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莎士比亞

坎坷身世

威廉·莎士比亞是世界聞名的戲劇家,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國中部艾之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鎮(zhèn)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他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原是一個小農(nóng)場主,后來經(jīng)營羊毛、皮革、肉、谷物等生意,在鎮(zhèn)上有幾所房屋。有一段時期曾經(jīng)做過鎮(zhèn)議會議員,也做過當時有兩千居民的斯特拉福鎮(zhèn)的鎮(zhèn)長。他的母親瑪麗·阿登是社交界的上層婦女,沃里克郡北部阿登世家的后裔,因此她的家境絕非一般的農(nóng)戶所能比擬的,另外她還得到了她的家庭分給她的一些土地。

莎士比亞小時曾在當?shù)亍拔姆▽W校”讀書,學習拉丁文、希臘文、邏輯學、修辭學、歷史、圣經(jīng)和古典文學等,這在莎士比亞后來寫的戲劇中留下了痕跡。在該校學習,為莎士比亞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文化、文學基礎。

莎士比亞的童年、少年生活是幸福而愉快的,他的故鄉(xiāng)斯特拉福小鎮(zhèn)令他難以忘懷。它帶有原始的神秘色彩和中世紀的地方風光,明朗而愉快的市民生活,以及有趣的風俗習尚,給童年時代的莎士比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流傳在民間有關替天行道的綠林好漢羅賓漢的故事,離奇古怪的害人妖婆和樹精,以及具有浪漫色彩的春夢婆的古老傳說,還有生動而豐富的民間語言,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鎮(zhèn)外是廣袤的原始森林,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和五光十色的奇妙景象,給莎士比亞幼小的心靈打開了一扇扇幻想的大門。斯特拉福的森林,后來曾多次出現(xiàn)在他的劇本里。

然而,不幸很快降臨到這個愉快的少年身上。14歲那年,莎士比亞由于父親經(jīng)商的失敗,家境變壞而沒有完成在文法學校的學業(yè),也由于這個原因,16歲時他便出門謀生去了。傳說他曾在屠宰場做過學徒工,做過書童,當過律師的書記員,也曾在當?shù)貙W校作過教師助手和小學生的家庭教師。1582年11月,也就是他18歲時,他娶了一位農(nóng)場主的女兒比他大八歲半的安娜·哈雪薇為妻。但有關莎士比亞的婚事,有些令世人不十分明白的地方。

原因主要在于在有關證明莎士比亞的婚姻證書上,女方的名字竟然為安·惠特蕾,有人說這是筆誤之故。有人認為結婚登記冊上的那個莎士比亞可能不是威廉·莎士比亞,原因是威廉·莎士比亞在沃里克郡里是個很普通的名字。也有人懷疑這位安·惠特蕾會不會是莎士比亞另一個妻子等等。但大多數(shù)人卻傾向這一說法:莎士比亞確實和安·惠特蕾訂了婚。但在此之前,他和距離市鎮(zhèn)一二里遠的鄉(xiāng)村姑娘哈雪薇發(fā)生了戀愛關系,并使她懷了孕。有的說由于他的君子風度,也有的說由于哈雪薇的親友不答應,不得不臨時改為和哈雪薇結婚,而惠特蕾這個名字就在結婚登記冊上保留了下來。莎士比亞和年齡相差懸殊的哈雪薇結婚后,雖然沒有產(chǎn)生過任何裂痕,終歸白頭偕老,但內(nèi)心總免不了感到遺憾,這一心情在《第十二夜》中通過奧西諾的嘴吐露了出來:“女人應當揀一個比她年紀大些的男人,這樣她才跟他合得來,不會失去她丈夫的歡心。”

婚后6個月,即1583年5月,莎士比亞的第一個孩子,聰明的女兒蘇姍娜出世了。20個月后,也就是1585年,又出生了對龍鳳雙胞胎,兒子哈姆尼特和女兒居迪斯。哈姆尼特智力、體力均發(fā)育不良,11歲時就死了,這給莎士比亞的精神帶來很大的刺激。

年輕的莎士比亞熱情飽滿,富于奇想,是個放蕩不羈而又不愿意安分守己的人。17世紀晚期,人們傳說他常常偷捕路西公爵獵園里的鹿兔,并因此遭到逮捕和受到懲處。事后莎士比亞寫了一首諷刺詩,貼在莊園主的院墻上罵他,這就更加得罪了這位紳士。他不得不在1586年,也就是22歲的時候,跟隨一個走江湖的戲班子來到了倫敦。

在倫敦的最初幾年,他的生活是很艱苦的,替戲院聽戲的紳士們看管馬匹、溜馬、掃地,從事最下等的工作。后來,做過一陣按時呼喚演員登場的工作,有些演員注意到他頭腦靈活,口齒伶俐,便介紹他登臺跑跑龍?zhí)祝驇椭崽嵩~。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對舞臺動作和念臺詞方面出的主意都很有道理,又把改編劇本的事交給了他。莎士比亞最早的傳記作者奧伯雷指出,莎士比亞“戲演得非常好”,在演員表里占有重要地位,如1623年第一對開本內(nèi)附有一張主要演員表,莎士比亞排在第一名,第二名才是倍伯奇;還把他和理查·倍伯奇說成是這個劇團的“雙子星座”。

莎士比亞有著十分優(yōu)秀的性格特點,如他具有許多城里人都不具備的勤勞儉樸。為了在職業(yè)上能站得住腳,為了將來的前途,他兢兢業(yè)業(yè),努力奮斗。他不像有些演員和戲劇家,行為放蕩,生活奢侈,他從不在城市里到處游逛、酗酒或者尋花問柳,像聲名狼藉的羅伯特·格林,或者可能還要糟糕的馬洛那樣。這位新手終日忙碌,而且雄心勃勃。他十分努力地去學習他認為值得學習的東西,并且不辭辛勞地隨著劇團去外地演出,他雖然遠離家鄉(xiāng),但從未忘記家中的妻子和三個孩子。

漸入佳境

莎士比亞于1590年開始為帕姆布羅克戲院寫劇本了,并與此同時,他開始了與基德馬洛的往來,可以說,莎士比亞的寫劇生涯正順利地開展下去。這引起了羅伯特·格林的嫉恨。格林是職業(yè)劇作家,“大學才子”的頭子。他看到演員居然自己動手編寫劇本,并表現(xiàn)出如此非凡的才能,大為震驚。當他臥病在床時,警告“大學才子”馬洛、奈世、皮爾和洛濟說:“是的,不要信任他們(演員),因為其中有一只用我們的羽毛裝飾起來的新出風頭的烏鴉,他的虎狼之心披上了演員的皮,他以為他能夠寫出無韻詩,跟你們當中的能手一樣,作為一個絕對的萬能之手,他認為自己是國內(nèi)惟一的場面震撼者。”同時,大肆辱罵莎士比亞是“可以用百萬后悔買到的只值一個小錢的才子”。在格林死后,文人亨利·齊特爾出版了這本攻擊莎士比亞的小冊子,但由于莎士比亞在社會上越來越受到尊重,齊特爾又不得不主動向莎士比亞道歉。他寫道:“我抱歉的是,仿佛別人原來所犯的錯誤是我的錯誤似的,因為我自己看到他的風采和藹可親,而在他所從事的演戲方面,又有卓越的表現(xiàn)。此外,許多值得尊敬的人士都說,他待人接物都很正直,這一點證明他的誠實,又都說他的寫作詼諧優(yōu)美,這一點證明人們對他的藝術的贊揚。”由于寫作成功,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頓青年勛爵的友誼。和騷桑頓的關系,是莎士比亞一生中的重要一頁。騷桑頓是他的保護人和朋友,兩人之間的情誼是極為深厚的。在很多關鍵時刻,危機當頭,騷桑頓都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幫他渡過難關。莎士比亞念念不忘騷桑頓對他的恩惠和情誼,他的很多詩都是為騷桑頓寫的。這一交往在莎士比亞的生活中和藝術發(fā)展中起著決定作用。因為,這意味著他走進了有文化教養(yǎng)的貴族圈子,對上層社會的生活有了接觸和觀察的機會,擴大了他的人生視野,懂得了更多的人情世態(tài),見識到各種豪華的場面,結識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源泉。關于他的十四行詩中的黑膚夫人,也是在騷桑頓的交際圈里遇到的。這個謎一樣的女人,以及她和騷桑頓及莎士比亞的關系有著種種傳說,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莎士比亞不僅代騷桑頓寫詩向她求愛,而且,自己也被她的豐姿弄得神魂顛倒,特別是看她彈琴時那種美妙的動作,輕柔的手指,跳動的琴鍵,聽她彈奏出的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簡直使得他如癡如醉,不能自已。他在第128首十四行詩中寫道:

多少次,我的音樂,當你在彈奏

音樂,你眼看那些幸福的琴鍵

跟著你那輕盈的手指的挑逗,

發(fā)出悅耳的旋律,使我魂倒神顛——

我多么艷羨那些琴鍵輕快地

跳起來狂吻你那溫柔的掌心,

而我可憐的嘴唇,本該有這權利,

只能紅著臉對琴鍵的放肆出神!

當然,這種羅曼蒂克的愛情畢竟帶有單戀的性質(zhì),以致使他痛苦得不能自拔,最后以去巴斯休養(yǎng)為名而告終。這位黑膚夫人據(jù)莎學專家饒斯的介紹,名叫愛米莉妮·雷尼埃,是女王的一個意大利樂師巴替斯塔·巴薩諾的私生女兒,內(nèi)務大臣韓斯頓的棄妻。她已經(jīng)嫁給另外一個皇家樂師奧爾方蘇·雷尼埃,但她對他缺乏好感。

實際上,莎士比亞真正從事戲劇工作是從海軍部長劇團開始的。1594年以后,他成了內(nèi)務大臣劇團的固定成員,劇院對他十分重視。他所在的劇團,于1599年正式建成倫敦最大的“寰環(huán)”劇院,并邀請他為劇院股東。這時他雖然為越來越多的清教徒所反對,但由于莎劇的藝術魅力,使該劇院漸漸成為倫敦最吸引人的地方。這時劇團也經(jīng)常到宮廷中演出,使得莎士比亞有機會觀察宮中的生活,聽到各種私議,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宮廷中演出,報酬是加倍的,這又使得莎士比亞在經(jīng)濟上逐漸地寬裕起來。特別是詹姆斯一世的登基對莎士比亞社會地位的提高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他為他和他的父親贏得了低級貴族的稱號,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盾形紋章。社會地位得到了上層人士的肯定。

喜劇之王

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生活是從1590年開始的。這個時期,初到文明大都市的莎士比亞對面前這個繁華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興奮,在他眼中一切都煥發(fā)著生機,再加上國內(nèi)政治比較安定和受到人文主義思潮的熏陶,當時高漲的愛國情緒的感染,使他這時對社會的看法還比較單純樂觀。這種對生活朦朧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是他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也是這一時期喜劇和歷史劇多產(chǎn)的原因。

莎士比亞最先開始的是詩和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他所有的歷史劇就是在這段時間問世的。他早期的歷史劇,主要是用來歌頌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譴責封建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暴露陰險惡毒的馬基雅弗利型的政治人物的危害,嘲笑福爾斯塔夫式的寄生武士,鞭撻專制暴君,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在莎士比亞所有的歷史劇中,最完美、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四世》上、下篇,因為它們提供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典型——理查三世和福爾斯塔夫。理查三世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既體現(xiàn)了封建君主的極權思想和專制制度的殘酷性,也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莎士比亞懷著無比憤怒的心情,在劇中揭露、譴責了他的兇狠殘暴和昏庸無道。

恩格斯在給拉薩爾論革命悲劇的信中,提到“一幅福爾斯塔夫式的背景”,就是來自《亨利四世》中福爾斯塔夫這個喜劇人物。福爾斯塔夫是英國封建社會解體時期沒落的騎士階層的典型形象。他說謊、欺詐、搶劫、玩弄女人,不受任何道德的約束,既無良心譴責,也無憐憫之心。他生性幽默,愛開別人的玩笑,也開自己的玩笑,因此,福爾斯塔夫在《亨利四世》中是個喜劇角色。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亞歷史劇的代表作,以歷史劇與喜劇平分秋色而著稱,也為后來的歷史小說開創(chuàng)了先例。劇中創(chuàng)造的福爾斯塔夫形象,不僅是英國文學中滑稽人物的鼻祖,也是世界文學中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最完美、最深刻、成就最高的喜劇角色。法國批評家夏多布里昂說莫里哀與莎士比亞“兩人分占了歡笑和悲痛的王國”,其實,這一榮譽都應歸莎士比亞所有。

英國18世紀重要的批評家撒纓爾·約翰遜曾就莎士比亞在戲劇方面的才能作過下面這段論述:“他盡情地施展他天賦的性能,而他的天賦性能,正如萊莫所說,把他引向喜劇。在寫悲劇時,他往往顯得很吃力,顯得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結果并不很令人滿意,而在他寫喜劇的時候,他似乎毫不費力地就能創(chuàng)造出沒有任何推敲鉆研所能勝過的成績來。在悲劇中他總在努力尋找機會來搞一點喜劇,但在喜劇中他似乎安閑自在,如魚得水,盡情戲謔,猶如這種思維方式最合乎他的天性。在他的悲劇場面里總似乎缺少一些什么東西,但是他的喜劇往往超乎人們的預料或愿望。他的喜劇以思想和語言見長,而他的悲劇多以事件和情節(jié)取勝。他的悲劇看來是技巧的產(chǎn)物,而他的喜劇卻似乎是本能的表現(xiàn)。”約翰遜在對莎士比亞的評價上有過貢獻,但他的觀點有時也難免會失之偏頗。這兒,他對莎士比亞的悲劇才能是估計不足的,但確實把莎士比亞的喜劇天才說得恰到好處。

莎士比亞在他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時期里,與寫歷史劇的同時,也幾乎寫了他純粹喜劇的全部。他的喜劇的主題,主要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喜劇的重要特色、是善于借助幽默、笑和詩意般的抒情,來揭示人的美、感情的美和生活的美。喜劇中充滿著奇思妙想,洋溢著絕妙的詼諧幽默、高昂向上的生活情調(diào),描繪出一幅幅逼真的、具有生活實感的社會風俗畫。特別是那些富有勇氣、風趣、機智、優(yōu)美的女主人公,恩格斯所贊賞的“那些可愛而奇特的女人”寫得尤為生動、感人。柯勒律治說得好,“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婦女的各種氣質(zhì)都是神圣的”。

莎士比亞喜劇的真正價值和重要性,從恩格斯對他的一些喜劇的評價中就說明了一切,他說:“單是《風流娘兒們》的第一幕,就有著比整個德國文學還多得多的生活和現(xiàn)實。單是那個朗斯和他的狗克拉布,就比所有的德國喜劇加在一起的價值還要高得多。”

《皆大歡喜》、《無事生非》和《第十二夜》是作者喜劇成熟時期的作品,風格近似,人們稱之為“嬌艷明媚的喜劇三部曲”,是莎士比亞現(xiàn)實主義喜劇創(chuàng)作的高峰。其中尤以《無事生非》與《第十二夜》成就最高。

《無事生非》里有兩起戀愛故事,一是克勞狄奧和希羅,另一是培尼狄克和貝特麗絲,前者雖然是故事主線,后者作為陪襯,但實際上前者在劇中并未占有重要地位。克勞狄奧和希羅的結合基本是悲劇性的,而培尼狄克和貝特麗絲則是高度喜劇性的人物,他們的關系自始至終都是讓人忍俊不禁的;道格培里和弗吉斯的守夜及審訊場面,則又近于滑稽戲了,是對官老爺們的愚蠢和裝腔作勢的尖刻嘲諷。劇本基本由這三部分組成,它的多樣性和富于變化是戲劇結構的一大特點。

《第十二夜》寫于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時期所寫下的最后一個喜劇,是向愉快、歡樂告別的喜劇,也是莎士比亞成就最高的一部喜劇。無論在情節(jié)的生動性,結構的完整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反映出的時代生活氣息和藝術技巧都是突出的,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充分顯示了莎士比亞喜劇的藝術天才和風格。

《第十二夜》描寫了西巴斯辛和薇奧拉一對孿生兄妹在海上航行遇險,彼此分離,先后流落到伊利里亞的故事。薇奧拉從船長嘴里得知這兒的統(tǒng)治者是奧西諾公爵,他正在向一位伯爵小姐奧麗維婭求愛,但卻遭到了小姐的拒絕。于是薇奧拉拿定主意,女扮男裝,化名為西薩里奧,前去投奔奧西諾公爵,以后,她就作為愛情的使者,奔跑于奧西諾和奧麗維婭之間,從而引起了一場復雜的愛情糾紛。

薇奧拉和奧麗維婭這一對青年女子的形象,充分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那種忘我無私、堅貞不渝的性格,是在為爭取人格的獨立、幸福的權利,以及富有人情味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的斗爭中形成的。

《第十二夜》的成功,除了那些迷人的富有詩意的女主人公外,還給我們塑造了令人難忘的馬伏里奧的形象。馬伏里奧在被人愚弄中的種種表演,令人開心捧腹,實際是一幕小小的人生悲劇。他為了飛黃騰達,青云直上,大做黃粱美夢,然而事實上卻成為眾人的笑柄,遭到難堪的侮辱,更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進入了人家的圈套,反而越來越得意,居然在和小姐談話時,眉目傳情,心花怒放起來了。莎士比亞在揭露人的內(nèi)心的隱秘和靈魂深處的細致活動方面,是那樣的淋漓盡致、維妙維肖。

《第十二夜》充滿了時代生活氣息。作品從西巴斯辛兄妹航海的遭遇中描繪出人們在茫茫的海洋上,頂著巨浪,去探索世界的畫面,表現(xiàn)了擺脫封建壓迫,從宗教及神道思想的種種禁錮中解放出來的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些都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朝氣蓬勃、熱情洋溢、熱愛生活、勇于進取、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面貌。

《哈姆萊特》

1601年到1608年是莎士比亞生活與創(chuàng)作都得到提高的時期,倫敦已有了他的住所,而且,他還用閑錢在家鄉(xiāng)斯特拉福購買了上好的土地和一些房產(chǎn),這是以備他老年之用的。莎士比亞雖然使他的家庭興旺了起來,但卻始終沒有把因窮困典當出去的他母親的土地贖回。他的父母于1601年和1608年先后去世。1607年,他的長女蘇姍娜嫁給一位劍橋畢業(yè)的知名醫(yī)生約翰·霍爾博士。蘇姍娜只生了一個女孩,名叫伊麗莎白,身體很不健康。誰能料想到,伊麗莎白死前,竟讓人把在斯特拉福的老屋子里的所有木材和書籍統(tǒng)統(tǒng)燒毀,這真是一次歷史上的文物浩劫,給后人研究莎士比亞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而此時國內(nèi)正處在動蕩時期,伊麗莎白統(tǒng)治即將結束,而詹姆斯一世政權還未牢固,貴族與人民之間的矛盾激化,政治斗爭如火如荼,封建君主專制反動勢力加強,舊世界的邪惡勢力和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使社會生活大大逆轉了,正義的、進步的力量受到了壓抑,廣大的人民群眾陷入了苦難的深淵。面對人民的貧困和社會上的不公平,莎士比亞樂觀的心情沒有了,特別是艾塞克斯事件給他的刺激很大。1601年,莎士比亞的兩位好友,艾塞克斯勛爵和騷桑頓勛爵,立志改革,發(fā)動叛亂,結果因勢單力薄而宣告失敗。艾塞克斯被送上絞刑架,騷桑頓被投入了塔獄,這個莎士比亞曾寄以希望的集團被粉碎,使得他的理想也跟著幻滅了,他既感到悲哀絕望,又感到無比憤怒,這直接造成了莎士比亞大量悲劇的問世。

莎士比亞的悲劇給我們描繪了整個時代的波瀾壯闊的生活圖景,從國家的動蕩不安到社會的風貌、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態(tài),人們之間的種種關系,以及各種力量的千變?nèi)f化,在悲劇里都有著深刻的形象的反映。悲劇展示了廣闊的人生戰(zhàn)場,在這個戰(zhàn)場上,你可以聽到強者的咆哮,弱者的呻吟,勝者的歡呼,敗者的哀鳴。不同的人,懷著不同的目的,不同的人生觀,沖進了悲劇世界,卷入了斗爭的漩渦。這種斗爭,也就是作者對人生的刻畫,對現(xiàn)實的體會,對靈魂的剖析。

莎士比亞悲劇的沖突場面宏大,斗爭針鋒相對,參加的雙方人數(shù)眾多,矛盾尖銳復雜,情節(jié)錯綜曲折,場面驚心動魄,在戲劇史里,再沒有比這更震撼人心,或者更悲慘的東西了。他把戲劇的緊張場面拉緊到極限,使人物顯露出他們的真實性格。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內(nèi)在沖突大于外在沖突。主人公的最后命運,常常出現(xiàn)在第五幕的可怕場景,人們謂之為“死床”。所有莎士比亞的悲劇沒有一個主人公在終場時活了下來,如果主人公免于一死,不管他生前遭受到多大的苦難,就莎士比亞的意義來說,那就不是悲劇了。有價值的人被毀了,卑污小人也毀了,同是毀滅,但善卻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正義和美德也留芳百世,而邪惡卻失掉了人心,遺臭萬年。

這段時期,一般被稱為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時期,即悲劇時期。《哈姆萊特》創(chuàng)作于1601年,是莎士比亞這個時期所寫的第一部悲劇。這部悲劇的誕生不僅標志著作家思想的深刻發(fā)展和藝術的高度完善,也給世界文學面貌帶來了巨大變化。

主人公哈姆萊特有著最復雜的性格。他是最有社會理想和人文主義色彩的青年。他的正直的父親被暗害,母親被霸占,王位被篡奪,愛人被離間發(fā)瘋后致死。一切打擊,一切不幸,都先后落到他的身上。但哈姆萊特并沒有被災難所壓倒,在個人的不幸中,他覺悟到這是整個社會的不幸,是不合理的社會造成了不合理的人生。他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世界就是“一所很大的牢獄”,從而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和反社會、反人類的惡勢力進行生死的斗爭。把個人遭遇和整個人類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是哈姆萊特這個不朽典型的最大思想意義。當然,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和主客觀的原因,哈姆萊特只能是道義上的勝利者,而不可能在生活中取得事實上的勝利。最后,他不僅與敵人同歸于盡,而且,家庭、愛情、事業(yè)也全都遭到毀滅,就連自己的祖國也名存實亡,政權落入外人之手,這當然是人類生活中最大的悲劇。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作品中的精品,是他悲劇作品的里程碑。自《哈姆萊特》之后,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經(jīng)典悲劇,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悲劇”。每一部悲劇都有著自己特殊優(yōu)越之處,在某一方面,可能這個悲劇勝過另一悲劇,但是在性格的深刻方面,心理的刻畫方面,反映生活的本質(zhì)方面,以及人文主義的社會理想方面,沒有一個悲劇能與《哈姆萊特》相匹敵。《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也是世界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永恒的藝術生命

1608至1612年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個時期。莎士比亞后期的作品從風格上與前期作品迥然不同,它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的傳奇性質(zhì)。所以在文學批評中,一向把它們叫作“傳奇劇”。它們把我們從陰暗愁慘的血腥的悲劇現(xiàn)實中,一下帶到陽光燦爛、春光明媚的天地里來。作者又恢復了年輕時活潑愉快的心情,精雕細琢地描寫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人間又充滿著美好、和諧和幸福,然而,這一世界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這一變化,正反映了作者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不可彌合的距離,也就是人文主義者所無法解決的生活中尖銳復雜的矛盾,社會性質(zhì)決定了他們在殘酷的階級斗爭面前無能為力,只得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化為奇妙幻境中的空中樓閣,在幻想中寄托自己的希望,給人類的遠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畫。作者通過《暴風雨》中米蘭達的口,對這個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贊嘆說:

《暴風雨》中出現(xiàn)的就是這樣一個幻想的世界,有著魔術般的魅力,但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它并“不是隱沒在某種沒有內(nèi)容的形式或者某種沒有形式的內(nèi)容里面,而是出現(xiàn)在輪廓異常鮮明,外表十分確定的形式和形象之中”。它的幻想并不是海闊天空,而是牢牢扎根在人間。從它的象征意義和寓言性質(zhì)來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普洛斯彼羅并不是什么法師、魔術家,而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科學家。他的所謂的法術,也不過是他的研究所得,是他的知識、學問、對自然法則和客觀規(guī)律的掌握而已。

《暴風雨》作為莎士比亞的收山之作,在收場詩里表現(xiàn)出來,他向觀眾告別,明確表示要退出舞臺,要求給他“以自由”,讓他“重返故鄉(xiāng)”安度晚年。在這最后一部作品里,他也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作了總結,如同寫下自己的遺囑似的。在他的時代里,生活被不合理的制度歪曲了,人們的靈魂受到了腐蝕,受到了創(chuàng)傷,好人受氣,壞人得逞,但他希望這只是歷史過程中一場短短的噩夢而已。“暴風雨”的轟響將驚醒這可怕的噩夢,“暴風雨”將沖刷這污濁的大地,“暴風雨”將帶來一個新鮮的、干凈的、美好的世界,莎士比亞衷心希望年輕一代,要以米蘭和腓迪南為榜樣,爭取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美好的世界,使自己和他人過上幸福的日子。

算計起來莎士比亞總共在戲院度過了25年的時光,1612年,他回到了故鄉(xiāng)斯特拉福頤養(yǎng)天年,未過上幾年清靜的生活,他的最后時刻就意想不到地到來了。他在1616年3月間寫遺囑時,“健康和記憶還很不錯”。在遺囑中他把財產(chǎn)分贈給親友,當然在斯特拉福和倫敦的大部分財產(chǎn)都歸于蘇珊娜。遺囑中規(guī)定把家中第二個最好的床給他的孀婦哈雪薇,對這點很多人懷疑是不是莎士比亞對他妻子的嘲弄,或者關系不好,但更多的人認為這正是他對她的愛的表示,因為這第二張好床是他們結婚時用的床。至于第一張最好最大的床,有的說是給蘇珊娜夫婦留著,也有的說,像在他這樣人的家里,習慣上是把最好的床留給客人用的。如果把它遺贈給自己的妻子,那不就把她看做外人了?遺囑里還提到他的劇團的伙伴們:“約翰·海明、理查·倍伯奇和亨利·康德爾,一人26鎊8便士,給他們每人買一枚戒指。”在遺囑中他還寫上“希望和堅定地相信,我的靈魂將被派為永恒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他的生命將是不朽的。1616年4月23日,正是他第52個生日那天,莎士比亞在斯特拉福鎮(zhèn)與世長辭。

他的墳墓被安排在教堂里圣壇下面一個顯眼的地方,這倒不是因為他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而是因為他對當?shù)毓媸聵I(yè)作出了貢獻。對可悲命運有幾分譏刺意味的是,豎在他墳墓上的一塊寬大的石碑——現(xiàn)在是訪問這個小教堂的千千萬萬人的崇拜目標——刻著如下的碑文:

好朋友,請你看在耶穌情面,

不要挖掘安葬在這里的尸骨!

我詛咒,動我尸骨者受天譴,

我祝福,不動我墓者天賜福。

在這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的墓碑上面,這拙劣的詩文,無疑是為了警告某些愚蠢的教堂司事們,惟恐他們挖空這個墳墓,把這個光榮的地方騰給出價更高的人。據(jù)說為保證永不移動,莎士比亞除了用這一詛咒外,還采取了深葬在地下17英尺處的實際措施。

這一拙劣碑文,是莎士比亞本人的意愿,還是命運開的玩笑,抑或是不幸而言中?他曾通過哈姆萊特的口說過這樣的話:“寧可在死后得到一首惡劣的墓銘,也不要在生前受他們(戲子)一場刻毒的譏諷。”它還給幾百年后帶來了誤解和麻煩,有些人真想打開他的墳墓,看一看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莎士比亞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共有2首長詩、4首雜詩,154首十四行詩和37個劇本。如果把過去有爭議而現(xiàn)在通過科學手段證明確是他寫的《托瑪斯·摩爾》也算進去,那就是38個劇本了,這是人類一筆最可寶貴的財富。但是在他生前,雖然受到人們歡迎,而作為演員作家,卻并未享受到多大榮譽。死后,他一直沉睡了150多年,默默無聞。18世紀中葉,才有人去憑吊他,那是由于著名演員加里克提倡的結果。到這時,也只有少數(shù)學者開始對他進行研究。幾乎又沉默了一個世紀,到19世紀中葉,人們才對他狂熱起來,他才成為最偉大的劇作家、大文豪、大詩人。而世界性的一門熱門科學——莎學,也由此形成。可是與這幸運的同時,卻又產(chǎn)生了一種不幸,盛名之下,引起不少人對他的懷疑、否定,甚至貶辱。但這些只不過是學者們的無聊的謬說,聳人聽聞而已。面對這些無聊的言論,馬克思與恩格斯給予了最嚴厲的回擊,保全了莎士比亞留給人類的珍貴遺產(chǎn)與驕傲,按大戲劇家本·瓊生的話說,莎士比亞是“時代的靈魂,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世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谢通门县| 开鲁县| 林州市| 新竹县| 辛集市| 布尔津县| 房山区| 邯郸市| 潜山县| 鱼台县| 罗山县| 韩城市| 固原市| 赤峰市| 萨迦县| 叙永县| 那曲县| 仲巴县| 荆门市| 无锡市| 塔河县| 镇雄县| 十堰市| 宁乡县| 甘谷县| 乃东县| 定安县| 湘潭市| 荃湾区| 辽宁省| 乐至县| 名山县| 临江市| 罗甸县| 固原市| 禄劝| 黄梅县| 孟连| 西乌珠穆沁旗|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