了。后來塔婆到三兒子龍王處要來谷種撒在人間,從此人類才有糧食吃。這是天神把谷種帶給人類。而苗族的《沙地古咪找糧種》則說,從前世上沒有糧種,有個叫沙地古咪的青年,在馬鹿、老虎和野豬的幫助下,不知走了多少路,找到了黃瓜,稱之為“扣里”(意為很遠)。又走了很遠,找到了小米,稱之為“反騷”(意為到頂、到頭)。然后他往回走,遇見了包谷,稱之為“絲茴”(意為回轉來)。人在這則神話中已是主角了。
除上述關于火與谷種起源的神話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神話。如布依族古歌《造萬物》中有發明弓箭,反映狩獵文化起源的神話;壯族的《布洛陀》中有造牛,反映農耕文化起源的神話;高山族的《最古志的陶器》則是關于陶器制作,反映日常生活文化起源的神話。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
民族英雄神話
民族英雄神話是指敘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英雄業績的神話。這里的“英雄”不應是神,而只能是半神半人或得到神的幫助的人,這些人的行為以及所創造的業績便構成了英雄神話。這些英雄人物身上往往體現了所屬民族的性格和氣質,他們的命運總是與本民族的興衰聯系在一起,他們在與大自然或惡勢力的斗爭中功績卓著,造福于民族,所以深受本民族的敬仰和崇拜,甚至被加以神化。這類神話大多是民族崛起時期的產物,它與后面即將講到的氏族(部落)英雄傳說彼此很難區別,又是構成英雄史詩的主要內容,故這里從略。
以上對中國各少數民族神話六種類型作了粗略的概括分析。其實,少數民族中還有不少神話也都可以自成一類,如圖騰神話、冥世神話、風俗神話等,這些都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