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清晨的陽光格外明媚。我站在考場學校門口,手指不停地摩挲著準考證的邊緣。周圍已經聚集了不少考生和家長,空氣中彌漫著緊張和期待。
“邱桐!”
熟悉的聲音從身后傳來。我轉身,看見喬昔小跑過來,短發因為奔跑而微微翹起,臉上帶著熟悉的燦爛笑容。她穿著那件淡藍色連衣裙——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的裝扮,脖子上掛著星星哨子,手腕上是那條刻著“Q”的銀色手鏈。
“緊張嗎?”她在我面前停下,呼吸因為小跑而略顯急促。
我點點頭,喉嚨發緊得說不出話。昨晚幾乎沒怎么睡,腦子里全是公式和知識點,像一團亂麻。
喬昔突然拉起我的手,放在她胸口:“感覺到了嗎?我的心跳。”
透過薄薄的衣料,能感受到她急促而有力的心跳,像只受驚的小鳥。原來她也緊張,只是掩飾得更好。
“我們約定過的,”她直視我的眼睛,“把考官當成南瓜。”
這個熟悉的玩笑讓我緊繃的神經稍微放松了些。我深吸一口氣,回握住她的手:“南瓜軍團。”
喬昔笑了,那個熟悉的、帶著酒窩的笑容:“對,一群拿著考卷的南瓜。”
入場鈴聲響起,我們隨著人流走向各自的考場。分開前,喬昔突然轉身,給了我一個緊緊的擁抱:“星辰為證,我們都會考好的。”
這個擁抱短暫而有力,卻給了我莫大的安慰。我看著她走向走廊盡頭的背影,挺直而堅定,像棵迎風的小樹。
考場里安靜得可怕,只有翻動試卷和筆尖摩擦紙面的聲音。我展開語文試卷,深呼吸,開始答題。作文題目是《跨越》,看到這個題目,我幾乎要笑出來——還有比這更適合我們的題目嗎?
我寫下了我們的故事:跨越距離的友誼,跨越困難的努力,跨越自我的成長。當然,隱去了真實姓名和細節,但那些情感是真實的——思念、堅持、重逢的喜悅,以及對未來的期待。筆尖在紙面上流暢地滑動,仿佛有神靈相助。
中午休息時,我和喬昔在學校草坪上碰面。她興奮地告訴我作文也寫了類似的主題:“我寫的是跨越恐懼,從舞臺恐懼癥到愛上表演的過程!”
我們交換了一個默契的眼神——即使沒有商量,我們也選擇了相似的題材,仿佛心有靈犀。
下午的數學考試難度超出預期。幾道大題讓我額頭沁出冷汗,手指不自覺地顫抖。就在我幾乎要陷入恐慌時,余光瞥見了手腕上的星星手鏈。喬昔說過,這是我們的“星辰為證”。這個小小的提醒讓我冷靜下來,重新審題,一步步解開那些看似復雜的方程式。
走出考場時,夕陽已經西斜。喬昔在校門口等我,臉色有些蒼白。“最后兩道題沒做完,”她沮喪地說,“時間不夠...”
我摟住她的肩膀:“大家都說難,別擔心。明天還有綜合和英語,能追回來的。”
喬昔靠在我肩上,深深嘆了口氣:“你說得對。今晚好好休息,明天再戰。”
第二天早晨,我們在同一個地點碰面。喬昔看起來精神多了,眼睛里重新燃起斗志。“昨晚夢見考了滿分,”她神秘地說,“這是個好兆頭。”
綜合科目考試進行得很順利,題目大多在我們的復習范圍內。英語更是喬昔的強項,她提前二十分鐘就做完了,檢查了兩遍才交卷。
最后一科結束的鈴聲響起時,整個校園爆發出歡呼聲。考生們沖出教室,有的哭,有的笑,有的把復習資料拋向空中。我在教學樓前的梧桐樹下找到了喬昔——她正仰頭看著漫天飛舞的紙片,陽光透過樹葉在她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結束了,”她輕聲說,轉向我,眼中閃爍著淚光,“我們做到了。”
我緊緊抱住她,感受著她身體的溫度和微微的顫抖。十二年的寒窗苦讀,兩年的分離與重逢,無數個并肩奮斗的日日夜夜,都在這一個擁抱中得到了慰藉。
“海邊,”喬昔在我耳邊輕聲說,“我們終于可以去海邊了。”
回家路上,我們像兩個剛從戰場歸來的士兵,既疲憊又興奮。媽媽準備了豐盛的晚餐,喬昔和她爸爸也受邀而來。餐桌上,大人們體貼地避開了考試相關的話題,轉而討論我們的旅行計劃。
“機票已經訂好了,”媽媽宣布,“下周三上午的航班。”
“民宿也確認了,”喬爸爸補充,“老板聽說你們是高考結束去放松,答應免費升級海景房。”
喬昔在桌下捏了捏我的手,眼睛亮得像星星。這一刻,高考的緊張和壓力都成了過去式,前方是整整兩個月的自由時光,以及我們夢寐以求的海邊之旅。
晚飯后,我們擠在我的房間里,開始認真收拾行李。喬昔帶來了她的沙灘裝備:寬檐帽、防曬霜、浮潛面罩,還有那把小小的旅行吉他。
“我要在海邊給你彈琴,”她調了調琴弦,“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則準備了一個素描本和一套水彩,打算把旅途中的美景畫下來。“然后你可以給畫配樂,”我提議,“我們合作一部'海邊日記'。”
這個想法讓喬昔興奮不已,她立刻開始規劃“作品”的內容:日出、海浪、沙灘上的小螃蟹...我們越聊越興奮,仿佛已經置身于碧海藍天之間。
夜深了,喬昔不得不跟她爸爸回家。送她到門口時,她突然轉身,在我唇上輕輕一吻:“晚安,我的農夫。明天開始正式倒計時——距離海邊還有五天!”
這個突如其來的吻讓我愣在原地,直到她的背影消失在電梯里才回過神。手指不自覺地觸碰嘴唇,那里似乎還殘留著她柑橘唇膏的甜香。
接下來的幾天像做夢一樣。我們忙著做最后的旅行準備:買防曬衣、下載離線地圖、研究當地美食...喬昔甚至列了一個“必做清單”,從看日出到夜泳,事無巨細。
“我們得試試沖浪,”她指著手機上一家沖浪學校的廣告,“據說初學者兩小時就能站起來了。”
“不是說先教我游泳嗎?”我警惕地問。
“可以一起學嘛,”喬昔理直氣壯地說,“反正有救生員。”
看她興致勃勃的樣子,我不忍心拒絕。況且,嘗試新事物不正是旅行的意義嗎?即使失敗,也會成為難忘的回憶。
出發前一天,我們約在秘密基地做最后的道別。歪脖子樹比去年更加茂盛,墻頭上的刻痕已經完全被新長的樹皮覆蓋,但我們依然能準確找到那個位置。
“最后一次了,”喬昔撫摸著粗糙的樹皮,“作為高中生的最后一次。”
這個認知讓我們都有些感傷。明天過后,我們將踏上新的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人生的。大學、工作、成年人的責任...所有這些都在不遠處等待著我們。
“但我們還會有很多'最后一次',”我握住她的手,“最后一次大學考試,最后一次畢業典禮,最后一次...”
“第一次同居?”喬昔調皮地插嘴,然后在我震驚的表情中大笑起來,“開玩笑的!不過...”她的表情變得認真,“畢業后我們確實可以租個房子,養只貓,你寫作,我作曲...”
這個美好的想象讓我們都沉默下來,各自沉浸在未來的圖景中。夏日的風輕輕吹拂,帶來遠處花園的芬芳。喬昔突然從背包里掏出兩個小玻璃瓶。
“時間膠囊,”她解釋道,“我們各自寫封信給未來的對方,埋在這里,等五年后回來挖出來。”
這個浪漫的想法讓我心頭一暖。我們背對背寫下心里話,然后交換信封。我寫的很簡單——感謝相遇,期待未來,無論發生什么,都希望我們能保持這份純真的感情。喬昔的信封鼓鼓的,顯然寫了更多。
“不許偷看,”她嚴肅地說,然后狡黠地笑了,“不過如果你實在忍不住,我也理解。”
我們找了個隱蔽的角落,把玻璃瓶深埋在歪脖子樹下,用一塊特別的石頭做標記。喬昔甚至畫了張“藏寶圖”,我們各執一份。
“五年后的今天,”她伸出小拇指,“我們在這里重逢,讀信。”
“五年后的今天,”我勾住她的小拇指,“不見不散。”
這個小小的儀式讓我們都紅了眼眶。成長意味著不斷告別,但有些東西值得永遠珍藏——比如這棵樹,這個墻頭,以及我們共同度過的青春時光。
回家的路上,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喬昔突然停下腳步,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盒子:“差點忘了,畢業禮物第二彈。”
盒子里是一對精致的銀色耳釘,做成小小的星星形狀。“和手鏈配套的,”她解釋道,“我注意到你上周偷偷打了耳洞。”
我確實在上周鼓起勇氣去打了耳洞,本想等旅行時給她個驚喜,沒想到早就被她發現了。這個發現讓我又驚又喜——喬昔總是這樣,看似大大咧咧,實則觀察入微。
“幫我戴上?”我問。
喬昔小心翼翼地為我戴上耳釘,手指輕輕拂過我的耳垂,帶來一陣微妙的顫栗。“完美,”她后退一步欣賞自己的杰作,“現在我們連耳釘都是情侶款了。”
路燈突然亮起,為我們鍍上一層溫暖的光暈。在這柔和的光線下,喬昔的笑容如此明亮,讓我忍不住湊近,輕輕吻住她的唇。這個吻比之前的都要長,都要深,仿佛要把所有無法言說的情感都傾注其中。
“哇,”分開后,喬昔眨眨眼,“邱桐同學進步神速啊。”
我紅著臉拍了她一下:“回家收拾行李吧,明天還要趕早班機呢。”
“遵命,我的男朋友~”喬昔做了個夸張的敬禮動作,然后蹦蹦跳跳地跑開了,短發在晚風中飛揚。
回到家,媽媽已經幫我整理好了大部分行李,只剩下洗漱用品和隨身物品需要打包。“都準備好了?”她問,眼中帶著慈愛和不舍。
“嗯,“我點點頭,”喬昔爸爸明天早上七點來接我們。”
媽媽遞給我一個小袋子:“給你的,路上用。”
里面是一本精致的旅行筆記本,一支高級鋼筆,還有...一盒避孕套。我的臉瞬間燒了起來:“媽!”
“別緊張,”媽媽溫和但堅定地說,“我只是希望你們安全。你和喬昔都是懂事的孩子,但有時候感情會讓人沖動。”
我低下頭,既感動又尷尬。媽媽輕輕擁抱我:“我為你驕傲,桐桐。無論是對學業,對友情,還是對感情,你都處理得很好。”
這個簡單的肯定讓我喉頭發緊。十八年來,媽媽一直是我最堅實的后盾,無論是我決定學文,還是和喬昔的戀情,她都給予了無條件的支持。
晚上,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明天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在海邊的民宿里,聽著濤聲入眠。這個想象讓我既興奮又忐忑——第一次長途旅行,第一次和喬昔單獨在外過夜,第一次...我搖搖頭,打斷了自己越來越遠的思緒。
手機震動起來,是喬昔發來的消息:“睡不著!太興奮了!”
“我也是,”我回復,“在想明天的海會是什么樣子。”
“藍的!咸的!大的!”她回了一串夸張的形容詞,然后補充,“而且會有我們的倒影。”
這個詩意的回答讓我微笑起來。喬昔總是能用最簡單的話語觸動我的心弦。
“早點睡吧,”我回復,“明天要早起。”
“遵命!晚安,我的星光。PS:記得摸耳后的星星。”
我摸了摸左耳后那個幾乎看不見的紋身,又碰了碰新戴上的星星耳釘。明天,我們將躍入盛夏,躍入那片未知的碧藍,躍入人生的新篇章。這個認知讓我心中充滿平靜——因為我知道,無論前方有什么,我們都將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