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群行為的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計算在農民工集群行為研究中的應用
- 杜海峰 牛靜坤 張鍇琦等
- 4652字
- 2021-04-23 12:51:37
第一節 特定社會情境下的集群行為特征識別
識別集群行為的基本性質和發生機制是干預群體性事件的基礎。集群行為的系統研究應該首先基于社會學、心理學和系統理論,從概念界定、基本分類、行為特征和影響因素出發,得出群體性事件的識別機制,進而在宏觀環境的影響分析下,對特定群體性事件的性質、發展趨勢、可能后果進行識別。
利用社會行為理論、社會風險理論、復雜系統理論和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已發生的群體性行為從個體視角、群體視角和交互視角進行概念界定、類型區分、行為特征和影響因素分析,形成如圖3-1所示的群體性行為識別機制研究思路。
圖3-1 群體性行為識別機制研究思路
一 事件分類
從行為目標、事件規模、行為特征、突發性、理性程度、組織性、持續時間和危害程度八個維度出發,本書采用維權性事件、社會泄憤事件、社會騷亂事件和有組織犯罪群體性事件的分類方法,如表3-1所示。
表3-1 群體性事件的基本類型
維權性事件是目前社會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維權性事件主要是利益之爭,而不是權力之爭,經濟性大于政治性,絕大多數是由群眾感到切身合法權益受到影響和侵犯而引起的(于建嶸,2004)。一般而言,利益表達型的抗爭和沖突是比較理性的,其目的單純,就是為了實現某種利益要求,而沒有其他更多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夾雜其中,規模和破壞程度都較小,如農民工集體單純的“討薪”上訪。
社會泄憤事件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群體性事件,主要特征包括:由偶然事件引起,突發性極強,從意外事件升級到一定規模的沖突過程非常短;沒有明確的組織者,絕大多數參與者與最初引發的事件并沒有直接利益關系,以發泄為主;各種失實信息對事件發生和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的行為,給國家、集體和個人造成財產方面的損失,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于建嶸,2009)。
社會騷亂事件在形式上和社會泄憤事件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其在性質上已經出現了變化。騷亂可能是有組織的,也有可能是沒有組織的,但泄憤事件是無組織的。
有組織犯罪群體性事件的利益訴求非常明確,是一類有組織、有策劃,并在事前可知其社會危害性的群體性事件,不僅常伴隨有暴力行為,而且對社會治安、人民財產安全的影響很大。
在一定條件下,不同類型的群體性事件之間可能出現交疊和相互轉化。當社會條件變化,尤其是政府處置措施不當、公信力缺乏的時候,在法律框架之內活動的維權事件可能會轉變為社會泄憤事件,社會泄憤事件也可以瞬間將矛盾由政府部門引向無辜群眾和社會,成為社會騷亂事件。不同類型群體性事件之間的轉化機制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這對有效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絡的興起改變了人們之間傳統的互動模式,與之相關的網絡群體性事件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網絡群體性事件是群體性事件的一種新的特殊形式。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網民群體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關目的,利用網絡進行串聯、組織,并在現實中非正常聚集,擾亂社會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經發生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群體暴力事件。與傳統社會事件相比,網絡群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具有共性,但其獨特性也非常突出。
互聯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的交流平臺,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互聯網絡的匿名性減少了參與者的顧慮,為非理性行為的表達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互聯網絡這一平臺也給理性參與者以發言、辯論的空間,顯著有別于現實的集群行為。關于現實中的集群行為,行動者或參與者之間是面對面的接觸、全身心的投入,這就有很強的情緒感染性,容易造成情緒的集體爆發,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而在網絡中,借助網絡這一虛擬平臺,參與者之間不需要面對面的接觸,只是間接地聊天、討論或回郵件等,這就給理性參與者提供了思考、發言、辯論的機會和空間,使理性行為能在不斷的辯論中顯示自己獨特的一面,并最終占據網絡集群行為的主流(孫鳳、鄭欣,2009)。
二 行為特征
群體性事件的行為特征是識別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個體特征、群體特征和網絡群體事件行為特征。
(一)個體特征
參與群體事件的個體在許多屬性上有其特殊性,如性別、年齡、職業特征、心理狀態等。但在群體性事件發生時,個體在群體中的角色直接影響事件的發展方向。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不同人員,在群體中所處的地位和實施的行為不同,對事件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大體可以分為核心人員、骨干分子、一般參與人員和外層人群。
核心人員在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形成、發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是直接影響或制約群體性事件發展、變化方向的人員。核心人員主要包括群體性事件的領導組織者、出謀策劃者、引發和發起者。骨干分子在群體性事件的發展過程中,積極參與行動,帶頭積極進行宣傳、鼓動、吶喊、哄鬧等活動,對事件的發展起著激化矛盾、擴大事態、加劇沖突和推波助瀾的作用。骨干分子的鼓動和率先示范往往帶來群體激動,不僅會惡化事件現場事態,而且會帶來嚴重的暴力沖突后果。一般參與人員有的是因為事件誘因與自己利益直接相關而參與其中;有的是迫于某方面的壓力隨眾附和;還有的是受到核心骨干人員裹脅而被拉入事件之中。一般參與人員一般行為不積極,存在動機沖突,跟隨核心人員、骨干分子和其他群體成員而行。
群體性事件一般發生在公共場所或特定環境中,在事件現場周圍工作、居住或從事其他活動的人,出于好奇心理,到事件現場圍觀,在事件現場周圍形成了外層人群,無形中擴大了事件規模,助長了鬧事人員的士氣,不利于現場處置行動。同時,外層人群中的有些人,受到事件現場其他人員的感染,容易產生類似的思想感情和行動要求,被“吸引”到事件之中,使事件規模進一步擴大。
(二)群體特征
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群體特征包括以下幾點。(1)群體成員互動性。群體性事件是群體成員之間及其與其他社會因素消極互動的結果,并且這種消極互動決定了事件的發展方向。一個人的情緒往往以連鎖、循環反應的方式傳染給其他人,一個人的行為可以迅即引起其他人的模仿。群體成員之間的情緒和行為交叉傳染,容易引起群體行動?;訌男再|上可以劃分為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2)聚集性和突發性。因事件本身常常涉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共同的利益目標極易吸引利益相同者,并把他們維系在一起,通常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大量的人群聚集。(3)心理特征,即伴隨群體的情緒波動。在群體性事件中,人與人之間通過心理暗示、行為模仿互相感染,具有明顯的情緒“同頻共振”特征。特別是在一些條件刺激下,參與人員的非理性因素很容易逐漸增長,甚至能夠達到十分狂熱的程度,進而導致行為失控。此外,由于“人多勢眾”,事件參與者普遍存在“集體無責任”或者“法不責眾”心理;受這種認識支配,參與其中的個體的行為很容易違反道德或者法律法規。(4)行為沖突。利益訴求和利益矛盾是群體性事件的重要構成要素,參與事件者大都在利益問題上與對方持對立態度,這就很容易在事件中引起沖突,使利益矛盾演變成行為上的沖突,利益矛盾支配著事件中的沖突(王來華、陳月生,2006)。(5)事態危急性和后果嚴重性。群體性事件一旦爆發,就呈現迅速發展和不斷擴張的態勢,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群體沖突就會演變得更為激烈,后果也更加難以預料。群體性事件可能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破壞政策和社會安定團結,往往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巨大的經濟財產損失,形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網絡群體事件行為特征
網絡群體事件具備所有群體性事件的普遍特征,但其行為又有特殊性。(1)范圍廣泛性。網絡群體事件的產生、發展以及傳播都基于互聯網絡,網絡媒體“多對多”的傳播特點使網絡事件傳播范圍更廣、影響群體更大。(2)身份異化和匿名性。匿名理論認為,當個體處于匿名地位,即處于去個性化境地時,由于沒有明確的個體標志,不必承擔破壞規則的后果,就會產生責任分散的心理;同時,匿名也會使人的群體遵從性降低。這兩個因素會降低個體的社會約束力,使其容易越軌。(3)集體無責任和從眾效應。在網絡集群性事件中,由于網絡所具備的去權威化特征,網民個人的判斷能力和判斷動力都會發生變化,或者提高,或者降低(韋昆,2011)。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減弱甚至消失,個人會受從眾效應的影響,跟隨大流做出相應的行為選擇。(4)虛實交互性。網絡群體事件很容易受現實社會和網絡虛擬社會虛假信息、惡意宣傳等行為的影響,其催化要素是社會部分群體受一些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激化的負面情緒影響。(5)難以控制性。一方面,互聯網絡的物理結構特點以及內容審查等制度正在逐步完善等因素決定了針對個體的控制難度很高;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絡虛擬世界里,權力是多元的,沒有誰可以永遠充當意見的領袖,網絡匿名也使個體可以放棄現實生活中的顧慮而更隨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 影響因素
影響群體事件的宏觀環境包括大的政治背景,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目前存在的社會矛盾等。外部環境條件是群體性行為的導火線,在群體性突發事件中,不同群體組織所關注的外部環境也不同,宏觀環境以間接的方式影響著群體行為(魏玖長等,2011)。在宏觀環境的背景下,群體事件的內部影響因素包括個體影響因素、群體影響因素和交互影響因素。
第一,個體影響因素。性別、區域、民族、教育程度等個體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個體的價值觀、世界觀等,毋庸置疑地影響個體在群體行為中的表現。而在人際互動社會網絡中的個體,其在網絡中的位置、地位等因素影響了個體在群體事件中發揮的作用;互聯網絡的匿名性可能促使形成特定的網絡民族主義和網絡批判現實主義,這些特性也影響著個體在互聯網絡中的行為。
第二,群體影響因素。群體的屬性如群體規模、群體結構、組成人員和集體目標等影響著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其中,群體規模和結構是決定群體行為強度的主要因素,對群體的行為有明顯影響。
第三,交互影響因素。群體性事件中的群體通過各種渠道方式進行互動。在群體事件中,群體內部的互動使得更多個體參與。一方面,群體中他人的言語、行為舉止會對個體產生強烈暗示刺激和情緒感染,在從眾心理影響下,個體會不自覺模仿其他個體的行為,加入群體行動;另一方面,群體中的個體除了自身參與活動外,還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其他個體的行為(魏玖長等,2011)。因此,在群體的互動結構(即社會網絡)中,群體意見領袖在社會網絡中的位置會影響信息傳播,進而影響群體事件的發展。同時,群體的內聚力和同質性也會產生同樣重要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信息傳播已呈現多信源、多通道的新特點,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信息溝通的低成本、即時性與交互性使得社會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簡單易行,這為突發事件狀態下群體行為的形成與演化構建了基本要素之一(周磊,2014)。
上述三個影響因素并不相互獨立,個體的屬性決定了群體的性質,群體結構又反過來影響個體的行為,個體和群體在互動過程中不斷互相影響,決定了群體性事件的發展方向。
總之,在形成一套包括概念、基本類型、行為特征和影響因素在內的群體性事件識別機制后,需要針對特定的群體性事件進行識別。在對影響群體性事件發生的宏觀大背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進行環境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群體行為的性質分析、發展趨勢分析和可能后果分析,群體行為性質分析包括群體中各要素的屬性分析、群體性事件所屬類型分析、行為特征分析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在行為性質界定的基礎上,進行趨勢預測,主要包括影響因素的因果關系分析、群體性事件所處各階段狀態分析、演化過程分析。最后,生成該群體性事件可能產生的后果,包括群體性事件等級確定、危害程度確定、可防治性和確定基本控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