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我的第一次打卡:買入萬科的故事
我在2009年末和2010年初買進了萬科A,那是我投資生涯的第一次打卡。我完全把萬科的股票當成了我的下一個生意,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生意人!我在2010年之前已經經營了六年的手機渠道公司。作為公司最大的投資人和老板,我常常因為生意的艱難而徹夜難眠。我知道自己那間小公司應該是沒有未來的。為了家人的幸福我必須尋找新的賺錢機會。但我真的不知道屬于我的未來在哪里?
應該是2008年,我在首都機場的書店里偶然間發現了一本關于沃倫·巴菲特的書,那是瑪麗·巴菲特和大衛·克拉克合著的《巴菲特法則》。斯泰芬·胡佛認為:“這絕對是史上關于巴菲特投資技巧最好的書。”我現在肯定不能同意斯泰芬·胡佛的說法。《窮查理寶典》和《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才是投資界的圣經。但在2008年,我并不知道《窮查理寶典》,也沒有聽說過查理·芒格。
對我而言,《巴菲特法則》在當時就是我讀過最好的投資書籍,它改變了我對股票的認知,進一步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在此之前,我曾不屑地認為那些股票不過是投機者反復交易的籌碼而已。《巴菲特法則》通俗易懂,是我在黑夜中求索的密碼。似乎只用了5分鐘,我就理解了“投資就是生意”——我完全可以把做手機生意的資金收回來,通過在二級市場買進更優質生意的股票來賺錢。那就讓我們開始行動吧!
炒股多年的劉哥聽說我買進了萬科的股票,他好心地規勸我:“你怎么能買進萬科這樣的大盤股呢?股價不可能上去,如果盤子這么大的股票上漲,那指數還不上天了?”劉哥還告誡我:“我建議你必須學習一些技術圖形,一定要記住:在股票市場中懂技術不是萬能的,但不懂技術是萬萬不能的。”
我當時沒有去和劉哥學習炒股技術,甚至直到現在也不會看投機者們的K線圖。我一直認為,投機者口中的60天均線或者120天均線不過是占卜者的心理安慰而已。但我知道,劉哥真心為我好。只是他并不了解我在想什么。我并沒有把萬科看成股票代碼,那不過是比我的手機生意風險更小、回報率更高的生意。
不是這樣嗎?我自己的公司是幾家移動電話生產商在遼寧省的代理。誰都知道,我們公司肯定沒有愛施德公司和天音控股更具競爭力,因為它們是規模更大的全國渠道商。無論是資金規模、人力資源,還是運營商和大型零售店客戶關系,我們的公司和愛施德公司、天音控股完全無法競爭。《巴菲特法則》告訴我:買進天音控股的股票應該比堅持我們的生意結果會更好。
但我不會買入大型手機渠道商的股票,因為還有更好的生意。我知道:“房子比手機更好賣!”我記得當時自己這樣跟劉哥說:“我為什么買進萬科呢?因為房子稍微一降價就有人搶購,看看我們公司滯銷型號的手機,都降價一半了,還是賣不動。”劉哥在2009年問過我:“你不擔心政策對房地產的調控嗎?”我說:“從我們手機生意的規律看,在行業非常繁榮的時期,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會賺很多錢。但當行業有一些壓力時,我們小公司可能就很麻煩了,但大公司的生意反而會更好。所以我一定要買進中國最好的大型房地產公司股票。”于是,我選擇了萬科。
2010年初買入萬科后,我持有了6年,在寶能介入萬科的2015年賣出了股票。買入萬科的綜合成本是8.74元,賣出均價沒有仔細計算過,但應該超過了18元。如果加上2010—2014年萬科合計每股稅前分紅1.39元,每股應該盈利接近11元。這意味著我在萬科這筆生意中,6年的復利收益率在14%左右。我做手機生意可是賺不了這么多錢啊!
如表1-4所示,2009—2015年,萬科每股收益6年合計為7.6元。再考慮萬科每股預收款從2010年末的2.89元提升至2015年末的19.24元,每股預收款增加16.35元。如果按凈利潤率9%估算,6年間預收款隱含的每股收益為1.47元。也就是說,萬科這家公司7年總共為上市公司股東創造了每股9.07元的稅后總利潤。這就是我投資6年賺錢的根本原因。
表1-4 萬科2009—2015年財務數據

(續)

數據來源:巨潮資訊網萬科年報。
注:盈利能力和凈資產考慮了預收款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