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報告(2020):聚焦醫養結合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主編 楊一帆 張勁松等著
- 4771字
- 2021-04-23 19:19:59
序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報告(2020)》,是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個國家重大理論現實問題,以學會視野,堅持學術研究定位,發揮專家薈萃優勢,服務黨和政府重大決策,推出的一個重要成果。它立足當前人口老齡化實際,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老齡化問題重要論述指導下,針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些基本問題、重點問題、熱點問題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撰寫研究報告和提出對策建議,旨在讓全社會了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真實狀況,為政府科學決策、行業機構掌握市場情況提供真實可靠的素材和資料。本系列報告已經連續兩年在學術大會期間推出,每年聚焦一個主題,2020年的主題是“聚焦醫養結合”。
(一)
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已經20年。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4億,占總人口的18.1%,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據預測,至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2033年將達到4億,2050年將達到5億(占總人口的35%)。中國社會將從快速老齡化,發展到急速老齡化,再到深度老齡化。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規模大、速度快、基礎差、不平衡,人口老齡化進程和現代化進程基本同步。人口老齡化給我們帶來了勞動人口減少、發展動能減弱、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增大、社會保障負擔加重、社會代際矛盾增加等挑戰,同時也蘊藏著老年人力資源開發、老年需求特別是老年健康需求持續增大、老齡產業前景廣闊等極大的發展機遇。應該看到,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發達國家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取得巨大進步的結果。進入老齡化社會,也使我們進入了長壽時代。1949年,我國的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35歲,而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的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7.3歲,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完全契合的。也要看到,雖然我國從整體上進入了長壽時代,但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長壽狀況是不平衡的,支撐長壽的因素是不同的,長壽而不健康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我國還有42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近1000萬失智老年人,心腦血管病、腫瘤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骨質疏松病、疼痛病等各種慢性疾病患者人群規模大,每年發病人數、致死致殘人數增加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其中,糖尿病患者總人數近1.2億,亞健康人數達幾億,3/4左右的老年人患有一種或多種慢病。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只有68.7歲,老年人帶病生存期高達8年多。總體看,我國老年人患病比例高,進入老年后患病時間早,帶病時間長,生活質量不高。這些都表明,長壽但不健康是中國人生命生活的一個突出問題和短板。
建立完善的老齡健康服務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核心,醫養結合是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養結合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5年3月,國務院下發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提出統籌養老和醫療資源,加強養老服務的醫療技術支持,保證機構和社區養老內容多元化。同年11月,國務院轉發了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指出了醫養結合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任務等,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從政策層面進一步指導和推動醫養結合發展。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已經正式成為“十三五”時期推動健康老齡化發展的工作重點,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醫養結合政策部署提出五年來,從建立“社區居家和機構的養老服務體系”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從“健康老齡化”到“積極老齡化”,從“以健康為中心”到“健康中國2030”戰略,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成立“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課題組,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國家重大理論現實問題,以學會視野,針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些基本問題、重點問題、熱點問題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撰寫研究報告和提出對策建議,能夠為推動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增進人民健康福祉,讓全社會了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真實狀況,為政府科學決策,行業機構掌握市場情況提供真實可靠的素材和資料。
(二)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是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抵御重大公共衛生災害能力的一種檢驗。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全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直接領導下,萬眾一心,和衷共濟,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正值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時期,二者的疊加給老齡工作者在疫情的應對與防控、診療與照護等方面帶來了嚴峻挑戰。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快速有效地推進醫養結合事業產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的“醫養結合”事業已經過五年的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存在一定的痛點、堵點。在中國醫養結合事業產業快速推進的背后,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醫養結合在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全生命周期全人群健康等方面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特別是當前對國家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能做出怎樣的貢獻?第二,醫養結合作為直接滿足民眾特別是中老年民眾剛性健康需求的專業行業,與既有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有何異同,內在機理與主要特征如何?第三,是否存在一種類型的實體機構或者一系列的獨立服務形態叫作醫養結合?第四,中國醫養結合的現狀與趨勢究竟如何,面臨哪些瓶頸,未來如何精準發力、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第五,醫養結合在國際社會“WHO健康老齡化十年行動”中有何定位,各個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達國家是否有可比的成熟模式?第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大數據和信息技術在醫養結合提質增效進程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們有必要對我國的醫養結合事業產業五年來的情況做一下總結,更深入地研究我國的醫養結合理論、政策、技術、產業、實踐,以指導醫養結合事業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
本年度報告主題為“聚焦醫養結合”,對中國醫養結合的概念、機理、特征、現狀、趨勢等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為中國醫養結合事業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全書突出醫養結合的體制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按照“理論和邏輯自洽性的縱向‘經度’、內容和體系完整性的橫向‘緯度’”這兩條交織的線索來組織各個篇章。
報告的第一部分,以一章3萬余字的篇幅從縱向“經度”重點回答業界普遍關心的若干開放性理論問題,對總體發展情況做出評價,提出政策建議。
報告的第二大部分,用八章的篇幅,主要從橫向“緯度”分析醫養結合的各種要素。堅持問題導向、分類施策的寫作原則,針對醫養結合要素的配置范圍狹窄、聯結不暢、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根據不同醫養結合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分類完善要素配置體制機制。重點對醫養結合的發展做全國性的平描與分析(基于全國各省份的數據、案例等),反映現實發展情況(包括現狀、問題與對策)。第二章從醫養結合的政策要素角度,對醫養結合政策的歷史脈絡、基本特征、未來走向、區域協同等進行梳理,對政策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第三章從醫養結合服務要素角度,對醫養結合的服務載體、服務內容、服務支付、服務效果等進行了研究梳理。第四章從醫養結合的人才要素角度,對醫養人才體系建設的現狀、問題、新機遇等進行梳理,指出了醫養結合人才體系建設的方向和路徑。第五章從資金要素方面描述主要狀況,從醫保、財政、試點、個人以及商業保險等角度重點分析醫養結合試點地區的資金來源,并總結失能老年人的醫養結合重要資金來源——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和經驗,并提出政策建議。第六章從醫養結合的技術要素角度,對醫養結合的科學技術創新路徑和實踐進行論述。第七章從醫養結合的數據要素角度,論述了醫養結合中的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現狀、問題與建議。第八章從醫養結合的資本要素角度,論述了金融支持醫養結合事業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第九章從醫養結合的運行機制角度,總結了我國醫養結合事業產業的運營平臺、規則、保障等的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論述了各方職責劃分以及醫養結合的監管機制。
報告的第三大部分,用五章針對國外主流的醫養結合治理體系做深度分析。第十章從醫養結合的服務質量建設角度,對國際上做得有特點國家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國醫養服務質量體系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分別介紹了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模式。
(四)
本報告在編寫組織、報告思路、寫作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創新。首先,本年度報告是在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新一屆老齡智庫專家委員會的指導下,由來自學術界及行業實踐一線的十九位中青年專家聯袂完成,這些中青年專家從不同的專業視角,大膽地對我國醫養結合現狀、問題和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剖析。其次,在編寫體例和內容組織方面,對研究思路、寫作手法等進行了創新,既延續了2018年、2019年兩年報告的傳統,又在寫作思路、內容編排等方面做出了創新,重點聚焦于對醫養結合當前的難點、痛點、堵點的梳理上,思考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再次,本報告適應了學術研究和行業實踐需要,在觀點、數據等方面要求嚴謹性,在文字方面盡量通俗易懂,希望對行業一線的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最后,我們今年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共同出版本年度的報告,依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多年皮書系列及學術報告書籍的出版經驗,更進一步地保證了本報告的學術嚴謹性和權威性。
從本次成書的報告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們在年初做年度報告編寫策劃時,我提出的“要做大膽的創新,要編寫一本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當前醫養結合事業產業發展狀況的行業研究報告,要在體現權威性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同時,重點體現可讀性和行業指導價值”的要求。
本次報告編寫工作的創新實踐,充分體現了學會在學術研究體系和學術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學會加快完善專業研究體系的建設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老年學、老年醫學的各專業學科的50多個專業分會,組建了新一屆的老齡智庫專家委員會,發展和吸納了幾千名各個專業的專家,在吸引國內各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加入的同時,也積極努力地吸引中青年專家加入學會,形成老年學和老年醫學領域的研究梯隊。
(五)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防控給本年度報告的策劃、組織、編寫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也因為疫情帶來的全民對健康的重視,我們的報告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參編的各位專家,克服種種障礙,通過網絡進行了多次深入溝通交流,通過網絡進行調研,也充分利用自身工作中積累的資料,積極努力地工作,完成了本次報告的編寫工作。
本次報告得到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的指導,得到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編寫過程中,也得到了學會老齡智庫專家委員會專家的悉心指導。
在此,我代表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向參與本次報告編寫的各位專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向為本次報告提供支持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
本年度報告就要出版了,我由衷地感到高興。當然本書還有不少瑕疵,也有一些遺憾,但是瑕不掩瑜,總體來說,這份報告還是一份有價值、有分量的報告。我也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給我們提出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會繼續努力,不斷地推出新的成果,為我國的老齡健康事業、為我國的醫養結合事業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積極推動醫養結合事業產業發展,促進健康老齡化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讓廣大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 會長
劉維林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