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投資之銀行大博弈
- 董寶珍
- 15字
- 2021-04-30 12:41:04
第1章 銀行股投資機會的邏輯依據
中國銀行業有投資機會的邏輯原理
投資者的核心競爭力是獨立思考能力。你正確地判斷了形勢,不一定能賺到錢,只有你正確地判斷了形勢,同時大部分人都誤判了形勢,你才能大概率賺到錢。
價值投資為什么可以造就巴菲特、芒格這樣偉大的投資大師?這種投資模式能持續穩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本質上看,價值投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價值投資者追尋確定性,追求的是100%賺錢的機會。價值投資不像市場上說的那樣高風險高收益,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無風險高收益的標的物。這是價值投資持續穩定成功的深層次原因。
我認為,投資機會源于客觀事實和主流認知的偏差。2013年的貴州茅臺及2020年的銀行業,長期來看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市場變得悲觀了,不再相信它們的長期未來,于是形成了認知與事實的偏差。這種偏差制造了投資機會。
投資分析其實是在事實發生之前尋找事實將要發生的邏輯,并依據邏輯預判未來。只有合乎邏輯的事情才可能在未來發生。如果中國的銀行股未來能夠給投資者帶來財富,那么當下一定存在投資銀行股可以給人們帶來財富的邏輯。
我認為,在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惡化的情況下,銀行股仍可以獲得確定無疑的投資回報,其邏輯依據源于銀行業基本業務模式決定的不可逆轉的經營規律。
自現代銀行誕生以來,其發展始終貫穿著一個永恒不變的邏輯——宏觀經濟客觀上是周期波動的,銀行業的經營也必然是有周期性的。大體上每隔10年,銀行業都會有一次不良資產爆發,在不良資產爆發時銀行業利潤率會下降。此時從表面上看,銀行業已經陷入一年不如一年的衰退,然而銀行業的衰退和那些喪失競爭優勢的企業的衰退截然不同。銀行業周期性不良資產爆發時表現出來的利潤衰減,只是因為其在處理短期的一次性壞賬,其自身的商品和服務并沒有出現問題。事實上,銀行業的信貸資源一直是稀缺資源,至少在中國獲得貸款是很不容易的,資產質量惡化帶來的利潤減少只是短期現象,此后銀行業必然會走向新的復蘇和增長周期。
這個必然性和確定性是由銀行業基本經營規律及人類社會的經濟規律決定的,也是400年來銀行經營過程中的普遍現象。銀行業的發展從來沒有因為資產質量惡化而停滯不前,更沒有出現過走向衰亡的情況。只要人類社會經濟還在,銀行業將永遠在周期波動中存續下去,而且收入規模和利潤水平始終保持向上,這也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長期重倉銀行股的根本原因。
對于這種確定性,資本市場里的很多聰明人卻不愿意相信。當中國銀行業在過去幾年資產質量惡化后,凈利潤增速隨之下降,于是資本市場的絕大部分人認為銀行業從此會走向長期衰敗,再也不能復蘇和成長了。
下面我從中外金融市場的事實和邏輯兩個方面論證為什么在銀行遭遇壞賬時,投資銀行股仍然有確定性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