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金屬工藝
- 生活生產的升華:工藝美術史下(世界歷史百科)
- 聞明 彭萍萍主編
- 1159字
- 2021-05-26 10:23:29
金屬工藝在文藝復興時期雖然已不占有像中世紀那樣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貴金屬在剛剛興起的市民階級中缺少市場。但8是,金屬工藝在此期還是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文藝復興時期,不少優秀的藝術大師都曾涉足金工行業。
在意大利,金屬工藝到了15世紀后期和16世紀隨著市民階級生活的富裕有了相當的發展。據記載,1474年僅佛羅倫薩就有44個金銀細工師的作坊。當時最著名的金工師是貝維努·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1571年),他出生在佛羅倫薩,對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十分傾心,由他撰寫的自傳和技法論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金屬工藝的重要文獻。他的杰出代表作是為法蘭索奧一世制作的《金制御用鹽缸》,缸體全部由黃金做成,在橢圓形的臺座上雕刻著兩個相對而坐的神像(地神和海神),周圍還有象征著四季的浮雕大象,作品豪華而精致,形成了與中世紀貴金屬工藝風格迥異的裝飾特征。
在歐洲其他國家,文藝復興時期的金屬工藝發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區因不斷的戰亂使金屬工藝發展受到阻礙,當時比較興盛的是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的金工技藝較之陶器或玻璃器似乎較少受到意大利的影響,但就其自身而言,這種影響仍然是明顯存在的。如切利尼就曾應法蘭索奧一世之邀,在法9國逗留過四五年時間,他有30多個弟子,其中多數是外國人,以至他被看作是具有代表當時歐洲最高金屬工藝水平的金工師。
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國家里,法國是貴金屬工藝的中心,這是與法國王室勢力的強大和資力的雄厚分不開的。在這里與中世紀貴金屬工藝呈現出不同歲月的是器物種類和裝飾內容。法國文藝復興的金銀制品多為餐具、燭臺、擺動件,以及刀劍甲胄和壁爐的裝飾等等。在裝飾內容上雖然也常見對哥特式建筑物局部的模仿,但更多的是裝飾著人物或動植物形象,題材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
在德國,紐倫堡是銀器制作的最大中心,丟勒就是以銀器工匠的身份跨進藝術殿堂的。當時在紐倫堡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金工師,其中聲名極高的文策爾·雅姆尼策(Wenzel Jamnitzer, 1508—1585)深受皇宮貴族的歡迎,他的作品大多為宮廷所藏。據說,他發明了一種旋轉的印戳用來制作線腳和重復的緣飾,豐富了金屬工藝的裝飾技法。這種用印戳壓印出的緣飾不僅出現在他自己作坊的產品上,也出現在受他影響的作品上。從現藏于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銀制臺飾》和慕尼黑萊奇蒂寶物館的《螺形水壺》兩件代表作品上顯示出,雅姆尼策不僅具有完美的金工技藝,而且在裝飾手法上也吸取了“田園風味陶器”的某些特點——以寫實工細的手法表現了昆蟲或其他爬蟲類,從而形成了趣味別致的裝飾效果。
約翰·泰納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紐倫堡著名的金工師。《豪華銀杯》即出自他手。作品造型富于變化,充滿著動勢,洋溢著華貴高雅的宮廷氣息。裝飾則以繁復多變的植物紋樣為主,布滿器皿每個部位,增加了纖秀豪華之感。顯然,這是在銀——這一單純的材料條件下,匠師為了不產生乏味的感覺而追求的豐富肌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