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Ⅰ 總報告
Ⅰ General Report

E.1 “全面小康”進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總體檢測

——2000~2017年動態趨向分析

王亞南 段濤 魏海燕[1]

摘要:2000~2017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二產業從45.54%下降為40.46%,第三產業從39.79%上升至51.63%;收入法產值構成中“居民部門”勞動者報酬從51.38%下降為47.51%,“政府部門”生產稅凈額從15.40%下降為14.19%,“企業部門”營業盈余從19.06%上升至24.74%;支出法產值構成中最終消費率從63.30%下降為53.62%,資本形成率從34.33%上升至44.41%;初次分配收支中財政收入比從13.36%上升至20.87%,居民收入比從46.37%下降為44.82%,居民消費率從35.91%下降為31.46%。產值、財政收入、支出、居民收入、總消費人均值地區差均縮小,居民收入、總消費人均值城鄉比也均縮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多有改善。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評價:城鄉、地區無差距理想值橫向測評為92.21;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自身基數值縱向測評分別為230.10、161.72、117.96和103.81。橫向看距離理想值存在差距,縱向看各五年期以來進展明顯。

關鍵詞:全國 經濟增長 結構優化 檢測評價

中國經濟增長通用指標檢測體系包含國家現行統計制度下三次產業產值結構體系一個主體子系統,國際通行的收入法產值結構體系、支出法產值結構體系兩個輔助子系統,面向公共經濟生活、人民經濟生活的初次分配收支綜合一個附加子系統。限于篇幅,各子系統分別設置為一圖,難以充分展開。全國數據檢測更多細節可參看技術報告、排行報告由不同側面展開的縱向歷時動態、橫向共時靜態對比分析。

一 三次產業產值構成子系統檢測

2000年以來全國三次產業產值構成子系統結構性檢測見圖1。

圖1 三次產業產值構成子系統結構性檢測

左軸面積:一、二、三產產值人均值(元轉換為%),其間呈直觀比例,其和為三次產業產值人均值。左軸曲線:二、三產產值構成比(%)。右軸曲線:三次產業產值人均值地區差(無差距=1)。限于制圖空間,總量置于后臺數據庫同步演算,后同。圖中省略若干年度,文中描述歷年變化包括省略年度,后同。

(一)三次產業結構產值

2000~2017年,全國三次產業結構產值總量由100280.10億元增長至827121.7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8.2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3.21%,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3.17%,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0.43%,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5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23%。[2]

三次產業產值人均值由7942.00元增長至59660.00元,2017年為2000年的7.51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59%(由于人口增長,人均值演算增長率略低于總量演算增長率),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60%,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9.87%,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8.9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0.61%。

在此期間,全國產值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4929縮小為1.3491,縮減9.63%,其中“十五”期間(2000~2005年,以“九五”末年2000年為基數,以下類推)擴增0.53%,“十一五”期間(2005~2010年)縮減5.99%,“十二五”以來(以“十一五”末年2010年為基數)縮減4.38%。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社會財富增多之后的區域“均衡發展”策略已經取得實際成效。

(二)三次產業構成成分

1.第一產業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第一產業產值總量由14717.40億元增長至65467.6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4.4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9.18%,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9.5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7.54%,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3.71%,上年以來年度增長2.82%。

第一產業產值人均值由1165.59元增長至4722.16元,2017年為2000年的4.0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8.58%,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9.03%,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6.99%,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3.15%,上年以來年度增長2.25%。

在此期間,全國第一產業產值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2558擴大為1.3004,擴增3.55%,其中“十五”期間擴增2.93%,“十一五”期間擴增1.23%,“十二五”以來縮減0.62%。這體現國內第一產業區域分工戰略的現實進展。

第一產業構成比從14.68%明顯下降到7.92%,降低6.76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3.04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2.11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降低1.6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第一產業主要功能由參與經濟發展轉向保證基本民生。

2.第二產業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第二產業產值總量由45664.80億元增長至334622.6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7.33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43%,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1.76%,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8.29%,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8.92%,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2.84%。

第二產業產值人均值由3616.57元增長至24136.21元,2017年為2000年的6.67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1.81%,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1.1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7.74%,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8.33%,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2.21%。

在此期間,全國第二產業產值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5503縮小為1.3310,縮減14.14%,其中“十五”期間擴增0.93%,“十一五”期間縮減10.00%,“十二五”以來縮減5.48%。這表明我國工業化進程在區域間“均衡發展”已經取得實際成效。

第二產業構成比從45.54%明顯下降到40.46%,降低5.08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1.4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0.62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降低5.94個百分點。這體現工業化進程與“后工業化”進程在我國雙重疊加的發展效應。

3.第三產業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第三產業產值總量由39897.90億元增長至427031.5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10.70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4.96%,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5.2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2.95%,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1.07%,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39%。

第三產業產值人均值由3159.84元增長至30801.63元,2017年為2000年的9.7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4.33%,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4.70%,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2.38%,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0.4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0.77%。

在此期間,全國第三產業產值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5641縮小為1.4488,縮減7.37%,其中“十五”期間擴增2.22%,“十一五”期間縮減3.81%,“十二五”以來縮減5.79%。這表明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在區域間“均衡推進”已經取得實際成效。

第三產業構成比從39.79%顯著上升到51.63%,增高11.84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1.54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增高2.74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7.56個百分點。這體現“后工業化”進程發展成效已經超越工業化進程發展成效。

二 收入法產值構成子系統檢測

2000年以來全國收入法產值構成子系統結構性檢測見圖2。

圖2 收入法產值構成子系統結構性檢測

左軸面積: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人均值(元轉換為%),其間呈直觀比例,其和為收入法產值人均值。右軸曲線: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構成比(%)。

(一)收入法結構產值

2000~2017年,全國收入法結構產值總量由98961.98億元增長至827121.7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8.36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3.30%,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3.17%,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0.43%,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5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23%。

收入法產值人均值由7837.61元增長至59660.00元,2017年為2000年的7.61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68%,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60%,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9.87%,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8.9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0.61%。

在此期間,收入法產值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4686縮小為1.3491,縮減8.14%,其中“十五”期間擴增2.20%,“十一五”期間縮減5.99%,“十二五”以來縮減4.38%。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社會財富增多之后的區域“均衡發展”策略已經取得實際成效。

(二)收入法產值構成成分

1.勞動者報酬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收入法產值構成之勞動者報酬總量由50848.60億元增長至392929.01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7.73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78%,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4.48%,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28%,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12%,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34%。

勞動者報酬人均值由4027.12元增長至28341.83元,2017年為2000年的7.04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16%,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3.8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0.72%,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8.52%,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0.72%。

在此期間,全國勞動者報酬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3497縮小為1.3208,縮減2.14%,其中“十五”期間擴增6.26%,“十一五”期間縮減4.99%,“十二五”以來縮減3.06%。這表明全國區域間勞動者報酬的地區差異減小。

勞動者報酬構成比從51.38%明顯下降到47.51%,降低3.87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9.9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增高3.61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2.5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國內(居民部門)全體勞動者報酬在以產值為表征的社會財富分配中所得份額降低。

這就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此項“約束性指標”的現實依據。圖2相應曲線分明可見,“十一五”以來勞動者報酬構成比有所回升,不過近兩年卻又略有回降。本項檢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尤其是以勞動者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展開收入法產值結構分析,首先注重檢測勞動者報酬構成比變化。

2.生產稅凈額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收入法產值構成之生產稅凈額總量由15242.36億元增長至117375.88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7.70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76%,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70%,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9.31%,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05%,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17%。

生產稅凈額人均值由1207.17元增長至8466.28元,2017年為2000年的7.01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14%,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12%,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8.75%,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4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0.55%。

在此期間,全國生產稅凈額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4525縮小為1.3973,縮減3.80%,其中“十五”期間擴增4.28%,“十一五”期間縮減4.81%,“十二五”以來縮減3.09%。這表明全國區域間生產稅凈額的地區差異減小。

生產稅凈額構成比從15.40%較明顯下降到14.19%,降低1.21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0.47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增高0.31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降低1.0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國內(政府部門)公共財政在以產值為表征的社會財富分配中所得份額也有所降低,此即國家近幾年間推進“減稅讓利”各種政策的實際結果。

3.固定資產折舊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收入法產值構成之固定資產折舊總量由14008.36億元增長至112180.78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8.01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3.02%,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80%,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27%,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1.19%,上年以來年度增長9.98%。

資產折舊人均值由1109.44元增長至8091.56元,2017年為2000年的7.29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40%,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22%,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0.70%,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0.58%,上年以來年度增長9.37%。

在此期間,全國資產折舊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6178縮小為1.3240,縮減18.16%,其中“十五”期間縮減3.31%,“十一五”期間縮減8.91%,“十二五”以來縮減7.08%。這表明全國區域間資產折舊的地區差異減小。

資產折舊構成比從14.16%略微下降到13.56%,降低0.60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0.04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1.25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0.6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領域,資產折舊地區差異縮小也可以對應印證國內第二產業發展的地區差距縮小。

4.營業盈余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收入法產值構成之營業盈余總量由18862.67億元增長至204636.04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10.8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5.05%,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1.51%,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9.13%,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1.07%,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76%。

營業盈余人均值由1493.89元增長至14760.33元,2017年為2000年的9.88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4.42%,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0.94%,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8.58%,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0.4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1.14%。

在此期間,全國營業盈余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7574縮小為1.4322,縮減18.51%,其中“十五”期間縮減9.45%,“十一五”期間縮減4.91%,“十二五”以來縮減5.35%。這表明全國區域間企業營業盈余的地區差異減小。

營業盈余構成比從19.06%明顯上升到24.74%,增高5.68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10.50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2.68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降低2.1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國內(企業部門)各類企業在以產值為表征的社會財富分配中所得份額增高。

三 支出法產值構成子系統檢測

2000年以來全國支出法產值構成子系統結構性檢測見圖3。

圖3 支出法產值構成子系統結構性檢測

左軸面積: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凈出口人均值(元轉換為%),其間呈直觀比例,其和為支出法產值人均值。左軸曲線:最終消費率、資本形成率(%)。右軸曲線:凈出口拉動率(%)。

(一)支出法結構產值

2000~2017年,全國支出法結構產值總量由100576.83億元增長至812038.1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8.07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3.07%,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91%,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0.23%,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77%,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91%。

支出法產值人均值由7965.50元增長至58572.03元,2017年為2000年的7.3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45%,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33%,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9.67%,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18%,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30%。

在此期間,支出法產值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4666縮小為1.3502,縮減7.94%,其中“十五”期間擴增2.13%,“十一五”期間縮減5.65%,“十二五”以來縮減4.45%。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社會財富增多之后的區域“均衡發展”策略已經取得實際成效。

(二)支出法產值構成成分

1.最終消費支出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支出法產值構成之最終消費支出總量由63667.72億元增長至435453.2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6.84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1.97%,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91%,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84%,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64%,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89%。

最終消費人均值由5042.37元增長至31409.09元,2017年為2000年的6.23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1.36%,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33%,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27%,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04%,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28%。

在此期間,全國最終消費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3623縮小為1.2980,縮減4.71%,其中“十五”期間擴增2.94%,“十一五”期間縮減2.65%,“十二五”以來縮減4.91%。這表明全國區域間最終消費支出的地區差異減小。

最終消費率(消費率)從63.30%明顯下降到53.62%,降低9.68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9.68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5.17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5.1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真正實現主要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尚有一段距離,好在近些年已出現最終消費率持續回升趨向。

2.資本形成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支出法產值構成之資本形成總額由34526.10億元增長至360626.8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10.45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4.80%,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3.67%,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9.05%,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37%,上年以來年度增長9.57%。

資本形成人均值由2734.40元增長至26011.89元,2017年為2000年的9.51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4.17%,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3.0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8.49%,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78%,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96%。

在此期間,全國資本形成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6095縮小為1.4757,縮減8.31%,其中“十五”期間縮減0.81%,“十一五”期間縮減6.80%,“十二五”以來縮減0.82%。這表明全國區域間資本形成的地區差異減小。

資本形成率(投資率)從34.33%顯著上升到44.41%,增高10.08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6.65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增高6.90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降低3.4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國內各級各地依舊主要借助“投資拉動”保持經濟增長速度,距離真正的“消費拉動”還有較長路程,好在近一些年已出現資本形成率持續回降趨向。

3.貨物與服務凈出口增長及構成比動態

同期,全國支出法產值構成之貨物與服務凈出口總量由2383.01億元增長至15958.00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6.70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1.84%,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3.7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0.83%,2015年以來年均負增長18.47%,上年以來年度負增長3.78%。

凈出口人均值由188.73元增長至1151.04元,2017年為2000年的6.10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1.22%,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3.26%,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0.32%,2015年以來年均負增長18.92%,上年以來年度負增長4.31%。

由于國內統一市場,各省域貨物與服務凈流出大多為負值,無法綜合演算全國人均值地區差指數。全國凈出口拉動率從2.37%略微下降到1.97%,降低0.40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3.03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1.73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降低1.70個百分點。由此不難看出,在我國產值構成及其增長結構當中,出口所占比重可謂越來越小。

四 初次分配收支綜合子系統檢測

2000年以來全國初次分配收支綜合子系統結構性檢測見圖4。

圖4 初次分配收支綜合子系統結構性檢測

左軸面積:居民總消費、居民收入、財政支出、財政收入人均值(元轉換為%),其間呈直觀比例。左軸曲線:居民收入比、財政收入比(%)。右軸曲線:居民收入人均值地區差(無差距=1)、城鄉比(城鎮對鄉村倍數比,鄉村=1)。

(一)公共經濟生活

1.財政收入增長及相對比值動態

2000~2017年,全國財政收入總量由13395.23億元增長至172592.77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12.88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6.22%,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5.18%,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01%,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4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14%。

財政收入人均值由1060.89元增長至12449.03元,2017年為2000年的11.73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5.59%,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4.5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0.44%,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5.88%,上年以來年度增長7.53%。

財政收入比(與國民總收入極度近似值產值比)從13.36%上升到20.87%,明顯增高7.51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3.54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增高3.22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0.7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政府部門”在初次分配中的收益份額升高。

2.財政支出增長及相對比值動態

2000~2017年,全國財政支出總量由15886.50億元增長至203085.49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12.78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6.17%,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6.08%,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2.35%,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7.46%,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17%。

財政支出人均值由1258.19元增長至14648.46元,2017年為2000年的11.64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5.53%,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5.49%,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78%,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87%,上年以來年度增長7.56%。

財政支出比(與產值比)從15.84%上升到24.55%,明顯增高8.71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增高2.27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增高3.65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2.7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政府部門”在社會財富支配中的用度份額升高。

3.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地區差變化

在此期間,全國財政收入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6706縮小為1.5741,縮減5.78%,其中“十五”期間擴增1.53%,“十一五”期間縮減4.98%,“十二五”以來縮減2.32%,體現經濟增長、公共財政收入隨之增加的地區差異已經逐步減小。

全國財政支出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4835縮小為1.3730,縮減7.45%,其中“十五”期間縮減0.80%,“十一五”期間縮減5.56%,“十二五”以來縮減1.22%,體現經濟增長、公共財政支出隨之增高的地區差異已經逐步減小。

(二)人民經濟生活

1.居民收入增長及相對比值動態

2000~2017年,全國居民收入總量由46502.56億元增長至370677.69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7.97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99%,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3.35%,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2.32%,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90%,上年以來年度增長10.10%。

城鄉綜合演算的居民收入人均值由3682.95元增長至26736.80元,2017年為2000年的7.26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37%,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77%,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75%,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29%,上年以來年度增長9.49%。

特別需要注意,居民收入比(與國民總收入極度近似值產值比)從46.37%下降為44.82%,較明顯降低1.55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2.37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4.20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5.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居民部門”在初次分配中的收益份額降低,好在進入“十二五”之后略有回升。

2.居民總消費增長及相對比值動態

2000~2017年,全國居民總消費總量由36005.66億元增長至260231.79億元,2017年為2000年的7.23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2.34%,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2.54%,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2.05%,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9.01%,上年以來年度增長8.01%。

城鄉綜合演算的居民總消費人均值由2851.61元增長至18770.39元,2017年為2000年的6.58倍。2000年以來年均增長11.72%,其中2005年以來年均增長11.96%,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1.48%,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8.42%,上年以來年度增長7.41%。

特別需要注意,居民消費率(與產值比)從35.91%下降為31.46%,明顯降低4.45個百分點,其中“十五”期間降低2.23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降低5.27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增高3.0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居民部門”在社會財富支配中的用度份額降低,好在進入“十二五”之后略有回升。

3.居民收入、總消費地區差、城鄉比變化

在此期間,全國居民收入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3606縮小為1.2720,縮減6.51%,其中“十五”期間擴增0.31%,“十一五”期間縮減2.47%,“十二五”以來縮減4.45%。這表明基于經濟增長、社會財富普遍增加,居民收入隨之增多的地區差異已逐步縮小。

居民收入人均值城鄉比指數由2.7869縮小為2.7096,縮減2.77%,其中“十五”期間擴增15.68%,“十一五”期間擴增0.15%,“十二五”以來縮減16.07%。這意味著基于經濟增長、社會財富普遍增加,居民收入隨之增多的城鄉差異已逐步縮小,但縮減的幅度和速度顯得過低。

全國居民總消費人均值地區差指數由1.3476縮小為1.2530,縮減7.02%,其中“十五”期間縮減0.16%,“十一五”期間縮減2.27%,“十二五”以來縮減4.72%。這表明基于經濟增長、社會財富普遍增加,人民日常生活消費需求隨之增高的地區差異已逐步縮小。

居民總消費人均值城鄉比指數由2.9926縮小為2.2315,縮減25.43%,其中“十五”期間擴增3.87%,“十一五”期間縮減1.09%,“十二五”以來縮減27.42%。這意味著基于經濟增長、社會財富普遍增加,民生消費需求隨之增高的城鄉差異已逐步縮小。這是民生主要數據相關性分析中看到表現最為良好的一個側面。

五 經濟增長通用指標動態測評

2000~2017年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綜合檢測結果見圖5。

圖5 2000~2017年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綜合檢測結果

數軸:共時性年度橫向測評(全國城鄉、地區無差距理想值=100);歷時性階段縱向測評(起點年自身基數值=100),從左至右:(1)以2000年為起點,(2)以2005年為起點,(3)以2010年為起點,(4)以2015年為起點,多向度測評對應省域排行,檢驗不同階段進展狀況。

1.2017年理想值橫向檢測

以假定全國及各地各類數據全面消除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為理想值100,2017年無差距全國橫向檢測排行,全國此項指數為92.21。這表明與全國及各地城鄉、地區無差距理想值100相比,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全量化檢測結果達到92.21%,低于理想值7.79%。

各年度理想值橫向檢測方法的基本設置:①各類總量份額以上年為基準衡量升降變化(全國份額100%自為基準),②各類人均絕對值以全國平均值為基準衡量增減變動(全國自為基準),③各類總量、人均值之間增長率比差以上年為基準衡量高低程度(全國亦然),④各類人均值地區差、城鄉比以假定實現無差距理想值衡量現實差距(全國亦然),⑤各類構成比值或相對比值以全國比值為基準衡量大小差異(全國自為基準)。由于共時性檢驗多類指標加權演算以全國為基準(除了增長率協調性比差和地區差、城鄉比均衡性逆指標),可能會出現全國總體最后“得分”超越四大區域“得分”之外的情況(全國總體數值一般應在各地數值之間)。

2.2000年以來基數值縱向檢測

以“全面小康”進程起點年“九五”末年2000年各類數據演算指標為基數值100,2000~2017年自身縱向檢測排行,全國此項指數為230.10。這表明與2000年自身基數值100相比,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全量化檢測結果達到230.10%,高于基數值130.10%。

各時段基數值縱向檢測方法的基本設置:①各類總量份額值升降,②各類人均絕對值增減,③各類總量、人均值之間增長率比差大小,④各類人均值地區差、城鄉比擴減,⑤各類構成比值或相對比值高低,所有這些指標的檢測演算均以起點年度為基數進行測算,優于起點年“加分”而遜于起點年“減分”,其中地區差、城鄉比兩項逆指標以小為佳(改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缺陷最具代表性實際體現),地區差、城鄉比縮小“加分”而地區差、城鄉比擴大“減分”(發達地區“率先發展”、中心城市“突進發展”往往帶來地區差、城鄉比擴大),全國總體失去“豁免”與各地一視同仁經受歷時性檢驗。各時段縱向檢測同理,區別僅在于起始年度及歷時長短不同。

3.2005年以來基數值縱向檢測

以“全面小康”進程第一個五年期“十五”末年2005年各類數據演算指標為基數值100,2005~2017年自身縱向檢測排行,全國此項指數為161.72。這表明與2005年自身基數值100相比,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全量化檢測結果達到161.72%,高于基數值61.72%。

4.2010年以來基數值縱向檢測

以“全面小康”進程第二個五年期“十一五”末年2010年各類數據演算指標為基數值100,2010~2017年自身縱向檢測排行,全國此項指數為117.96。這表明與2010年自身基數值100相比,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全量化檢測結果達到117.96%,高于基數值17.96%。

5.2015年以來基數值縱向檢測

以“全面小康”進程第三個五年期“十二五”末年2015年各類數據演算指標為基數值100,2015~2017年自身縱向檢測排行,全國此項指數為103.81。這表明與2015年自身基數值100相比,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全量化檢測結果達到103.81%,高于基數值3.81%。


[1] 王亞南,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民族學及文化理論、文化戰略和文化產業研究;段濤,云南省商務研究院院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市場監測與分析相關研究;魏海燕,云南省政協信息中心主任編輯,主要從事傳媒信息分析研究。

[2] 本項檢測數據庫運算無限保留小數,難免與按稿面整數或常規兩位小數演算產生小數出入,此屬機器比人工精細之處,并非誤差。全書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凤台县| 清徐县| 建平县| 穆棱市| 鄂州市| 吉林省| 平乡县| 化隆| 凤山市| 霞浦县| 郑州市| 蓬莱市| 阳曲县| 新龙县| 泗水县| 玛纳斯县| 晋州市| 阿勒泰市| 依安县| 柳江县| 松桃| 尖扎县| 无极县| 讷河市| 乌苏市| 泰来县| 肥乡县| 宜君县| 合阳县| 万盛区| 鹤岗市| 宣城市| 常州市| 渝中区| 崇信县| 灵璧县| 三亚市| 宣武区| 绥芬河市|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