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生態環境優良地區所擁有的生態資源將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戰略核心資源,在未來社會歷史進程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毫無疑問,云南具有優良的生態資源和特殊的區位優勢,將在我國新一輪發展中先聲奪人,但是資源優勢并不直接就是發展優勢。要實現這種轉化,需要以保護和鞏固良好生態為基礎,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以高效的生態服務和優質的生態產品體現云南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的不可替代性,提升云南在經濟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

一 以關鍵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就是著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維護好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而云南的生態環境保護涉及的領域多、范圍廣,要抓住關鍵問題、基礎問題去突破,圍繞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去使勁,有序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

(一)以九大高原湖泊水環境的保護為重點,維護好大江大河的水生態健康是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

云南高原湖泊星羅棋布,現存面積較大、作用顯著的有37個,目前影響最大、功能突出的主要為九大高原湖泊。九大高原湖泊的流域面積共有8172.7平方公里,雖然只占全省面積39.4萬平方公里的2%,但沿湖區域每年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卻占全省的1/3以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不僅是云南糧食的主產區,還匯集著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云南的經濟中心、重要城市大多位于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內。不僅如此,高原湖泊是位于大江大河上游的匯水區,高原湖泊的水質、流域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下游長江、珠江流域黃金經濟帶的發展,也關乎瀾滄江、紅河、怒江下游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十多億人口的生態安全。2017年,云南在全省6大水系(長江、珠江、瀾滄江、紅河、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的145條河流(河段)設置了253個國控、省控監測斷面,82.6%的斷面水質優良,其中26個出境、跨界河流監測斷面中,有25個符合Ⅱ類標準,水質優;1個符合Ⅲ類標準,水質良好。可見,云南是西南諸河名副其實的“生態安全守護者”。

高原湖泊及其所在區域是云南自然稟賦最好、人口最密集、開發強度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關鍵地區,也是全省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最緊張、水環境矛盾最突出的敏感地區,目前還是面臨城鎮化快速推進、產業密集布局、發展壓力最大的重點地帶。隨著湖泊流域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湖泊水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高原湖泊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支持所在城市和流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水環境整體表現比較平穩,部分湖泊水質趨穩并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有些湖泊依然面臨流域污染物增長速度超過污染物削減速度的嚴峻形勢,以富營養化及藍藻大面積聚集和爆發為代表的高原湖泊水環境問題曠日持久、久治未愈。當前高原湖泊治理正處在臨近登頂的關鍵時刻,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推進湖泊治理進入新階段。

六大水系的生態安全關系云南全局,關系長江、珠江沿線和長三角及珠三角的環境資源安全,關乎南亞和東南亞諸多國家的發展基礎和支撐條件。目前六大水系程度不同地面臨水資源緊張、水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的雙重問題。長江、珠江流域生態健康形勢嚴峻:流域森林覆蓋率下降,泥沙含量增加,枯水期不斷提前;部分河段水質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固體廢物嚴重污染,威脅水壩與電廠安全;濕地面積縮減,河流天然自我清潔功能降低。

(二)保護好生物多樣性是云南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

生物多樣性是維護自然生產能力和生態平衡的基礎,也是維持生態安全的核心要素,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因此成為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內容。云南是生物多樣性的大省,但生態十分脆弱,96.4%的國土面積是山區,約40%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巖溶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8.1%,遍及全省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云南生物資源先天特點是“什么都有,什么都少,一用就少,再用就光”,歷史上過度砍伐森林、過度采收和捕獵野生生物,導致大量生物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喪失。近30年來,云南像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生物多樣性又面臨新的壓力。過度墾荒、墾殖、超載放牧造成許多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小、棲息地萎縮。興修水利和建閘筑壩造成湖泊、江河的生境變遷,魚類洄游通道與種群交流被割斷。鐵路和公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使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破碎化,種群繁衍面臨直接威脅。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農藥和化肥的大量施用,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危害嚴重,影響了本土生物物種及其棲息環境,導致許多種類絕跡或種群數量減少。

森林是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集聚地,云南是全國森林資源大省,林地面積居全國第二,但長期采伐導致原始森林面積銳減,中低產林比例居高不下,降低了生物多樣性的更新和維持能力,也影響了生態服務功能。加強中低產林改造,恢復生物多樣性水平,提高生態價值勢在必行。濕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也是生態服務價值最大的生態系統類型,但歷史上對濕地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圍墾、占用、破壞濕地的行為時有發生,導致云南主要濕地功能退化和喪失。全省70%的重要濕地受到外來物種威脅,滇中高原濕地功能衰退,滇東北超過50%的沼澤化草甸濕地已經被改變用途,或者退化嚴重。加上近年來云南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濕地生態系統退化,全省濕地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和繁重。

(三)把做好資源性產業發展中的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抓實抓好

云南是水電、礦產、生物資源高度密集分布區,國家快速發展對這些資源的開發具有強烈需求,如何化解資源開發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維護的重要內容。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例,礦石采掘將大量固體廢棄物帶至地表、礦坑排水過程中對地形地貌的強烈擾動,不可避免地會給礦區及其周圍地區的地質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甚至誘發嚴重的地質災害;全省礦山企業廢水排放量、固體廢物產生量約占全省工業廢水和廢棄物排放量的一半左右;礦業活動中對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地貌景觀的影響和破壞突出,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災害隱患增加。云南自然災害及其誘發的嚴重破壞和影響很多與資源型產業發展中沒有解決好的生態環境問題相關聯。

(四)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難點常抓不懈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云南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不能丟了農村這一塊。云南是一個以農業和農村為主體的省份,城市(鎮)是漂浮在農村汪洋大海中的島嶼,而影響云南生態環境的基本力量是農業,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主體是農民,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的關鍵在農村。農村和農業污染類型多、范圍廣、面積大、環節繁雜、分布離散,主要以面源污染形式存在,防治難度大,周期長,投入渠道少,是困擾云南農村環境質量的主要問題。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把它作為未來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切實解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體制和機制因素,在當前顯得十分重要。

二 積極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國家生態保護與發展戰略

云南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地位重要,承擔著建設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使命。云南最大的優勢是生態,但是在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成為國家資源發展方面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如何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云南實現后發跨越、建設國家生態文明排頭兵的關鍵。目前,在國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戰略中,特殊的生態站位成為云南的重大機遇。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布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而且發展潛力巨大。但是,長江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長期不平衡,“生態賬戶”透支嚴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效恢復。在長江生態需求與生態供給重新實現平衡之前,長江生態“赤字”仍面臨持續惡化的風險。“大開發”帶來的后果必須通過“大保護”來彌補,且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關鍵處落子,為長江經濟帶奠定了綠色發展的總基調。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格局下,國家正在醞釀建立健全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2018年年底,中央財政已預撥了30億元獎勵資金。到2020年,中央財政擬安排180億元促進形成共抓大保護格局。保護好一江清水,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中之重,長江水好不好,上游是基礎,提升和保護云南從金沙江輸送出去的優質生態服務和產品,是長江經濟帶的重大戰略任務。

目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環境保護已上升為國家行動,如何解決上游生態環境問題,為下游黃金經濟帶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是云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重要內容,也是云南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云南位于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金沙江干流在云南境內長達1560公里,金沙江流域覆蓋迪慶、麗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昭通7個州(市)40個縣(區),面積118997平方公里、人口1990萬。一方面,云南在長江全流域的生態地位和作用是基礎性的、戰略性的;另一方面,云南在金沙江流域也是貧困面最集中、貧困深度最大的區域。如何在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的同時,解決云南脫貧發展問題,亟待整合起來通盤考慮。這個區域既有以滇東北為代表的生態惡化引起的貧困地區,也有以滇西北為代表的生態優勢突出但因保護而發展受限的貧困地區。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進入“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特殊時期,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一并解決國家高度關注的脫貧攻堅和生態保護問題,無疑是黨和國家鼓勵和支持的行動。為此云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行動、主動作為。

一是創新思路,積極謀劃,盡快啟動長江經濟帶云南“生態(扶貧)特區”建設。統籌安排,形成合力,向黨中央、國務院上報工作方案,結合國家和云南生態功能區劃,以生態扶貧重點縣區或地州為單位,盡快啟動長江經濟帶“生態(扶貧)特區”建設。把“生態匱乏的貧困區”和“生態富饒的貧困區”兩類區域進行整體性、大面積、連片化集成整裝,打造成為“國家生態扶貧特區”或“生態特區”。

二是盡快介入,參與規則制定。建議安排專門機構、形成專業力量,研判形勢,主動介入、積極參與規則制定,爭取在長江經濟帶中凸顯云南生態區位優勢,在爭取國家制度性、市場調節性的生態補償方面贏得主動。需要指出的是,云南在長江經濟帶參與的力度和深度遠遠不夠,特別是在啟動之初如何爭取生態補償機制的創始權、機制形成的話語權,應全力以赴。江河源頭區、重點生態服務區、重要飲用水源地、水土保持重點區域、跨流域調水、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等,都將是生態補償的關鍵問題,都與地處上游的云南百萬貧困人口密切相關、與近兩千萬沿江人群的福祉相連。時不待我,亟待行動。

三是啟動編制《云南服務和支持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綜合規劃》。把金沙江流域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脫貧致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推進、民族社會發展問題集成整合,以國家需求為目標引領,以云南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問題導向,盡快推出綜合規劃,并全力爭取融入國家區域發展規劃,通過爭取國家政策和資源,綜合全面地解決云南保護要求高而保護能力低、發展水平差的壓力,實現國家戰略需求與地方綜合發展的深度結合和全面融合,使云南在謀求跨越式發展、再獲新生動力方面取得突破。

三 把打造國家公園當作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重要工作來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建設國家公園體系,借鑒發達國家有效的自然保護模式,是立足中國特色生態保護的戰略選擇。目前來看,國家公園的定位主要包括:代表國家保護并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并致力于世代傳承,同時強調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滿足公眾對環境教育、游憩體驗的需求,并且與公園內的原住民扶貧結合起來,使周邊社區群眾從中受益。顯然,國家公園是致力于把保護與區域發展有機融合的一種國家新型制度設計,具有國家名片特質,具有全球和國家意義。誰抓住國家公園建設這個機會,盡可能先期入選國家公園,誰就擁有國家的生態地位;哪個省區擁有數量多、質量優的系列國家公園,這個省區無疑將在中國乃至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中處于先導地位。

云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環境功能最重要、保護與扶貧任務最重、發展壓力最大的省區之一,如何借助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及自然保護新機制建立的大好形勢,既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又滿足云南發展訴求,集中解決好保護與發展“兩張皮”的突出矛盾,努力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值得云南上下認真研判,順勢而謀。

(一)高度重視,搶抓機遇,推動云南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國家公園、打造為國家名片,努力爭取國家力量保護云南生態環境,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發展優勢

2019年,云南省已建立國家公園試點13個,國家森林公園32個、國際重要濕地4處、國家濕地公園18處,濕地總面積61.4萬公頃;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1個,總面積29685.79公頃。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要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國家公園是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地類型之一,屬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域,納入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管控范圍,未來很多保護地都將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中進行保護。國家公園保護體系屬于國家行為,人財物主要由國家財政承擔,這對承擔巨大保護任務的西部地區而言,是一種利好。不僅如此,國家公園實行最嚴格的保護,但也允許開展游憩、教育、科普等人為活動,實現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的辯證統一,體現保護的目的是利用,合理的利用可以促進保護,這還將給具備優良生態環境的區域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

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多個發達國家,它們不僅經濟發達、現代化程度高,而且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和環境磨難,更重視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建立了一系列的國家公園,維護優良生態環境,提供游憩場所,讓人們親近自然、休養身心,帶動了科普、旅游、文化、休閑、娛樂及其他產業的全面發展,成為全社會重要的公共福利,為提高全社會生活質量、增強獲得感、加深自豪感、凝集民族情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家公園已經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社會財富,顯著提升了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和軟實力。中國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大力發展國家公園,為全社會提供優良生態服務和優質生態產品,正成為中國提升發展層次最急需的國家行動。

云南是我國最早的國家公園試點省份,普達措國家公園試點和建設,既爭取到了國家資源對重要保護地的有效保護,也通過合理的旅游開發和生態化利用帶動了藏族社區的發展,進一步提高了迪慶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西雙版納、迪慶普達措地區等是具有優質生態資源的區域,成為云南旅游文化產業的新亮點,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目前,國家公園建設將從以地方投入為主轉向以國家投入為主,這將顯著降低云南的保護壓力。賦予國家公園以游憩、文化保護、教育等功能,在生態產品供給短缺、生態服務質量低下的情況下,具有很高生態稟賦的地區及其國家公園將成為云南旅游轉型發展、高端化推進的重要抓手,也可能成為帶動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因此機會難得。國家公園建設正處于國家統籌規劃階段,云南應盡快介入,搶抓發展機遇。

在中國,生態環境比云南好的省份不少,生態質量比云南優良的區域也有,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云南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呢?顯然,云南的國家生態戰略地位和功能是其他省份替代不了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云南擁有其他省份難以比擬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功能,這正是建設國家公園的要義。努力在國家公園建設上取得領先地位,將是云南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中的重要利器。云南省委省政府應安排專門機構、形成專業力量,研判形勢,主動介入、積極參與規則制訂,爭取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凸顯云南生態區位優勢,在爭取國家制度性的發展安排、市場調節性的經濟政策、保護地方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等方面贏得主動。

(二)做好頂層設計,高端引領,優化好國土資源空間

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允許開展游憩、教育、科普等利用行為也是服務于嚴格保護,并通過合理的功能分區來實現。一方面,納入國家公園的范圍,可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功能分區,實施差別化管理,發揮各功能區的主導功能。保護區要嚴格保護,傳統利用區開展限制性利用。另一方面,云南很多區域屬于“生態富饒的貧困區”,不納入國家保護范圍,自身能力有限,保護困難大;納入國家保護范圍,往往可能因資源開發、產業發展而失去靈活利用的條件。為此,需要深入研究云南的國土空間特點和未來發展的資源及空間需求,按照“保護為發展留下空間、發展守住保護的底線”的原則,優化空間格局。云南現有自然保護區164處(其中林業部門管理132處,其他部門管理32處;按級別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8處、州[市]級56處、縣[市、區]級45處),總面積達286.71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7.3%。這些保護地和保護區是云南生物資源、旅游資源富集區,部分區域也是礦產資源、農林土地資源與保護目標高度疊加的空間地帶,站在國家高度需要全面統籌,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結合,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綜合權衡,科學取舍。

(三)揚長避短,創造條件,爭取將應該保護的區域早日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中

云南很多保護區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大多數保護區位于民族地區,而云南的民族人口分布具有的“大群居、小分散”格局,使各類自然保護區都有不小數量的人群分布,這些保護區破碎化程度嚴重,要納入國家公園體系滿足不了完整性的要求。例如,計劃建設的西雙版納大象國家公園是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上擴大而來,由地域相近而互不相連的勐海、悠諾、勐養、勐侖、勐臘、尚勇6個片區組成,空間高度分散可能成為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選國家公園的障礙。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如此,云南其他自然保護區都不同程度地面臨空間分散、破碎、面積狹小的問題。為此,云南要對納入國家公園體系管理的區域盡快作出規劃,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必要的生態移民等,開展保護區的原真性、完整性恢復和重建,適時擴大空間范圍,提高保護區的規模化,以滿足國家在這些區域設置國家公園的基本要求。

(四)盡早做好國家公園的科學利用設計,制訂好特許經營方案,促進云南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通過特許經營方式,在游憩展示區適當建立游憩設施,使公眾充分享受自然保護的成果,是國家公園不同于過去自然保護區的特點,也是世界各個國家公園的普遍做法。對于當下的中國,自然生態產品供給有限,原生態文化資源稀缺,生態服務需求強勁,云南良好的生態資源集聚地在成為國家公園后,很可能成為旅游業轉型發展、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高地,也將成為云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需要盡快在滿足國家公園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做好不同類型國家公園游憩、文化、科普發展的定位,安排好空間布局,編制長遠的特許經營方式,有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為打造中國主要游憩業目的地、提升云南旅游文化教育科考產業發展做好準備,以迎接新興產業的到來。

四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和幫助,提升服務國家生態戰略的能力

多年來,云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承擔了經濟發達的長江、珠江等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壓力,還在跨境國際河流上游地區開展了大量的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工作,作出了國際貢獻,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回報和補償,在客觀上影響和制約了云南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影響了邊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削弱了云南部分區域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為生態保護事業作出貢獻的地區和群眾給予合理的補償十分必要。

一是國家要盡快幫助云南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與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資源有償使用、跨流域跨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流域生態補償和水電、礦產、旅游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方法。

二是加大對云南特色生物資源產業發展、主動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生態農林產業,使生活在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保護區內的農民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增加收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

三是對應該保護的區域和不應進行經濟開發的區域,根據國家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轉化為生態產品開發區,提供特殊的支持政策予以扶持;把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納入國家向全社會提供生態產品的層面,國家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保護這些優質生態環境資源,或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等手段實現國家向示范區域購買生態產品,實現生態保護產業化的國家推動。

四是以云南示范區為試點,建立生態受益區向生態產品提供區的橫向轉移支付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資源參股、碳匯生態補償機制等;支持云南加快低碳經濟試點省建設,加快研究碳匯交易制度和科技支撐體系,探索中國特色的碳匯交易試點機制,把云南打造成全國的碳匯交易中心;通過碳匯制造與生產,大力推進碳匯跨國交易,形成生態建設產業化的國際推動力量,促進中國生態產品的國際市場及其聲譽的營造。

五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形成云南特色和國家示范

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與全國同步邁進小康社會,這不僅是云南的問題,還是我國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較好、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面臨的共性問題。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努力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云南為此應創新工作思路,破解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不協調、不同步、不平衡的發展難題,為我國西部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

(一)以“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引領創新云南的生態化轉型發展

一是深入理解云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就是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內容之一,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當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西南守護者和建設者。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思想上充分認識生態保護、污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按照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把生態環境保護落實、貫穿到經濟發展、脫貧致富、邊疆治理、民族進步、社會發展等具體工作中,把良好的生態系統保護起來,把受損退化的關鍵地區的環境恢復起來。

二是按照“發展要守住生態底線、保護為發展留下空間”的基本思路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把生態環境目標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頂層設計的剛性指標,倒逼其他各種規劃和發展計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適應性,在高位上實現區域發展方式和產業布局的優化。

三是加快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的制度建設。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指標權重,建立體現爭當生態文明排頭兵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四是層層分解目標,件件責任落實。根據資源承載力、生態環境容量,制訂科學技術水平高、長遠和現實結合程度好、法律法規約束性強的發展規劃和空間布局,做到換屆換人不換規劃;把保護好生態環境融合和貫通到每一個區域、每一個產業、每一個部門,把具體的責任分解和任務落實到每一個規劃地塊、每一個建設項目、每一屆責任領導。

(二)以生態為主線,打造云南產業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升級版

一要做好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提升。對農業、林業、畜牧業、水利水電、礦產等資源直接相關產業,嚴格按照維護生態健康的基本要求,以恢復產業依托資源的再生能力與環境可修復能力為底線,提高傳統產業發展的生態化水平。

二要把工業、生產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進行集群化融合,以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為主線進行優選和集結,以綠色、生態、環保重構和創建云南工業發展新面貌。

三要把城鎮化發展與區域生態建設、環境治理、旅游、文化產業、休閑養老產業等新興服務業有機捆綁在一起,通過生態建設提升城鎮化的科學水平和新興服務業發展的條件與層次,同時通過新興產業發展為生態建設提供內在動力。

四要盡快推進云南生態產品新興制造業的創建。在云南建立生態產品生產基地,對生態產品的生產方式、發展業態、產品交易、產品消費進行試點,籌建生態產品國家交易中心和國際交易中心。

五要加快打造云南的生態品牌,搶占生態發展的制高點。把云南產業發展、社會面貌按照生態化模式進行整體性、綜合性的形象打造,樹立云南的生態性發展基礎、生態型發展優勢、生態化發展先機,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形成凡是云南的,就是生態的,就是環保的,就是綠色的,為云南產品和社會形象全面打上生態標識,為云南各民族產品走多樣化、小批量、高端化、高價位打下基礎。

(三)挖掘云南少數民族善待自然、智慧利用資源的優秀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內涵

順應自然、善待環境、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中華文明的精髓,云南民族文化中有很多活的標本,并且融合在普通人群的價值理念、日常活動中,傳承和演繹著大量具有現代生態科學思想的本土知識、凝聚人類生態智慧,體現著歷久彌新的生態文化。挖掘和彰顯云南人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民族生態文化,培育和構建適應生態文明要求、充滿時代氣息的人地和諧的新興文化,使云南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窗口。

云南很多少數民族在長期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對生物資源的分類,對生物多樣性的識別、利用和管理,對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的系統化管理、整體優化配置等形成了一整套知識體系和思想理論,不僅突破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科壁壘,而且形成了看似簡單、實則富集智慧的一攬子生存和發展技能,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化建設是長期而富有戰略意義的大事,發掘、提煉、融合多民族傳統文化中有關保護與利用的思想、實踐經驗和方法,將民族習慣上升為生態文化的云南思想,進而打造成生態文明的國家智慧、生態文明的世界話語,豎起云南在國家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文化和思想旗幟。

(四)建設適合云南生態化發展的科技教育支撐體系

云南在走向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生態化轉型發展,構建適應云南生態化發展的科技教育支撐體系時不我待。在科技支撐方面,要盡快建立一批跨學科、跨領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生態資源利用開發的復合型科技支撐平臺和國際交流平臺,培養和引進一批理論水平高、技術手段好、服務社會能力強的領軍人才、戰略科學家、市場開拓人才、國際活動專家,啟動一批服務生物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當前,要盡快研究以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及生態產業作為新業態在培育、壯大、積聚、產業鏈發展、產業群積聚的發展規律,研發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為生態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探尋生態產業的產品生產、價值評估、價值實現的國際和國內途徑與方式,掌握不同區域向社會提供生態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價值,為國家和國際社會購買生態產品、進行生態補償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持,探討引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市場化及競爭機制,實現生態建設的公益性向產業性轉變。

在生態教育方面,盡快擴大云南省高校生態學、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等直接涉及生態文明科技支撐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培養一批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盡快讓生態學、環境保護的理論和知識系統地進入中小學課堂,并把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課程或主要內容列入高校公共必修課程,顯著提升大學生的生態學能力和水平。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11頁。

[2] 曲格平:《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回顧及思考——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環境保護四十年”學術論壇上的演講》,《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3] 參見高發全《世界自然資源危機比金融危機更嚴重》,《世界林業動態》2009年第10期。

[4]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2013年9月7日,新華社,http://www.gov.cn/ldhd/2013-09/07/content_2483425.htm。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

[6] 謝勇軍:《滇越鐵路與近代云南經濟若干問題研究》,昆明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第25頁。

[7] 龔自如:《法帝國主義利用云南滇越鐵路侵略云南三十年》,載《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1982。

[8] 陳征平:《云南早期工業化進程研究(1840-1949年)》,民族出版社,2002,第102頁。

[9] 肖漫:《抗戰時期云南工業書寫的歷史紀錄》,載《全民族抗戰·云南記憶》,2015,第1~2頁。

[10] 李平生:《烽火映方舟——抗戰時期大后方經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第81頁。

[11] 非荼娟:《抗戰時期軍事工業內遷云南的社會研究》,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第38~44頁。

[12] 王漢聲:《對于云南推行民眾教育的管見》,《云南民眾教育》(創刊號),1935。

[13] 張研:《淺議抗戰時期云南社會教育》,《中國地方志》2007年第3期。

[14] 馬勇:《新中國建立60年來云南經濟建設的歷程與經驗》,《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15] 龍成鵬:《示范區建設: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良性互動——對話云南省社科院楊福泉教授》,《今日民族》2018年第7期。

[16] 陳國蘭:《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作好美麗云南文章》,《社會主義論壇》2018年第9期。

[17] 任佳、李麗:《云南面向周邊國家開放的路徑創新》,《南亞東南亞研究》2018年第3期。

[18] 陳利君:《云南建設輻射中心的內涵與對策建議》,《云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6期。

[19] 周宏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環境保護》2018年第7期。

[20] 龔力波、劉佳佳、李學坤等:《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智庫發展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年第1期。

[21] 陳彬、沈梅:《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2013年第9期。

[22] 王文權、寧德煌:《國內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研究綜述》,《安徽農業科學》2018年第8期。

[23] 劉思華:《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的生態化轉型發展》,《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年第7期。

[24] 樊慧玲:《新型工業化背景下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25] 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標志》,《中國科學院院刊》2014年第1期。

[26] 席廣亮、甄峰:《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策略思考》,《上海城市規劃》2014年第5期。

[27] 李海濤、李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考》,《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年第20期。

[28] 盧偉、李大偉:《“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國崛起的差異化發展策略》,《中國軟科學》2016年第10期。

[29] 葉敏弦:《縣域綠色經濟差異化發展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0] 葉文輝、姚永秀:《論云南生態資源保護的機制設計與創新》,《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31] 吳韜:《大數據國家戰略助推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才智》2018年第8期。

[32] 云南省紅河州社會主義學院課題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各民族共享發展成果的云南實踐》,《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河北区| 杨浦区| 榕江县| 子长县| 昂仁县| 诸暨市| 车致| 广安市| 武城县| 乌兰察布市| 漳平市| 蒲江县| 平泉县| 平邑县| 镇安县| 黔南| 集贤县| 宁阳县| 思茅市| 罗城| 田东县| 峨山| 龙南县| 永仁县| 托克托县| 绵阳市| 隆回县| 梅州市| 洞头县| 陈巴尔虎旗| 武义县| 武强县| 若尔盖县| 扶沟县| 桦南县| 洪湖市| 突泉县| 民乐县| 广德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