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中國鋰電行業政策發展歷程

(一)動力鋰電池領域

為引導我國鋰電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先后針對性出臺多項重大政策,在動力電池領域主要集中在行業競爭管理、技術規劃引導兩方面。

1.競爭管理政策

政府競爭管理政策發展歷程為從扶持做大轉向鼓勵做強,擴大對外開放、引入國際競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扶持企業做大。2015年5月工信部發布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要求,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不得低于2億瓦·時;2015年9月發布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進一步細分到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四大原材料產能。此外,明確列入公告名單的企業將作為相關政策支持的基礎性依據。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先后發布4批符合條件的企業目錄(俗稱動力電池白名單),共計57家廠商,主要是寧德時代、天津力神、國軒高科等國內企業。

第二階段為鼓勵企業做強。2018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要求,只有上兩個年度車用動力電池產能利用率均不低于80%的動力電池企業才能擴產。2019年1月工信部發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征求意見稿)》,取消對企業產能要求,鼓勵企業制造數字化、智能化。此外,2019年工信部發布“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公告,動力電池白名單自2019年6月21日取消。

未來LG化學、三星SDI等實力外資企業將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國內動力電池行業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下游整車企業將有更多產品選擇空間。

2.產業技術引導政策

當前動力電池領域部分技術指標已實現政策目標,未來或更多依賴市場選擇。目前從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單體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充電倍率、使用壽命等性能指標均已達到甚至超過2020年政策目標,但PACK能量密度仍有較大距離。電池成本方面,目前三元電池均價約1.05元/(瓦·時)、磷酸鐵鋰電池均價約1元/(瓦·時),三元電池價格仍略高于政策目標。

單體能量密度:部分達成。《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下稱《促進方案》)提出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大于300瓦·時/千克。2018年底我國量產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265瓦·時/千克。天津力神2019年研發的NCA三元高比能量動力鋰電池能量密度達303瓦·時/千克。

系統能量密度:差距較大。《促進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統比能量達到260瓦·時/千克。據2019年第8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統計,絕大部分電池系統比能量為140~160瓦·時/千克,其中帝豪JHC7002BEV41純電動轎車最高,PACK比能量為182.44瓦·時/千克。

溫度特性:龍頭達標。《促進方案》指出,到2020年電池系統使用環境需達到-30℃到55℃。據寧德時代官網披露,其電芯在-30℃到60℃,各項性能穩定。

充電倍率:龍頭達標?!洞龠M方案》指出,到2020年動力電池系統可具備3C充電能力。據寧德時代官網披露,其開發的43安時三元動力電池最大充電倍率可達4C。

循環壽命:龍頭電芯壽命超預期。《〈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7版)》指出,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動力電池系統使用壽命分別達到10年、12年、15年。據寧德時代官網披露,其開發的長壽命電池單體可充電15000次,使用壽命長達15年(電池系統壽命比電芯壽命短,部分在80%左右)。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由導入期邁向成長期,未來政策對技術性能的引導作用或將進一步減弱,車企將更多依據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來選擇技術路線。2019年12月披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中,政策已經不再對動力電池的性能指標做具體的設計引導,而是強調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產品產能布局等方面的主體地位。

3.具體政策

新能源汽車企業是目前對鋰電池需求最大的下游企業,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直接促進了鋰電池的發展。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從頂層設計規劃到具體標準實施都發布了相應的具體政策和規范,先后出臺了全方位激勵政策,從研發環節的政府補助、生產環節的雙積分,到消費環節的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再到使用環節的不限牌不限購、運營側的充電優惠等,幾乎覆蓋了新能源汽車整個生命周期。其中補貼政策與雙積分政策對行業發展影響最為深遠。

(1)頂層設計

①《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

2019年12月為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以“市場主導、創新驅動、協調推進、開放發展”為基本原則,力爭經過十五年持續努力,使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純電動汽車成為主流,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趨于普及,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提升。

政策重點有以下幾點。

a.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

b.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千米,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至2.0升/百千米。

c.構建新型業態、鼓勵跨界合作。

d.推動新能源汽車與交通融合發展,構建“出行即服務”新型交通出行服務模式。

e.完善充換電、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f.深化開放合作、引導企業走出去。

g.放寬市場準入、完善雙積分政策。

h.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破除地方保護。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將成為未來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綱領性文件。這份頂層設計更加突出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對于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作用。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的新愿景目標,將推動車企加速向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力(見表2-2)。

表2-2 新能源汽車重要規劃對比

表2-2 新能源汽車重要規劃對比-續表1

表2-2 新能源汽車重要規劃對比-續表2

②《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

2019年5月20日,12部門聯合發布了《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態友好、清潔低碳、集約高效的綠色出行服務體系,綠色出行環境明顯改善。

政策重點如下。

a.推進綠色車輛規?;瘧?。以新增和更新節能新能源車輛為突破口,在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分時租賃、短途道路客運、旅游景區觀光、機場港口擺渡、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等領域,進一步加大節能和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力度。完善行業運營補貼政策,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車輛和違法違規生產的電動自行車、低速電動車。

b.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絡體系建設,重點推進城市公交樞紐、停車場、首末站充電設施設備的規劃與建設。鼓勵高速公路服務區配合相關部門推進充電服務設施建設。加大對充電基礎設施的補貼力度,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資金逐步轉向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環節。推廣落實各種形式的充電優惠政策。

引導綠色出行多管齊下,探索多種措施。其中,未來將加大充電設施投入,解決新能源汽車續駛里程問題,兼顧政策引導與相應激勵措施,將為低碳化出行帶來新的動能。

(2)補貼政策由補購置轉向補運營

當前我國的財政補貼加速退坡,經歷了補購置轉向補運營的過程。據財政部披露,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334.35億元,之后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為123.33億元、66.41億元、137.78億元,截至2018年底,累計中央財政補貼661.87億元;按照公安部披露的2018年底新能源汽車261萬輛的保有量數據,車均補貼2.54萬元。財政補貼自2017年開始明顯退坡,2019年加速退出,2020年后完全退出。從2013年至今,工信部聯合其他部門先后發布6份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通知文件,4次調整財政補貼標準引導市場走向。

a.退坡力度加大。以150千米≤R<250千米純電動乘用車為例,相比2013年,里程補貼標準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退坡5%、10%、10%、28%、52%~70%、100%,逐年加大;且規定從2017年起地方補貼不得超過中央50%。

b.鼓勵高能量密度、低電耗技術。以純電動乘用車為例,2013~2016年財政補貼只考核續航里程,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增加了百公里電耗、能量密度、帶電量三項指標。

c.補貼轉向運營端和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11月四部門印發了《關于〈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保障能力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引導地方財政補貼從補購置轉向補運營,逐漸將地方財政購置補貼轉向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

①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落地

2019年3月26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補貼新政從2019年3月26日起實施,3月26日至6月25日為過渡期。

政策重點有以下幾點。

a.優化技術指標,堅持“扶優扶強”。按照“技術上先進、質量上可靠、安全上有保障”的原則,適當提高技術指標門檻,保持技術指標上限基本不變,重點支持技術水平高的優質產品,同時鼓勵企業注重安全性、一致性。

b.完善補貼標準,分階段釋放壓力。根據新能源汽車規模效益、成本下降等因素以及補貼政策退坡退出的規定,降低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新能源貨車補貼標準,促進產業優勝劣汰,防止市場大起大落(見表2-3、表2-4)。

表2-3 2017~2019年新能源客車補貼政策對比

表2-3 2017~2019年新能源客車補貼政策對比-續表

表2-4 2017~2019年新能源專用車補貼金額對比

c.完善清算制度,提高資金效益。從2019年開始,對有運營里程要求的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后即預撥一部分資金,滿足里程要求后可按程序申請清算。

d.營造公平環境,促進消費使用。從2019年起,符合公告要求但未達到2019年補貼技術條件的車型產品也納入推薦車型目錄。地方應完善政策,過渡期后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

e.強化質量監管,確保車輛安全。進一步加強安全性和一致性監管,由行業主管部門加快建立產品安全監控和“一致性”抽檢常態機制。

2019年新能源補貼政策加大了補貼退坡力度,為2020年補貼退出做好鋪墊。同時,在政策細則制定上也更加靈活化、市場化。以新能源乘用車補貼為例,在單車補貼金額方面最大降幅超過50%,同時,進一步提升續航里程和電池能量密度門檻,并放緩了對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鼓勵力度。具備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儲備和較高規模效應的企業將會有更大的抗風險能力。

②新能源汽車繼續免征購置稅

2019年6月2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繼續執行的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的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公告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免除新能源車購置稅,不僅能夠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也是刺激消費市場的重要舉措,同時能夠對沖補貼退坡的壓力。

③新能源公交車補貼政策落地

2019年5月8日,財政部、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四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明確中央財政支持新能源公交車推廣使用政策有關事項。通知自2019年5月8日起實施,5月8日至8月7日為過渡期。

政策重點有以下幾點。

a.提升技術水平,保障產品供給。新能源公交車技術指標應滿足《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的要求。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強新能源公交車輛生產企業監督管理、產品一致性監管,督促企業注重產品安全性、一致性。加快研究新能源商用車積分交易政策。

b.完善財稅政策,促進產品消費。根據規模效益和成本下降情況,調整完善新能源公交車購置補貼標準,從2019年開始,新能源公交車輛完成銷售上牌后提前預撥部分資金,滿足里程要求后可按程序申請清算。在普遍取消地方購置補貼的情況下,地方可繼續對購置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補貼支持。落實好新能源公交車免征車輛購置稅、車船稅政策。

c.加大支持力度,優化使用環境。地方應發揮好中央財政基礎設施獎補政策作用,創新支持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加快新能源公交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應將除公交車外的新能源汽車地方購置補貼資金集中用于支持充電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環節。中央財政已經安排的2019年及以前年度燃油補貼結余資金,地方可收回統籌用于新能源公交車運營。有關部門將研究完善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貼政策,從2020年開始,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重點支持新能源公交車運營。

d.加強多方聯動,確保政策落地。地方是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的責任主體,應多方聯動保障公交車新能源替代政策真正落地。應制定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明確新能源公交車替代目標和時間表。

e.強化資金監管,提高資金效益。與乘用車不同,地方允許對購置新能源公交車給予補貼支持。在補貼下降60%的背景下,中大型公交車基本無法如乘用車般通過配置的調整來優化到手補貼額。因此地補的存續可以有效緩解車企下半年壓力。上牌預撥付補貼、以獎代補、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可驅動運營效率提升。

總體來看,國家對新能源在公共交通方面開展運營的支持力度大于對其他用途的新能源車,從而促進公共交通領域消費,推動公交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公交車新能源化。

(3)雙積分接力財政補貼

雙積分發力于供給端,既有節能降耗、新能源汽車積分占比的硬性約束,又有積分交易、轉讓的價格信號引導,將在后補貼時代對促進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二)消費鋰電池領域

消費鋰電池始現于1991年,近三十年的時間見證了相對完整的產業發展周期。由于消費鋰電池技術要求相對較弱,相關政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規范鋰離子電池生產條件到支持下游消費電子產品發展的過程。目前消費電池領域相關政策主要集中在對下游消費市場的支持方面。

2019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要求不斷優化市場供給,積極推動更新消費,提升消費支撐能力,暢通資源循環利用,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以5G終端、柔性顯示、超高清和虛擬現實產業等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行業將進入發展快車道,產品創新水平和供給質量不斷提升,成為消費領域持續增長的重要熱點。

5G商用激發新型智能終端產品消費。2019年是5G商用元年,憑借高速率、廣連接、低時延的特性,5G將成為智能終端拓展新功能和新形態的重要支柱,激發居民新一輪智能終端消費升級。

同時《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文件將更新升級消費電子產品作為增強消費活力、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領域之一,分類指導、精準施策。下一步,地方政府及有關單位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貫徹落實政策舉措,加快消費電子產品的智能化、品質化、個性化升級,做大做強消費電子產業。

推動產業創新,豐富市場供給。一是加強人工智能等前沿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大力支持可穿戴設備、消費級無人機、智能服務機器人、虛擬現實等高端智能產品創新,推動消費類電子產品智能化升級。二是要鼓勵企業發展面向定制化應用場景的智能家居“產品+服務”模式,推廣智能電視、智能音響、智能安防等新型數字家庭產品。三是加快實施超高清視頻、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行動計劃,增加中高端信息產品供給。

促進升級消費,增強消費活力。一是開展家電“以舊換新”活動。通過節能補貼、折舊補貼等措施,鼓勵消費者提前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家電產品,購買變頻空調、智能冰箱、智能電視等產品,加速更新升級。二是通過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加快發展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超高清視頻、遠程教育等領域創新應用,以創新應用促進智能手機、個人計算機等產品更新換代。三是規范明確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回收和補貼標準,完善商業模式。

此外,2019年是中國5G商用元年。全國各?。▍^、市)(港、澳、臺除外)將5G列為2019年重點發展任務,并相繼出臺5G發展規劃(見表2-5)。自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頒發5G商用牌照以來,各大運營商正緊鑼密鼓布局5G,隨后陸續推出5G手機套餐,開始正式商用。5G技術將融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萬物互聯并全面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表2-5 全國各省(區、市)(港、澳、臺除外)5G產業發展政策一覽

表2-5 全國各?。▍^、市)(港、澳、臺除外)5G產業發展政策一覽-續表

加快5G市場布局,擴大商業規模。按照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測算,2020年,5G間接拉動GDP增長將超過4190億元;2025年,間接拉動的GDP將達到2.1萬億元;2030年,5G間接拉動的GDP將增長到3.6萬億元。十年間,5G間接拉動GDP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4%。

在下游消費政策及5G建設政策的刺激下,消費電子及5G手機換機潮來臨,消費電子需求增加,繼而推動手機鋰電池需求量增加;另外,5G手機單機帶電量增加,以至手機電池需求量增加。功率增加,耗電量上升,需要更大容量手機電池。同時,其他便攜式電子產品,包括各類信息、通信、辦公、數字娛樂產品,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移動電源、數碼相機、電子煙等,尤以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對鋰離子電池的應用需求增長最快,而移動電源和可穿戴設備又為鋰電發展帶來新機遇。

(三)儲能鋰電池領域政策

目前我國儲能鋰電池產業處于由孕育期步入快速發展期的過渡期,體量與未來潛在的萬億元規模相比仍比較小,其主要可用于通信基站、用戶側削峰填谷、離網電站、微電網、軌道交通、UPS等。我國儲能鋰電池政策標準及技術規范發展滯后。我國鋰離子電池儲能的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只公布了1項國標和3項團體標準。

2017年9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能源局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的出臺,加速了儲能產業由示范走向商業化應用。

為進一步加快儲能產業發展,分兩個階段推進儲能產業發展的相關工作,第一階段(2017~2020年)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第二階段(2020~2025年)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

2019年1月儲能鋰離子電池國家標準《電力儲能用鋰離子電池》開始實施,對電力儲能用鋰離子電池的規格、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等內容做了詳細的規定。這有利于我國鋰電池儲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是我國鋰電池儲能產業“十三五”期間實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

2019年能源行業標準《電力儲能用梯次利用鋰離子電池系統技術導則》意見征求稿完成,規定了電力儲能用梯次利用鋰離子電池系統的相關術語和定義,明確了梯次利用鋰離子電池系統的基本規定,對梯次利用鋰離子電池系統的檢測、分級、成組及標定、系統配置、運行維護等環節做出了規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屏东县| 洛阳市| 濮阳市| 禹州市| 辛集市| 湘潭市| 中西区| 佛山市| 澄城县| 古田县| 新和县| 安陆市| 开阳县| 卓资县| 龙口市| 赤峰市| 大荔县| 法库县| 岳池县| 肇源县| 平南县| 板桥市| 英德市| 和林格尔县| 双峰县| 巫山县| 义马市| 昭平县| 玉山县| 米泉市| 东乡族自治县| 如东县| 蚌埠市| 南岸区| 蓬莱市| 烟台市| 女性| 罗平县| 台山市|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