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漢六朝史學典籍
- 中國歷史縱橫談:史學與掌故的歷史
- 蕭楓主編
- 13882字
- 2021-05-30 20:59:27
《史記》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漢司馬遷撰。初名《太史公書》,亦稱《太史公記》《太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其父司馬談于漢武帝建元、元封年間為太史令,掌管文史星歷,管理皇家圖書,曾有志編寫古今通史,但未能如愿,去世前囑咐司馬遷繼承其遺志。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任父職,在太初元年(前104)參加制定《太初歷》后,開始撰寫《史記》。經十余年努力,終于成書。
該書記事起于傳說中的黃帝,訖于漢武帝,歷時三千余年。所述史事,詳于戰國、秦、漢。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是全書綱領,按年月記述帝王言行政績,兼錄各方面重大事件。其中先秦諸篇按朝代成篇,秦漢諸紀則按帝王成篇。項羽雖然不是帝王,但他一度主宰天下,分封侯王,政由羽出,所以把項羽也載人本紀。“表”采用表格形式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以清脈絡。其中包括世表、月表和各種年表。“書”敘述各種制度沿革,內容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世家”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兼及個別地位與侯王相當的著名人物。“列傳”主要是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的傳記。少數篇章為中國少數民族以及與中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記錄。本紀和列傳是全書主要部分,與表、書、世家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該書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謂“究天人之際”,就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系,作者在書中批判了前人的“神意天命論”,而代之以“帝王中心論”。所謂“通古今之變”,就是研究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這一朝代更替的周而復始的固定公式。這種認識并不科學,不過當時人們也只能達到這種認識水平。
該書取材豐富,對《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國家收藏的檔案、民間保存的古文書傳,并增添了親身采訪和實地調查的材料。作者在廣泛取材的同時,又注意鑒別和選擇材料,淘汰無稽之談,表現了審慎的科學態度。在撰寫過程中,“不虛美,不隱惡”,力求實事求是。
漢代以前,出現過多種體裁的歷史著作,但就記事的久遠、內容的廣泛、史事的詳實、材料的系統、組織的完善來看,都不如《史記》。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該書堪稱第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由它開端的史書紀傳體影響深遠,后來歷代的“正史”都采用了這一體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動精煉,寫人敘事形象鮮明,對中國后世的散文和傳記文學有良好的影響。
司馬遷死后,了解該書的人并不很多。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祖述其書,公布于世,從此開始流傳。東漢時已有殘缺,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缺少十篇,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認為所亡十篇是《景帝紀》《武帝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并說漢元帝、成帝時褚少孫補作了《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傳》。對張晏的說法,有人持有異議,但該書有殘缺,則是可以肯定的。今本一百三十篇羼雜后人續筆,如書中“褚先生曰”即為褚少孫所作,文字粗陋不可取。
后代有很多人訓釋該書,南朝宋骃以徐廣《史記音義》為基礎,吸收儒家經傳和諸子百家之說,又攝取前人成果,撰成《史記集解》八十卷,為現存最早而又完整的舊注。唐司馬貞又采各家舊注作《史記索隱》三十卷,注音與釋義并重,提出不少新見解。唐張守節以畢生精力撰《史記正義》三十卷,訓釋詳備,質量又有提高。清梁玉繩作《史記志疑》,側重考證書中史事。日本瀧川資言撰《史記會注考證》,匯集了各家注釋和考證成果。水澤利忠又撰《史記會注考證校補》,以補充《會注考證》。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嘉靖、萬歷時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時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都是質量較好、流傳較廣的刻本。同治時又出現金陵書局刻本,此本是張文虎在錢泰吉校本基礎上參酌眾本形成的,錯訛較少。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勘本《史記》,便于閱讀,所據底本即金陵書局刻本。
《漢書》
紀傳體西漢斷代史。共一百篇,其中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后人析為一百二十卷。作者班固,字孟堅。其父班彪撰寫《后傳》六十五篇,作為《史記》續篇。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開始整理《后傳》。他認為《后傳》不夠詳備,便在《后傳》基礎上,著手撰寫《漢書》。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班固卒時,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續撰,后又命跟隨班昭學習《漢書》的馬續踵成之,據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所載,馬續補修的僅為《天文志》。
該書體例與《史記》大略相同,都是紀傳體。但《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斷代史,首創斷代為史的編纂方法。同時,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書”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載人《史記》“世家”的陳涉、外戚和漢代諸王一律編人“傳”內;“列傳”簡稱為“傳”。這些體例上的變化,對后來的一些紀傳體史書影響很大。
《漢書》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史籍。班固曾任蘭臺令史,負責掌管皇家圖籍,典校秘書,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資料;又加上編寫《漢書》有《史記》《后傳》作為主要依據,因此,使《漢書》保存的歷史資料比較豐富。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記載,雖然《漢書》基本上移用了《史記》,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準不一,移用時也常常增補新的內容。如《賈誼傳》增加了“治安策”,《晁錯傳》補入了“教太子疏”“言兵事疏”“募民徙塞下疏”“賢良策”,《路溫舒傳》增收了“尚德緩刑疏”,《鄒陽傳》增補了“諷諫吳王濞邪謀書”,《公孫弘傳》補人了“賢良策”等,在不少人物的傳記中增加了一些史事,提供了新的史料。另外,《漢書》還在《史記》之外新立了一些篇目,僅紀傳部分就增加了《惠帝紀》和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李陵、蘇武等傳。至于漢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漢歷史,班固在《后傳》的基礎上,博采其他書籍,斟酌去取,綴集成篇。就保存西漢歷史資料來說,現存的史籍以《漢書》最稱完備。
《漢書》還第一次創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錄人物從傳說時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吳廣,區分為九等,加以評價。《百官公卿表》首先敘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后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比較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的職官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是研究秦漢宮制不可缺少的資料。
《漢書》的志尤為人們所重視。由《史記》八書演變來的一些志,內容與《史記》也多有不同。如《食貨志》是由《史記》的《平準書》演變來的。它有上下兩篇,上篇言“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篇談“貨”,即商業和貨幣情況,不僅是記述西漢經濟的專篇,而且對漢以前的情況有所追述,內容超出了《平準書》。在八書內容之外,《漢書》又創立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系統地記載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古代兵刑不分,該志又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專載五行災異,剔除其中天人感應的迷信色彩,志中保留的有關自然災害、地震、日月蝕的記載,是研究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戶口數字以及各地物產、經濟概況、民情風俗。《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載錄了存世的書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的志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創新,擴大了歷史研究領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譽。
《漢書》始出,學者莫不諷誦。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訓,比較難讀,東漢末年,服虔、應劭已開始注音釋義,魏晉南北朝以后出現的《漢書》音注更多。唐顏師古匯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釋,糾謬補闕,完成了《漢書》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謙作《漢書補注》,征引的專著和參訂者多達67家。顏、王的注本,是《漢書》舊注的代表作。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漢書》標點校勘本,它以《漢書補注》本為底本,參校北宋景祐本、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同治金陵書局本,并吸取了前人考訂成果,辨正了文字方面的謬誤,是《漢書》流傳過程中一種較好的版本。
《后漢書》
紀傳體東漢斷代史。共一百二十卷,包括紀十卷、傳八十卷、志三十卷。紀、傳為南朝宋范曄撰。志為晉司馬彪撰,一般稱《續漢志》。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生于晉安帝隆安二年(398),曾為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累遷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宣城太守,郁郁不得志,遂以著述為事,撰寫《后漢書》。后又陷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的權力之爭,于元嘉二十二年遇害。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卒于晉惠帝末年。
范曄撰寫《后漢書》以前,已經出現了多家后漢史作。東漢明帝至靈帝時,經過班固、劉珍、伏無忌、邊韶、馬日磾、蔡邕等幾代人的相繼撰述,寫成了紀傳體《東觀漢記》,記載了東漢光武帝至靈帝的東漢史。此后,吳謝承和晉薛瑩、司馬彪、劉義慶、華嶠、謝沈、張瑩、袁山松、袁宏、張璠等都有著述。范曄在各家基礎上,博采眾書、斟酌去取,成一家之言。其中對《東觀漢記》吸取尤多。他原擬效法《漢書》,撰寫十志,但因被殺而未及完成。范書記事簡明扼要,疏而不漏,后來居上。因此,它傳世后,除袁宏《后漢紀》外,其他各家后漢史作相繼失傳。
《后漢書》紀、傳的編次與《漢書》有所不同,紀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紀》,相當于《漢書·外戚傳》。皇后由傳人紀,襲自華嶠《后漢書》。這一變化,固然與東漢女后多次臨朝稱制有關,但也出于對君權的尊崇。傳于《漢書》之外創立了七篇類傳,包括《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這些類傳都是根據東漢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思想風尚設置的,有的類傳為后世紀傳體史書所效法。
志中《輿服志》為《漢書》所無。《漢書》有《百官公卿表》,記述西漢職官制度。司馬彪改“表”為“志”,創立《百官志》,敘述東漢分官設職情況。這兩篇志,后人修史多有因襲。志中未設《食貨志》,漏載一代經濟制度。后來《晉書·食貨志》追述了前代經濟狀況,多少彌補了這一不足。
南朝梁劉昭第一個集各家后漢史書同異以注范書,并從司馬彪《續漢書》中抽出志,也加以注釋,補人范書。唐高宗之子李賢和張大安、劉納言等為范書作注,征引廣博,訓釋簡當。李賢等人的注行世后,劉昭的范書注不被人重視,遂至散佚。司馬彪志的注基本流傳下來,僅缺《天文志》下卷和《五行志》第四卷的注。清惠棟作《后漢書補注》,多有創見。此后王先謙以惠棟注為主,吸取各家成果,撰《后漢書集解》,對舊注進行了一次清理。
今存最早刻本是南宋紹興本,其中殘缺五卷。商務印書館曾加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所缺五卷補以別本殘冊。此外,明毛氏汲古閣本、清武英殿本也是較可靠的舊刻本。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勘本,采用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南宋紹興本為底本,校以汲古閣本和武英殿本,并吸取了前人研究和校勘成果,是一個質量較好的本子。
《漢紀》
記載西漢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卷,東漢荀悅(148~209)撰。悅字仲豫,喜好著述。獻帝時,侍講禁中,累遷秘書監、侍中。著有《申鑒》等書。
獻帝認為班固《漢書》文繁難讀,建安三年命荀悅根據《左傳》編年紀事的編纂體例撰寫《漢紀》;建安五年書成。全書約十八萬字,不到《漢書》字數的四分之一。記事起于漢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因為荀悅撰寫該書主要是對《漢書》剪裁刪潤,去繁就簡,所以內容基本不出《漢書》范圍。但也間有增補,如卷二十六漢成帝永始元年諫議大夫王仁疏、卷二十九漢哀帝元壽元年侍中王閎諫,都不見于《漢書》。記事也偶有不同。
《漢紀》的貢獻,在于它繼《春秋》和《左傳》之后,再次采用編年體,使這種修史方法漸臻成熟,成為與紀傳體并重的兩種基本的史書體裁。書中以“荀悅曰”的形式撰寫的史論,多因事評論為政得失,言簡意賅,寫法靈活,為后人所稱道。該書以《四部叢刊》本較為常見。
《后漢紀》
記載東漢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卷,東晉袁宏撰。宏字彥伯,東晉孝武帝太元初年卒,時年49歲。曾在安西將軍謝尚處參議軍事,累遷大司馬桓溫府記室,又自吏部郎出為東陽太守。善為文章,著有《竹林名士傳》等。
該書記事起于淮陽王劉玄更始元年(23),止于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袁宏撰該書前,已有劉珍等人的《東觀漢記》和謝承、司馬彪、華嶠、謝沈等數家的專載東漢一代歷史的史書傳世。袁宏認為,這些著述煩穢雜亂,記事闕略,史實歧出。因此,他利用各家的史作和《漢山陽公載記》《漢靈獻起居注》《漢名臣奏》,以及各郡耆舊先賢傳等幾百卷的材料,費時四年,撰成《后漢紀》。他又見到張璠的《后漢紀》,所記東漢事稍詳,又據以增補。荀悅《漢紀》因襲《漢書》,剪裁聯綴成。而該書則在廣泛搜集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認真考訂和選擇,內容廣博,文簡詞約,是研究東漢史比較有價值的文獻史料。今流傳較廣的有《四部叢刊》本,明萬歷南監本錯訛較少。
《三國志》
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于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含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古代紀傳體正史中,與《史記》、《漢書》和《后漢書》并稱為前四史。
陳壽(亦作長壽,233~297),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人晉后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后,陳壽著《三國志》,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贊,并說要把晉史也托付給他。
《三國志》成書年代不能確定。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由其自采資料。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魏志列在全書之首,稱曹操、曹丕、曹叡為帝。吳、蜀君主即位,都記明魏的年號,以明正朔所在。東吳只有孫權稱主,孫亮等都稱名。這是因為晉朝受禪于魏,晉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須以魏為正統。孫吳為晉所滅,孫皓乃晉之降臣,因而如此處理。蜀漢劉備父子稱先主、后主,不同于孫吳,多少反映陳壽對于蜀漢的故國之思。
前人責難陳壽,說他向丁儀、丁廙的兒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給丁氏兄弟立傳;因有憾于諸葛亮,所以說他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實際這些責備缺乏根據。丁氏兄弟附見王粲傳,而諸葛亮傳中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還收錄了亮集目錄,為全書特例。說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當時其他人已有類似評論,而且也是公允的。但《三國志》對于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對于魏晉禪代之際司馬氏的所作所為,尤其顯然加以粉飾,多所回護。
三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關系的人物,以及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的人,書中都記錄下來。此外也記載了國內少數民族以及鄰國的歷史,《魏志·倭人傳》就是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三國志》沒有關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一個缺陷。陳壽對于史料的取舍選擇,比較審慎謹嚴,文字也以簡潔見長,所以前人說其書“裁制有余,文采不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祖父時已遷居江南。劉宋初官中書侍郎,奉命作《三國志注》,元嘉六年(429)奏上。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說,陳壽的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時有所脫漏”。所以裴注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于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對于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裴注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書達一百四十余種,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經亡佚的。對于三國時代歷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陳壽本書。
《晉書》
記述西晉、東晉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含本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敘事自司馬懿始,到劉裕取代東晉為止。并用載記形式兼敘割據政權十六國史事。
從西晉未經東晉南朝,不斷有人編寫晉朝歷史,達數十種。唐修晉書時,舊晉書尚存者十八家,如王隱、虞預、謝沈、臧榮緒、蕭子云各有《晉書》,陸機、干寶、曹嘉之、鄧粲、劉謙之、徐廣各有《晉紀》,何法盛有《晉中興書》,孫盛有《晉陽秋》,檀道鸞有《續晉陽秋》等等。其中或只敘述西晉歷史,或延續到東晉而未完,或只記述東晉幾朝。只有南齊臧榮緒的《晉書》包括西晉、東晉,分為紀、錄、志、傳,共一百一十卷,最為完備。宋謝靈運、梁沈約也都著有《晉書》。唐修《晉書》完成后,這些舊《晉書》逐漸亡佚。十八家《晉書》中,某些種有清人輯本。
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撰修《晉書》,二十二年成書。今本《晉書》題作唐太宗文皇帝御撰,因書中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陸機、王羲之四篇論贊出于唐太宗之手。實際上主持編纂工作的,是司空房玄齡、中書令褚遂良、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分頭執筆的,有中書舍人李義府、起居郎上官儀等。最后由令狐德衎、敬播等審閱訂正,全書體制多取決于德衎。
《晉書》主要以臧榮緒的《晉書》為依據,又采擇諸家舊史和晉代文集中的材料,以及《十六國春秋》《世說新語》《搜神記》等書。唐代以前紀傳體的史書中,對于在今天中國境內建立過政權的少數民族的歷史,大都歸人列傳,排在末尾。南北朝時所修史書中,南北政權更是互相貶低,南朝稱北方為索虜,北朝稱南方為島夷。東晉時,各族(主要是匈奴、鮮卑、氐、羌)在北方、東北、西北、西南紛紛建立政權,即五涼(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趙(前趙、后趙),夏,成漢這十六國。除前涼、西涼外,《晉書》把它們的歷史作為紀傳以外的獨立部分,稱為載記。載記之名始于班固撰述后漢史事,其書已不傳。在二十四史中,載記是《晉書》獨有的體裁,可能即臧榮緒《晉書》中列于紀、志之間的錄的內容。
《晉書》列傳中收錄不少文章,如劉實傳的《崇讓論》,裴頠傳的《崇有論》,陸機傳的《辨亡論》,江統傳的《徙戎論》等,對于了解當時歷史都大有幫助。
劉知幾《史通》對于唐修《晉書》頗表不滿,主要理由是:一是取材于晉代雜書,記述了一些詼諧和神怪的故事傳說,不符合圣賢之道。二是論贊的文體和內容不求篤實,仿效南朝徐庾體,失于輕浮,不如《史記》《漢書》的論具有補充奉文的作用。第二點批評有一定道理。但《晉書》旁搜博采,從廣泛保存史料,以供知人論世而言,是有益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受劉知幾影響,認為《晉書》之大量采錄《世說新語》乃是“稗官之體”,不得稱為史傳,顯屬偏見。
該書后附唐何超所撰《晉書音義》三卷,有天寶六載(747)楊齊宣序。《音義》引用了包括字書在內的一些亡,佚的古書,有助于古典文獻和文字音韻的研究。吳士鑒《晉書斠注》將后人對《晉書》的有關考證一一收入,廣列異說、補充遺漏并訂正錯誤,可供讀《晉書》時參考。
《南史》
匯合并刪節記載南朝歷史的《宋書》《南齊書》《梁書》和《陳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唐李延壽撰。含宋本紀三卷、齊本紀二卷、梁本紀三卷、陳本紀二卷、列傳七十卷,共八十卷。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出于隴西著姓,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陽)。父太師,熟悉前代舊事,以為南北朝互相隔絕,各朝史書詳于本國而略于他國,有褒貶不當和失實處,因而有意按編年體記述南北朝史事,未成書而死。李延壽追承父志,記述從宋永初元年(420)到陳禎明三年(589)的史事,稱為《南史》,于顯慶四年(659)成書,與所纂從魏登國元年(386)到隋義寧二年(618)的《北史》并行。李延壽還曾參加《晉書》和五代史志(即《隋書》十志)的修撰,死時任符璽郎,并兼修國史。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對于了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如宋、齊、梁、陳四朝受禪前后的九錫文和告天之詞等官樣文章,有過求簡練以致混亂不確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幾州諸軍事、某州刺史的官銜,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南史》中也有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等書中所未載的材料。雖然細微瑣事較多,而且雜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義的史料。《宋書》未立文學傳,《南史》以因襲為主,因而文學傳不包括宋而從南齊丘靈鞠開始。這說明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體制是匯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于原書,沒有達到李太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新唐書》李延壽傳的評語說,“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是不恰當的。
《北史》
匯合并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唐李延壽撰。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今本《北史》于貞觀十七年(643)成書。其中有殘缺,如卷十二隋煬帝紀全篇亡佚,乃后人用《隋書》所補。魏孝文六子傳、李崇傳、魏收傳等皆有脫文。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唐初相州人,官至符璽郎。《北史》的撰著始于其父李太師(編纂經過見《南史》)。李氏世居北方,見聞較近,所以《北史》中不見于正史的材料較《南史》稍多。如據魏澹《魏書》新增西魏三帝紀及后妃等傳。所增北齊史事中有很多有意義的軼事,且多口語。在編纂體制方面,以西魏為正統,與魏收所撰《魏書》不同。南朝宗室流入北方者,匯為一卷,詳記其事跡,而在《南史》各帝諸子傳中,只附見其名,或略敘數語,兩史配合較好。對著名大族采取家傳寫法,即在諸臣傳中一般都將其子孫附載于一傳,不論所處朝代。但出酈道元于酷吏傳,附陸法和于藝術傳,也可看出安排的用心,與《南史》一仍舊貫有所不同。
《宋書》
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傳文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紀、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歷仕宋、齊、梁三朝,曾自稱“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齊永明五年(487)時,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詔撰《宋書》。他依據宋代何承天、蘇寶生、徐爰等修撰的《宋書》及其他記述宋代歷史的書籍,增補宋末十幾年的事跡,只用一年時間,到六年二月就完成紀、傳七十卷,后又續修八志三十卷。沈約以文字稱世,有文集九卷。
《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沈約在宋時曾撰《晉史》,未成。當時流行的諸家《晉書》,記述典章制度的極少。他在《宋書》諸志中的敘述,往往上溯到魏晉,可以補《三國志》等前史的缺略。禮志把郊祀天地、祭祖、朝會、輿服等合在一起,樂志詳述樂器,記載樂章,都是較好的體例。州郡志對于僑州郡縣的設置分合記載簡略;律歷志詳細記載楊偉《景初歷》、何承天《元嘉歷》、祖沖之《大明歷》全文,從中可反映當時自然科學水平。特設符瑞志,從遠古敘起,既乖體例,又荒誕不經;缺食貨與藝文兩志,亦是該書的缺點。
《南齊書》
記述南朝蕭齊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蕭子顯撰。全書六十卷,現存五十九卷,含本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佚失的一卷大約是含有作書義例和目錄的序錄。某些傳中也有缺文。
蕭子顯(約489~537),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齊豫章王蕭嶷子,齊高帝蕭道成之孫,仕梁官至吏部尚書。兄弟幾人在梁朝都以文才著稱。他曾采諸家《后漢書》,考正同異,著《后漢書》一百卷,已亡佚。
《隋書·經籍志》等舊史稱該書為《齊書》或《齊史》,宋人曾鞏等始加南宇,稱《南齊書》,以區別于李百藥所寫的《北齊書》。南齊初年設置史官,檀超、江淹等奉詔編集“國史”。在蕭子顯撰寫齊史之前,已有不少南齊舊史,如劉陟《齊紀》、沈約《齊紀》等,還有諸帝的起居注,這些大概是他寫《南齊書》時所本。《南齊書》州郡志每州之下除地理建置沿革外,還簡略敘述風土人情,史料價值頗高。《宋書》特設恩倖傳,《南齊書》沿襲而有倖臣傳,為前史所無,反映了宋齊時皇帝重用寒庶掌握機要這一社會政治現象。《宋書》記述北魏歷史的部分稱為索虜傳。《南齊書》稱為魏虜傳。雖以丑名相呼,記載也不無傳聞失實之處,但其中包含北人所撰北朝史書中所沒有的材料。祥瑞志的記載荒誕迷信,沒有多少價值。但如記永明十一年(493)白象九頭出現于武昌,與其他記載配合,可以考察5世紀時長江流域的動物分布和氣候情況。
《梁書》
記述南朝蕭梁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姚思廉撰,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共五十六卷。
姚思廉(557~637),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后人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著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大業二年(606)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后官至散騎常侍。三年(629),奉詔撰梁、陳二史。他參考諸家著述,貞觀十年撰成《梁書》。書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傳的卷末論贊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詔撰《梁書》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命秘書監魏徵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參預撰寫論贊,所以卷六敬帝紀后總論梁朝一代興亡的論贊署名“史臣鄭國公魏徵”。
《宋書》未立文學傳。《南齊書》和《陳書》各有文學一卷,而《梁書》文學傳兩卷,共收25人,反映了梁代文學的興盛。
《陳書》
記述南朝陳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姚思廉撰,含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帙最少的一部。姚思廉(557~637),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父姚察曾撰陳史,隋大業時未成而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武德五年(622),姚思廉奉詔修陳史,遷延未成。貞觀三年(629),又奉命修史,貞觀十年成書。
陳時修史學士顧野王、傅縡開始撰陳史,完成了武帝、文帝本紀。以后中書郎陸瓊繼續撰寫,而失于繁雜,姚察曾就陸書加以刪改。姚思廉根據其父舊稿,續補成書。《陳書》只有第二、三兩卷的卷末稱“陳吏部尚書姚察”,與《梁書》將近一半的論贊署名姚察者不同,可見思廉所據他父親的舊稿不多。《陳書》雖也由魏徵總其成,但編次筆削主要出于思廉之手。該書篇幅不大,而需時如引此之久,可能與時代過近,史臣顧慮有關。
《魏書》
記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東魏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北齊魏收撰,含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共一百二十四卷。原分為一百三十一卷,北宋時,例目一卷和紀傳志中的二十九卷已亡佚。今本卷三太宗紀和天象志的三、四兩卷,是宋人分別用隋魏澹《魏書》和唐張太素《魏書》所補。其余各卷乃用《北史》、高峻《小史》(亦稱《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所補。另有二十九卷中也還有缺文。
魏收(506~572),字伯起,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北魏中興元年(531)曾以散騎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國史。東魏時期一直參與修國史。北齊受魏禪后,魏收任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天保二年(551)受詔撰魏史。四年任魏尹,但不理郡事,專力于魏史的修撰。五年三月奏上本紀、列傳,十一月奏上十志。自北魏未經東魏到北齊,魏收參與修史達二十余年。前后協助其修史的,有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綦毋懷文、眭仲讓等。但由于魏收“性憎勝己”,所援引的房、辛等都是依附他的人,多非史才,編修中沒有起多大作用。
魏收從天保四年專任史職,到次年奏上全部《魏書》,不過年余,這是因為北魏修國史和起居注的工作,自魏道武帝拓跋珪以來始終未斷。從開國到孝明帝末年部分,魏收都有所憑借,沿用舊史。只有北魏末和東魏共約二十年間的事跡,需重新搜集編寫。至于東晉和十六國各傳,是利用了崔鴻《十六國春秋》、孫盛《晉陽秋》、檀道鸞《續晉陽秋》等。沈約《宋書》和蕭子顯《南齊書》,魏收都可能得見,但宋齊時代相,去不遠,事實易于稽考,他又蔑視南朝文人,所以島夷劉裕、蕭道成傳完全看;不見襲用南朝沈、蕭著作的痕跡。
魏晉以后,佛教逐漸興盛,影響深入到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之中。道教也在政治、社會方面起相當作用,都應在史書中有所反映。但魏收之前的裴松之注《三國志》,以佛家事附于東夷傳。沈約《宋書》附于蠻夷傳。《魏書》中始設釋老志,不能不目為卓識創舉。北魏時鮮卑部族蕃衍,太和以后又有改鮮卑姓為漢姓之舉。魏收師漢人氏族譜牒之意,結合北方民族部落族姓的風習,設官氏志,于百官之外兼志氏族,是適應時代特征的處理方法,為后人研究北魏歷史提供了極大方便。《魏書》本紀、列傳相連,而志列在最后,符合劉知幾《史通》所謂:“本紀所書,資傳乃顯,表志異體,不必相涉。”列傳的類列和次第,也都各有其意義。書中收錄的詔令奏議,大都關系政治,其他文章,也足供考察作者身世和為人。而當時流行的輕浮詩文,所取極少。這些都是《魏書》的顯著優點。
魏收在北齊時修魏史,北齊繼承東魏,他不得不以東魏為正統,因有不少掛漏,對高歡也多溢美。例如地形志以文書散佚為理由,不依據北魏最盛的宣武帝延昌年間版圖,反而采用偏安的東魏武定之世為標準,給后代研究北魏歷史造成很大困難。魏收為人恃才傲物,利用修史凌侮別人,“遷怒所至,毀及高曾”。因而申訴其不公平者百有余人,稱其書為“穢史”。實際上,作為封建史家,在政治上的犖犖大端,魏收的觀點和當時統治階級公認的看法是相一致的。例如傳說他因受金而為爾朱榮作佳傳。但《魏書》爾朱傳中對他的專橫殘暴似及給魏朝統治帶來的禍害,都有充分的描述和足夠的譴責。“穢史”之說,只是一些門閥士族斤斤于自己祖先在書中的反映,并不完全符合事實。
《北齊書》
記述北朝高齊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李百藥撰。原名《齊書》,宋代始加北字,以示與《南齊書》相區別。含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該書北宋時已殘缺不全,大致第四、十三、十六至二十五、四十一至四十五,共十七卷是李氏原書,其余是后人用《北史》、高峻《小史》所補。大體紀傳中有史臣論和贊,并稱高祖、世宗、顯祖、肅宗、世祖等廟號者,是李書原文;稱謚號如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的部分,則出于《北史》。五十卷之中,一卷有贊無論,五卷有論無贊,十九卷論贊全缺。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父李德林,北齊時參預修國史,完成紀、傳二十七卷。隋開皇初,奉詔續撰,增為三十八卷。唐貞觀元年(627),李百藥拜中書舍人,又受詔撰齊書。根據李德林的舊稿,雜采他書,擴充改寫為五十卷,貞觀十年成書。
該書中不少記述用當時口語,李百藥可能利用了劉知幾所稱贊的隋代王劭所撰《齊志》。《北齊書》和蕭子顯《南齊書》都仿效范曄的《后漢書》體例,每卷末尾在史臣論之后,又有韻文寫成的贊,疊床架屋,頗嫌繁復。
《周書》
敘述北朝宇文周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唐令狐德棻等撰。含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該書北宋時已殘缺不全。今本每卷紀傳都有史臣論,而第十八、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共五卷缺,大約不是令狐德棻的原本。其中三十一、三十二兩卷全用《北史》補。二十四、二十六兩卷大約是用高峻《小史》所補,而第二十四卷脫漏尤多。
令狐德棻(583~666),宣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在唐初頗有文名,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武德五年(622),任秘書丞,向唐高祖李淵提出:梁陳和北齊還有記載保存,而由于隋末戰亂,周隋文獻多有遺缺。現在耳目所及,還能得到可以憑信的史料。唐因隋繼承北周歷數,唐朝祖先建立功業都在周時。因此令狐德棻建議,修梁、陳、齊、周、隋五朝之史。高祖采納其意見,并給每一史都委派了主持人。時過數年,修史事業未能成就。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又下令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和秘書郎岑文本負責,德棻又推薦殿中侍御史崔仁師協助。貞觀十年成書。北周詔令文書多仿先秦文體,《周書》如實照錄。但書中敘事紀言,也往往過于文雅,華而失實,不能恰當反映北周當時風氣,因而《周書》在《史通》中多處受到劉知幾的批評。
《十六國春秋》
分別記述十六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北魏崔鴻撰。崔鴻東清河鄃縣(今山東平原西南)人,崔光從子,青年時即有志于修史。西晉亡后,晉室南渡,中原地區遂有匈奴族劉淵羯族石勒、鮮卑族慕容魔、氐族苻堅等先后建立的割據政權,史稱十六國。這些政權雖各有本國史書,而體例不同,詳略互異,不相統一。于是根據舊有記載,加以增損褒貶,從宣武帝景明(500~503)初年著手撰寫到正始三年(506),除成漢以外,完成了九十五卷。成書后共一百卷,另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魏收撰《魏書》,唐修《晉書》,都依據了該書。但到北宋時,已經殘缺不全,只剩二十余卷。司馬光修《資治通鑒》雖曾引用,所見已非全書。現在傳世的有三種不同的《十六國春秋》。一為明代屠介孫、項琳所編的百卷本,托名崔鴻,是以《晉書·載記》、《資治通鑒》以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涉及十六國史事者補綴而成;二為《漢魏叢書》中保存的十六卷本,十六國各為一錄,是明人依據《晉書·載記》編排而成;三為清代湯球所輯的《十六國春秋輯補》,他以上述《十六國春秋》為底本,以各種類書中所引佚文補足,所輯大多注明出處,是研究十六國史的重要參考書。
《華陽國志》
記述巴蜀地區歷史與地理的著作。東晉常璩撰。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劉焉、劉璋)志,劉先主(備)志,劉后主(禪)志,大同(晉統一)志,李特、雄、期、壽、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后賢志,序志并士女目錄,共十二卷。常璩,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人,生卒年無考。初仕成漢李氏,桓溫滅李勢(347),以璩為參軍,隨至建康。該書撰成約在永和十一年(355)之前。
該書是后世地方志的創始,它以地理志、編年史及人物志三者結合的形式,記述4世紀以前以益州為中心的西南地區的歷史與地理。書中包含不少政治經濟、郡縣沿革、古代氏族等方面重要史料,如巴蜀古代史事,諸葛亮征南中經過,各民族歷史、傳說、風俗等。先賢、后賢志及士女目錄等所收西漢至東晉益、梁、寧三州(今四川及陜西、漢中、云南一部分)人物近四百人,皆可補正史之不足。注釋該書的有劉琳《華陽國志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