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隋唐帝王之謎(1)
書名: 中國歷史縱橫談:政治與社會的歷史作者名: 蕭楓主編本章字數: 4701字更新時間: 2021-05-26 16:05:31
隋文帝死因之謎
公元581年,楊堅以后周外戚國丈的身份篡奪了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稱隋文帝。隋文帝共有五個兒子,均為獨孤皇后所生。隋文帝登基后,即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
之后,文帝將楊勇廢為庶人,立善于偽飾的晉王楊廣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于仁壽宮。
關于文帝的死,目前學術界大致形成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隋文帝之死屬于他殺,兇手是他的兒子即隋煬帝楊廣。據史書記載,隋文帝楊堅病重期間,尚書仆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等因皇帝病重而入宮侍奉,太子楊廣也住進宮中的大興殿。楊廣見文帝的病情危在旦夕,就親手寫信給楊素,讓楊素密切注意文帝的情況,并詢問今后該怎么辦。不料楊素的回信被宮人誤送到文帝處,文帝看后非常震怒。
獨孤皇后死后,文帝最寵幸的是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宣華夫人陳氏是南朝陳后主的妹妹,人長得很漂亮,號稱“江南第一美人”,楊廣對她的美貌垂涎已久。當晚,陳夫人在旁侍疾,早晨出來更衣時被楊廣撞見。楊廣欲對陳夫人無禮,被陳夫人奮力掙脫。當陳夫人衣衫不整、神色慌亂地跑到文帝病榻前時,文帝氣憤異常,大罵道:“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盛怒之下命令柳述說:“召我兒。”柳述以為要召楊廣,文帝急忙糾正道:“勇也。”大怒中的文帝要重立楊勇為太子,廢黜楊廣。柳述起草詔敕后讓楊素過目,楊素是楊廣的心腹,自然不肯召楊勇。楊廣馬上假傳圣旨,命親信左庶子張衡立即入大寶殿侍候文帝。張衡進入大寶殿,就把宮人和衛士全都趕出殿外。一會兒,張衡出殿宣布文帝已經駕崩。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認為是張衡殺死了文帝。至于張衡是如何殺死文帝的,史書的記載有較大的出入,《大業略記》記載張衡以毒藥害死文帝,而《通歷》記載張衡“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于外,崩”。相似的記載還見于《隋書》卷36《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
第二天,楊廣即皇帝位,為文帝發喪,并派人以文帝遺詔的名義縊殺楊勇。楊勇的十個兒子,長子被當場毒死,其他九個被流放到嶺南后,詔令當地官員把他們全部殺死。
文帝死后,陳夫人驚恐不安,忽然收到楊廣派人送來的一個金盒子,用紙封口,上有楊廣親筆書寫的封簽。陳夫人認為里面必是毒藥,非常害怕,不敢啟封,在使者的催逼下,萬不得已才打開盒蓋。出乎她的意料,盒內裝的原來是幾枚同心結。邊上的宮人見此都非常高興,相互慶賀煬帝是不會殺人滅口了。當天夜里,文帝尸骨未寒,楊廣就在宮內占有了名分上是他后母的陳夫人。文帝的另一個寵妃容華夫人,不久也被楊廣占有。
今天,當我們從史書記載的真實性來看,促使隋煬帝殺害隋文帝的原因是調戲陳夫人不成,這一傳說顯然是講不通的。因為早在文帝病重之前,想要奪取太子之位的楊廣就與陳夫人打過交道,當時他經常送陳夫人“金蛇”“金駝”一類的貴重物品,其目的自然是讓陳夫人在父親面前替自己說好話。而開皇二十年更換太子,陳氏也“頗有力焉”,說明他們之間曾經有過政治合作關系。所以,在文帝病危之時,楊廣又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陳氏怎么可能開罪楊廣呢?基于這一點,有學者認為調戲陳氏一事充其量只是一種偶然性的促發因素,真正導致仁壽四年宮廷政變的原因,是文帝仁壽中的中央政治變動。
在楊廣奪取太子之位的進程中,有一個人的作用不可忽視,那就是他的母親獨孤皇后。她是楊廣奪宮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打擊反對楊廣勢力的主要力量。但是,獨孤后卻于仁壽二年(602)去世。她的死,使楊廣集團不得不直接面對來自各方面政治反對派的壓力。這些壓力,首先來自楊秀和楊諒這兩個楊廣的弟弟。楊秀“性甚耿介”,對于楊廣通過并不光明的手段奪得太子之位,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楊諒更是以防御突厥入侵為由厲兵秣馬,加強自己的軍備,“秀窺岷、蜀之阻,諒起晉陽之甲”,很好地概括了當時的局面。其次的壓力是來自朝臣及州郡牧守的威脅,主要人物包括梁毗、裴肅、柳述等,他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楊廣的心腹楊素。隋文帝對于梁、裴、柳等人針對楊素的上書和諫言,雖沒有盡納其意,但是的確對他日漸疏遠了。在慢慢奪去楊素實權的同時,文帝對柳述等人日漸寵信。這樣,仁壽中的這些政治變動使得楊廣集團曾經有過的優勢再度失衡,擁重兵而“陰懷異圖”的楊諒,以及被廢為庶人的楊勇,都有可能重整旗鼓取楊廣而代之,在這種局勢下,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太子之位,楊廣就不得不先下手為強殺害了自己的父親。
另外,有學者認為隋文帝并非是楊廣所殺,他是病死的。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首先對《大業略記》和《通歷》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這兩本史書本身存在許多常識性的錯誤。比如《大業略記》不但把緋聞案的女主角搞錯了,而且將二十一日發喪誤作十八日。甚至說殺文帝的首犯是宰相楊素,次為左庶子張衡,用的是毒藥,這一點也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能夠提供證據。《通歷》也是如此,試想在文帝與百官訣別的莊嚴時刻,身為太子的楊廣怎么可能跑到別室去非禮陳夫人?而且文帝明知楊素是楊廣集團的核心人物,怎么可能讓他去召楊勇廢楊廣?再者,行兇的手段為“拉殺”,且“冤痛之聲聞于外”,這樣的暗殺也太過于明目張膽了。基于以上種種疑點,加上《大業略記》的作者趙毅為初唐人,在隋末唐初的特定歷史環境中,人們普遍對隋煬帝深惡痛絕,在記述文帝死因問題上不可避免要摻雜個人的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們對隋煬帝的憎恨。《通歷》的作者馬總生于中唐,他的記載很多地方經不起推敲。既然殺文帝時左右沒有人,冤痛之聲怎么會聞于外?所以,《大業略記》和《通歷》似市井流言,不足為憑。
即使是司馬光在《通鑒》中引用了《大業略記》的記載,也慎重地注明“今從《隋書》”。至于《隋書》卷36《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的記載,也只是宣華夫人的一面之辭,并非源于檔案材料。北朝隋唐受胡俗影響,存在收納父妾的風氣,再加上如前所述,陳夫人與楊廣早有“淵源”,有可能這時兩人的感情發展較深,所以陳夫人被調戲一事的可信度還有待商榷。
除此以外,學者們認為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隋文帝并非楊廣所殺。自仁壽四年春,文帝已退出政治舞臺,這時隋煬帝雖位居太子,實際上已成為攝皇帝。朝廷之事,“事無巨細,并付皇太子”,隋煬帝用不著再冒殺父罪名;七月,文帝已病入膏肓,不久即將離開人世,楊廣繼位已是時間問題,沒有必要再弒其父。況且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已對楊廣構不成任何威脅。此外,根據文獻的記載,自楊廣繼太子之位起,與其父的關系一直很融洽。他的才干和魄力受到文帝的賞識,兩人之間沒有利害沖突。再就仁壽宮所處的地理位置而言,楊廣與楊素的衛兵一旦控制宮禁與交通,則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楊廣應該不會愚蠢到謀殺垂死的父親,授人以致命的把柄。
事實上大家都可以發現,以隋為鑒的唐太宗君臣,沒有一個指控隋煬帝弒父。當年,如火如荼的隋末大起義,成千上萬的民眾揭竿而起,不少隋朝官僚也趁勢反叛,在全國上下一派聲討聲中,亦沒有一人指責隋煬帝弒父這一頗具鼓動性的罪狀。被后人指控為殺害文帝的兇手張衡,史書上稱他“幼懷志尚,有骨鯁之風”。雖然他曾為隋煬帝奪得太子之位出謀劃策,但是到后來由于他反對隋煬帝建造汾陽宮和謗訕朝政而被賜死于家中。后唐高祖李淵認為他“死非其罪”,替他平反,并賜給他“忠”的字號。如果張衡果真是弒君兇手,唐高祖決不會替他平反,因為這關系到國家賴以維持秩序的倫理道德問題。
那么,不是死于他殺,又到底是怎么死的?學者或認為文帝確如史書所說是因病而死,死前作好了后事的安排。也有人認為是因晚年縱欲過度而亡。獨孤皇后死后,文帝惑于宣華、容華這兩位年輕的女人,身體每況愈下。病重期間,文帝才意識到:“如果皇后在,我不會變成這種地步的。”但這一切太晚了,貪戀女色,導致了他的駕崩。
唐太宗玄武門政變之謎
玄武門是宮城的北門,地位重要,是中央禁衛部隊屯守之所。武德九年六月三日,李世民秘密向父親上奏說自己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淫亂”后宮。李淵一聽,不禁愕然,決定第二天問個清楚。李淵當然知道三個兒子之間早就不和,所以六月四日這天他先是召集了大臣裴寂等商量此事,想然后再召三個兒子勸和。但他有所不知的是這個時候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伏兵于玄武門了。
后宮張婕妤探知李世民有所動作,立刻向李建成報告。李建成找來李元吉商量,想想自己也早已作好在京城的軍事準備,自己的舊屬常何守在玄武門,所以還是決定入宮上朝。當二人行至臨湖殿時,發覺有點反常,剛想撥馬東歸,李世民隨后呼喊,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敬德帶領七十騎兵奔馳而來,射殺了元吉。東宮和元吉齊府的精兵二千人發覺事情有變,結陣猛攻玄武門。玄武門的將領常何、敬君弘等早已為太宗收買,這時奮不顧身,率兵堅決抵抗。不明就里的部分駐守玄武門的士兵則采取觀望的態度,一時之間戰斗不分勝負。
由于李世民方人數較少,越戰越不利,眾將士驚恐萬分。尉遲敬德靈機一動,提著元吉和建成的頭展現在齊府和東宮將士前,眾人一看自己的主人已經人頭落地,便無斗志,紛紛潰散。當尉遲敬德殺氣騰騰地向李淵報告為何在玄武門發生戰斗時,李淵馬上明白了整個局面,只能寫下手敕,命令所有軍隊一律聽秦王的處置。同時又派黃門侍郎裴矩到東宮曉諭諸將卒,事變很快平息了下來。
三天后,李淵立李世民為皇太子,而且表示大小政事今后全聽太子處理。過了幾天,他又提出自己應加尊號為太上皇,表示自己想早點退位。兩個月后,他下制傳位于太子,李世民正式即位。
“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所以以后各種史書在記錄這一事變時都站在唐太宗的角度闡述事情的經過,而把失敗者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的父親李淵描寫成昏庸無能的樣子,使得后人大多認為“玄武門之變”是正義的,是不可避免要發生的。然而,隨著對這一歷史事件研究的深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一些疑問,如事變到底是誰發起的?李淵在立李世民為太子之后,為什么在短短的兩個月內就讓位了呢?
有人根據現有史料的記載,認為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他用佞人,忌功臣。太子李建成愛好酒色畋獵,親近賭徒惡霸,同李淵一樣是個紈绔無賴子。第四子李元吉,也是兇險的一個人。他們勾結宮中寵妃們,極力想謀害李世民。可以這樣說,這種時候唐朝的前途十分危險,唐太宗其實是無奈之下的自衛,對國家來說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動。一些學者發現,李建成、李元吉看到在實戰中不斷建立功名的李世民,心中十分不安,引樹黨友,想置李世民于死地。早在武德七年夏天,李建成就私自召募健兒,打算用武力除掉李世民。甚至還讓宮中妃嬪向李淵報告,李世民曾經說自己有天命,應該為天下主。玄武門之變的前幾天,李建成乘征北突厥的機會,還想奪秦王府的兵權,只是沒有成功而已。
不同意這種觀點者認為玄武門之變的實質其實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爭奪皇位,是同室操戈,自相殘殺。要搞清楚歷史的真相,首先要從史書的真實性談起。從史源上說,現在的史書主要是來自于朝廷編修的實錄。然而自清代以來,就不斷有學者指出唐初的實錄不實,不能盡信其記載。自唐初起,史官由國家任命,負責編修本朝國史,宰相負責監修。當時負責修改實錄的是許敬宗。《舊唐書·許敬宗傳》中記載他喜歡憑個人的愛憎隨意刪改實錄,而且也有史料記載太宗自己也曾強行審讀過實錄,并命令史官按其意進行修改。由此可見,太宗和高祖兩朝實錄的真實程度確實值得懷疑。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一方面對實錄的諸多記載表示懷疑,但同時有關唐初政治內容還是大量參照了實錄。如此一來,實錄之后的史書,包括兩唐書和《資治通鑒》在內,均沒有擺脫實錄記載的影響。因此所有史書關于這一事件的記載是不能全部相信的。
實錄不實,我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就要多加個心眼了。史書記載李淵是庸愚昏暗,李建成是冥頑不靈,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這些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