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數字內容產業市場格局與投資觀察(2019~2020)
- 張立 吳素平
- 1725字
- 2021-04-23 18:16:33
第二節 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背景
一 互聯網普及率超六成,5G商用開啟
信息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數字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提供了便利條件,4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移動生活,我國龐大的網民基礎為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已超六成,達到61.2%(見圖1-5);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到99.1%,移動互聯網正在成為主要上網方式。自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以來,相關主管部門大力推進寬帶“提速降費”工作,全國固定寬帶和4G網絡平均下載速率逐年提升。網速的提升為數字內容產品以多種載體形態呈現提供了條件,也為用戶提供了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2019年5G網絡已經開始在部分城市部署試點,正式開啟商用;2020年將有望全面實現5G網絡。屆時無論是在家里、辦公場所,還是在交通工具上,快速的5G網絡將為網民提供更優質的移動使用體驗,數字內容的消費將變得更加便捷。

圖1-5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率
數據來源: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二 消費結構轉變,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吃穿等基本需求的消費比例降低,而對高質量的內容信息產生了越來越多的需求。
(一)消費結構從滿足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向滿足精神需求轉變
國內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從2008年的37.9%下降到2018年的27.7%,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2008年的43.7%下降到2018年的30.1%。恩格爾系數的下降表明非食品支出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居民將更多收入用于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等非食品支出領域。人們需要的不再僅僅是馬斯洛需求曲線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實現、自我提升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二)以教育、文化、娛樂為主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
自2013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持續增長,從2013年的2.1萬億元提升至2018年的3.9萬億元。根據文化部規劃,到2020年文化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宏觀環境的利好下,我國文化產業規模迅速提升,占GDP的比重不斷提升(見圖1-6)。未來幾年,文化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有望超過5%,真正成為支柱性產業。

圖1-6 2013~2018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占GDP的比重
數據來源:艾瑞咨詢。
三 版權保護力度加強,助力內容經濟健康發展
盜版問題一直是阻礙優質原創內容生產與實現付費的“毒瘤”。近年來,我國在打擊盜版侵權違法行為上實行了許多嚴厲舉措,知識產權保護卓有成效。自2015年起,國家版權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連續多年開展“劍網行動”,監管和懲治網絡視頻、在線音樂、網絡文學等領域的網絡侵權盜版行為,凈化網絡空間。一系列版權保護政策法規的頒布(見表1-2)進一步保障了數字內容產業的健康發展。
另外,行業內組織也在積極維護版權規范,2015年《網絡音樂版權保護自律宣言》發布,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版權聯盟宣布成立并發布《自律公約》,2017年中國新聞媒體版權保護聯盟成立,行業內版權保護的自律意識在不斷提升。內容付費依賴于法律層面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認可,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的實施、廣大網民版權保護意識的增強,為內容付費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催生了內容經濟的繁榮。
表1-2 2015~2019年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舉措

四 數字內容產業跨界融合進一步加深
我國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技術提供商進軍數字內容產業階段,在此階段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內容產業產品創新帶來了革命性影響;二是產品形態、產業業態、服務模式創新階段,如果上個階段是顛覆式創新,這個階段可看作改善型創新,智能終端的普及推動了內容產品智能化、移動化升級;三是跨界融合形成階段,“內容+服務”等模式出現,產業邊界被打破,媒介融合促進產業新格局出現(見圖1-7)。2019年在媒體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的大環境下,數字內容產業跨界融合的趨勢愈加明顯,傳統主流媒體紛紛發力布局融媒體,內容領域龍頭企業構建打通游戲、動漫、網絡文學、視頻等多內容領域的產業生態,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新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圖1-7 我國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階段及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