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糧商及其商鋪

早在明代,崇文門外就有大糧商。“京師如米賈祝氏,自明代起家,富逾王侯,其家屋宇至千余間,園亭環(huán)麗,人游十日,未竟其居”[1]。“崇文門外板井胡同,有祝姓,人稱米祝。蓋自明代巨商,至今家猶殷實,京師素封之最久者,無出其右。祝氏園向最有名,后改茶肆,今亦毀盡”[2]。此外,還有郭姓商人開設的六必居糧店,嘉靖九年,被山西人“用價銀共三千兩整,倒得前手字號六必居郭姓糧店。倒得后改開今業(yè)”[3]。清代前期糧商仍然活躍在京城內(nèi)外。

一 碓房、碾房

碓房是專門將帶殼稻米用搗米的器具搗去米殼然后出售的商人店鋪。碾房是將小麥、雜糧等碾磨成粉的商鋪。“碾房與碓房一樣,是專門加工糧食的,如將麥子或一些雜糧碾磨成面粉”[4]。從功能看,碓房、碾房應當是零售糧食的商鋪。雍正元年,吏部左侍郎巴泰奏稱,漕糧中的粟米運到京師后,發(fā)給官兵,“系舂過之糧”。但剩余之米則難貯藏,因“有谷之米,可以久貯,舂過之糧,易于紅朽”[5]。由于脫殼米難于久貯,而帶殼糧食可以較長期存貯,所以倉儲的米糧是帶殼稻谷。內(nèi)外城都有許多開設碓房、碾房的商人。八旗官員所領俸米、甲米,基本上就是倉儲稻谷,需要自行舂碓,即用搗米的器具,搗去米殼。“八旗官兵自定鼎以來,居住內(nèi)城,所關糧米原系自行舂碾,未見有雇旁人者。乃數(shù)十年來,享國家升平之福,憚勞苦而習宴安,遂有山東、山西兩省來歷不明之人,入京開設碓、碾。而旗人所關之糧,交與舂碾,久久習熟,竟有關米出倉,并不載運回家,而直送至碾、碓,聽其銷算者”[6]。“數(shù)十年來”似可以看成從康熙年間開始的。通州百姓李道就在普濟閘地方開碾房。[7]碾房與當?shù)厝肆晳T食麥雜糧有關,如檔案中記載,設立經(jīng)營碓房、碾房的主要是山東和山西兩省商人。

乾隆二年,有記載稱,“內(nèi)外城碓房不下千余所”,[8]且“碓房所售乃多細米”。[9]史料記載說明,自乾隆之后出現(xiàn)碓房的名稱,而且碓房數(shù)量很多,不論內(nèi)城、外城都有。“京城附近居民貿(mào)易者多,耕種者少,糶賣官米,原以接濟民食,使人人得沾減價之實惠。內(nèi)外城碓房不下千余所,率每日買米舂碓,肩挑出門,沿街貨賣,少藉余利,以資糊口。而民間買米之人,有離廠遙遠,老幼婦女,每藉小販到門,就便買食。此等小鋪正須有米舂碓,然后米倉流通,價不昂貴”[10]。“五城內(nèi)外,大小行鋪,同風相應,兼之通衢僻巷,多設碓房,既收舂斛之利,更為斂囤之區(qū)。”[11]但沒有史料記載商人的籍貫。據(jù)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檔案載當時有旗人五勒棍布購買正黃旗常清祖遺房一處,共2間,開設碓房,坐落在護國寺東邊路南。[12]如果這所房子仍然開設碓房,可能是出租給商人經(jīng)營。據(jù)劉小萌研究,位于宣武門內(nèi)的通泰號,又稱玉皇閣通泰號,存有借據(jù),最早的為乾隆五十七年,晚至光緒年間。[13]這個在宣武門內(nèi)玉皇閣地面開設的通泰號,是商人張三開設的碓房。[14]但張三是何省人不明。另外,在乾隆年間,德勝門也有糧商開設碾房。[15]同期,山西祁縣人郝良立等四人合伙開糧店,“郝還與同縣人郭大另外開了一家糧店”[16]

嘉慶時,“車大在朝陽門外并通州兩處開設碾房”[17]。十三年,廣興[18]購買“大溝巷碓房六間”。“隆福寺碓房四間”[19]。十四年,在通州糧倉吏胥舞弊案中,據(jù)宗人府查復,“和郡王綿偱歷年余剩俸米”,賣與“白廟(北路西)紀姓增盛(店)碓房”[20]。這些經(jīng)營碓房商人的省籍不確知。

道光時,大興縣民梅善自蓋瓦房三間,開設碓房生理,坐落東四牌樓隆福寺西口外北邊路東。[21]十六年,張瑞秀稱:“系捐職從九(品),向在四五府小府地方居住,并開有碾房生理。”[22]十八年正月初一日,“西安門內(nèi)大街路南碓房失火”[23]。另據(jù)時人穆齊賢日記[24]記載,碓房六處,西城石老娘胡同寶興局,也稱寶興碓房;三泰碓房孫姓正掌柜,住孟端胡同;正陽門外新豐口胡同有德成號碓房;楊梅竹斜街朱家胡同有復成號碓房;還有天福號碓房。這些碓房經(jīng)營人都是山東商人。

時人李光庭稱:“碓房多山東登州人。”[25]后人也稱:“北京民食,向恃南漕,昔有碓房,皆山東人,專司碓米,代漢官旗員領碓俸米,兼營放款,其勢力最偉。”[26]應該說,碓房多由山東商人經(jīng)營是事實。但是如果說,“山東商人經(jīng)營一千多個糧店,這些糧店被稱為碓房”[27]似不準確,因為乾隆時“內(nèi)外城碓房不下千余所”,并不全是山東商人經(jīng)營的,也有山西商人在經(jīng)營。山西祁縣商人開設天復昌碾房;徐溝商人石大“開碾房”;“祁縣人王治泰,原開糧行生理,因遭遇虧空關張,只好降格以求,到德勝成碾房成為一名伙計”。“馬田永,祁縣人,開糧店為生,糧店關張后,情緒低落,一直閑住”[28]。有研究者認為,“據(jù)文獻記載,清代北京的糧食業(yè)最初掌握在山西人手中。但是隨著山東人的插足,山西人逐漸失去了對糧食業(yè)的壟斷地位”[29]。該文并未指出出自何文獻,似與檔案記載不相符。

二 米鋪

米鋪,包括雜糧鋪、米店、糧店,均是零售糧食的商鋪。“米鋪”,或稱“老米碓房”,實際上就是經(jīng)營米糧的坐賈鋪戶。康熙年間,在皇城內(nèi)外、京城內(nèi)外都有米鋪。[30]雍正時,亦有“鋪戶賈人”,購買八旗兵甲米。[31]乾隆八年,山西汾州府汾陽縣民周二稱,在朝陽門外,“新橋地方開雜糧米鋪生理”[32]。三十八年,正陽門外有天豐糧店。[33]有吳橋人于騰宵,“在長巷頭條胡同得源店,失去銀四百五十兩零”。其“在家鄉(xiāng)水泊地方領原任甘肅知州侯作吳銀七千兩,(在京)伙開福來號估衣鋪帶雜糧店生理”[34]。五十二年,據(jù)官員在京城內(nèi)外,“查封米、麥共計六萬余石,鋪戶共有數(shù)百余家”[35]。米鋪向米局購米,再將購得的帶殼米,即粗米,舂碾去殼成細米,零星販出。

嘉慶五年,“羅興琬祖遺糧店,坐落彰儀門內(nèi)大街路北”[36]。六年八月二十四日,“通州義盛號米鋪人董四”到山西榆次縣人孫二在朝陽門外開設的米局,“買粗米二十石。公義號米鋪人施姓”,到孫氏米局買粗米二十石。“廣義號米鋪人張姓”,亦買孫氏米局粗米十八石。[37]六至八年,保定府人王二偷盜豐益?zhèn)}米三次,每次都“賣給添順字號糧食店”。[38]八年《重修臨襄會館碑》顯示,有順成糧店、慶元糧店等糧行各商號。其中有“糧行各□□□(原刻字不清)”“糧行各”三字為大號,估計以下記載了不少糧行各商號名稱,因抄寫橫豎不一,無法計算商號數(shù)量。不過這些都是山西臨汾、襄陽兩地經(jīng)營糧食的商人。[39]十年,有廣寧門內(nèi)“德成糧店鋪戶郭奎義,德聚糧店鋪戶吳沛元”,將麥子賣給“涿州成泰糧店姚姓”。[40]十一年正月,“南城地方閻王廟前街”,有張姓米鋪。[41]二月,有“南城復興米店”。[42]同月,巡視南城禮科給事中明舒等奏稱,在廣渠門外抓獲馬大等拉運小米出京一案。據(jù)馬大稱:“我在馬駒橋地方開吉成號雜糧鋪生理,向在各城門外米店販買小米回鋪給附近農(nóng)民食用,不止一次。上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在東便門外椿樹園地方董畛米店,買得小米三十七石一斗二升,雇高通葛大張二車三輛,裝載拉運。”又據(jù)董畛稱:“我在東便門外椿樹園地方開設光裕米店,因該處與太平萬安裕豐儲濟四倉相近,每月初十日以后,各倉陸續(xù)開放,旗人關出米豆,或因雇運車腳需用錢文,或因人口無多,米豆敷用,將多余米豆就便在城外,照時價售賣。我用現(xiàn)錢零星收買,陸續(xù)賣給城外各鋪戶鄉(xiāng)農(nóng)食用。”當時東便門外椿樹園有一個院子,其內(nèi)“房屋共十九間,都是高大的”。據(jù)高大供稱,其中自己開天合號,又有萬恒號安大、天聚號邢大、隆昌號李二、天源號高大、隆合號孫二、世興號吳二,一共八家,都租房開設的米鋪。“每逢買米一石,給高大制錢五文,作為房租”[43]。同年十一月,官兵又在朝陽門外抓獲送“米鋪十九家,廣寧門內(nèi)拿送米鋪八家,門頭等村拿送米鋪四家,共被拿米鋪三十一家”。其中有彭大開設隆豐米店,王萬全開設永興米店、興勝號雜米鋪,岳四開設隆昌米店,王顯益開設慶泰米店,高玉開設萬興米店,侯起富開設義恒米店,龔廷錫開設慶豐米店,王三開設云懋號糧店,要三開設亨順號糧店,“鋪民車大,既在朝陽門開設米店,又在通州開設碾房”。這些米鋪基本是零星出售的。“岳四開設隆昌米店,現(xiàn)存粗稄米四百四十六石,細稄米一百八十石,小米三百石,內(nèi)已經(jīng)賣與種菜園之李大粗稄米一百五十石,賣與王二粗稄米一百五十石,賣與天寧寺稄米六十石,小米一百四十石。”“王萬全開設永興米店,現(xiàn)存粗稄米一百三十石,細稄米一百一十石,內(nèi)已經(jīng)賣與普濟堂細米一百石”。“王顯益開設廣泰米店,現(xiàn)存稄米二百三十五石,倉米八十石,小米一百八十石,內(nèi)已經(jīng)賣與善果寺稄米一百石、小米一百石,賣與秦姓倉米五十石、稄米三十石”。“高玉開設萬興米店,現(xiàn)存稄米一百九十五石,小米一百四五十石,倉米三十石,老米三十五石,內(nèi)已經(jīng)賣與種菜園之馬姓稄米五十石”。“要三開設亨順號糧店,現(xiàn)存高粱一百八十石,麥子一百七十五石”。還有稄米,因“已經(jīng)賣完甫向光裕米局買得稄米三十九石”。“蓋大向種地畝,并開設萬盛號米店,除所存黑豆二百七十石不在例禁外,現(xiàn)存麥子八百五十石,內(nèi)種地收獲七百一十九石零,高粱二百七十石,內(nèi)種地收獲一百四十一石零”。除去種地收獲,還有余存稄米二百一十石,其中“已經(jīng)賣與工頭張德米四十五石”。蓋大又“買得萬恒米局稄米四十石”。這些鋪戶的糧食處于流轉販賣中。[44]十二年,廣興購買“鐵轤靶聚隆糧店房三十四間半”“欄桿市源昌號糧食店房十七間”“琉璃廠米鋪房二間半”。十三年,有“交道口南邊切面鋪房一間”[45]。十四年,山東福山縣人劉大與高添鳳,“在燈市口伙開天得興米鋪一座。言明賠賺均分,我得身股一股,高添鳳本錢作為一股”[46]。十五年,巡視西城禮科給事中慶明等奏稱,抓獲“右安門內(nèi)義成糧店奸商陳永等,運米出城”。該店“現(xiàn)存粳稄粗米約計六七百石,已屬違例囤積。且追出賬簿二本,內(nèi)開交易字號多系京汛以外洪門、黃村、龐各莊、固安縣等處。一年之內(nèi)約出粳、稄米數(shù)千石,更為販運出境確據(jù)”[47]。同年,又查獲“自新街口起至西直門止,共有米鋪三十二座”。“西直門外共有米鋪二十座”[48]。十七年九月一日,《新建宛平縣城隍行宮山門碑記》碑陰刻有捐資商號一百二十余家,其中就有糧店。[49]十八年五月初十日,“有武清縣屬河西務地方開設糧店之趙九等,在京城廣渠、東便二門內(nèi)糧店陸續(xù)買米,販運出境,至該處銷售之事”。“廣渠門內(nèi)開鋪賣米出城出境之王呈云”等,“東便門內(nèi)開鋪賣米之高明祥”在西直門外,賣米之鋪戶李二、段廷喜等人。“趙九在武清縣河西務開張永和糧店,本年三月在廣渠門內(nèi)天泰號王呈云糧店內(nèi)買稄米十五石,謙益號劉善相米鋪,四次買稄米九十七石。又于家維民人賈大買謙益號糧店內(nèi)稄米二十二石。于家維民人楊七買廣渠門內(nèi)興義號趙大成糧店稄米老米四十石。楊七又在東便門內(nèi)買未傳之廣盛、廣興、永德興糧店稄米四十八石。又通州雙樹村民人劉大,在東便門內(nèi)高明祥吉興糧店買稄米二十六石。又東便門外南花園民人宋九買吉興祥糧店稄米十六石,毛二買稄米十五石。據(jù)供系鋪戶包送出城至河西務等處。憑經(jīng)紀趙五、鄧四評價,販賣屬實。”“又訊得京汛四王府等處民人李大、高五、楊三、楊二、艾大”等人“在西直門李二永義公糧店、段廷喜廣隆糧店,許佩永泰糧店,各買米三四斗不等,亦系鋪戶包送出城。該城門官兵知情放出。”“廣渠門內(nèi)天泰店等十鋪,東便門內(nèi)廣順和店等七鋪。”[50]十九年,王二“在廣渠門內(nèi)天泰號王大米店內(nèi)打雜”。山東福山縣人姜二,“在廣渠門內(nèi)開廣興糧店為生”[51]。同年三月,天津武清縣王二等人,“來京販運米石,在左安門內(nèi)陞元糧店杜德仁鋪內(nèi),并永興糧店杜大鋪內(nèi),每次買米二三石至四五石不等,俱系鋪戶杜德仁等包運出城,放在陞和糧店內(nèi)堆貯,馱至武清縣販賣”。另有“張大開設元興糧店”。[52]二十年,俞琇稱,“我系山東寧海州人,在北新橋開天源號米鋪”[53]

道光二年,“副指揮沈云呈報,在永定門外協(xié)同營捕拿獲張五等押送出城米車二輛”。據(jù)當事人周若旭稱,他“在前門外珠市口開設復興糧店生理”[54]。四年,官兵報稱,廣安門外橋邊開城門后,“即見有驢馱米石,絡繹出城”。抓獲運米人查驗,所運米“系去皮稄米”,他們是“廣安門內(nèi)開設云生號、云聚隆號糧店出販之米”。云生號糧店是馬大開設的,“積米大小二十二囤”。云聚隆號糧店是楊三開設的,“積米大小二十囤”[55]。十一年八月,巡視西城御史琦琛等奏稱,本月二十六日,“前往西直門外,查至八里莊地方,見有駱駝一只,騾驢十余頭,馱載布袋,自東而西”。“攔住查看,除黑豆、麥面外,其余均系糙稄米共計十二石有零。當向運米人閆四等究出,系西直門內(nèi)萬和、永裕、廣興隆、豐隆、永和等鋪發(fā)賣之米”[56]。十月,山西陽曲縣人李二,“來京在廣安門內(nèi)開廣興糧店生理”[57]。十三年正月十九日,朝鮮使臣“與諸人出正陽門外,于路上見駱駝數(shù)百匹,載米而去,驅者不過數(shù)人。時方河冰未解,不能行舟,故陸運入于米鋪云”[58]。據(jù)道光十三年七月《華嘉寺碑》碑刻,碑陰記有復興面斤鋪。[59]十五年八月,給事中富彰奏報:“東直門出米甚多,均由各糧店發(fā)給,陸續(xù)運至長營村地方,再遞運至通州城大斗鋪,以便上船交納。”[60]十六年四月,據(jù)有人奏報,太平、南新、祿米等倉革職花戶多名,“現(xiàn)在朝陽門內(nèi)豆瓣胡同,設立三合永字號下處”。[61]十七年六月,山西陽曲縣人高霳,“來京在朝陽門外大街裕泰糧店管事”。鋪中“實存粗老米四百三十余石”[62]。據(jù)日本學者仁井田陞調(diào)查后稱:道光十四年,《重修臨襄會館碑》碑刻有“糧行募化眾善捐資各鋪號開列于左”。[63]這些都是山西臨汾、襄陽兩地經(jīng)營糧食的商人。萬豐糧店“在彰儀門大街路北”[64]

再以“六必居”商號為例,據(jù)史料記載,明代嘉靖九年,“用價銀共三千兩整,倒得前手字號六必居郭姓糧店。倒得后改開今業(yè)”。買房時,六必居經(jīng)營的是糧食,估計是雜糧,因“六必居”字號是向顧客說明本店備有多種雜糧,或具體指六種雜糧。到乾隆六年,六必居建醬廠,說明這時增加了制醬業(yè),即“改開今業(yè)”。[65]乾隆八年八月《重修臨襄會館碑》碑刻中,碑陰記有六必居商號,還是首事。[66]嘉慶十七年八月《宛平縣城隍廟碑》碑刻中,記有六必居、六珍號。[67]據(jù)鄧拓遺稿抄錄六必居原始資料記載,道光時,趙玨、趙瑜、趙賀年、趙慶年“四宅共備本銀一萬二千兩,今在京都前門外糧食店街西開設六必居、六珍號油鹽雜糧鋪生理”[68]

三 米局

史料中有私立米局、私局、米局等稱謂,同時也有官立米局的記載。私立米局是何時開始設立的,目前筆者沒有找到確切資料記載,但史料中記載康熙時期,就有商人收購八旗俸米、甲米,只是未見私立米局的名稱。

乾隆時期,據(jù)嘉慶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東便門外椿樹園地方房主高大供稱:“我們開設米店房屋,從前原系山東人殷大父子在彼開店買米。殷大于前年回山東原籍,我將房屋租住,隨自開天合號米鋪。”[69]如果前追兩輩,至少也是乾隆時期,山東人殷氏父子,就在東便門外椿樹園地方開設糧店,收買俸米、甲米了,實際起到的是米局作用,由此也可以說,私立米局比官立米局出現(xiàn)更早。四年,“通州米局鋪戶,多有賄囑倉役撞斛多量等弊,應令倉場嚴行察治”[70]。乾隆三十四年正月,御史屏治奏稱,在通州城內(nèi),“有民人私立米局十有余座。此等米局并非賣米行店,專為囤積俸米而設,終年閉戶,臨時開張”[71]。“查通州民人向來私立米局十二座,專為囤積俸米而設,每季八旗俸、暨王俸,計數(shù)十萬石,半系賣與米局。”[72]私立米局平常存儲米谷,并不開門。在八旗開放倉米時才開張,伴隨倉米支放而營業(yè),專門零星收購八旗官兵的俸米、甲米,待倉糧支放之后,再向外批發(fā)。這類情況在嘉慶、道光年間更加明顯。

嘉慶五年,祁韻士說:“現(xiàn)朝陽門外,接近倉廒已有開設米局十余處。”[73]六年,賣米之山西榆次縣人孫二,“在朝陽門外開設米局生理”[74]。十年,在廣渠門外,官兵曾經(jīng)抓獲“高通等米車三車,共三十七石一斗二升零”。其米均購自“東便門外椿樹園米局”。[75]這里一個院子里有十九間房,就有八家開設米局,所存米數(shù)“計一百四十石,及數(shù)十石不等”。后來有人稱:“京師各城外開設米局,由來已久,俱系民間自行開設,聽其買賣。又東便、朝陽各門外米局,每逢各倉開放,城外甲米陸續(xù)承買,隨時出糶。”[76]十月,有官員奏報:“朝陽門外逼近各倉,開設米局甚多。”“朝陽門外北河沿起至東便門外一帶地方,共有米局九十七家。”其中有邢大等開設七十八家米局,又有王大等開設的十八家米局。即王大開設永通米局,劉二開設萬通米局,吳大開設興泰米局,胡大開設大成米局,李大開設天順米局,齊六開設玉和米局,張二開設萬興米局,許四開設廣豐盛米局,陳大開設順和米局,畢大開設慶和米局,齊三開設義成米局,暢大開設同義米局,要大開設慶來米局,張大開設恒昌米局,王三開設永來米局,吳大開設裕合米局,陸大開設隆盛米局,陸二開設隆元米局。[77]還有張二、李大伙開萬興米局,楊義開設元豐米局,鄭元吉開設恒源米局,王三開設永來米局,胡大開設大成米局。[78]十三年,據(jù)步軍統(tǒng)領“衙門查得朝陽門外向設有太平、儲濟、裕豐、大萬安、小萬安五倉坐落北左二營地方,其附近倉廒河沿等處,向來開設米局甚多,左營地方開有米局二十九座。北營地方開有米局三十七座”[79]。同年廣興購買的米局,在內(nèi)城有西堂子胡同永吉米局房二間,西堂子胡同公順米局房三間,西堂子胡同同聚米局房二間,西堂子胡同義□米局房三間,西堂子胡同全順米局房二間,西堂子胡同恒隆興隆米局房十四間,金魚胡同恒源米局房四間,金魚胡同西德盛米局房六間,金魚胡同逢源米局房六間。[80]十四年,在通州糧倉吏胥舞弊案中,“據(jù)宗人府查復,和郡王綿偱歷年余剩俸米俱賣與東四牌樓(北十一條胡同西口外路東)孫姓廣聚米局”[81]。在通州,高添鳳稱:“我又于九年上開設德和米局,收買各官俸票赴倉領米,糶賣賺錢使用。”[82]

道光時,在北新倉花戶張凱涉舞弊案中,有“張三碓房囤積過多,恐致招人耳目,復轉賣與東四牌樓燈市口裕順米局及合順成米局二處”[83]。“萬安倉已革花戶許九”,曾在八年十二月間,“商同張老各入本錢,在西安門外伙開裕誠米局”[84]。穆齊賢記錄了與他生活有關系的西城米局,即三盛米局,在三道柵欄,經(jīng)營人華年。集成居米店,掌柜趙姓。石老娘胡同寶興米局,也稱寶興碓房,鋪主鶴年。廣安伯街米店,鋪主椿年。[85]道光十三年七月《華嘉寺碑》碑刻,碑陰刻有米局。[86]

通常,私立米局主要經(jīng)營批發(fā)業(yè)務,將米糧賣給米鋪。西直門內(nèi)鋪戶稱:“系買自東、西兩市各米局,零星售賣糶賣,實不敢發(fā)賣粗米。”[87]東、西兩市,當指東四和西四牌樓市場。[88]“每逢各倉開放”,私立米局收買俸米、甲米后,“隨時出糶”給“小本鋪戶”[89]。“王三開設云懋號糧店,現(xiàn)存小米二百八十石,黑豆二百石,計存米逾額一百二十石,又因鋪內(nèi)稄米賣完,甫向德潤米局買得稄米九十六石,萬恒米局買得稄米五十八石。”“王大開設永通米局,現(xiàn)存?zhèn)}米七百五十石內(nèi),已經(jīng)賣與西頂并六里屯地方同裕等四家雜糧鋪,各一百五十石,尚未拉去。傳訊同裕等四家米鋪屬實。”“吳天開設興泰米局,現(xiàn)存?zhèn)}米五百五十石,內(nèi)有已經(jīng)賣與興勝號雜米鋪一百石,田大、白二、五二各一百石。”“鄭元吉開設恒源米局,現(xiàn)存?zhèn)}米一百六十石,稄米一百四十石,老米七十七石,小米十石,又另存?zhèn)}米六百石,系廣育勉善兩堂買備,每日煮粥,施舍貧民暫鋪內(nèi),陸續(xù)取用。”[90]

可見,米局的功能是零星收購,批發(fā)賣出。時人穆齊賢記錄了與他生活有關系的在西城的部分米局情況,其中石老娘胡同寶興米局,也稱寶興碓房,鋪主鶴年。又記載,道光八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三盛店,叫送米。”“晚,華年送米來。”三盛米局在西城三道柵欄,亦稱三盛店。[91]這里的米局也稱碓房,可見米局內(nèi)有舂米器具,可將粗米舂碓成細米。米局可以起到零星售賣的米鋪作用。前述碓房已經(jīng)有收購俸米、甲米,及出售細米的功能了。因此,道光年間,碓房、米局與米店(米鋪)的功能已經(jīng)有合一趨勢了。

從目前筆者掌握的資料看,碓房、米局大概以山東籍商人為主,開設米鋪的商人以山西籍為主,當然也有山東、河北等糧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本地人參與,即大興縣和宛平縣人。有人說:“內(nèi)外城的米鋪及碓房卻靠俸米發(fā)展起來。”[92]這里,內(nèi)城商鋪、碓房是靠俸米、甲米發(fā)展起來的。而外城的米鋪、米店并非都是依靠俸米、甲米發(fā)展起來的,因為外城商鋪主要是以商人販運的雜糧、麥子為主體發(fā)展起來的,還有部分是自己種植的雜糧、麥子,自營商鋪。吳橋人于騰宵,“在家鄉(xiāng)水泊地方領原任甘肅知州侯作吳銀七千兩,(在京)伙開福來號估衣鋪帶雜糧店生理”[9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昭平县| 宿州市| 曲麻莱县| 扎赉特旗| 垫江县| 萍乡市| 宝坻区| 西藏| 陆川县| 惠州市| 仪陇县| 石狮市| 伊宁县| 峡江县| 尼勒克县| 贵阳市| 延边| 浦北县| 镇安县| 德格县| 辽阳县| 泗水县| 甘洛县| 玛沁县| 安平县| 巴彦淖尔市| 兴文县| 田林县| 八宿县| 岐山县| 台北市| 丰镇市| 祁门县| 应城市| 新和县| 碌曲县| 格尔木市| 安龙县| 祁阳县|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