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行為的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計算在農民工集群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 杜海峰 牛靜坤 張鍇琦等
- 2152字
- 2021-04-23 12:51:35
前言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和農業轉移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城鎮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加快城鎮化進程是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所在。“三個一億人”目標是新型城鎮化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核心,而西部地區一億農業轉移人口的就地就近市民化又是其中的關鍵,直接影響“一帶一路”倡議及“精準扶貧”戰略在西部地區的實施。西部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及社會治理體現了國家倡議和國家戰略的重大關切和西部發展的重大需求。統籌區域發展,創新國際合作發展新方式,在更廣闊的時空范圍內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是“一帶一路”國家倡議下的重大命題。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新型城鎮化時代背景下,深刻洞察中國,特別是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的現狀和規律,創新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理論與政策,深化、推廣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增強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黨和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導國際話語權提供高水平決策建議。
自2004年以來,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有關城鎮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農民工問題,包括了三個主題:農民工為什么會流動、農民工在流入地城市的生存與發展,以及農民工流動對流出地的影響。這三個研究主題力圖全面反映在中國目前快速發展但仍然不充分的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工的流動所表現出的“農村(流出地)→城市(流入地)→農村(流出地)”的循環特征。同時,課題組以農民工問題為背景,將以多學科交叉為特征的復雜性科學研究范式引入公共管理和社會科學領域,在社會系統復雜性、社會網絡分析以及復雜系統建模等研究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課題組前期依托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在社會復雜問題以及復雜性科學研究領域,與美國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等建立了廣泛的學術合作關系。經過10余年的發展,形成了由30余人組成的穩定研究團隊。其中,包括國外終身教授2人、國內教授2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還包括博士生、碩士生20余人。研究團隊與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維多利亞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先后承擔3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形成了與國家、地方各級政府合作的研究網絡。基于前期工作積累,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12AZD110)、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號:13&ZD044、15ZDA048),以及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項目號:2012BAI32B06-04、2012BAI32B07-02)、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項目號:2016ZDA05)等的聯合資助下,團隊自2012年以來深入工廠、農村基層,先后在西安市、深圳市、平頂山市、漢中市開展了5次大規模抽樣調查,調查涵蓋了16個村、29個社區居委會、39個企業、12個學校,調查對象超過2.8萬人,形成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大數據”。
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通常較為復雜,其復雜性不僅表現在行政概念、政治關系等不易定量描述上,建立數學解析模型也難于一般管理學,還表現為公共管理目標往往不是單一、線性的,而是追求多目標協調的統籌最優效應,同時影響公共管理的環境復雜多變。這些困難決定公共管理研究亟須在方法上進行創新。本書利用社會調查數據,將復雜性科學、社會計算等新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公共管理研究,試圖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個體與集群行為進行系統探索,發現采用傳統社會科學分析方法難以發現的現象和規律,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也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建立貢獻力量。
本書包含九章內容。第一章是緒論,簡要介紹了本書研究的必要性、核心概念和總體框架;第二章是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從集群行為的概念辨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分別對集群行為的解釋理論,以及綜合性的社會計算理論展開論述;第三章是集群行為核心研究要點,指出特定社會情境下的集群行為特征識別、結構指標和演化模型,并提出基于人際互動關系解釋人群聚集現象的思路,建立了集群行為的結構指標和演化模型,以及農民工集群行為解釋框架;第四章是數據采集,介紹了本書所使用的虛擬網絡數據、個體屬性數據和整體網絡數據的采集辦法;第五章是農民工集群行為現狀,基于實地調研數據分析了農民工集群行為的現狀、特征,識別了高風險群體;第六章是結構平衡與集群行為,介紹了結構平衡的概念、檢驗、測度與變換,并利用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第七章是社群結構與集群行為,介紹了社群結構特征的概念與測度、集群行為中的社群結構特征和結構聚集過程,并利用調查數據進行了社群結構探測;第八章是基于系統仿真的農民工集群行為控制,基于閾值模型和網絡結構平衡對農民工集群行為演化和控制進行仿真;第九章是結論與政策建議,基于前文所述得出基本結論,并給出農民工集群行為治理的政策建議。
本書是課題組全體師生共同勞動的結晶,感謝靳小怡教授、劉朔副教授、杜巍博士等給予的全方位支持,也感謝深圳市坪山區社會建設局和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政府等政府部門在調查過程中的大力協助和積極配合。此外,筆者特別感謝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樹茁教授,他是課題組的創建者和研究方向的開啟者。
由于筆者水平有限,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