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牛津通識讀本:抑郁癥(中文版)作者名: (英國)瑪麗·簡·塔基 簡·斯科特本章字數: 2063字更新時間: 2021-04-30 20:56:14
從黑膽汁到斯多葛派的哲學家
希波克拉底可能是第一個將憂郁癥描述為一種具體疾病的人。他是古希臘時期的一位醫生,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常被稱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憂郁癥的主要特征是沮喪、厭食、失眠、易怒和不安。他用體液說解釋了這種狀態的發展,該理論認為,憂郁癥是一種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疾病。在更為原始的理論中,人們將憂郁癥歸因于超自然的力量,而希波克拉底的觀點則將體液說與這些原始的理論明顯地區分了開來。盡管很多學者都是體液說的擁護者,但引入黑膽汁這個概念被認為主要是希波克拉底的功勞。
在《人的本性》一書中,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人體的四種體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和血液。當所有的體液都處于平衡狀態時,人就是健康的,不平衡則會導致疾病。他認為,體液與氣、水、土和火這四種元素有關(見圖1)。憂郁癥被認為是黑膽汁過多造成的,而這與秋天、寒冷和干燥有關。希波克拉底還識別出一種類似于躁狂的癥狀,這種癥狀被描述為階段性的極度興奮和過度活躍。他認為,這種情況與夏天過多的黃膽汁以及溫暖干燥的空氣有關。因此,他提出,治療的目標應當是恢復體液的平衡,而凈化和放血可以達到這一目標。

圖1 體液及其關系圖
公元前3世紀,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他的追隨者所著的《問題集》之中,希波克拉底所表達的這些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認為,膽汁的溫度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溫度過低,就會引起“毫無緣由的沮喪”。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太嚴重的膽汁失衡會導致憂郁氣質,而不是憂郁癥。在這里,他將人格與精神障礙描述為一個連續體的兩端,這是自柏拉圖關于普遍性的著作以來為數不多的一次嘗試。此外,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憂郁氣質可能與創造力以及智力相關,他認為,這種氣質經常出現在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和作家身上。
公元1世紀,憂郁癥的理論和治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以弗所的索蘭納斯認為,躁狂癥和憂郁癥是與理智喪失有關的慢性疾病,他是最早認識到這一點的醫生之一。此外,索蘭納斯還提出,改善身體健康的治療方法同樣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而心理干預可能對患者有益,比如,可以用滴水聲誘導患者入睡。
大約在同一時期,以弗所的魯弗斯也對憂郁癥做出了描述,他的觀點影響了之后的好幾個世紀。他認為憂郁者是悲傷、陰郁、恐懼和充滿懷疑的人,在憂郁的時期,他們的外表也會發生變化。魯弗斯提出,憂郁癥可能存在先天和后天兩種不同的類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學者認為憂郁癥可能存在著多種病因,它可能是許多不同的過程所造成的最終結果。根據歷史記載,魯弗斯的名字還與“圣藥”——一種據說可以預防憂郁癥的草藥混合物——聯系在一起。
帕加馬的伽林(公元1—2世紀)是古希臘最負盛名的醫生之一。他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醫生,對羅馬醫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他出現之前,羅馬社會一直認為憂郁癥乃來自諸神的懲罰。在《論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一書中,伽林詳細闡述了不同的體液異常如何導致了不同的憂郁癥亞型,以及不同的性格類型與體液之間的關系,比如多血質、膽汁質、憂郁質和黏液質等。也就是說,個體的某種人格類型或氣質,可能與其發展出某種精神狀態是相互關聯的,伽林的這個觀點可能是最早的相關論述之一。根據他的觀點,如果一個人的憂郁癥源于某種腦部疾病的亞型,那么,其相應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放血;但如果是源于其他不同的病因(如來源于血液或胃),則應水浴、休息和均衡飲食。和魯弗斯一樣,伽林發明了一種名為底野迦(theriac,這個詞有時候會被翻譯為解毒劑)的藥物。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許多文化都普遍接受體液失衡是導致憂郁癥的原因。例如,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Avicenna是他名字的拉丁語寫法,他的伊斯蘭名為Abu Ali al Husain ibn Abd)在他具有深遠影響的巨著《醫典》中提到了憂郁癥和四種體液。在這本書中,他提出身體和靈魂都會受到憂郁癥的影響,并提倡使用勸導性的談話作為治療方法。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驅。
在這個時期,關于憂郁癥的性質以及如何開展治療的觀點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卡帕多西亞的阿雷提烏斯強調了憂郁癥發作的周期性,并指出它可能與躁狂有關。其他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比如特拉雷斯的亞歷山大(525—605),但阿雷提烏斯被認為是“躁狂癥醫生”,他將躁狂描述為一種以憤怒、興奮和快活為主要特征的狀態。阿雷提烏斯提出,某些憂郁癥可能由喪親等外部事件所引發,而愛(他稱之為“醫生之愛”)有助于緩解憂郁癥的癥狀。此外,食用黑莓和韭菜以及談論癥狀等方法也有同樣的療效。
這個時期,醫學和哲學各行其道,彼此之間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醫生們的著作大多關注的是憂郁癥,而當時的哲學家們則記錄了他們對人類情感的觀察,包括沮喪和悲傷等。例如,公元1世紀的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寫道:“人們不為事物所擾,而是為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所擾。”在現代精神病學中,斯多葛學派的思想常常被應激—易感模型的論述所引用。這是因為,他們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潛在的簡單洞見:為什么同樣的人生經歷(比如親友的逝世或關系的破裂)可能會在某人身上引發抑郁癥的癥狀,而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卻沒有造成同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