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競爭邏輯與反壟斷政策:紛爭與出路
- 方燕
- 3510字
- 2021-04-23 19:30:08
第三節 本書主要議題和內容框架
一 主要議題
互聯網(包括由其衍生或蛻變而來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新技術)可謂全球經濟中最強大的力量之一,與印刷機、電力和蒸汽機的出現類似,成為通用技術的推動者(Jovanovic & Rousseau,2005;OECD,2007)。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互聯網不僅僅是個技術工具,更是一個行業產業,是一個擁有各自經濟技術特征的新型經濟。經濟學家甚至很久以前就認為,互聯網本身就是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是能提升整個經濟體生產力、驅動整個技術變革和經濟發展時代的一項關鍵性技術(Bresnahan & Trajtenberg,1995;Helpman,1998;Trajtenberg,2019)。從經濟、社會、安全和政治等其他各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都已經并還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Brynjolfsson & McAfee,2011;Furman & Seamans,2019),但是目前對其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和全面。本書的核心是從經濟學角度審視互聯網領域的政策規范問題。在經濟角度針對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管制干預至少面臨競爭(壟斷)、隱私與安全、勞動與就業以及稅收等方面的工作重擔需要推進。
要揭示互聯網產業組織理論及其反壟斷經濟學的核心要素,需要一個對互聯網邊界的準確界定,以及能刻畫其重要特征的理論框架體系的構建。面對第一個挑戰,互聯網更應是個平臺的網絡(Network of Platforms)(Greenstein,2009,2012)。或者說,互聯網既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多層次技術平臺,更是一個基于平臺的生態網絡系統或者說是復雜的多層系統(Schultze & Whitt,2016;Knieps & Bauer,2016)。第二個挑戰主要通過基于技術動態性產業經濟學、網絡效應和平臺經濟學文獻來實現。本書后面將關注和落腳到這兩個挑戰。狹義而言,互聯網能當作一個基于開放共享協議讓數字信息在越來越多的個體、組織和設備間橫跨流動的有形邏輯網絡。從這個視角來說,關注點就被引導到互聯網技術變動、網絡平臺及其經濟特征,以及接入和存儲等服務市場的結構和績效等問題上。這讓互聯網分析聚焦于這個構架的某個特定子市場(如接入市場產業組織或云設施經濟學等),或者整個構架呈現的特征探索(如研發創新的模式、互聯網對生產力和就業的影響等)。
本書采用微觀視角,側重于從網絡平臺(甚至平臺生態)角度切入。即便從平臺視角,經濟學文獻也可分為平臺競爭和平臺治理這兩個主要論題。其中競爭問題是把平臺作為一個競爭主體來考慮其在市場中的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福利效應,可以通過政府管制和競爭政策兩種手段維護競爭格局。直觀來看,互聯網(數字市場)提高了競爭強度,因為互聯網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讓其能比較更多價格和產品,也促使地理市場顯著擴展(至少是華語區域甚至全球)。另外,盡管集中化甚至壟斷化傾向在整個經濟大環境均如此,但是在互聯網經濟領域尤其明顯。鑒于這兩點,有必要調整反壟斷與競爭政策工具來應對互聯網經濟帶來的新問題和挑戰嗎?而平臺治理(Platform Governance)是以平臺為主體,對以自身為中心所形成的生態制定一整套規則來規范誰參與生態系統、怎樣分配價值和解決糾紛等(Boudreau & Hagiu,2011;Parker & Alstyne,2017)。換言之,治理問題更重視平臺同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以及由此造成的平臺績效和利益分配(Kahin & Keller,2000)。從理論淵源上,平臺競爭問題主要源于產業組織理論,而平臺治理問題則主要源于企業理論。本書主要關注的是平臺競爭及其監管問題,相對而言只是多少涉獵平臺自我治理問題。
這里有必要先明確一下互聯網領域涉及的服務分類以更好地明確相關行為主體。根據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7年版),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大類可分為互聯網接入及相關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如搜索服務、游戲服務等)、互聯網平臺(如生產服務平臺、生活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等)、互聯網安全服務、互聯網數據服務和其他互聯網服務等類型。本書所指的互聯網公司主要包括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但是必要時也不排除原本負責提供互聯網寬帶接入服務的電信運營商以及專職提供互聯網安全服務和數據服務等的相關科技公司。
為了給互聯網行業和互聯網科技企業進行準確“把脈”,開出正確的“藥方”,當前形勢下很有必要思考和回答四大重要問題。
(1)以ICT/互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數字經濟有何運行規律和現象?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有何特性和共性?相關的,互聯網科技企業與其他傳統行業企業有何區別與聯系?
(2)能直接用傳統的反壟斷智慧“窺探”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科技企業嗎?如果不能,應該如何實現?
(3)應該如何對待互聯網經濟現象和互聯網科技企業的經濟行為?
(4)對于產業組織和反壟斷經濟學而言,研究人員和執法者當前站在何處?又究竟應該站在何處?有哪些可行的互聯網反壟斷規則可以建議去探索?
本書的初衷便是對這四個問題給出系統解答。其中,第四個問題在本書最后一章解答,是前三個問題答案探索后的一個深化和拓展,深度探索理論和政策工具應如何變革以提升科學性和解釋力。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總結出來的許多新認識或啟示,不只適用于互聯網行業,同樣適用于包括傳統工業行業在內的其他領域。
二 內容框架
本書主要章節結構和大致內容如下。
作為開篇,第二章圍繞針對互聯網變革衍生出來的有關現有智慧和制度設計的適用性和應持有的態度這兩個基本爭論展開,扮演后續章節的引子。
第三章重點闡述互聯網經濟的本質特征及其競爭寓意。始于強調互聯網平臺和主流服務具備的諸多重要經濟技術特征,如主導地位更迭快、研發創新頻繁、為市場領導權而競爭、進入/退出壁壘低、固定成本高與邊際成本極低并存等,揭示出互聯網領域競爭持續性跨界性、壟斷短暫性合理性,及其對互聯網反壟斷規制和科技企業策略選擇的寓意。
第四章從互聯網在線服務產品的視角初步探討互聯網領域多層競爭邏輯及其反壟斷政策取向問題。主要倚仗互聯網領域的在線服務產品的身份多重性來揭示互聯網競爭常呈現多層次性的邏輯,這邏輯意味著互聯網領域的競爭性并不弱,經濟效率和長期福利并不低。這就說明對高度集中化的互聯網各子行業需外界干預的傳統認識值得懷疑。
第五章主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理論及其競爭政策做個初步解讀。在細致梳理提煉和評論多邊平臺市場的界定和一些基本維度之后,強調基于互聯網多邊數字平臺的平臺經濟學理論相對于傳統(單邊)經濟理論的前提假設、分析框架和重要結論方面的新穎性。同時,強調互聯網數字經濟領域普遍的網絡效應給互聯網平臺科技企業的競爭策略帶來的影響,特別揭示出影響互聯網平臺集中化的各類因素。同時還夾雜指出對互聯網反壟斷的相應啟示。
第六章初步探討、歸納和解答了互聯網反壟斷過程中易出現的諸多認識誤區,并對其中幾個常見爭議進行分析。此外,還對互聯網領域市場集中化的促進因素和抑制因素進行了客觀闡述,變相駁斥了網絡效應導致進入壁壘高企和市場地位穩固的常見認識。
第七章聚焦于互聯網反壟斷問題。始于重新審視互聯網領域反壟斷中的目標訴求和分析范式,正視互聯網反壟斷政策設計的困難性。為了揭示出互聯網形勢下反壟斷經濟理念的演變,除了選擇性地回顧了產業組織和反壟斷經濟理論的演變歷程和受到的批判,還比較了歐盟和美國在反壟斷上的理念差異及其啟示。主要以相關市場界定為抓手闡述互聯網反壟斷的困難和爭議,及其基本共識和思路。
第八章總結、建議與探索展望。在簡要總結前面的主要結論,給出互聯網審視原則和反壟斷審查建議之后,較為深度地探索了“站在哪里”和“應當站在哪里”的問題。同時,初步探討了從公平競爭審查、競爭中立倡導和反不正當競爭三方面確保政策環境、競爭主體和行為合規性問題。也對互聯網反壟斷和競爭執法提供了五點一般性看法。總而言之,堅持認為當前不應盲目“優待”互聯網行業,應為其留足競爭和創新的政策和法律空間。同時,拓展和深化性地反思應當采用什么理念和工具來窺探互聯網行業和互聯網科技企業,以及應當如何調整或創造新理念和范式來刻畫具有技術研發性和平臺性的行業或經濟環境。
[1] (有形和無形)網絡、信息通信技術(ICT)和互聯網三個概念范圍依次遞減,后一個概念都是前一個的子集。這組概念融合應用產生的網絡經濟、信息經濟、數字經濟(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互聯網經濟(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這四個概念也是如此。數字經濟可分為以數據編碼和存儲為主的數字信息化階段(數字化)、以數據傳輸交換和局部的數據應用為主的互聯網經濟階段(網絡化),以及以數據深度應用為主的智能經濟階段(智能化)。
[2] 主要是2015年新修訂版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2008年實施的反壟斷法和2016年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隨著機構改革中反壟斷統一執法的推動,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合并組合了原三大執法部門的規章,最新發布《禁止壟斷協議暫行規定》、《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暫行規定》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暫行規定》三部反壟斷配套規章。后續還將推出《關于知識產權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等規章,并推動反壟斷法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