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結構優化檢測報告(2019)
- 王亞南主編 段濤 魏海燕副主編
- 993字
- 2021-04-23 12:58:08
摘要
2000~2017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第二產業從45.54%下降為40.46%,第三產業從39.79%上升至51.63%;收入法產值構成中“居民部門”勞動者報酬從51.38%下降為47.51%,“政府部門”生產稅凈額從15.40%下降為14.19%,“企業部門”營業盈余從19.06%上升至24.74%;支出法產值構成中最終消費率從63.30%下降為53.62%,資本形成率從34.33%上升至44.41%;初次分配收支中財政收入比從13.36%上升至20.87%,居民收入比從46.37%下降為44.82%,居民消費率從35.91%下降為31.46%。產值、財政收入、支出、居民收入、總消費人均值地區差均縮小,居民收入、總消費人均值城鄉比也均縮小,“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多有改善。全國經濟增長結構優化評價:城鄉、地區無差距理想值橫向測評為92.21;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自身基數值縱向測評分別為230.10、161.72、117.96和103.81。橫向看距離理想值存在差距,縱向看各五年期以來進展明顯。
中國經濟增長通用指標檢測體系綜合演算中,三次產業產值構成子系統占權重40%,收入法產值構成子系統占權重30%,支出法產值構成子系統占權重20%,初次分配收支綜合子系統占權重10%。四個子系統獨立預測評綜合加權演算得出經濟增長結構優化最終評價排行:江蘇、上海、北京、天津、福建為“2017年經濟發展指數排名”前5位;貴州、西藏、陜西、重慶、內蒙古為“2000~2017年經濟發展指數提升”前5位;貴州、陜西、重慶、湖北、寧夏為“2005~2017年經濟發展指數提升”前5位;貴州、重慶、西藏、云南、湖北為“2010~2017年經濟發展指數提升”前5位;貴州、西藏、四川、重慶、安徽為“2015~2017年經濟發展指數提升”前5位。
基于獨創和首倡檢測指標逆向推演測算合理性現實差距和預期目標:①假定當前全國收入法產值構成之勞動者報酬人均值彌合地區差,支出法產值構成之居民消費人均值彌合城鄉比,分別應為現有值113.70%、135.50%,帶動收入法、支出法產值相應變化分別應為現有值113.42%、125.98%;假定當前全國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費率達到歷年最佳比值,居民收入、總消費分別應為現有值105.20%、115.17%。②假定2020年全國三次產業產值實現歷年人均值最小地區差,至2020年年均增長應達12.80%,帶動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構成比相應變化分別應為7.10%、38.84%和54.06%;假定2020年全國財政收入、支出實現歷年人均值最小地區差,至2020年年均增長分別應達19.40%、15.37%。③假定2035年全國各地居民收入比、居民消費率達到歷年最佳比值,至2035年年均增長分別應達12.92%、13.49%;假定2035年全國勞動者報酬、居民消費人均值彌合地區差,至2035年收入法、支出法產值年均增長分別應達12.05%、13.19%。四大區域、31個省域現實差距和預期目標同步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