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
- 任紅敏
- 6144字
- 2021-04-23 19:36:59
第一節 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形成的歷史背景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和他的兄弟子侄帶領蒙古鐵騎像颶風一樣橫掠大漠,統一了漠北草原,建立了蒙古帝國,繼而消滅了西夏、西遼,蕩平了花剌子模、金國,對漢族聚居的南宋也虎視眈眈。善騎射、勇猛彪悍的蒙古軍事貴族憑借著強大的武力優勢,“在短短數十年內即摧毀和蹂躪了周圍比它先進得多的文明實體,成為橫跨歐亞兩洲廣袤地域的主宰者”。[3]這是一場慘烈的武力征服,掠奪財物、擴大地域是他們征服的主要目的。
成吉思汗六年(1211),蒙古發動對金的戰爭。據拉施特《史集》記載,“在他(成吉思汗)攻占了(涿州)城之后,他把左右兩翼軍隊和幾個年長的兒子們以及異密們派遣了出去,自己則和托雷帶著稱為(豁勒)的軍隊……他們征服并毀掉了途中的一切城市和地區”[4],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人生最大的樂事,即“戰勝敵人,將他們連根鏟除,奪取他們所有的一切”,[5]根本不理會這樣做的嚴重后果。對于如何統治中原地區,他們一無所知,也沒有考慮。至于實行漢法,在當時更是不切實際。不過,在已經占領的中原地區,成吉思汗已開始任用漢人降將。如六年冬,圍攻威寧,劉伯林降,“即以原職授之”。北還時又命劉伯林屯天成,“以本職充西京留守,兼兵馬副元帥”。[6]八年(1213)七月,攻破居庸關,逼近中都(今北京)。是年,史秉直降,木華黎命其屯霸州。九年(1214),成吉思汗賜其子史天倪金符,“授馬步軍都統,管轄二十四萬戶”。[7]
成吉思汗十年(1215)金中都被蒙古人占領。蒙古人占領中都后,以札八兒火者、石抹明安鎮守,而廣大中原地區卻遠未占領。其后,木華黎相繼攻取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北京路(今內蒙古寧城縣),進克遼西、北京等處;脫欒扯兒必則抄掠河南、山東各地。戰爭依然是掠奪性的,華北、山東廣大地區還未被蒙古軍隊占領。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其全權經營“太行以南”。在木華黎和孛魯父子經略中原時期,蒙古統治者對中原地區的政策開始有所變化。
1225~1231年,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先后被蒙古軍隊牢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區開始處于蒙古人的統治之下。這一時期中原地區逐步被占領,對蒙古統治者來說,占領這些地區才是此時的主要任務,根本無暇顧及在中原地區推行漢法。耶律楚材說:“國朝開創之際,庶政方殷,而又用兵西域,未暇修文崇善?!?a id="w008">[8]但這一時期對中原地區的政策,與成吉思汗親征時相比,還是有了許多變化。
首先,改變了慣常的秋去春來的掠奪性戰爭方式,注意對占領地區的經營。木華黎受命南征伊始,就“建行省于燕南,以圖中原”(《太師魯國忠武王》)[9],開始依靠漢人上層“招民耕稼,為久駐之基”[10]。其次,在成吉思汗任用漢人降將的基礎上,木華黎更加注重對漢人地主武裝——漢人世侯的普遍利用,其中真定史氏、藁城董氏、順天張柔、東平嚴實等均受到重用。這些漢人世侯大多“且耕且戰”,在“聚其鄉鄰,保其險阻,示以紀律,以相守望,卒之事定而后復業”(《郭弘敬墓銘》)[11]的情況下,注重對其轄地的治理。如史天澤在真定“招流散,撫瘡痍,披荊榛,掇瓦礫,數年間,官府民居,以次完治”(《開府儀同三司中書左丞相忠武史公家傳》)[12]。藁城董俊,“為政寬明,見人善治田廬,必召與歡語,有惰者,則怒罰之,故其部完實,民惟恐其去也”。[13]張柔在滿城“定列教條,勸民修治耒耜,數藝桑麻”[14],“焚毀之后為空城者十五年”的保州城,經過他“披荊棘,立城市,完保聚”的精心治理,成為“燕南一大都會”[15]。嚴實在東平“辟田野,完保聚”,“以勸耕稼,以豐委積”,“辟置俊良,汰逐貪墨。頤指所及,竭蹶奉命。不三四年,由五城而南,新泰而西,行于野則知其樂歲,出于途則知其為善俗,觀其政則知其為太平官府”[16]??芍m然北方社會處于普遍混亂之中,但在漢人世侯控制的區域社會比較穩定,轄區內的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并持續發展,人民生活相對安定。漢人世侯對轄區的治理,基本上是實行金之舊制,即以漢法治理,且卓有成效,對當時政局的穩定起了一些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蒙古統治者的認識,雖然他們未必認識到以漢法治理中原的重要性,但客觀存在的治理效果必然會影響到蒙古統治者的思想認識。因此,漢人世侯以漢法治理漢地,既為蒙古貴族以后實行漢法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其提供了思想基礎,兩種文化已開始融合。
由成吉思汗親手創建的蒙古帝國,是一個以蒙古草原為重心的游牧政權。游牧民族的特征是慣于遷徙,孔武強悍。歐陽修曾道:“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常馳逐?!保ā睹麇罚?a id="w017">[17]蒙古游牧民族和中原的農耕民族存在生活、制度、文化上的差異與沖突。游牧民族射生飲血、逐水草而流徙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對農業和農耕區無所顧惜的破壞性,他們入侵中原農業區是純掠奪性的,是對土地的占有和對資源的利用。不僅聲稱“雖得漢地,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18],而且對漢地原有的社會制度也不感興趣,根本不了解中原農耕地區與塞外游牧地域自然與人文環境上的迥異,強硬地把游牧制度施行于中原。把游牧制度施行于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的農業定居區,把落后的游牧生產方式強加給內地,根本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而且中原北方地區經歷了長期戰爭的殘酷破壞之后,一直處在混亂和凋敝之中,社會經濟明顯倒退?!耙軌蚵訆Z,就要有可以掠奪的東西,因此就要有生產。而掠奪的方式本身又決定于生產的方式?!?a id="w019">[19]為了繼續對征服區進行掠奪,就必須著手恢復生產,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組織形式?!颁h鏑余生的漢地百姓在蒙古親貴和色目酷吏竭澤而漁、誅求無厭的剝削下,徹底斬斷了生機。”[20]在這種危機下,勢必要順應歷史和社會的發展進行變革,于是,在中原地區逐步推行漢法以治理漢地。
窩闊臺汗即位第二年(1230)秋,就承繼其父遺志出兵攻打金國,蒙古帝國戰略的重心又轉向中原地區。雖然蒙古帝國已經占領河北、山東、山西等中原大部分地區,但局面混亂,制度不健全,“州郡長吏,生殺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貨財,兼土田”[21],漢人世侯又在轄區內各自為政,中央缺乏有力的控制。針對中原漢地的這種情況,耶律楚材在得到窩闊臺信任和重用的條件下,開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推行一系列有利于中原恢復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徐子方稱,耶律楚材為元代實行漢法的“先驅者”和“孤獨者”:“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初,耶律楚材是最早倡導變革漠北舊俗、實行‘漢法’文治的中原士大夫?!?a id="w022">[22]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族,遼朝東丹王突欲八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博學多才。據史載:“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a id="w023">[23]金代曾為開州(今河南濮陽)同知,后為燕京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夏,蒙古軍隊攻破燕京,1218年被成吉思汗召至帳下,遂辟為掾。1219年夏,以“治國之匠”自居的耶律楚材[24]開始隨成吉思汗西征。此后六七年,他并非以身為儒者的“治國之匠”來輔弼成吉思汗,而是一直以星相術士的身份跟隨成吉思汗,在從征西域之時,耶律楚材取得了成吉思汗的高度信任[25]。成吉思汗去世時,曾對窩闊臺說:“此人天賜我家。爾后軍國庶政,當悉委之。”窩闊臺即將即位時,“宗親咸會,議猶未決”,耶律楚材極力促成了窩闊臺繼承汗位,幫助他制定君臣禮儀,因而,窩闊臺對他懷有很大的感激之情,曾撫楚材曰:“真社稷臣也。”[26]
耶律楚材取得了蒙古最高統治者的信任,這樣就為他推行漢法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此時,蒙古軍隊對中原地區的征服將近二十年,已經占領了華北、山東地區,客觀形勢有了很大變化。因為有了多年來經略中原地區的實踐,逐漸加深了對中原地區情況的了解,為了長期有效地統治中原地區,蒙古統治者內部曾展開過一場辯論。近臣中使別迭等試圖將中原農業區變為牧場,這顯然是對中原農耕區的摧殘。對此,耶律楚材提出:“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可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27]他駁斥了中使別迭等人的主張。耶律楚材的這句話對蒙古統治者來說應該有很大的吸引力,當時蒙古因成吉思汗西征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倉廩府庫無斗粟尺帛”,中央財政很不樂觀。再有,窩闊臺要南伐,軍需物資需要補給,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更多的財富。所以耶律楚材繼續向窩闊臺提出:“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余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如果真如耶律楚材所言,國用可綽綽有余,因此窩闊臺欣然采納,說:“卿試為朕行之。”[28] “蒙古統治者為了長期有效地統治中原被攻占地區,需要任用既為自己所熟悉、信任,又熟悉治理中原的人才?!?a id="w029">[29]因此耶律楚材這位“治國之匠”才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耶律楚材初行漢法并非一帆風順,可謂步履維艱,正如時人宋子貞所說:“國家承大亂之后,天綱絕,地軸折,人理滅,所謂更造夫婦、肇有父子者信有之矣。加以南北之政每每相戾,其出入用事者,又皆諸國之人,言語之不通,趣向之不同,當是之時,而公以一書生孤立于廟堂之上,而欲行其所學,戛戛乎其難哉!”[30]不過,耶律楚材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也做出了許多貢獻。
在經濟方面,窩闊臺汗二年(1230)冬十一月,“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凡長貳悉用士人,如陳時可、趙昉等,皆寬厚長者,極天下之選,參佐皆用省部舊人”。[31]即立十路征收課稅所,所設的使、副二員都是儒士。《元史》卷二《太宗本紀》也記載道:“始置十路征收課稅使,以陳時可、趙昉使燕京,劉中、劉桓使宣德,周立和、王貞使西京,呂振、劉子振使太原,楊簡、高廷英使平陽,王晉、賈從使真定,張瑜、王銳使東平,王德亨、侯顯使北京,夾谷永、程泰使平州,田木西、李天翼使濟南?!比斡萌迨繛槭氛魇照n稅使,取得了明顯的功效,到了窩闊臺汗三年(1231)秋,窩闊臺“至云中,諸路所貢課額銀幣及米谷簿籍,具陳于前,悉符原奏之數”。顯然,耶律楚材的做法讓窩闊臺很是滿意,因此,他非常開心地夸獎耶律楚材:“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庇谑牵笆剂⒅袝?,改侍從官名。以耶律楚材為中書令,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在耶律楚材拜中書令后,窩闊臺“事無巨細,皆先白之”[32]。耶律楚材竭盡全力想把漢法推行下去。窩闊臺汗八年(1236),耶律楚材上陳時務十策,曰:“信賞罰,正名分,給俸祿,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選工匠,務農桑,定土貢,制漕運。”對于這些措施,窩闊臺“雖不能盡行,亦時擇用焉”。[33]不過,耶律楚材初行漢法還是時時碰壁,“南北之政每每相戾”,因為在一些保守的蒙古貴族看來,耶律楚材的做法有悖祖訓,且限制和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耶律楚材不時遭到反對。但他在經濟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成績。在《元史·食貨志》稅糧、科差、鈔法、鹽法、酒醋課、商稅、歲賜、惠民商局等項中,均較詳細地記載了窩闊臺時期建立的一些制度。
在政治方面,“耶律楚材既反對蒙古諸王功臣‘分土裂民’,又限制割據各地的漢族武裝地主所掌握的軍、政、司法、經濟權力,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為恢復重建高度中央集權的中原封建社會上層建筑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也為忽必烈依靠漢人推行漢法建立大一統的元朝奠定了基礎”。[34]
耶律楚材在保護、任用儒生,實行科舉取士方面盡其所能,確實做了不少。如上所述,窩闊臺汗二年,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每路正副使各兩名,任用的都是儒者,陳時可、趙昉、劉中、劉桓、周立和、王貞、呂振、劉子振、楊簡、高廷英、王晉、賈從、張瑜、王銳、王德亨、侯顯、夾谷永、程泰、田木西、李天翼等被任用,這是“蒙古最高統治集團大批任用漢人儒者、文臣的開始,也是一部分儒者的地位和生活處境有所改善的開始”。[35]在任用儒士擔任征收課稅使收到效果后,耶律楚材便借機向窩闊臺申述任用儒者文臣的重要性,建議窩闊臺選用儒者,并在戰亂中保護了一批儒者。如窩闊臺汗五年(1233)攻占汴梁后,耶律楚材奏請選取儒者“散居河北,官為給贍”(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其后,在攻取淮、漢諸城時,也以此為定例,繼續選用儒者加以優待。又如窩闊臺汗七年(1235),窩闊臺之子闊出帶領蒙古大軍攻打南宋時,姚樞、楊惟中曾隨軍出發,挑選了忽必烈的名臣竇默、王磐,著名經學家趙復等數十名儒者帶回北方加以優待。后來,這些人中有不少在北方辦學教授生徒,崇儒興學之風大盛。耶律楚材因此高興地寫道:“天皇有意用吾儒,四海欽風盡讀書;可愛風流賢太守,天山創起仲尼居?!保ā吨芫粗薹蜃訌R》)[36]
窩闊臺汗九年(1237),耶律楚材又向窩闊臺奏:“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儒臣之事業,非積數十年,殆未易成也?!保ā对贰繁緜鳎└C闊臺采納了耶律楚材的建議,并命他校試?!对贰酚涊d,窩闊臺汗九年秋八月,“下詔命斷事官術忽與山西東路課稅所長官劉中,歷諸路考試。以論及經義、詞賦分為三科,作三日程,專治一科,能兼者聽,但以不失文義為中選。其中選者,復其賦役,令與各處長官同署公事,得東平楊奐等凡若干人,皆一時名士,而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a id="w037">[37]這就是有名的“戊戌選”。戊戌科舉取士,保護、鼓勵、培育了一大批社會人才。窩闊臺死后,因受到以乃馬真氏為首的蒙古統治集團的排斥,這樣的科舉取士沒能繼續下去。
此外,耶律楚材在恢復發展中原文化,建立學校[38],修復孔廟、尊孔[39],設置編集經史典籍的機構等方面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扒罂鬃雍螅梦迨淮鷮O元措,奏襲封衍圣公,付以林廟地。命收太常禮樂生,及召名儒梁陟、王萬慶、趙著等,使直譯九經,進講東宮。又率大臣子孫,執經解義,俾知圣人之道。置編修所于燕京、經籍所于平陽,由是文治興焉?!?a id="w040">[40]確實,當中原文化面臨毀滅之際,耶律楚材獨擔文化救亡之任,被譽為“大有造于中國,功德塞天地”。[41]
雖然耶律楚材行漢法屢屢受到牽制,甚至在窩闊臺汗十三年(1241)冬十月,窩闊臺“命牙老瓦赤主管漢民公事”,把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權交給了西域人,耶律楚材所極力推行的漢法至此形同虛設;但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施行的一系列措施,為忽必烈建立金蓮川藩府,依靠藩府儒士推行漢法并建立大一統的元朝奠定了基礎。而且,耶律楚材在保護、任用儒生、士大夫,實行科舉取士方面所做的貢獻,讓中原儒生看到了希望,這畢竟是窩闊臺曾批準的政策、措施,同時,“蒙古統治者也逐漸認識到儒士的重要性”[42]。這些都為忽必烈信用儒士文臣及實行漢法打下了基礎。
窩闊臺汗十三年十二月,窩闊臺死后,皇后乃馬真氏稱制,她“撤掉了在合罕時被委以重任的異密和國家大臣,并任命了一批不學無術的人來擔任他們的職位”。[43]耶律楚材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都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甚至不得不中止。1246年,貴由繼承汗位,蒙古統治者對中原地區的掠奪更加嚴重?!对贰ざㄗ诒炯o》載:“諸王及各部又遣使于燕京迤南諸郡,征求貨財、弓矢、鞍轡之物,或于西域回鶻索取珠璣,或于海東樓取鷹鶻,驛騎絡繹,晝夜不絕,民力益困?!敝性虮忠褬O。在這種危急狀況下,需要改革現狀,需要一個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英明之主,也要有一批能輔佐他完成大業的儒士謀臣侍從。此時,忽必烈的金蓮川藩府應運而生了。在藩府謀臣侍從文人的輔佐下,“元世祖忽必烈汗扭轉了這一頹勢。他把蒙古游牧帝國改建成一個以中原農業地區為主干的中國式王朝。這一轉變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重要的一頁”。[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