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美麗中國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對生態環境質量、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從歷史、現在、未來的聯系上看,人類社會發展時刻都面臨如何解決所發展階段的資源環境問題,針對全球共性問題我們如何破解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解決好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發展資源環境問題是對全人類的貢獻。二是從我們承擔的歷史使命看,中國發展到今天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解決好這個重大問題將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性命題。三是放到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上看,全國各族人民對優良生態環境的向往、享受全面的生態服務是努力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全面富裕的重要內容。四是放到民族復興的角度看,過去數千年中國資源環境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攻堅克難解決好資源環境問題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要難點問題。五是放在世界大局中看,全球日益興起的生態環境保護運動要求中國在走進世界舞臺中央時提出中國方案,不斷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美麗云南建設,是云南在生態文明新時代打造西南邊疆的重大課題,必須在國際視野范圍內審視中國及云南的生態環境問題,把美麗中國作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及美麗云南建設的新方位。

一 中國快速發展的資源效應

(一)資源環境問題及其特點

人類與自然界的任何生物一樣,都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的基本資料,滿足種群持續不斷發展的需要。在人口數量少、需求生存資料相對少的情況下,自然供給比較充裕,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因此較少受到限制和制約,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物質資料的需求不斷上升,而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自然能夠有效提供的生活資料有限的情況下,就出現了資源短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資源短缺問題時時困擾著不同區域的族群和人群,但這種短缺是相對的,主要是手段和工具的落后,很多潛在的生活資料一時難以獲取。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獲得生活資料的能力不斷加強,而且這種能力幾乎影響和延伸到我們這個星球所有空間地帶時,這時的資源短缺就成為整個人類社會普遍面臨的生存壓力,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成為整個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話題,也稱為資源問題。

不難看出,所謂資源問題(Resource issues),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資源的過量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而產生的、導致資源數量的持續減少和質量不斷降低,進而出現難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一系列問題。

資源問題由來已久,甚至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所不同的是,起初的資源問題可能是局部的,短期的,部分人群所面臨的問題,但進入20世紀后期,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問題不斷擴展成為全局性、長期性、整個人類社會都將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普遍面臨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本質是,以人口激增為中心,以資源短缺及不合理利用為焦點,從而釀成了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可以說資源問題是人類面臨所有問題中的核心問題。現在,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問題,不僅直接影響當代人生存質量和福祉,而且將影響到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如果人類不能及時破解持續上升的資源問題,整個地球將淪為萬劫不復的境況,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都將蒙受巨大的災難。資源問題及其與之相伴生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作為半個世紀以來常講常新的話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全球人類共同的行動。

資源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因此說到底也是個發展問題。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人類社會要通過改變自己的生存模式和發展方式,建立一種與地球生態環境相協調、與自然供給水平相適應的合理規模、合理結構、合理布局、合理速度,才能在根本上解決資源問題。

環境問題往往與資源問題耦合出現。資源的過度利用,影響生態系統的要素構成和不同成分之間的數量關系,就會形成生態破壞(ecological destruction),也稱為第一環境問題。它是農耕文明時期經常出現的環境問題,也是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最常見的環境問題。曾經輝煌的南美洲瑪雅文明、中東蘇美爾文明、印度河哈拉帕文明等都最終走向衰落和消亡,究其原因,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導致生態退化有關。與自然過度利用相應地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環境問題,就是資源使用不完全,或人類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排放到大自然,超過自然可接受的能力,最后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生物和人類生存環境遭到損害,這就是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也稱為第二環境問題。它是工業革命以來出現的環境問題,也是現在正在進行工業化國家經常出現的環境問題。200多年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時期。但工業社會的發展曾嚴重依賴于資源的大規模消耗,建立在依靠消耗以化石資源為主的不可再生資源基礎上的工業化,以對大自然進行野蠻的開發掠奪、犧牲生態環境換來的經濟增長,使世界環境迅速惡化。

人類長期過度利用地球資源,導致地球環境惡化的發展之路,是難以持續下去的。人類應該盡快掌握資源和環境問題形成、發生、發展的規律,尋找將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相協調的步履,調整自己的需求并與自然可以接受的供給水平相適應,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與協同進化。

(二)資源環境問題是全球性問題

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活動就是獲取所需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就是最基本的資源。當資源能夠滿足當時的需要時,人類社會就能夠順利向前邁進,而當資源無法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適時地供給滿足這些需求時,人類社會就面臨生存危機和發展困難,這就是資源問題的基本狀態。

隨著全球一體化推進和不斷深化發展,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是全球經濟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機體中的每個單元(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獲取、加工、消費都是世界資源進行采集、利用和分配的一個方面。當全球資源供給水平高時,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能得到一定的分配并維持其發展;當資源供給不足,或資源匱乏時,全球范圍內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將面臨相同的挑戰。人類社會整體上正處在共同的境遇,生存和發展所依托的重要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變得短缺,而且隨著資源需求水平的快速飆升,資源短缺發生的速度和規模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呈現在全社會面前。發達國家,以及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通過自己的技術進步和資源儲備能夠換來一些時間調整應對這種局面,而欠發達國家以及資源短缺的國家,面臨這種形勢缺乏應變的能力和手段,很可能就會演變為直接的生存危機,進而發生嚴重社會動蕩。

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4.8億噸銅。其中,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氣和50%以上的重要礦產資源。世界上很多資源目前已經進入衰竭期,變得更加稀缺。21世紀以來,世界原材料價格持續飆升,已經從側面反映了資源的短缺情況。國際鐵礦石價格2010年比上一年漲價10%~15%,2009~2010年全球谷物總產量比上年度減少4400萬噸,約為17.48億噸,價格上升12%左右。這里所說的還只是資源供給的數量問題,如果從質量的角度看情況更不容樂觀。目前,除了為數不多的國家有較高品質的鐵礦石供應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高品質的鐵礦石已經消耗殆盡,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鋼鐵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原料進口,產業成本顯著升高,不僅嚴重打擊民族產業的發展,而且助推了國家原材料價格和制成品價格的上漲。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簡稱WWF)報告顯示,過去30年,世界人口幾乎翻了2番。如果人口繼續以這樣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才能維持需求。這個數字還是保守的,因為它還沒有包括突發的風險及連鎖反應,例如氣候變化加速。隨著生產力潛在的永久喪失,過度承載時間越長,生態服務的壓力就越大,生態系統崩潰的風險就會增加。而在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國家能夠依賴于自然資源生存,但到近期世界上3/4的本國人口消費超過了其當地能夠提供的資源。

(三)中國發展的資源效應特點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資源稟賦整體較好的國家,中國的資源問題是世界資源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具有自己的特點。

1.中國的資源問題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

在農耕文明時期,不同族群之間、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以獲取和占有土地資源為焦點,通過戰爭和朝代的更替,重新進行資源的分配,周期性地排解資源矛盾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中國具有5000多年的農耕文明史。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文明中心區域一直都存在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又是通過戰爭來解決的。縱觀中國的歷史,皇室王朝的變更總是伴隨著巨大的社會動蕩和戰爭,從而導致社會組織機構的解體、人口的劇烈下降和自然生產力的巨大破壞。一個王朝建立之初,人口稀少、社會物質財富貧乏。為了鞏固新的王朝統治,新政府都實行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鼓勵耕種土地并擴大耕種面積。輕徭薄賦既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經濟的發展,也使人口大量增長。但土地對人口的環境容量總是有限的,以至于最后產生了對土地的超強度耕種以及長期在土地上強取豪奪,使土地不能得到休養生息,土地生產力日益下降;同時,大量人口的薪柴消耗、耕地擴大以及住所修建等活動,使森林及其他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發展需要的資源日漸貧乏,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仍。同時,越到王朝的后期,官僚政府機構膨脹、腐敗現象日趨嚴重,社會財富分配不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使普通民眾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一旦朝廷內部矛盾激化,很容易相伴走上反對朝廷的道路,推動著社會動蕩的發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資源危機導致了生存危機,而生存危機誘發和強化了社會危機,并且相互之間彼此強化反饋。隨著戰爭的進行,人口大幅度地減少,土地大面積荒蕪,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從而又得以休養生息。戰爭結束后,勝利者將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從而開始了又一輪的生態破壞與復蘇的周期。

2.近代中國的資源問題,因人口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與管理體制等問題,又呈現一些新的特點

(1)中國自然資源豐富,各類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迄今為止,滿足現代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的自然資源中國都擁有,幅員遼闊,各種生物資源應有盡有,但是,中國人口數量巨大,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中沒有適時執行合理的人口政策,使人口增速和人口基數巨大,也使得中國很大的自然資源總量,變成了一個很小的人均占有量。居于世界各國的后列。中國的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均資源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國的淡水資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人均淡水資源量將會越來越少,我們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嚴重缺水國家。

(2)中國資源利用效率明顯偏低,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中國的經濟發展長期以來是一種粗放型經濟模式,導致了能耗高、資源消費量大、產出少。2005年,從工業能源效應來看,八個主要耗能工業,單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了40%以上,而這八個主要工業部門占工業總量的73%;單位水資源消耗生產的糧食僅是發達國家的一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要比發達國家低15~25個百分點,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大概是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了20個百分點。比如建筑節能、建筑高能耗問題十分突出。單位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同時,中國資源開發利用集成度低,大量的小礦山進行小作坊式的開采和利用,取富棄貧,單一開采,伴生礦產廢棄,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使很多寶貴的資源浪費不可挽回,嚴重破壞了礦脈,并使一些有能力進行全面開采的大企業也無法進行有效的開采。我國的資源利用率顯著低于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資源浪費程度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來的資源需求增長加快,資源約束矛盾不斷加大。從2002年到現在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大于GDP增長的速度。未來需要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生產力,提升資源利用率產出水平;改變和調整產業格局,發展新興產業,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依賴。

(3)中國資源的保護程度低、儲備水平低、重復利用水平低。中國的稀有金屬的礦產資源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但利用水平低,主要低價出口原礦,反過來卻要高價進口工業制成品,在世界的貿易之中處于相當的弱勢地位。而美國石油資源豐富,但開采比例并不高,主要從國外進口。日本的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0%以上,但從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進口所有的木材制品。近年來,中國進口的原生資源越來越多,包括鐵礦石、原油等對外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鐵礦石、原油價格不斷上漲的趨勢下,因缺乏基本的資源儲備,相關企業和產業缺乏回旋的余地,直接蒙受價格上漲帶來的巨大損失。我國鐵礦石儲備少,石油儲備也不夠半年的消耗。而日本、美國等國家的資源儲備達到了3年,稀有資源更是達到了十幾年的儲備。中國對于自然資源的回收率低,2008年為30%的水平,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末已達到50%之多。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需要盡快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保護資源,增強儲備,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4)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我國耕地資源開發程度已處于世界較高水平,土地復種指數較高,進一步提高耕地資源開發程度的空間十分有限;優質耕地僅占我國耕地資源的1/3;我國部分耕地污染、土地鹽堿化、沙化和退化嚴重,后備資源嚴重不足。耕地資源減少和短缺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現代化進程;目前我國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其中灌區缺水約300億立方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平均每年農作物旱災面積4.12億畝,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5,年均損失糧食200億~300億公斤;旱情嚴重時,全國農村有上千萬人和數千萬頭牲畜臨時性飲水困難。全國城市缺水日益嚴重,2000年我國663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8座嚴重缺水;北方和沿海城市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尤為突出,正常年份缺水量近70億立方米,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同時地下水資源嚴重超量開采、水位下降、漏斗面積擴大,直接影響到地下水資源持續利用和城市化發展進程。2003年,全國缺電350億~450億千瓦時,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到2020年,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將大幅度上升,這對能源的可供量、承載能力,以及國家能源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僅從滿足國內煤炭需求來看,就面臨著煤炭儲量不足、生產能力不足、運輸能力不足和環境容量不足等四大壓力。重要礦產資源后備儲量不足。根據《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9》,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已發現礦產173種,主要礦產中37種查明資源儲量增長,11種減少,一些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用量大的大宗礦產資源中,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質量差,后備儲量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相當突出。

二 中國高速發展的環境效應

(一)全球環境問題概貌

1.生態危機還在延伸

在今天的地球上,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占29%。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致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達423億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

一項國際研究表明,人類過度利用自然資源所導致的生態危機遠比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活力星球》報告警告,人類每年消耗掉的自然資源要多于地球本身再生資源的30%,由此造成毀林、土壤退化、空氣和水污染、生物多樣性降低減少。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其結果是每年的生態債務高達4萬億~4.5萬億美元,估計生態危機造成的損失是全球金融危機損失的2倍。這個數字是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據(如作物降水減少或洪災增加等)計算得出的。

2.污染問題仍在加劇

酸雨沉降、臭氧層變薄、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已經成為世界很多國家曾經或正在經受的環境劫難。有關資料表明,全球每年有30萬~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萬~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人類制造和合成了近千萬種化學藥品,其中市場上廣泛流通使用的約有7萬~8萬種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500余種;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種新的化學品投入市場。由于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全球的大氣、水體、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連南極的企鵝也未能幸免。

(二)中國環境問題還在深化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已經持續快速發展30多年,長期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日漸凸顯出來。

一是大氣環境形勢嚴峻。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污染十分嚴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中國47個重點城市中,約70%以上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二級標準;參加環境統計的338個城市中,137個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超過國家三級標準,占統計城市的40%,屬于嚴重污染型城市。酸雨的影響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1/3,由煤炭燃燒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我國占了16個。華北地區、華南地區、西北地區主要城市空氣污染尤其突出,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嚴重的空氣中,臺風、洪澇、沙塵暴、熱浪等自然災害變得越來越頻繁。

二是水資源水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中國先天就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占全球水資源的6%,雖然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一方面水資源浪費普遍,另一方面水環境污染嚴重。在21世紀初中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Ⅲ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中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Ⅴ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黃河多次出現斷流現象。2006年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億農民無法喝到安全的飲用水,75%的湖泊出現了富營養化問題。

三是土壤污染加劇,固體廢棄物污染蔓延。全國受有機污染物污染的農田已達3600萬公頃,污染物類型包括石油類、多環芳烴、農藥、有機氯等。全國受重金屬污染土地達2000萬公頃,其中嚴重污染土地超過70萬公頃,其中13萬公頃土地因鎘含量超標而被迫棄耕。根據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在調查的690家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的5846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6.3%;在調查的81塊工業廢棄地的775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4.9%;在調查的146家工業園區的2523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29.4%。此外,《2018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3.2億噸,綜合利用量僅為18.1億噸,綜合利用率為54.5%;全國202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02億噸,其他城鎮約2.48億噸,合計4.5億噸,無害化處理量2.1億噸,無害化處理率僅為46.7%。塑料包裝物和農村地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呈全面擴展之勢。

四是土地沙化嚴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20世紀90年代在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西北地區大規模濫挖發菜、干草和麻黃等野生中藥材的事件時有發生,大面積草場遭到嚴重破壞,其中約0.6億畝的草場面積被完全破壞且已沙化,1.9億畝草地遭到嚴重破壞而不能放牧。土地不斷沙化、水土不斷流失,部分區域已經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成為生態扶貧、生態移民的重點區域。

五是生物多樣性喪失。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喪失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占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中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1/4。在很多地方,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根據世界銀行估計,至2010年的前20年當中,每年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比例高達10%;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有2/3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基礎上實現的。

三 創建生態文明,破解資源環境短板

從傳統農耕到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國經歷了從不知道環境問題、忽視污染危害,到意識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到從上至下重視生態環境問題的不同階段,進而到近年來,“環保覺醒”成為熱門詞,并開啟了全社會全方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新階段,這就是中國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雖然中國當時仍然在十年動蕩時期,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決定派代表參會,這也是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席位后參加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當時,中國對環境科學的基本問題都不清楚,“大家都把環境問題當作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然而,從瑞典大會歸來后,與會代表對照中國現實,發現當時中國已經面臨各種環境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工業化初期帶來的環境污染,以及對環保認知不足而忽視這些污染事件。197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全國300名代表參會,共同完成了新中國的“環保啟蒙”。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對環境保護也有了進一步認識。1979年,新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律獲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開始試行。自80年代開始,與海洋、草原、大氣、水資源等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相繼出臺,中國政府開始把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之一。1992年,中國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曲格平認為,在這一階段,中國的環保立法其實比發達國家晚不了幾年,但差別在于“有法不依”。1993年開始,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與大規模經濟建設伴生的是環境的急轉直下。1993~2001年,“許多江河湖泊污水橫流,藍藻大暴發,甚至舟楫難行,沿江沿湖居民飲水發生困難;許多城市霧霾蔽日,空氣混濁,城市居民呼吸道疾病急劇上升”,于是環保部門啟動了規模污染治理的行動[2]。2002~2012年的10年間,中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通道,也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2006年,中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數值為二氧化硫2588萬噸、氮氧化物1523萬噸、化學需氧量1428萬噸、氨氮141萬噸,“達到歷史最高點”。在此之后,雖然中國大力促進節能減排,但環境問題依然突出,與環保相關的事件也屢屢發生,促使全民經歷了一場“環保覺醒”。

2010年,我國知名的人民論壇“千人問卷”調查顯示,51.6%的受訪者認為“環境危機”是未來十年的嚴峻挑戰。雖然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很多挑戰,比如2009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表面上看我們當前的最大危機是金融危機,但是從更本質上看,我們當前及未來十年面臨的最大危機是資源和環境問題,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是相當有限的,經濟增長率減少1到2個百分點,但環境問題及其引起的自然災害的損失則非常大。僅2010年,氣候的異常變化如冰、凍、雨、雪災害的損失超過了1500億元人民幣,汶川地震的損失有10000億元人民幣。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干事詹姆斯·萊珀(James Leape)在分析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說,經濟危機只是一個警告,提醒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可能造成的后果,但全球金融危機是無法與可能到來的生態危機相比的[3]

當今時代,不僅中國,全球大多數國家都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共同挑戰,只是中國面臨的這些問題更加突出、更加嚴峻,特別是面臨人口眾多、未富先老、國際不公平的政治經濟環境對我們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式留下的余地十分有限,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資源和環境解決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為此,必須要把生態環境問題的破解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綜合解決,必須把人的需求和發展建立在自然界可以承受的范圍內,謀求人與自然的協同發展,這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他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習近平總書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極其重要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態作為生產力內在屬性的重要地位,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唯物辯證觀范疇的基本價值理念,解放生產力,一定是解放生態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一定是發展綠色生產力。只有解放生態生產力和發展綠色生產力,作為人類更高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體現到底在何種程度上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歷史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十分準確,他形象而生動地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4]這揭示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又指出了人與自然協同發展、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態文明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樹立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建立健全了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全社會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內在動力,表明中國已經進入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四 建設美麗中國,貢獻生態智慧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的賀信中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5]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和恪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基本原則。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團隊潘家華、黃承梁等學者所提出的:“生態文明與中國夢”范疇論,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使命,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論,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如何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內在屬性的問題;“生態文明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論,凸顯了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舉措、方法論、實踐論、領導力量和領導核心的問題;從千年大計到根本大計,凸顯和昭示出生態文明對中華文明悠久燦爛歷史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和時代重任。保護生態環境雖然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把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和融入生態文明建設這樣高的歷史地位和戰略地位,并把它確立為一個執政黨的行動綱領,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鮮明特色。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和歷史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已經進入新的理論和實踐境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理論體系。比如:關于生態文明的歷史規律,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關于生態文明的發展實質,即“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道路,即“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關于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即“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建設宗旨,即“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動力與發展目標,即“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球治理,即“必須從全球視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等。

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向世界貢獻了一系列的生態思想,其中有兩個方面的生態智慧,當為這個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為包括水在內的各類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提供了系統綜合、符合自然規律的生態文明實踐。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強調要用系統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系統治理”工作方針的提出,不僅為新時代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為整個生態環境問題的破解提供了思考問題的基本遵循。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闡釋了水資源與其他自然生態要素之間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山是流域水資源與降雨徑流的策源地,治水就應做好山區水源涵養;森林素有“綠色水庫”之稱,不僅能涵養水源,調節河川徑流,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土地資源;草是地面最重要的地被物,素有“地球皮膚”的美稱,不僅能固沙保土,而且可為林木的生長創造條件;農田是天然透水性土地,是糧食生產的主要場所,也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區域;湖泊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是調蓄洪水的主要水域空間,保護河湖也就是保護水資源之“本”。事實上,不僅水問題的破解需要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整體來整治,而且這五個要素的任何一個方面的保護和治理,都需要建立在其他各個要素的系統整合中進行,才能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效果。因此,開展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應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的協同關系,進行系統化治理和保護。

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視野和抓手。全球變化及其影響,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置身事外,每個國家都是這個問題的受害者,也是問題的產生者,更是問題的解決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以來,“命運共同體”思想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視野、全球眼光、人類胸懷積極推動治國理政更高視野、更廣時空的全球性理念,生態文明也不例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中國作“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號召。一方面,作為占世界總人口1/5、GDP占世界經濟比重穩居世界第二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是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和示范。另一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要揭示的是工業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類社會走向“生態文明”社會的特殊運行規律,世界上所有國家無論先進后進,都需要建設生態文明,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全球的視野和胸懷,把自己的建設和發展與全人類的生態利益、世界的環境發展、全球的生態健康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全世界人類福祉的提升,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這個世界才能建設得更加宜居、更加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沃县| 都江堰市| 新乡市| 大连市| 扶绥县| 边坝县| 丽江市| 类乌齐县| 巴塘县| 瓮安县| 噶尔县| 板桥市| 黄浦区| 广安市| 凭祥市| 田东县| 平塘县| 桂东县| 舞阳县| 化州市| 苏州市| 卓尼县| 遵义县| 河西区| 时尚| 临武县| 荥阳市| 福泉市| 太谷县| 红桥区| 美姑县| 白城市| 尼勒克县| 尖扎县| 长兴县| 民和| 平和县| 清水县| 二连浩特市| 商水县|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