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的管教:將親子沖突變為合作的7種技巧
- (美)貝基·A.貝利
- 4846字
- 2021-05-13 17:19:21
7種基本管教技巧及其所教的價值
每一種管教技巧都有一句宣言,宣言描述的是使用這一技巧會達成的結果。
1.鎮靜的技巧:在生活中實踐你希望孩子培養的價值觀。這教的是誠實正直。
2.堅決的技巧:明確拒絕。這教的是尊重。
3.選擇的技巧:建立自尊并培養意志力。這教的是承諾。
4.鼓勵的技巧:以孩子為榮,這樣他們也會以你為榮。這教的是相互依賴。
5.歸因于積極正面意圖的技巧:將抗拒轉變為合作。這教的是合作。
6.共情的技巧:處理為小事大吵大鬧、發脾氣。這教的是憐憫。
7.后果的技巧: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教的是責任。
許多家長對上面表格中列出的7種基本技巧并不陌生。這些技巧可以用在與控制相關的、以害怕為基礎的方式中,也可以用于建立在教導上的、以愛為基礎的方式中。家長的心態是決定因素。如果你使用第2章中提到的自我控制的7種力量,那么你會有意識地對行為不當的孩子采用愛的方式,從而能夠與孩子聯結并幫助他成功。如果無法自我控制,那么你會無意識地用以操控為目標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內心強大、堪稱自我控制模范的家長與想辦法迫使孩子行為得體、失去控制的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方式上大相徑庭。下面的例子說明了7種基本技巧在以害怕為基礎的方式,或者以愛為基礎的方式中如何運用。
最終目標是控制我們自己,然后構建出孩子能夠成功的環境。
鎮靜的技巧:在生活中實踐你希望孩子培養的價值觀
大多數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經常聽到這樣的話:“照我說的去做,不要照我做的去做。”避免對你的孩子也采用這種方式的原因如下:首先,孩子向榜樣學習,相信他能夠在沒有具體的正面楷模的條件下學習任何事情是不理智的。其次,我們之中許多人都憎恨“照我說的做……”的偽善說法,而且不希望重復父母的做法。然而,有的時候盡管我們是出于好意,仍會陷入自己小時候經歷過的模式之中。
鎮靜的根源在于洞察的力量。這一力量說明:“未經你的允許,沒有人能夠使你生氣。”在明白他人無法讓你心煩氣躁之后,你可以選擇收回這一力量,在對待孩子時你就能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回應了。當孩子不冷靜的時候,你仍然能夠保持鎮靜。
當你做出回應的時候,身體會產生兩個反應。第一個反應是你的腎上腺向身體的每個細胞送出一個“戰斗或逃跑”的緊急信息。在這樣的時刻,你或者想要和抗爭的孩子戰斗,或者屈服于孩子的要求(逃跑的一種形式)。如果你選擇戰斗,那么你正巧示范了自己希望消除的行為。如果你屈服,那么你教給孩子的是令人厭惡的行為頗為有效。不要自我責備,因為我們都會這樣。這是一個生理反應。
我們大多數人對沖突的反應是“戰斗或逃跑”的沖動。兩者都適得其反。
沖突發生時身體的第二個反應是在大腦中控制權的下移。控制權從大腦的意識和理智區(大腦皮層)下移到處理情緒和記憶的區域(邊緣系統)。你從父母那里接收來的信息全都保存在邊緣系統之中,包含在你表現出的情緒里。控制權下移的時候,你張開嘴,說出來的是你的母親或者父親說過的話。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你是在自動運行,用到的是許多年之前裝載在你身上的“程序”。本質上,你成了你的母親或者父親,說出的是你發誓絕不使用的言辭和語調。
要想打破舊的反應程序的控制,你必須脫離邊緣系統,必須主宰自己的不良情緒。要想做到這一點,你可以深呼吸,也可以有意識地用不同的視角看待眼前的情況。利用認知的力量來使用鎮靜的技巧。一個被動回應的家長可能說:“看你讓我做了什么,你毀了這個假期。現在你滿意了?”一個鎮靜的家長則會說:“車里的吵鬧聲讓我受不了。我錯過了出口。我把車停在路邊,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這讓她得以控制當下煩躁的情緒。被動回應的家長示范的是責備,主宰自己煩躁情緒的平和的家長則示范了正直。選擇權在你的手中。
堅決的技巧:明確拒絕
想想你有一個8歲的兒子,他在自己的房間里把臟衣服扔得到處都是。如果你用以控制為目標的方法來處理此事,你可能會關注做錯的事情,并且問:“這些衣服為什么在地上?”如果你使用關注的力量(你關注什么,就會得到更多什么),你可以指出正面的部分:“你一半的臟衣服在筐里!把其余一半臟衣服撿起來,你的衣服就可以拿去洗了!”害怕使人關注不想要的,愛使人關注想要的。
當你使用關注的力量注意你想要的事物時,堅決的技巧會自然而至。缺少關注,你易于受到邊緣系統的主宰,并且在自己設定的界限之內消極被動(或者咄咄逼人)。一個態度堅決的家長會說:“如果你想要跳來跳去,那么從沙發上下來,到外面去跳。”如果孩子繼續在沙發上蹦蹦跳跳,那么家長會態度堅決地說:“我來向你演示我想要你怎么做。”他幫孩子從沙發上下來,指示他到門外去。一個被動回應的家長可能會懇求:“親愛的,不要跳了,好嗎?夠了!別跳了!”孩子繼續跳,家長仍是用懇求的方式。一個咄咄逼人的家長則可能會大聲喊:“別跳了,否則要你好看!你聽到我說的話了嗎?”如果你在設定的界限中消極被動(希望迫使孩子高興起來,或者避免不高興),那么你就等于屈從于孩子,或者你設定的界限很容易被打破。讓孩子突破你設定的界限,你就教會了孩子允許他人突破孩子設定的界限。太過姑息縱容,你會真的創造出一種受害者心態!如果你在設定的界限中咄咄逼人(希望迫使孩子下決心),你就教會了孩子去傷害那些突破孩子設定的界限的人,你可能會教出一個橫行霸道的孩子。與此相反,態度堅決教的是尊重的價值。這教會孩子如何設定界限而不會貶低自己或者他人。
選擇的技巧:建立自尊并培養意志力
當你說“你要么現在完成家庭作業,要么不能去上星期六的足球課”的時候,你可能認為自己給了孩子選擇。然而這并非真正的選擇。這是巧妙的操縱,你在試著迫使孩子做家庭作業。如果你控制孩子的意志,他長大后會缺少自己的“意志力”。更進一步而言,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屈服于你,而沒有選擇的自由,那么他會感到自己被虧待了。
害怕使人想要控制,愛使人構造體系。用自由意志的力量(唯一你能夠使之改變的人是你自己),你能夠拋開有可能迫使孩子行為得體的理念。于是你問:“我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從而重新構造問題。自問:“我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更有可能選擇完成家庭作業呢?”在這個框架之內,你可以說:“你在自己的房間或者廚房完成家庭作業都可以。你覺得在哪里更好?”這樣你就給孩子成功完成家庭作業構建了環境。兩個選擇都可接受,而且孩子能夠安全地練習使用自己的意志。通過幫助孩子做選擇,以及對自己做的選擇負責任,你給孩子逐漸灌輸了承諾的價值。
只有當你承認孩子的自由意志時,孩子才能運用自由意志,從而每個人都獲利。
鼓勵的技巧:以孩子為榮,這樣他們也會以你為榮
愛的鼓勵源自統一的力量。這一力量表明“關注互通,而非嘗試與眾不同”。利用統一的力量,你可能說:“看啊!沒有提醒你就把自己的床整理好了!做好你的部分對全家而言是盡了一份力。”在鼓勵孩子的這一行為中,你的注意力在孩子做成的事情上,并且幫助孩子意識到了他的價值。這一意識強化孩子大腦中的額葉,這種強化有助于孩子控制情緒避免爆發。你還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的良好行為如何對家庭有所貢獻。這教的是相互依賴。不使用統一的力量,你可能會說:“謝謝你把自己的床整理好了。你是個好孩子。這是給你的零用錢。”感謝孩子做他分內的家務會教他用做分內的家務來取悅你。與之相反的是教他這樣做是對家庭有所幫助,他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對家庭貢獻了力量。具體詳細的贊美比評判式的“做得好”或者物質獎勵(比如用錢獎勵)效果更好。害怕使人評判,而愛使人關注。而且,物質獎勵經常產生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孩子學會了在表現好之后期待得到“好處”,并且尋求贊同而非智慧。
物質獎勵經常產生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
當一個人的精力總放在與眾不同上的時候,他要努力得到的是個人關注,而不是對家庭或者其他群體有所貢獻。感到與他人聯結,讓孩子在給予和接受愛的時候都無所顧忌,而且不怕“做得不夠好”。
歸因于積極正面意圖的技巧:將抗拒轉變為合作
假設你剛剛看到自己7歲的大兒子把小妹妹推到了一邊。如果你將這一舉動歸因于負面的動機,那么你可能會說:“那樣做好嗎?如果我推你,你會高興嗎?”兒子所聽到的潛在信息是:“你做事欠考慮,而且懷有惡意。”此時,他可能變得具有反抗性和防衛性,繼而讓問題升級。然而如果你將這一舉動歸因于正面的動機,那么你可能會說:“你想要妹妹挪開,但你不可以推她,推她會疼。你想要她挪開的時候可以說‘請你挪開’。”兒子聽到的是:“你是人。你犯了一個錯誤。你能夠從錯誤中學習。”使用愛的力量(“看到彼此身上最好的一面”),創造出一個他更可能合作的環境。
你處理孩子犯錯的方法,將會塑造孩子在將來的人生中處理錯誤的方法。如果你責備或者譴責孩子(把不良行為歸因于負面的動機),那么你教給孩子的是,犯錯誤意味著他很壞。與之相對的是,你可以教給孩子錯誤就只是錯誤而已。正面意圖的技巧來自愛的力量,這提醒我們要看到彼此身上最好的一面。這還教給我們一點,你給予他人什么,就會在自己身上強化什么。因此,在你教孩子“犯錯是人之常情,寬恕乃神圣之行”的時候,你也學會了用多一點愛的方式看待你自己所犯的錯誤。隨著你將他人的舉動歸因于積極正面意圖,你也給孩子示范了合作的價值。你是在教孩子消極負面孕育抗拒,樂觀則產生合作。
共情的技巧:處理為小事大吵大鬧、發脾氣
共情是幫助孩子培養成熟情緒的技巧。比如說你對孩子有每天看一個小時電視節目的限制。你看到他在看了一個小時電視節目后還在看,告訴他關掉電視機。“可是,爸爸,這是一個特別節目!求你了!我很想看,不行嗎?”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堅持遵守一個小時的限制,態度堅決地說:“不行,到了睡覺的時間了。”他可能會用自己所知道的最佳方式來表達失望:“你從來都不讓我看任何節目。這不公平。”使用共情,你可能回復說:“錯過這個節目可能讓你感到十分失望。你看起來垂頭喪氣的。”兒子可能沒有采用抗拒的方式,而是繼續說:“這是一個講鯨魚的節目。我喜歡鯨魚。”然后,你可能回復說:“錯過對你很重要而且你喜歡的東西確實挺難受。我非常愛你,我要確保你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起來吧,去睡覺。”當你們一起走向臥室的時候,你可以說:“我不知道你對鯨魚感興趣。或許我們可以加入綠色和平組織。”共情使你傾聽孩子的話,而不會企圖改變他的情感。然而,在接納的力量的精髓中,共情至關重要。接納的力量表達出此刻即是當下。孩子必須去睡覺,或許他會不高興這樣做。
在上例中,如果你為了操控孩子而使用共情,那么你可能會說:“你的時間到了。我知道這很難,不過下一次你可以先看電視節目時間預告,把一個小時的時間安排得更好。”這其中的信息是:“我知道你不高興,不過這是你自己的失誤。如果不是因為你這么笨,你就不會感到失望了。”如果你不接受此刻的現實,那么你會無意識地想要修復孩子的感情,為此你可能會阻止孩子的感情或者試著讓他再高興起來。如果你懷著真正的共情,那么你可能說:“失望是人生的一部分。我會幫你度過失望。”這教的是憐憫的價值。
共情表明對感情的接納,這教的是憐憫。
后果的技巧: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在所有的基本管教技巧中,后果這一技巧可以用得亦正亦邪。用來灌輸害怕,后果就是懲罰;以愛的精神使用,后果就是教導。
下面這個例子顯示出兩者的不同。如果你想讓孩子羞愧,那么你可能會說:“你知道不應該打弟弟。我無法相信你那樣做了,今晚不許看電視了。”如果你的意圖是用愛教導孩子,那么你可能會說:“你自己選擇。你是打弟弟來得到你想要的,還是對他說:‘可以輪到我玩了嗎?’如果你再打弟弟,而不是和他好好說,那么你就回你的房間里去,然后你們兩個就都安全了。你明白如果你再打他會發生什么嗎?說一遍,告訴我。”
后果來自意圖的力量:每一次沖突都是一個教導的機會。沖突可被視為不好的事情,也可被視為教導的時機。你的意圖會決定孩子是從所犯的錯誤中學習,還是由于犯了錯而郁郁寡歡。當我們從所犯的錯誤中成長的時候,我們在選擇應對生活的起起伏伏時會更得心應手。由此,后果“灌輸”了責任的價值,“種下”了應對情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