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言 問題的提出

1844年,英國政府將公司的特許權授予制改為注冊登記制,引起注冊公司大爆發,從此以后,公司制成為英國企業資本組織的主流制度形式,并蔓延到全世界。相應地,英國公司制確立了四大基本制度原則:獨立法人人格、法人治理結構、股東的有限責任、股權的可轉讓性,這些成為現代企業資本組織的一般原則。

但是,在公司制向世界推廣的過程中,一直存在基于不同國家民族特色的本土化流變。到了當代,已經演化出明晰可辨、特色鮮明的英美模式、德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等。[1]

在中國近代,也就是公司制在英國乃至世界流行之后不久,公司制也通過外商在華企業的示范流傳到了中國。在中國模仿英國興辦公司的過程中,公司制在中國的本土化流變也發生了。

從晚清到民國,中國近代工業興辦公司,先后有兩波潮流。

第一波是1870年代以輪船招商局為先導的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企業,大多模仿西方在華公司的形式募集資本,其中以近代化運輸、礦業企業為最多。

這些企業的特點是:一方面,政府不出錢,但是政府要掌控企業的管理決策大權;另一方面,出錢的商人,大多是買辦商人及其親屬,他們有附股于外資公司的經驗。這些企業雖然不是公司,但是其招股方式模仿了外資公司,算是一種土洋結合。

第一家官督商辦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其獲得成功以后,又引發各地興辦官督商辦的工礦類企業。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很多大中型近代工業企業都是這種官督商辦或者官商合辦企業。

但是,由于官僚體制固有的無效率和腐敗,所有的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企業幾乎全都處于虧損狀態,使得民間的投資熱情遭到了沉重的打擊。[2]

第二波潮流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以后,另一個階段是辛亥革命以后,都是以民辦近代工商業公司為主導。這些民辦公司能夠真正結合中國的實際,將西方制度與中國本土實踐結合起來,因而呈現本土化的生命力。

第二波興辦公司的潮流,有兩個特點。

第一,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創辦企業的企業家能夠真正遵循本土社會經濟現實,尊重經濟管理的規律,來建設企業制度。

第二,基于民間的呼聲,官方在模仿西方公司制的基礎上,頒布了數次公司法,包括1904年清政府頒布的《公司律》、1914年民國政府頒布的《公司條例》、1929年南京政府頒布的《公司法》,以及1946年頒布的《新公司法》。[3]

官方頒布公司法,意味著官方和相關學者對西方公司制度越來越刻意模仿,并希望對民辦公司按此種規范進行引導。而現實情況是,民辦公司在制度實踐中,一方面借重公司法的某種法律規范為公司組織立定規矩;另一方面又在有意無意地適應本土環境,進行“創新”,從而生成了民國時期本土化的公司制企業。

雖然中國公司的本土化特色在實踐中如此鮮明而富有活力,但在理論界,對這種中國特色一直采取抵制的態度。從民國之初,就有人斥之為不規范,而這種論調,一直持續到當代的研究者。如張忠民,他對中國近代的公司制研究是當代學界用功最勤、研究最深入的,但是他對這種中國近代公司制的種種本土化特色的評價仍然滿含否定的意味,因此,他給自己的研究成果所起的名字,就叫《艱難的變遷》。意思很明確:對民國時期的中國公司相比于西方原型的雜駁不純表示遺憾。

但是本書的研究則認為,這種本土化公司的所謂不規范,恰恰是公司制在中國的生命力之所在。本書的研究將以民國時期的民辦近代化工商業公司為研究主體,試圖澄清這些所謂歧出、所謂的不規范,實際上是符合中國文化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并展示其內在的合理邏輯。

對于本書的研究對象,首先需要做出以下幾點說明或限定。

第一,本書研究的問題,是企業的資本組織,即股東的資本如何聚合、如何協調合作的問題,而基本上不涉及企業管理問題。

第二,本書主要研究實行公司制的資本組織,而對于公司的非公司制階段,以及其他非公司制組織不作為研究重點,但在必要的情況下,將其作為參照納入討論。

第三,本書所指的公司,主要是股東為7人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本書研究只涉及民營企業,不包括純粹的官辦企業、國有企業。

第五,本書所涉及的公司制企業的考察年代,主要是1895~1937年的約40年時間。之所以剔除1937~1949年這個時間段,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的宏觀環境對企業的生存而言太過惡劣,難以做連續性考察,因而考察價值不大。

本書的內容,將在以下章節展開敘述與分析。

第一章,敘述西方公司(主要以英美模式為范本)的四個制度要件:獨立法人人格、法人治理結構、股東的有限責任、股權的可轉讓性。進而揭示四個制度要件的西方文化內涵及其相互關聯。這一章是個參照系,便于認清公司制在中國近代究竟發生了哪些本土化變異。關于中國引入西方公司制的緣起,也贅入本章。

第二章,分析公司制在中國民國時期民營企業中的四個本土化流變:第一,有限責任制之流變:中國公司的一般股東承擔有限責任,但公司控制人總是承擔無限責任。第二,法人治理結構之流變: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呈現為公司控制人的人治特色,以及公司控制人與附股股東的默契。第三,法人制度之流變:法人獨立性被破壞,公司實際上是公司控制人人格的附屬物。第四,股權的可轉讓性之流變,主體部分放在第五章專門探討。

第三章,分析中國社會經濟組織的一般邏輯與中國傳統合股組織情況。本章實際上是對中國公司的本土化特色提供一個合理性解釋。以西方公司制為范本,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公司資本組織的支離破碎和缺憾,但是如果換上中國的社會組織邏輯,則可以看到另外一條中國自己的組織線索。

第四章,基于第三章給出的中國傳統社會組織的一般邏輯,重新闡釋近代中國公司本土化特色的合理性。

第五章,專門探討中國近代公司制企業的股票流動性問題,并進行文化歸因分析。總的來說,本書認為,公司信息的開放度對股東存在差序格局,股票的流動性也隨之呈現差序格局。

第六章,分析中國公司控制人與借貸資本情況。按照西方公司制的理論范疇,借貸資本并不在公司資本組織的討論范圍內,但是按照中國資本組織的邏輯,借貸資本則是中國公司資本組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本章之末,將給出中國公司制資本組織的完整模型。

第七章,以非公司制企業為參照對象,對公司制資本組織的融資績效進行討論。結論是,相比于非公司制企業,公司制資本組織的融資績效有優有劣,無法判斷其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


[1] 參見徐華《從家族主義到經理主義:中國企業的困境與中國式突圍》,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第五章。

[2] 參見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2012,第五章,第一節、第九節、第十節。

[3] 參見張忠民《艱難的變遷: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第二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塘县| 邢台县| 高要市| 额济纳旗| 东乌| 苏尼特右旗| 泽普县| 奎屯市| 融水| 临澧县| 鸡东县| 吉首市| 荥经县| 河南省| 文安县| 芷江| 浪卡子县| 广宁县| 和静县| 合江县| 于田县| 北票市| 克拉玛依市| 石门县| 琼结县| 凤冈县| 新龙县| 临猗县| 南开区| 山西省| 遂平县| 阿拉善左旗| 大连市| 绥江县| 安平县| 弥勒县| 黎川县| 通化市| 景谷| 犍为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