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鋰電新能源產業投資發展報告
  • 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研究院 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中咨華澍資本管理(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 8445字
  • 2021-05-11 15:17:16

二 中國的能源特性及新能源現狀

(一)中國能源格局

我國能源需求增長迅猛,過去十年能源消費增長了54.6%,2019年能源消費總量48.6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3%,2018年占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23.61%。我國近年能源消費增長略有放緩,但2018年仍然貢獻了全球增長量的34.46%,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我國資源稟賦相對較差。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短缺,對外依存度高;煤炭資源豐富,但探明儲量人均水平排名低,并且供給不平衡;可再生能源儲量充沛,但開發程度不高。

我國能源結構嚴重失衡。2019年,煤炭在全部能源消費中占比為57.7%,石油占19.3%,天然氣占8.1%,非化石能源占14.9%。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過度依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支柱作用不足,核能發展相對滯后,可再生能源發展態勢較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石油儲量較低。2019年中國礦產資源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石油地質資源量1257億噸,可采資源量301億噸,剩余技術可采儲量僅為35.7億噸,全球排名第13,儲量前景不容樂觀。

其中,陸上石油地質資源量1018億噸、可采資源量230億噸;近海地質資源量239億噸、可采資源量71億噸。全國待探明石油地質資源量885億噸,但隨著高品質石油資源逐步開采消耗,剩余資源品質整體降低,超過70%屬于低滲、深層、深水以及稠油,勘探對象日趨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

我國石油資源分布相對集中,超過90%的石油資源分布在松遼、鄂爾多斯、塔里木、準噶爾、珠江口、柴達木盆地等15個盆地中。

2019年,全國原油產量1.91億噸,同比增長0.8%,扭轉連續三年下降勢頭。但即便據此計算,我國石油資源的儲采比(按當前生產水平尚可開采的年數)也僅為18.2年,遠低于世界石油平均儲采比50.3年,石油安全岌岌可危。

我國石油消費缺口巨大。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日益上升,對外依存度也逐年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為8.77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其中2019年進口量達2.30億噸,比上年增長6.31%,對外依存度上升為67.4%,為歷史最高。需要注意的是,低油價背景下的進口量增加,可能也是對外依存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我國常規天然氣儲量不大。2019年中國礦產資源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常規天然氣(含致密氣)地質資源量90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90萬億立方米,剩余技術可采儲量5.79萬億立方米(折合55億噸油當量),約占全球全部儲量的2.8%,排名第9。

2019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為1736億立方米,照此計算,儲采比為40年。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相對集中,94%的天然氣資源分布在四川、塔里木、鄂爾多斯、東海、瓊東南、松遼等11個盆地。

我國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潛力巨大。

頁巖氣儲量較高。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頁巖氣技術可采資源量占全世界的20%,居世界首位。據自然資源部2019年數據,除青藏地區外,全國41個盆地(或地區)地質資源量合計90萬億立方米,約是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的1.5倍,其中可采資源量為30萬億立方米。埋深4500米以淺頁巖氣地質資源量為122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22萬億立方米,具有現實可開發價值的有利區可采資源量為5.5萬億立方米。

我國煤層氣儲量豐富。據自然資源部數據,埋深2000米以淺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為30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為12.5萬億立方米,具有現實可開發價值的有利區可采資源量為4萬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南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滇東黔西盆地北部和準噶爾盆地南部。我國非常規天然氣仍然處在勘探早期,隨著勘探程度的加深,我國非常規天然氣的資源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非常規天然氣領域中,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和開發正領跑全球。據預測,全球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為21000萬億立方米,折合21萬億噸油當量,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新型清潔能源之一。

我國天然氣產量穩定增長。2018年,我國天然氣產量161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8.3%。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1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283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7%;進口天然氣1213億立方米,占總消費量的42.86%,對外依存度較高。目前,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8.65%,雖然有所增長,但仍遠低于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23.87%的平均水平,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根據自然資源部2019年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為5萬億噸,預測資源量3.88萬億噸,查明資源儲量1.16萬億噸油當量。據BP公司數據,剩余技術可采儲量138.82億噸,占全球的13.2%,排名第4,儲采比為38年。

由于政策原因,我國煤炭生產持續下降。2018年,全年原煤產量26.13億噸,比上年下降4.71%,這是自2013年原煤產量達到39.7億噸后,連續第5年下降,2014年和2015年分別下降2.5%和3.3%,2016年下降幅度高達9.4%。煤炭進口快速增長。全年進口煤炭3.00億噸,同比增長6.31%。

我國煤炭消費占比持續下降。2018年,我國煤炭消費量為27.38億噸標準煤(折合19.07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0.9%(可能與2019年底天然氣供給不足有關)。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60.4%下降至59%,下降了1.4個百分點,但仍遠高于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27.21%的占比。

我國鈾供給嚴重不足。核能是人類最具希望的未來能源之一,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目前人類能夠可控安全利用的是核裂變,主要原料是放射性重元素,如鈾或釷。現階段,核能利用的主要原料是鈾。據世界核能協會(WNA)數據,2015年我國鈾產量僅為1616噸,而需求量則為8160噸,對外依存度為80.2%。而國務院下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按比例測算,到2020年,我國鈾需求量將超過14000噸,對外依存度將超過90%。

我國鈾礦資源稟賦較差。2016年,全國累計探明鈾礦床350余個,圈定各類鈾礦預測區342處,目前勘探程度較低。已探明鈾礦床平均品位在0.3%以上的資源量僅占3.38%,品位較低。

但據公開發表數據,我國鈾礦資源潛力較大,遠景儲量超過200萬噸,勘探潛力巨大。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017年紅皮書預測,中國目前的鈾可采資源量為19.3萬噸。

我國核能規模增長勢頭迅猛。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共45臺,運行裝機容量為4590萬千瓦(額定裝機容量),全年核電累計發電量為1901.91億千瓦·時,約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2.53%,同比上升14.08%,是自2000年有統計數據以來,連續20年保持增長勢頭。與燃煤發電相比,相當于減少燃燒標準煤7646.79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0034.60萬噸、二氧化硫65萬噸、氮氧化物56.59萬噸。

我國核能開發安全性良好。運行核電多年來,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的記錄,未發生較大環境事件、輻射污染事件。核電廠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量均遠低于國家標準限值。

(二)中國面臨的能源壓力

能源歷來是國際政治、經濟、安全博弈的焦點。隨著能源消費總量不斷攀升,傳統能源供應逐步趨緊,全球能源資源競爭日趨激烈,生態環境等制約因素凸顯,圍繞碳排放的博弈仍錯綜復雜,可再生能源技術、分布式發展體系、智能能源網絡成為能源發展的新動向。總體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能源結構和能源技術出現深刻變革。然而,能源這一戰略資源與國際政治、經濟、安全格局相互交織的狀況沒有改變,發達國家在能源科技上占優勢的地位沒有改變,我國在能源方面處于嚴重的進口依存局面,面臨巨大的壓力。

1.能源供給壓力大

一方面,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也迅速上升。另一方面,我國資源稟賦呈現“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特點,人均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產量的增長跟不上需求的膨脹。

2.能源安全備受威脅

自2009年超越美國之后,我國已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國,2017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2018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尤其是在石油方面依賴程度最為嚴重。近十年來,我國石油產量基本保持平穩,但由于需求量與日俱增,每年的石油進口數量大幅增加。2019年我國石油進口破5.06億噸,對外依存度逼近58%,遠超國際警戒線的50%。

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暴漲使得嚴重依賴石油的西方發達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陷入危機,國際社會逐漸開始將能源安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緊密聯系起來,使得能源安全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1974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成立國際能源署(IEA),正式倡導了以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也據此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其突出標志是以戰略石油儲備為核心的應急反應機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普遍建立。20世紀80年代后,國際社會面臨著因能源使用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能源安全使用被視為能源安全的重要方面。“9·11”恐怖主義襲擊后,發達國家對能源風險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到能源基礎設施的安全。

能源安全包含三個要素,首先是能源供應安全,包括保障國家經濟獨立性的能源對外依存、能源進口的穩定可靠、對能源價格和供應中斷的抵抗能力;其次是能源使用安全,包括能源開采、運輸和消費中的隱患和負外部性;最后是能源基礎設施安全,而我國目前能源供應安全形勢緊迫,能源使用安全不容樂觀,能源基礎設施安全亟須高度重視。

3.經濟結構重

以前我國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經濟增長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之路,近幾年才有所改變。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普遍高于70%,而我國2019年僅為53.9%,經濟結構重化直接導致能源消費結構的重化,加深了能源消費的結構固化,不利于我國能源發展的轉型。

4.能源消費本身對環境和健康具有負外部性

伴隨著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總量的快速增長,落后的能源生產技術與較重的能源消費結構引致的負外部性問題也日漸突出。這主要體現為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但同時由環境污染所導致的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以及環境治理成本的增加也不容忽視。在全球污染物方面,我國已經成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國。在本地污染物排放方面,我國的顆粒物(PM)、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廢氣、廢水等的排放都在迅猛增長,已成為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

5.能源價格扭曲

我國能源價格受我國現有能源體系和經濟結構的影響,未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外部性,能源的總體價格水平偏低,導致能源需求過量,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也對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造成阻礙,而且嚴重制約了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

6.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強度高

雖然我國能源強度下降幅度很大,但與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2018年我國單位GDP能耗為每美元(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2011年美元)消耗147克標準油當量,節能水平持續改善,排名低于韓國。但該水平仍高于世界127克/美元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我國在能源利用上仍有較大的增效空間,能源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同時能源效率低下受制于能源消費結構過“黑”和經濟結構過“重”,短時間難以改善。

(三)中國能源發展趨勢

1.中國能源需求仍在不斷增長,能源需求將在2030年前后迎來峰值

我國能源需求將不斷增長。2019年,中國人均GDP僅為10276美元,低于世界的11436美元,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中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為96.9億焦/人,超過76億焦/人的全球平均水平,僅為經合組織國家182.6億焦/人的一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能源需求將不斷攀升。

我國能源需求將于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據國家衛健委預測,到2020年,中國總人口將為14.3億人,2029年達到峰值14.5億人。如果不考慮技術進步,按照目前OECD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計算,我國能源需求將于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91.35億噸標準煤,折合63.9億噸油當量,是2019年消費量的一倍。

但考慮技術突破等因素,我國能源需求將低于這個數字。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2030年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準煤以內。

2.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能源強度不斷降低,能源需求量總體可控

中國經濟將長期保持低位平穩運行。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積極與不確定性并存,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動力、資源要素條件等都發生較大變化,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凸顯。

按可比價格計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6.1%,保持平穩運行。據分析,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階段,經濟將保持較低熱度平穩健康發展。未來五年,鋼鐵、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產品需求預計也將達到峰值。

我國能源強度將保持下降。能源強度是指創造單位GDP所需要的能源數量,直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按國家統計局數據初步計算,2019年我國能源強度為0.49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2.83%,比2009年下降49.14%,能源強度不斷降低,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然而,按同樣標準計算,2017年國際平均能源強度為0.37噸標準煤/萬元,美國能源強度僅為0.25噸標準煤/萬元,我國能源強度仍然有較大下降空間。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指出,到2020年,我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以此推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能源需求量將保持緩慢增長,能源安全總體可控。

3.中國能源結構將逐步調整,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短期內無法改變

由于資源稟賦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過度依賴煤炭,能源消費多樣化不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因此,進行能源結構調整是未來我國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應當清醒認識到,在短期內我國煤炭為主的消費結構無法改變。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儲量豐富,目前剩余技術可采儲量是石油儲量的50倍、常規天然氣的30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煤炭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保障了我國能源安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我國能源消費的支柱。

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將由2015年的64%降低為58%,仍然接近六成。因此,在我國能源結構逐步調整的過程中,煤炭仍然將發揮重要作用。對于煤炭消費造成的環境問題,應積極推動煤炭產業轉型發展,促進煤炭綠色消費。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加快淘汰煤電落后產能,推進煤炭集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發展煤炭深加工,推廣煤制燃料、煤制烯烴等工程。

4.“一帶一路”倡議將深入改變中國能源供應現狀,我國能源安全將得到充分保障

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源合作愿景與行動》指出,加強“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有利于帶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促進世界經濟繁榮。

目前,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較高。2019年,原油進口量為5.06億噸,進口率為57.67%,2017年天然氣進口率39.0%,對進口嚴重依賴。能源進口航線單一,有數據稱中國進口石油的七成以上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形成了著名的“馬六甲困局”。

要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趨勢,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通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建設,共建國家將不斷完善和擴大油氣互聯通道規模,形成全球能源互聯網,實現能源資源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增強能源供應抗風險能力,形成開放、穩定的全球能源市場,共建國家能源供應現狀將得到有效改善。

通過“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我國能源安全將得到充分保障,目前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中亞-俄羅斯、非洲、中東、美洲、亞太五大海外油氣合作區已經初步建成,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引進境外資源的四大油氣戰略通道建設正快速推進,亞洲、歐洲和美洲三大油氣運營中心已粗具規模。

中俄北極地區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已經投產,成為北方航道上“冰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隨著“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加深,中國能源供應現狀將發生根本改變,能源供應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5.長期來看,中國特色的能源結構將逐步顯現,煤炭、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將成為中國能源的三大支柱

資源稟賦能夠造就特色能源結構。冰島地處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強烈,地熱資源豐富,因此,地熱消費占冰島全部一次能源消費量的66%,形成了具有冰島特色的能源結構。

我國地理上西高東低,造山運動強烈,構造復雜多變,因此形成了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可以預期,中國特色的資源稟賦將造就中國特色的能源結構。

煤炭資源仍將保持我國能源消費的支柱地位。我國煤炭儲量豐富,在清潔利用和深加工技術成熟后,煤炭將作為清潔能源,重新在我國能源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天然氣是清潔能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然氣能夠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可靠,也能滿足重工業用能需求,因此是最現實可行的清潔能源方案。我國頁巖氣儲量較大,探明儲量連年上升,隨著技術進步,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逐漸提高。

(四)中國新能源現狀

1.水電資源

水電是清潔能源,可再生、無污染、運行費用低,便于進行電力調峰,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據國家能源局統計,到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可能達到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在“十二五”期間,中國每年水電新開工規模將為2000萬千瓦,5年達1億千瓦,2020年全國水電將實現3.5億千瓦的裝機,能源供應結構將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水電能源開發利用率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0%提高到25%。水電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帶動了中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的繁榮。三峽水電機組全部國產化,邁出了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可喜一步。小水電設計、施工、設備制造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使中國成為小水電行業技術輸出國之一。

2.太陽能資源

目前,中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生產和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最多的國家和太陽能光伏電池的重要生產國。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實施,對于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簽署《京都議定書》,出臺環保政策和國際承諾,提高了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機會;西部大開發,為太陽能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能源戰略的調整,使得政府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力度,所有這些都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為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

根據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國將以發展綠色能源為重點,且希望為太陽能企業提供更穩定的市場環境。2020年有望達到2000萬千瓦,據此,中國太陽能產業前景一片光明。中國太陽能技術主要集中在電池為主的產業,生產設備部分實現國產化,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已開始產業化。晶硅、薄膜等太陽能電池以及其他新型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為太陽能發電行業發展和市場開拓奠定了基礎。目前具有10兆瓦級并網光伏集成技術,已有500千瓦級光伏并網逆變器、數據采集和進程監控系統等關鍵設備。

3.核能資源

中國的核電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興建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1985年3月20日開工,1991年12月15日并網發電,結束了中國無核電的歷史,實現了零的突破,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設核電站的國家。

據統計,截至2019年,中國在建和規劃中的核電機組多達71臺。此外,各地有意向建設的核電機組更達到140臺左右。兩者累計,已接近全球正在運行核電機組的半數。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核產業的大戶。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年10月通過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到2020年,中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爭取達到4000萬千瓦;這一目標今天顯然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據專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7000萬~8000萬千瓦,到2030年,核電裝機將提高到2億千瓦,2050年則將提高到4億千瓦,占總裝機的比例將達5%,以擴大清潔能源供應并減少煤炭依賴。

4.風能資源

中國風能資源利用起步較早。20世紀50年代末主要利用各種木結構的風篷式風車,1959年僅江蘇省就有木風車20多萬臺。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主要是發展風務提水機。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風能開發利用列入“六五”國家重點項目,得到迅速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先后從丹麥、比利時、瑞典、美國、德國引進一批大中型風力發電機組,在新疆、內蒙古的風口及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的島嶼建立了8座示范性風力發電場。1992年裝機容量已達8兆瓦。進入21世紀后,中國在風能的開發利用上加大投入力度,使高效清潔的風能在中國能源的格局中占據應有的地位。

5.氫能源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的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氫能研究。中國對氫能的研究與發展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為發展中國的航天事業,對作為火箭燃料的液氫的生產、H2O2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進行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將氫能作為能源載體和新的能源系統進行開發,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進入21世紀以來,為進一步開發氫能,推動氫能利用的發展,氫能技術已被列入《科技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能源)》。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最佳方案之一。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迫在眉睫,用氫能作為汽車的燃料也是最佳選擇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天峨县| 罗定市| 启东市| 锡林浩特市| 顺昌县| 芜湖市| 黑山县| 福贡县| 香河县| 临沧市| 孝感市| 大化| 揭阳市| 扎鲁特旗| 武功县| 民权县| 育儿| 南宁市| 梁河县| 奇台县| 诏安县| 天津市| 淮滨县| 香港 | 临漳县| 灵石县| 衡山县| 阿拉尔市| 通许县| 富阳市| 莱芜市| 八宿县| 公主岭市| 武川县| 旅游| 叙永县| 三亚市| 贵德县| 丹寨县|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