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與社會史評論(2018年卷)
- 陳鋒主編
- 5字
- 2021-04-23 12:48:58
財政與經濟
錢莊、票號與銀行:清代以來漢口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遷
楊國安
【摘要】清代以來,隨著漢口商業的繁榮,為適應市場資金融通之需,傳統的錢莊、票號、典當行等金融機構應運而生,它們為漢口的商業發展提供銀錢兌換、存取錢款、發行莊票、信用借貸、動產抵押等金融服務。其經營特點則是植根于傳統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以地緣與業緣連接成熟人網絡的人情“信用”為依托,營業范圍也限于一隅一地,地方性色彩濃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金融業中孕育出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并為開埠后近代中國金融業的現代化轉型準備了相應的條件。
【關鍵詞】清代 漢口 錢莊 票號 銀行
金融業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中,以錢莊、票號、典當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金融機構,他們有各自的特點和性質,在近代的發展方向不同,對社會經濟尤其是工商業的作用亦殊。
漢口是華中地區的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自清代開始,就以它長江中樞的交通條件、大量的物產的集散地優勢造就了繁榮的商業,躋名于“四大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為了適應市場資金融通的需要,票號、錢莊、典當行、賬幫等傳統金融機構應運而生,并一度業務紅火。本文在前此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1]以漢口為中心,通過充分挖掘海內外相關歷史文獻,對區域性的傳統金融業之種類分布、組織管理、經營模式等進行更為系統、深入、細致的考察,以豐富漢口金融史研究之細部,并勾勒出不同金融行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與演變歷程。
一 漢口錢莊的組織、管理與經營
錢莊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歷長期歷史演變而產生的。在錢莊產生之前,兼營或專營銀錢業務的商業組織早就出現。唐朝就有兼營貨物存放、銀錢撥兌業務的邸店和柜坊。[2]北宋時期有了專營銀錢、鈔引交易業務的“錢鋪”。到了明代,各地較普遍存在著稱謂不一的“錢鋪”“錢米店”“錢莊”等,并且在當時具有操縱物價漲跌的實力。
(一)錢莊的種類、數量及其分布
漢口錢莊產生于何時?迄今并無定論。據相關史料記載,“明代季年即有以錢為業者,清代即有錢店制度”。[3]又據民國時期的《銀行周報》記載,“武漢錢業,在遜清乾嘉以前,并無團體組織”。[4]再據《漢口商業月刊》所言,“(漢口錢業)始于晚明末年,其性質若近之兌換業者,此為錢業之萌芽時代,自遜清中葉業此者漸多,于是錢業日漸形成”。[5]而且有鑒于當時漢口的商業發展水平不亞于上海,因此漢口錢莊的出現應不晚于上海錢莊。而一般認為上海錢莊出現于乾隆初年,由紹興煤炭肆商人創立。因此,根據以上史料記載,大致可以推斷出漢口錢莊產生于清代乾嘉之前。
在漢口開設錢莊需要5名以上同業者聯名擔保,以此文件向官衙申請開業,得到批準后,還要向官衙繳納400兩捐納銀。如若錢莊倒閉,其賠償責任需東家(營業主)承擔。[6]漢口錢莊的集資方式分獨資、合資兩種。進入20世紀后多為合資經營,如1920年1月至1930年12月,漢口錢莊中合資經營的有370家,占總數的84%以上。[7]無論是獨資還是合資,錢莊都宣稱由股東負“無限責任”,即錢莊倒閉清賬時,股東以其財產提供無限額的款項作為賠償。錢莊也往往以股東負有“無限責任”為信用,并因此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的信譽。然而實際上,股東仍然是按照比例承擔責任,即實行“分擔責任制”。而且,在股東資力確實有限或股東委托無力的情況下,錢莊的清理債務常常是折扣了事,往來戶和存戶仍不可避免地蒙受損失,“無限責任”這時成了空頭支票。所以“無限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錢莊招徠客戶的幌子。漢口錢莊的信譽主要取決于股東個人的名望、財力以及社會各界對“無限責任”的迷信。[8]
漢口錢莊種類主要有大、小錢莊(即字號、門面)的區別,大錢莊一般資本在數千兩至數萬兩不等,但“十萬兩以上者即為數甚少”。[9]小錢莊大都是一些資本微小的“錢鋪”“錢店”,有些甚至是“錢攤”。這些小錢莊在主要經營“兌換”業務的同時,用極大的精力從事零星放貸業務。錢莊在漢口商業貿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據史料記載,武漢各工商行業十分之九都仰賴錢莊。據清理辛亥債務時錢業公會的統計,錢莊總額計估平銀高達3000萬兩,以當時生活物價指數之低廉,這確是一個不小的數字。[10]
而且錢鋪通常會兼營“銀爐”,或曰“爐房”。銀爐的本業是接受錢莊及客商的委托,改鑄銀兩或銀塊,將其鑄成馬蹄銀,然后刻上“元寶銀錠量極”之印,從中收取手續費。而漢口的銀爐業根據需要更多兼有錢莊作用,辦理存款、借貸及客戶間相互轉賬業務。當有客戶送交生銀存入時,將其換算成時價的元寶存入。從表面上看,銀爐業所需資本并不是很大,且兼有二業,令人感到有風險,實際上,它們都有同業相幫之后援,其基礎意外安固。
開設銀爐首先要得到同業者的同意和認可,然后到地方官衙辦理“領貼”,繳納“領貼費”600兩及其他一些雜費若干。銀爐的結算以5年為小結、10年為大結。存銀及貸銀都以年末未限來計算,如果有特定的約定日期則不在此例之內。銀爐的年均純利大約相當于其資本金的4厘。在漢口,其資本金在一萬兩至二三萬兩的銀爐有13家,單純以鑄銀為業的只有1家,還有2家屬于官銀號的兼業,剩余9家均兼營錢莊業。具體字號如下:協成、有成這2家的銀爐是官銀號的兼業,其鑄銀皆為自己所用,不對外營業;劉祥興、協順、聚泰這3家,其資本金都在二三萬兩;復昌、興太、源太、公安、春生、同太、謙鑒,其資本金在一萬兩左右,兼營錢莊業;洪順則單純以鑄銀為業,其資本金在二三萬兩。[11]
具體到漢正街的錢莊,從晚清漢口開埠到辛亥革命前夕,是漢正街錢莊逐漸發展和繁榮時期。據史料記載,清宣統三年(1911)漢口的大小錢莊已達100余家,[12]而僅漢正街境內就有錢莊20余家(見表1)。1918年,據漢口警察局調查統計,漢口錢鋪合計有329家。[13]
表1 清宣統三年(1911)漢正街錢莊一覽
(二)錢莊的組織與管理
漢口錢莊作為中國舊式金融機構的一種,其組織及管理與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下面分內部的組織與管理,以及同業之間的組織與管理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1.錢莊的內部組織與管理
一般而言,錢莊系由股東、經理與伙友三者組織而成。經理總攬莊內所有事務,俗名“管事”。蓋受股東之委托,指揮全莊伙友及經營營業上一切事宜。亦有另設“副管事”1人,專門打理內部銀錢收付、賬目清理及人員考勤諸事,從而能讓管事得以專心向外聯系業務,以謀求錢莊的更大發展。至于經理的人選,有聘用老錢業者,亦有由股東內推舉一人充任者。經理以下,酌情設立伙友若干,由股東推薦,或經由經理雇用。
圖1 清末漢口錢莊分布
資料來源:《武漢金融志》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編《武漢錢莊史料》,1985,內部刊物,第26~27頁。
錢莊內伙友分配職責更有專司,大體分工如下:(1)經手人,俗稱“上街”,專司貸付、拆款、押款、匯兌、借入、買賣錢洋及往各金融機關接洽等事務;(2)賬房,專司業務全部之計算、表格報告之編制、利息之計算及有價證券之保管等事務;(3)銀房,俗稱“管平”,專司現銀及銀票之出納保管及銀票匯劃諸事,其銀洋部分有另設“管洋錢”1人者,也有即歸“管平”兼司者;(4)信房,專司各支店行莊之往復信件,各支店行莊收支款項之記錄及書寫借券匯票等事務;(5)錢房,俗稱“管錢”,專司出納現款,購置用具雜品,發放店員薪資及支付其他什費等事務;(6)柜房,專司關于往來處來款用款,及其他事件,通知各專管課及管事,其中“頭柜”以兌換門市生意為主,俗稱“老師傅”;(7)照場人,專司招待顧客,監督柜房及部屬各房之一切事務,類多聘用年老及富有經驗者充任。此外,尚有所謂的“中班”,專治一切雜事;“小官”即學徒之俗名,地位最低。各莊中均視其營業之繁簡,規模之大小,酌量設置“經手”“照場”“中班”“小官”等位置,初無定額。[14]
總體而言,囿于傳統時代的局限,錢莊的內部組織在理念和經營管理方面帶有一定的舊式的傳統時代特征。漢口錢莊的股東一般不參與管理,只在結算期領取紅利,錢莊由經理掌握大權,實行獨裁。錢莊的命運和前途像賭徒押注一樣押在經理身上,帶有很大的冒險性。雇傭的職員(伙友)多半是與錢莊經理沾親帶故或與錢莊有特殊關系的人,彼此之間地位懸殊,等級分明。經營管理方式也較為陳舊,沒有決算表和營業報告制度。有的錢莊每年分配紅利一次,有的3年分配一次。不論哪種分配方法,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提或少提公積金(提取者也僅5%以下)。錢莊每年所獲利潤絕大部分被老板侵吞,因此大大影響了資本的增加和營業規模的擴展。近代漢口錢莊極不穩定,興廢無常,經營管理方式的落后和不注重資本積累是其重要原因。[15]
2.錢莊的同業組織及運作
漢口錢莊興起之初并無聯合行動的組織,多屬散漫經營,營業狀況也無從稽考。初始主要是由一些以地緣為基礎建立的幫會組織管理。漢口錢莊主要有浙幫、紹幫(包括寧波)、江西幫(包括南昌、吉安)、徽幫和本地幫。其中徽幫較弱,南昌幫以小錢莊為主。浙紹幫因有上海同業支持,資金來源方面較為有利。[16]其實,幫派之分并不是十分嚴格(漢口各錢莊所屬幫會見表2)。
表2 漢口各錢莊所屬幫會一覽
續表
道咸之后,漢口錢莊由于業務上的擴展,“同業漸知聯絡”,彼此的往來關系日益密切,從而產生了創辦聯合團體的要求。漢口開始出現了“錢業公所”和“錢業公會”。“公所”和“公會”同為漢口錢莊的組織,但作用并不相同。一般而言,“公所”側重于錢莊業的內部聯誼與各種傳統祭祀活動,而“公會”則側重于錢莊間的各種業務和錢業外部的往來活動。易言之,“公所”為對內機關,而“公會”則大部分為對外機關。漢口錢業公會初期由紹幫、漢幫、徽幫錢莊籌資設立。
錢業公會的出現使得漢口錢莊逐漸擺脫了彼此交易無固定地點的局面,形成了小夾街鎮江幫內(后移到瞿家巷)的漢申匯票市場,以及黃陂街某小錢鋪內的錢行市場。光緒二十年(1894)后,錢業公所也已經不單純是錢業祭祀的場所,開始成為“同業交易之場”,在業務上逐漸同錢業公會融合起來。清末,漢口錢莊各幫之間的矛盾使得錢業公會一度發生分裂,江西幫錢莊獨樹一幟,另外組建交易市場,進行交易活動。而漢幫、徽幫、浙幫則聯合組織所謂的“總市場”。1919年,舊有的“錢業公所”和“錢業公會”合并改組,取消“錢業公所”名稱,定名為“錢業公會”。
1930年,錢業公會再次進行改組,采取委員制,設主席1人、常務委員4人、執行委員10人、候補執行委員7人、監察委員3人、候補監察委員2人。其下分四股,一曰商學股,二曰審查股,三曰經濟股,四曰事務股,各股酌設辦事人員若干,辦理公共往來事件,解決同業各種糾紛,管理交易市場事務,承辦政府各種交辦事件,清理倒閉錢莊賬項,以及關于同業各項公益諸事務。此外并設日刊部,專司印刷逐日行市價格,分送全市及各縣,以為交易標準。[17]
在錢業公會建立以后,漢口的錢莊又分為會員錢莊與非會員錢莊。大多數錢莊都加入了錢業公會,但也有少數例外,如湖南幫的“青茂”“謙和”,河南幫的“中權”“信昌”就沒有加入錢業公會。錢業公會的職責主要是指導錢莊交易活動,解決內部糾紛,辦理對外交涉。在諸多業務活動中,最重要的是掌管同業間“匯劃”和漢口銀錢行市。漢口錢莊間的匯劃肇始于19世紀90年代,且長期在漢口金融界占據重要地位。為了適應業務發展和頻繁結算的需要,光緒十六年(1890),劉明泉、孫理和、朱依言等人在漢口長寶源錢莊內發起組織匯劃所。匯劃所后歸錢業公會管理,并改名為“匯劃處”。匯劃所和匯劃處的出現,使得錢莊之間的票據抵軋清算代替了以往的現銀收付,極大地方便了錢莊之間的金融業務。1933年“廢兩改元”前,漢口錢業公會匯劃處不僅承擔著同業間的“匯劃”業務,還代銀行及其他各界匯劃票據。
日軍占領武漢后,日本軍用票與法幣同時流通,兌換法幣和軍用票的錢莊——“公認錢莊”悄然而生,并于1940年3月20日成立了公認錢莊業同業公會,會員人數為72戶,負責人為謝伯勤。日本投降后,這些錢莊亦隨之消失。抗戰勝利后,漢口錢莊陸續復業,并成立錢商業同業公會。
總體而言,漢口錢業公會在管理與協調錢莊經營、化解金融風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26年,受北伐戰爭影響,漢口商業蕭條,銀根奇緊,錢業公會通過修改交易方法,便利同業交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風潮的沖擊;1931年,為抵御水災后的金融困難,漢口同業公會向殷實各家籌集資金20萬兩,救助中小錢莊;此外,當自身力量仍無法有效化解金融危機之時,錢業公會還借助外部力量,通過與銀行公會、漢口商會以及各級政府相互配合,力圖減輕錢業的壓力等。[18]
(三)錢莊的業務經營方式及性質
漢正街的錢莊是與漢正街商業有著密切關系的舊式金融機構。漢口錢莊最初的業務是經營貨幣兌換,后來逐漸發展為從事商業款項收受和資金融通及匯劃業務。換言之,漢口錢莊的業務一開始以服務商業的貨幣兌換一項為主,以后逐漸發展演變為兌換、存放款、匯兌、貼現等相關業務,有的還發行“錢票”和“莊票”。
1.經營兌換
錢莊最初是以經營兌換為開端的。對此,清末潘承鍔在《中國之金融》中有較為詳細的描述:“錢莊者,經營兌換之業,即銀兩洋錢及銅錢之交換也,又為貸出與存項之經營。又發行錢票及經辦匯劃之事務。其開設必以同業者五人以上之公稟,得官之允準,而即繳納開業捐四百兩,其停業時之賠償無限責任,歸于營業之主。結算每年一次,三年一大結算,分派其贏余之利益,其配分(即分比例)雖各莊不同,而最盛行者,類如左列之式:一、管事的一分,伙友等一分,營業主(俗稱店東)八分;二、管事的一分,伙友等一分半,公積半分,營業主七分。錢莊之資本,自二三千兩至四五萬兩,其越十萬者則甚少。”[19]以上史料不僅闡述了錢莊開辦的初衷,而且對錢莊開辦的條件、結算方式、利潤分配等都做了較為清晰的說明。
其實對于錢莊以經營兌換為發端的產生過程,漢口的曹祥泰壽記錢莊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據曹美成回憶,清朝末年的時候,曹祥泰雜貨店的生意很好,賣貨收進的銅圓很多,市民需要銅圓零用,就拿官票向曹祥泰換銅圓,官票和銅圓是有差價的,雜貨店可以從中獲利,兌換的人多了,引起了官府的注意,當時的警判廳就以“擾亂金融”的罪名把他的祖父拘留起來,后繳納罰款才了事。他的祖父為使兌換業務合法化,干脆開辦了曹祥泰壽記錢莊。[20]由此可見,市民對不同類型貨幣交換的需求是錢莊產生的時代背景。
“舊時的漢口,市面流通的貨幣有銀、錢、兩、元、官票、銅元、銀元等。”[21]貨幣種類繁多使得商業貿易折算不便,因而以貨幣兌換為主要業務的錢莊生意更加興隆。直到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幣制得到統一,兌換業務才告終止。1938年,武漢淪陷后,又興起了“日本軍用票”的兌換業務。
2.信用放貸
存放款是錢莊的重要業務之一,在經營這項業務的時候,錢莊不同于銀行的特點就是“重信用”,即以本身的“信用”作為擔保收存社會的游資及各種款項,同時向具有“信用”的借方放出貸款。錢莊的這種存放款方式,主要植根于傳統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一方面,商人們大多是因為地緣與業緣相互連接成熟人網絡,而傳統習俗講究身份和體面,商業習俗也“素尚信用”;另一方面,傳統手工業和地方性的商業在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工商業活動很大程度被限于一隅一地,地方性色彩濃厚,營業范圍比較固定,這就使得錢莊進行信用調查非常容易。
漢正街錢莊的“信用放款”是基于“跑街人”對放款對象的調查而進行的。只要某商人被認為“信用”可靠,他就能在不進行商品抵押的情況下得到放款。因此,錢莊進行“信用放款”有其較為靈活、便于工商活動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信用放款”不是近代金融放款方式,帶有落后性、冒險性,借方的“信用”程度僅據“跑街人”的觀察了解或側面的消息做出判斷,準確性有限,基于這種“信用”調查放出巨款,萬一金融風云突變或者借款人發生意外的經濟變動,無抵押品抵償,錢莊所放出的資金就會擱淺,不可避免地造成損失,由此引起連鎖反應,錢莊、商店接踵倒閉,進而造成金融市場的混亂和恐慌,牽累整個社會經濟。同時“信用放款”常常造成盲目的信用膨脹,并被某些投機家鉆空子進行冒險經營,由此引起嚴重的惡果。[22]
3.發行莊票
除辦理匯兌、存放款、貼現業務之外,錢莊一般還發行“錢票”和“莊票”。錢莊發行的莊票是一種不記名的付款票據,按付款期限的不同可分為即期和遠期兩種。前者為當即付款,后者則需經過一定時期(一般為3個月或3個月以上)后在指定的時間付款。遠期莊票可作為有價票據在市面流通,遺失后還可以到所發行的錢莊掛失,故信用度較高,各行各業尤其是商人均樂于使用。莊票之外,漢口市面上還通用支票。支票舊稱上條,分記名和不記名兩種。不記名的上面書有“來人”字樣。此外還有匯票,匯票分存根與匯票二聯,匯票給取款人,存根寄給解付錢莊,以便核對照付。
據日本人水野幸吉所著《中國中部事情:漢口》一書記載,所謂錢票就是由錢莊所發行的紙幣,此紙幣具有一定的流通力。錢莊所發行的錢票并非經官衙許可獲得發行權,相反,官衙對此沒有任何限制,各自可隨意發行,并在市場上輾轉流通,這可以說是在他國所見不到的奇觀。而且根據水野幸吉的所見所聞,在漢口的錢莊中,有可靠資本且能誠信經營的莊家為數不多,而且由于股東資金普遍較少,遇到經濟變動,很容易陷入閉店的不幸境地。但非常有意思的是,盡管錢莊有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其所發行的錢票卻意外受到民眾的喜愛,其喜好程度甚至不亞于外國銀行所發行的兌換券(兌換銀圓的憑證)。在市場上,錢票的實際價格比銀票的表面價格要便宜,即一張一串文的錢票,在兌換銅錢時,只能換八百四五十文。市場上流通的錢票,其樣式與形狀無太大差別,其刻印甚為精細,宛如紙幣。這些錢票都是錢莊委托在漢口的日本商社于日本印刷的。[23]
漢口錢莊發行的莊票,開始以現銀兌付,交割不便,莊票成交額越大,比期(按:漢口錢莊往來結算期)清償的手續便越繁雜。1890年,寶源長錢莊經理劉明泉創立匯劃所,開始進行票據交換,既簡化了手續,又免除了往返運送之勞。匯劃制度的創立,使錢莊成為武漢金融業的結算中心,控制著漢口金融業款項的收解。1948年1月,歷時約60年的錢業匯劃業務,因票據交換都集中于中央銀行漢口分行而宣告終結。[24]
莊票在舊漢口票據貼現不發達,而本身的發行又不可能像“官票”那樣仰仗官府勢力的情況下,竟然能為廣大商人及社會各方面所接受,有學者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使用莊票可避免貨幣兌換的繁雜和硬幣肩挑背荷的負擔,莊票作為信用貨幣起到了增加社會流通資金總量的作用,有利于商業活動;第二,錢莊對本莊莊票的發行一般采取謹慎負責任的態度,在長期的發行時間里很少有莊票不能兌現的事情發生;第三,“匯劃”的產生更促進了莊票的流通。而19世紀中葉以后,洋行和外國銀行開始接受漢口錢莊莊票,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莊票的信用。[25]
4.錢莊的經營性質及其轉變
漢口在全國商品流通中的重要地位,使漢口錢莊的營業范圍遠遠超出本埠,許多錢莊都在外地設有分支機構或代辦莊,如漢口瑞隆錢莊在全國各地設立有9個分支機構。它們不僅與上海,還與沙市、宜昌、老河口、長沙、常德及其他各地的錢莊存在廣泛、密切的金融聯系。而且由于漢口錢莊的金融勢力遠較上海以外的其他地方雄厚,使之在各種聯系中居于主動地位。與外地錢莊錯綜復雜的聯系,使得漢口錢莊既受其他地方金融變化的影響,同時其自身的盛衰也影響到其他地方的金融形勢。[26]
漢口的錢莊的性質有兩次較大的轉變。第一次是漢口開埠之后,受到外國洋行、銀行的影響而出現買辦化現象;第二次是19世紀末向民族金融資本的轉化。當然這兩者之間并無截然區分。鴉片戰爭之后,漢口開埠,外商洋行、銀行紛紛在漢口建立分支機構,逐步開始收受錢莊莊票。后來,外商銀行又允許錢莊開出莊票為擔保,發放稍低于市場利率的貸款,由此錢莊的業務能力得到了加強,莊票的信譽度也進一步提高。同時,外商銀行成了中國錢莊的抵押貸款銀行,錢莊開始逐漸買辦化。
到了19世紀末,漢口民族資本的近代工業產生后,漢口錢莊開始向某些近代工業放款,而且有些錢莊老板對近代工業產生興趣,直接投資設廠。如“三怡”錢莊的大股東黃蘭生就投資設立了“漢豐面粉廠”;“新泰厚”“蔚泰厚”“怡和利”錢莊入股程祖福開辦的“清華公司”的水泥、榨油兩工廠等。盡管錢莊對近代民族工業的放款在其對外放款總額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仍有相當數額,這對一向以商業為主要對象的錢莊而言影響深遠,它使漢口錢莊與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民族工業發生了聯系,增強了漢口錢莊的民族資本主義性質。[27]
(四)錢莊的發展歷程
錢莊作為舊時的金融機構之一,與商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的興起便利了商業活動中的金融調劑,促進了商品流通。而且由于典當業基本上不經營商業貸款,而票號歷來又不重視商業貸款,因此在銀行業未發展之前,錢莊一直承擔著辦理商業貸款的功能,即便后來銀行發展了,也未能完全取代錢莊。就漢正街及漢口錢莊的發展歷程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28]
第一階段,自清代乾嘉之際興起之后,到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是錢莊逐漸發展和活躍的時期。
由相關史料可知,道光年間錢莊業經營開始活躍。據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描述,“銀號聲名眾口傳,朱提十萬簿頭懸。個中利害誰能識,血本紋銀僅六千”。[29]光緒初年,江西的吉安幫大錢莊興起,合計有大錢莊七八家,辦理各大商號收交事務。[30]與此同時,適應貿易需要的小錢鋪劇增,1882~1891年間的漢口,小錢莊以及兌換店的數目達到了500家,幾乎是十年前錢莊數目的一倍。但其在不斷興起的同時,也有不少歇業者,如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底,接連倒閉了鼎盛、怡慶兩家錢店,之后不久永祥錢店亦倒閉,倒閉歇業自然會帶來各種虧欠,于是在同年五月,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一度限制錢莊家數:“惟錢鋪過多,最為商民大害,自不能不酌定家數。據稱現在漢鎮錢店共一百零三家,已不為少。應俟有三家停貿之后,即以百家為額,必百家之中有一家歇業,始準一家新開,以示限制。”[31]在錢莊發展過程中,有興有歇,也屬正常。而且由于錢莊獲利頗厚,在官府的飭禁中,光緒末年錢莊仍有陸續開設者。史料記載:“光緒三十年間,因多倒塌,當奉督憲飭禁,不準再開,并停止牌費……而續開之店則不計家數,并未聞有領照繳捐之事。”于是政府不得不準其交錢補領執照:“其在三十年份以后已經開設,而當時并未領牌照者,準其照前例繳費六百兩,一律補領。”[32]
事實上,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漢口八大行業中,錢業獲利最多。《漢口公論新報》記載:“本鎮八大行生意,去歲獲利者推錢業為最,匹頭次之。而錢業如浙江幫之源成,江西幫之裕德厚均首屈一指。至匹頭若太平幫、武幫各家莊獲利均在二萬左右,以故股東店伙無不喜形于色。”[33]此報刊在十幾天之后又刊登消息說,“漢口商務最盛,錢店約計數百余家,去年均獲厚利”。[34]
在光緒末年錢莊一片贏利大好的情勢下,卻也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發生了江西幫“三怡”錢莊倒閉事件,引起了市面震動。當時漢口錢莊主要操控在江西幫錢莊手中,其中有怡生和、怡和興、怡和利三莊,其本身資產不過百余萬兩,而三莊所來往、交兌、拆息常至五六百萬兩,人們以為他們資本充足,于是爭相存款。但在當年十月望日比期應兌匯豐銀行現銀50萬兩時,出現銀根奇緊、轉運艱難的狀況。加之其向其他銀號借撥未允,于是市面大受影響,往來客戶紛紛向其索款,“三怡”錢莊一時周轉不靈,遂致倒閉。[35]
日本的相關調查報告也指出:“漢口錢莊在清末以前是其所謂的興起的初期,經營頗為旺盛,但在辛亥革命以漢口為中心的據點爆發之后,陷于極大的混亂之中,所有的經營都荒廢離散,錢莊全都關門,即使有人提取存款也不能支付,一般市民所受影響甚大。這是錢莊遭受的第一次大的打擊。”[36]正是戰爭的緣故,漢口錢莊損失慘重,據錢業公所估計,呆賬共計有白銀3000萬兩。
第二階段,自辛亥革命(1911)爆發后,到民國16年(1927),是漢口錢莊大發展的時期,也被譽為漢口錢莊的“黃金時代”。
武昌起義于1911年爆發,南下鎮壓起義的清軍焚燒漢口城,加之匪徒乘機搶劫,漢口錢莊遭受巨大損失,業務全部停頓,絕大多數錢莊關門歇業。此后的五六年時間,主要是清理債務和恢復營業,錢莊總數比辛亥革命前減少一半,恢復舊有的和新設立的錢莊共計五六十家,而且業務多有局限,史料記載當時錢莊經營情形如下:“民國成立,漢市復貿,經亂各錢莊債務債權兩方,互相清理,迄今三載,理帳辦法,仍未解決。臨時錢莊之開設者,不下七八十家,皆持現進現出主義。其中,能放賬者,其金額亦不逾三十萬。資本既短,信用亦微,一遇風潮,外國銀行之存款額日增,市面現金日枯;本國金融機關既難維持,存款者又急于提取現金。是以二月至四月緊急之時,拆息常至七八錢,即平日亦在四五錢間。迨至五月份,茶款增出,始得稍稍活動,亦不過暫時之蘇息而已。”[37]
1914年到1918年,政局略為穩定,農村獲得豐收,工商業也逐漸變得興旺起來,錢莊也漸漸開始恢復元氣,徽幫、江西幫、浙幫等各幫商人紛紛在漢設立錢莊。1921年,漢正街境內就有大的錢莊五家:寶大、怡生、茂昌、復仁、余昌。其資本分別為0.8萬兩至2萬兩不等,主要分布于沈家廟、永寧巷、泉隆巷。1922年,錢莊數量達到152家,對此史料記載如下:“民十一年間,漢口錢莊曾達一百五十余家,武昌亦有三十余家,營業蒸蒸日上,金融益見活躍。民十四,本幫莊數六十九家,西幫三十三家,紹幫十七家,徽幫八家,其他七家,共一百三十六家。是為錢莊極盛時期。”[38]對于此時漢口錢莊極盛的原因,時人分析認為:“由于消費人口集中武漢,商業遂以發達。其所以集中漢口者,除卻商業交通的地位適中和租界特殊關系外,尚有二種原因,(一)內地資產階級……群居集于漢口;(二)工商業勞動者,為解決生活問題,群趨集于漢口,所以商業因消費而發達,錢業隨商業以進展。”[39]
可以說,1916~1927年,隨著近代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漢口錢莊進入了所謂的“黃金時代”。新設的錢莊大量出現,營業相當活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同時由于“五四運動”的影響,中國人民抵制洋貨,提倡國貨,使得漢口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和錢莊的發展勢頭一直持續到20年代中期,相關史料記載:“本年(1918年),時局平靖,市面安謐,而歐戰適又告終,人心既定,各業皆有放手經營之意……屈計漢市獲利者,仍首推錢業,尤以浙幫各莊為最,江西幫次之,本幫以及徽州、鎮江等幫又次之。”[40]這期間,每年都有許多新設的錢莊開業,錢莊總數最多時達到201家。直到1927年,遭遇湖北官錢票倒塌,錢業又受到挫折。
第三階段,自1927年4月至1938年10月武漢淪陷,這是漢口錢莊在國民黨政權統治下日益衰退的時期。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后,為了封鎖武漢經濟,達到使武漢屈服的目的,禁止上海銀行公會與漢口各行的經濟往來,禁止現金運往武漢,并禁止漢票在各地使用。由此引發漢口鈔票在各地日益貶值,以致無人接受。而投機分子還利用“漢鈔”在漢口仍可兌現之機,或大量兌現武漢現金,或套購武漢物資,從而更加劇了武漢經濟的混亂,造成金融衰竭。面對如此困局,武漢國民政府在金融上采取了“現金集中”的對策。但是這一政策并未達到穩定錢莊的目的。首先,錢莊資本嚴重虧損。漢口錢莊的現金被“集中”后,都兌換成當時幾乎如同廢紙的紙幣和國庫券,錢莊資本無形之中虧蝕殆盡。其次,錢莊主要業務無法正常進行。以“兌換”為例,武漢被封鎖后,漢口和上海等地經濟關系斷絕,錢莊的匯兌業務被迫停止。以“放款”而言,封鎖造成大批商店無法營業而關門倒閉,錢莊過去對它們的放款也難以收回,即便收回一部分也是急速貶值的鈔券。因此,僅1927年底,漢口錢莊倒閉者十之八九。之前的100余家錢莊,當時除了五六家勉強營業,其余都已經歇業。[41]
隨后,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美國轉嫁危機的“白銀政策”引起了中國的金融恐慌,使得漢口經濟雪上加霜,錢莊紛紛倒閉。首當其沖的是“源裕錢莊”,虧累百萬,宣告倒閉。由此引發連鎖反應,隨后達源、永茂、德隆、永安、民裕等相繼倒閉,歇業者約為二分之一。從1928年到1938年底,漢口錢莊興歇頻繁。其中,1930年武漢大水災、1933年“廢兩改元”、1938年抗日戰爭漢口淪陷,這些事件使錢莊屢遭重創,武漢淪陷前僅存的28家錢莊也都陸續宣布歇業。
第四階段,自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到1945年抗戰勝利,是“公認錢莊”出現并進行日鈔交易的時期。
1938年10月25日,漢口淪陷。在此期間,原有的錢莊或遷往重慶,或避居鄉間,幾乎全部歇業。而此時由于日本軍用票和法幣同時流通,兌換法幣和軍用票的錢莊——“公認錢莊”悄然出現,如1938年底在漢口珞珈碑路及咸安坊成立的永豐、公益錢莊。此后,以從事日鈔買賣為主的錢莊陸續增加到六七十家,多集中在同仁里與咸安坊一帶。它們從漢口和各地日鈔與法幣的比價差額中獲取暴利,甚至為侵略者代為收兌法幣,以便其套購大后方的戰略物資。與此同時,市面上仍有大量錢攤存在。據相關史料記載,1941年漢口有錢攤達630余家。[42]日本投降之后,這些錢莊亦隨之消失了。
第五階段,自1945年8月,到1949年5月漢口解放前夕,這是漢口錢莊繼續衰落并逐漸消失的時期。
抗戰的勝利給全國人民帶來無限的希望,漢口錢莊在各業的恢復中也一度比較活躍,錢莊數量在短時間內便達到了58家,到1947年有99家之多。但是隨著國民黨政府的“劫收”和四大家族金融勢力的卷土重來,他們以清理為名,欲取締漢口錢莊。1948年1月,財政部漢口金融管理局成立,下令取締了48家非法經營的錢莊。8月,法幣崩潰,發行金圓券,物價波動,市場混亂,這使得剛剛復蘇的錢業大受打擊,許多錢莊因不能“合法”經營而被迫轉為“地下錢莊”“袖籠錢莊”。錢莊的業務范圍逐漸縮小,經營每況愈下,并開始從事買賣金銀、囤積貨物的投機活動,錢莊逐漸消失。
二 漢口票號的性質、結構與運行
票號,又稱票莊、匯票莊,由于主要為山西人經營,又稱山西票莊,在廣東則被稱為西號。也有人將清代中國的票號劃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為紹興幫,北派為山西幫,其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票號的產生是為了解決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矛盾。它起源于匯兌,為不同地區間資金調撥服務,起著促進商品流通的作用。
(一)票號的種類與分布
票號的起源說法不一,大抵肇始于清前期,一般認為平遙人雷履泰創辦的日昇昌是第一家票號,日昇昌于道光十年(1830)將顏料行改為票號,從事匯兌業務,并引起山西其他商鋪紛紛仿效,形成以日昇昌、天成亨、蔚泰厚、存益公、大德通、大德恒、志成信、協成乾等為代表的著名山西票號。
對于漢口票號的興起,《漢口商業月刊》記載如下:“往昔沒有匯兌事業,各商賈買賣貨物的款項以及官餉運解,都是運送現銀,但現銀往返時常發生被劫的危險,商人們為安全起見,乃將現銀交托鏢局保送。在前清乾隆嘉慶年間,有山西平遙縣人雷履泰,為天津日升昌顏料鋪的經理,感覺現銀運輸,危險叢生,于是創行匯兌一法。凡各商往來現銀,都可以接收代匯。其法寫一支付票據,交給匯款人,匯款人持支付票據至匯往所在地的分號,可以如數兌取現銀。因其出票兌款,所以稱為票號。匯兌現銀時,按各地銀色高低,路途遠近,銀根松緊,于所匯數目外,另加匯費,稱為匯水。這種省費穩妥的辦法,各地商賈都稱便利。所以日升昌的營業蒸蒸日上,利益日增,這是山西票號的起源。后來山西幫的各商賈,見日升昌匯兌利厚,群起仿效,亦獲厚利。于是長江各埠經營綢緞皮貨的,都辦理匯兌,因此票號事業遍及全國。”[43]
湖北的票號多為山西幫的分號。清初,隨著漢正街商品市場的興起,一批有經濟實力的山西、江西商人攜帶大量資金來到漢正街一帶從事資本經營,向本地作坊和商戶融通資金,于是漢正街逐漸成為各地票號的集中地。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出版的《漢口竹枝詞》記載:“子金按月按時排,生意無如票號佳。街上不居居巷內,門懸三字小金牌。”[44]可見此前漢口已經有票號。
當時經營票號的以晉商票號最多且最具實力,其資金雄厚,總號設于山西省平遙、太谷、祁縣等地,均在外地設立分號。漢正街的票號主要集中于漢正街東段一帶,多為祁幫、遙幫、太幫所有。各票號資金不等,多的白銀50萬兩,少的20萬兩,均為合資組織,負無限責任。票號開業之時,由同業者聯名保證,向地方官府領取道帖,得到允許,然后開業。[45]如果破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擔保者要負連帶賠償責任,因而票號信譽度較高,其營業對象包括清朝衙門及官吏、富紳、巨商等。
票號業務中,融通外地資金較為便捷。故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由于黃河道途梗阻,運輸不便,湖北富商、顯貴的資財和地方官府解交的京餉等,多托票號匯兌。光緒初年,湖北丁賦已全由票號代匯,官款存入均不計息,票號可以將這筆資金投放于錢莊或商號,平均可取利息1分2厘,坐獲巨利。后來由于政局變化,票號失去官府依托,加之銀行興起,票號業務受到沖擊。尤其是錢莊倒閉后,大多拖欠票號解款,致使票號損失達百萬兩以上,逐漸處于困境。宣統三年(1911),漢正街的票號已減少到12家(見表3),辛亥革命后,票號全部消失。
表3 清宣統三年(1911年)漢正街票號一覽
清末漢口票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漢正街一線,《張翼云回憶錄》記載:“……只有一天順祥是云南幫,還有一規模較小的中興和,經營管理皆山西人,其號東則為湖北沙市巨室鄧姓。別有四川省之濬川源官銀號和廣西省銀行也都是委任山西人經理的。它們開設的地點:自流通巷以上直達五彩石碼頭,皆在今漢正街一線;自鮑家巷以下,直抵回龍寺,皆屬于舊黃陂街一線。寶豐隆雖在大夾街,門對鮑家巷,仍屬黃陂街一線。皆當日最繁盛地區也。”[46]詳情可參見圖2。
圖2 漢口票號分布
資料來源:《武漢金融志》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編《武漢錢莊史料》,第8~9頁。
(二)票號的性質、組織結構與運行特點
漢口的票號都是分號,交易大但不復雜,初辦時多附設貨號內,等到營業發達,乃立專莊。經營管理都由掌柜全權負責,每天以書面材料向總號匯報。關于漢口暨漢正街一帶的票號的性質、運行方式與特點,民國《夏口縣志》有一段描述如下:“票號多山西人為之。其性質為合資營業,皆帶無限責任。資本大者五十萬兩,小者二十萬兩不等。開業之始,須領取道帖,由同業中為之連名保結。如有破產不足相償之事,凡連名保結者,須代負抵償責任。此項營業以匯劃事務為主。至于存放之款,多長期記月行息,短期記日行息者甚少。其息較錢莊為輕,大率存款月息三四厘,放款七八厘至一分一二厘不等。其同業之組織為票幫公會。凡大錢莊票號官銀號及外國銀行所派員每日到會公布各地電報匯水利息及洋錢銀塊金鎊等買賣之事。大抵以上海之時價為主,而加算漢口之秤式以消息之。”[47]
據上記載并結合相關史料可知,漢口暨漢正街的票號多為山西幫的分號。其資本結構多為合資組織,也有獨資經營的形式。其開業程序:首先由同業者對其信譽聯名保證,然后以相關材料稟請道臺衙門,得到允許之后才能開業。但將來有關營業情況,道臺對其并不做監督。其營業性質和責任為“無限責任”(有限責任的觀念在當時還未形成),但據上面的《夏口縣志》之描述和日本人水野幸吉在《中國中部事情:漢口》一書中的記載,[48]票莊雖實行“無限責任”,但如果其運營所欠債額過大,達到無能力支付其債務時,其所欠虧空由具名保證人出資填補。
票號的經營模式有一些較為獨特之處,比如,除出資股東外,另有人股,俗名“頂身股”。即有資本者出錢,有勞力者出力之意。通常票號伙計薪金加至80兩或100兩時,就具有“頂身股”的資格,由此就可以根據資本獲取紅利。“股俸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財東將票號的部分利潤分給部分職工,由此建立伙計與財東“同心協力”的關系。一些業務發展快的票號,每個賬期紅利分得很多,有些甚至超過了薪俸。正是這種相當于“人力股”的制度的實施,使得具有“身股”的掌柜和伙計多將票號視為自己的生意,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其工作積極性被極大調動起來。
票號的內部組織較為簡單,并無一定規程,一般除正副掌柜各1人外,至多還有1個跑堂的營互員,其余賬房(會計)、信房(文書)皆內職,也不過三五人。資本既定,乃交付管事即“大掌柜”一人全權辦理,財東均不聞不問。凡一切用人作業,全體伙計,聽命于管事,但所享權利,完全平等。4年結賬1次,如營業失敗,經濟損失,全由財東負擔。故就責任而言,票號頗類似無限責任公司,而執行業務,則委托管事全權辦理。但有時管事亦有少數股款者,又頗類似兩個合作公司的組織,故票號組織中,管事一職最為重要。在清代,各莊極為重視信用,絕未聞管事侵蝕款項、席卷潛逃之事。[49]
當然對各地票號的組織監控也是存在的,如每天票號必須向總號匯報,或者與外埠各聯號互通消息。每月底,必抄錄總賬寄總號查閱。故總號對每個分號的一舉一動都很了然,并居中控馭,成竹在胸。管事任期滿后,必須回總號述職,然后由總號決定是否返任,或另派他人接替。這樣的高度集權制,也是其他行業中少有的。[50]
正因為票號組織非常簡單,所以其運行全賴人之信用,取信于官紳及民眾。對于票號的信譽卓著,流傳有很多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清末一位沿街乞討的老太太,持一張30年前的票額為12000兩的匯票,到平遙縣的日昇昌總號要求兌現。原來老太太的丈夫當年在張家口做皮貨生意盈余,在當地日昇昌分號匯款12000兩后啟程回家,不料在途中得病身亡,其妻子失去依靠,幾十年靠乞討度日。有一天老太太偶然從丈夫留下的夾襖中摸到了這張匯票。日昇昌掌柜在獲悉匯票的來歷,并查閱了30年前的賬簿后,最后如數兌換了現銀。另一個故事則發生在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當時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在京各票號撤回山西途中,有的現金遭搶,有的賬本丟失,本身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此時外逃的京官和居民,凡在票號存款者,都持券到上海、漢口、山西各處要求兌現,票號在此危機時刻,以維護信用為要,調集資金,從容兌付,分毫不少,消息傳開,票號“身價大增”,其信用為海內外所推服,成就了其輝煌事業。
票號經營匯兌,要收取一定匯費,稱為“匯水”。匯水沒有固定的匯率,往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一般為4‰~6‰。除匯兌外,票號還經營存款、放款業務,兼營貨物的買賣。在匯兌方面,朝廷與地方之間的官款匯解由票號承辦已經成為慣例。票號在放款時,選擇放款對象是很嚴格的,一般不直接放給商家,而是選擇殷實又信用良好的錢莊予以放款,再由錢莊分別放給需款的客戶。
(三)票號的興衰
票號的匯兌業務原是為適應埠際貿易的開展,解決不同地區間由于長途販運而形成的債務清算和資金平衡等一系列問題而產生的。原先調劑地區間金融流通通常是某些資力較強的商店的兼營業務,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和更大范圍內開展貿易活動,客觀上也就對當時某些兼營匯兌業務的商店提出了匯兌專業化的要求,這樣,以匯兌為業務的票號便從商業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金融組織。[51]
票號于清中葉興起之后,直至鴉片戰爭之前,處于其發展的初期,其主要活動范圍在北京、天津、張家口、西安、重慶、開封等地區。從1840年開始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夕是票號的初步發展時期。隨著五口通商,票號勢力開始向南擴展,并相繼在廣州、上海、廈門、寧波、漢口、沙市等地設立分號,其中漢口成為南方最為重要的票號經營據點,主要承擔長江中上游兼及西南各省的匯兌業務,是早期票號在長江流域的總管理處,地位十分重要。[52]據道光二十七年(1847)蔚泰厚的賬目統計,匯往漢口的約有93862兩,占總比例的11.5%,[53]漢口是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上游及西南地區票號業的中心。此時的票號主要承擔城市之間商業清償的匯兌,以及一些匯兌與放款相結合的業務,并初步形成一個遍布全國的匯兌網,對國內匯兌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860年到1905年是票號發展的興盛時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太平天國控制著長江中下游許多地區,南北交通受到阻礙,各類物資轉運困難。而山西幫的票號及其分號則遍布全國各地,“呼應靈便,信用卓著”,于是湖北各地富商大賈多將資產托付給票號匯兌。而且漢口當時為中國中部重鎮,1858年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之后,商業發展迅速,因此也成為票號經營的重點地區,至1881年,漢口設有票號33家,成為全國城鎮中票號開設最多的城市。
此階段票號興盛的重要原因還在于其經營清政府的公款匯兌業務。從1860年開始,票號與清政府的關系開始密切,票號的私人匯兌開始逐漸轉向以公款匯兌為主,后來又發展到公款存放,國庫、省庫均有票號代理,票號業務呈現繁榮景象。清政府原本是嚴禁將公款交給票號匯兌的。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戰爭使得南方各省、稅關都不能按照向例由陸路向北京解運京餉,由是清政府的財政面臨嚴重困難,而且隨著戰爭的升級和戰區范圍的擴大,這種困難不斷加深。例如,咸豐十一年(1861)因受交通阻塞等的影響,各省應解京餉700萬兩,直到當年陰歷八月,北京戶部僅收到京餉100萬兩,京餉嚴重短缺,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命各省督撫將京餉覓殷實票號“設法匯兌”。于是在同治二年(1863)三月,湖廣總督宦文在奏折中即指出:“查直隸磁州、邯鄲一帶道路阻塞,所有現解藥稅等項銀兩,未敢冒險輕進,而京師盼餉甚殷,又恐耽延時日,茲擬量為變通,除前項京餉銀五萬四百一十五兩七錢二分二厘,發交委員黃應瑞具領,在于漢鎮志成信、元豐玖票號內如數匯兌,銀票攜至京都票號收兌實銀,赴京交納,以昭慎重,而免疏虞。”[54]據此可知,當時有鑒于戰亂導致通往京城的交通受阻,而清政府財政面臨嚴重困難,于是湖廣總督開始為京餉尋找殷實的漢口票號,如志成信、元豐玖等設法匯兌。太平天國戰亂的嚴峻現實使得票號與清政府異乎尋常地結合起來了。同治二年(1863)六月,江漢關續收洋稅項下銀兩3萬兩,“委候補知縣張景星領解赴部。因直隸道路梗阻,仍由漢鎮蔚泰厚票號兌付,銀票交該委員收執”。[55]
1906年到1911年是票號的衰落期。在這一時期,隨著清政府政權的崩潰,票號也進入消亡時期。一方面,票號的傳統經營理念和方式遭到形式變化的挑戰。票號放款歷來重信用,不用抵押,一經變亂,所放之款不能收回。如史料記載,“到辛亥武漢革命,全國響應,各票號毫無準備,放出各錢莊及商家的款項,一時無從收回,存款各戶紛紛提現,大多數票號周轉不靈,掌柜者多攜款潛逃,或偽造賬目,一家倒閉,牽累各家,是以民國元年票號十九倒閉,其碩果僅存的亦不過四五家而已”。[56]另一方面,票號墨守成規,未能轉型為新式金融機構,于是便遇到現代銀行的競爭。在清朝末年,隨著戶部銀行漢口分行和交通銀行漢口分行的相繼設立,票號的業務受到很大影響。1908年,漢口著名的“三怡”錢莊倒閉,引起金融恐慌。在這次風潮中,票號損失總共在百萬兩以上。原來為票號所壟斷的匯兌業務也逐漸為銀行所取代。票號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靠山清政府被徹底推翻,達官貴人也紛紛從票號提取巨款外逃,錢莊的大量放款也因為戰火而大半不能收回,從而導致票號周轉失靈,紛紛倒閉。
到1923年,漢口碩果僅存的幾家票號只有大德通、大德恒、天成亨、同裕恒、晉昌森(以上都在漢潤里),三怡慶(永茂里),三晉源(洪益巷),裕泰厚、寶豐隆(以上在漢安里)等9家票號。而且其營業采取了緊縮手段,已沒有清朝時期的盛況了。于是民國建立后的十數年間,票號營業一蹶不振,幾于淘汰,并且僅存的幾家票號還大部分改營錢莊業,放棄了原來的業務。1949年前后,漢口存在近百年的票號終于徹底消亡。
三 漢口典當行的經營方式與特點
典當行俗稱當鋪,是一種物品抵押的借貸組織,其產生于個人的需要。在中國歷史上,典當業務在唐朝就已經發達,有“先為實錢典貼者,令還以實錢價;先以虛錢典貼者,令以虛錢贖”等語。[57]到了清代,中國典當行之多,世界各國少見,光緒年間,納稅的典當行有7000多家,僅廣東一省就有1900多家。這一方面說明此項業務有大利可圖;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人民極端窮困,不得不忍受高利貸的種種剝削。[58]
典當行主要是以窮人為營業對象,有時候也有小本工商業者。貸款人只需有物,無論需款多少、用途如何、相識與否,都可以憑物質錢,利息很重。勞動人民和一般市民在告貸無門的時候往往上當鋪的較多。
(一)典當業的種類與數量及分布
漢口出現典當行,據文獻記載是“清中葉1790年前后的事情,由富商個人經營,當時的滿當期限是16個月,月息為3.75%,可謂高利。此后百年,有相當多的人適應需要從事此業,卻沒有響應的管理法規,任其以高利榨取人民的膏血”。[59]據說在清光緒十六年(1890)前后,漢口有典當行20余家,其中漢正街惠蘭里是有名的當鋪巷子。
在漢口市場,按照資本規模的大小和經營方式的不同,典當行一般依次分為典當、質當、押當、代當四種,對于四者的區別,典當研究專家楊肇遇的解釋為:“就原始之典當質押四者而言,則典之資本最大,期限最長,利息最輕,押值亦較高。當次之,質又次之,押則適得其反耳。”[60]但由于時代和區域的不同,實際生活中四種差別很難區分,民間一般統稱為當鋪。其業務主要是動產抵押借貸,即傳統社會中從事私人信貸的一種高利貸。傳統時代的當鋪主要是以居民個人為主體的消費性典當為主,即一般以衣飾等物件作為抵押,借取現錢,在規定的期限內,按照規定利率還本付息,贖回本物。如若過期不贖,則成為“死當”,任由當鋪變賣,以便于資金繼續周轉。
也有將漢口的當鋪劃分為典當鋪、小押鋪、代當鋪三種類型的。其中典當鋪規模最大,資本最多,期限最長,利息也最輕;小押鋪規模則比典當鋪小;代當鋪屬于更小的一種,它只是代理店,是給其他大當鋪或銀行錢莊代理質押業務的,一般領用典當鋪之款作為資本,將所抵押貨物,再轉押于典當鋪,或將貨物送至典當鋪,或由典當鋪派人監察,就像普通商店的代理商店一樣。小押鋪和代當鋪的贖當期限比正規大當鋪要短,一般定在3~4個月,只是對質押物種類要求較為寬松,凡值錢的物件都可收進作為貸款抵押。當然,其對抵押物的估價也就比大當鋪要低,利息也比大當鋪要高,一般月息3分至3分半。所以,一般人家,面對一時的窘急,需要現錢急用,手頭那值錢的東西又不愿意低價隨便處理了,就想到當鋪——這種有把握還貸付息贖回抵押物的當戶,他們是不到小押鋪或代當鋪去的。對于那種家無長物又急需幾個小錢的主子,賺又無能賺,借又無處借,只有觍著臉不抱多大希望地去碰運氣,多半還能從小押鋪或代當鋪當回幾個小錢來。[61]
當鋪對進當物壓價,金銀飾品可按市價七成估當,質量好的全新衣服做五成估價,一般衣服,特別是絲綢衣服,僅估作二至三成。典當鋪貸款利息高于市面一般利息,按月計算,即使上午收進的衣物,當天下午贖取,仍要收一月的利息。過月超期免息以五天為限,到第六天就加收一月利息,典當業稱其為“過五不過六”。滿期后五天內的,準當戶贖取,如無力贖取,可以付清利息,另行轉當。如當戶連利息都付不起,也可以轉利為本,轉當換票,成為復息。典當鋪每天收入贖當的本息,當天又付給其他當戶作為當本取息,這樣利上加利,生生不息。當戶所當衣物滿期五天之后,無款贖取,典當鋪就做“死當”處理,作為滿貨,交估衣店、首飾店變賣。
漢正街開當鋪的以安徽人居多。以后,本地人開當鋪也沿襲“徽幫”章法,而且由于清代當稅極低,一座當鋪一年只收取5兩稅銀,所以典當業發展很快。據湖北巡撫晏斯盛奏,乾隆十年(1745),“楚北漢口一鎮,共當鋪三十九座”。[62]到了乾嘉時期,漢口典當行已經發展到70余戶。但實際可能較此為多,因為一般有資力的商人會兼營典當業。如武漢著名的老字號“汪玉霞”糕餅店,乾隆后期其家族靠桐油生意發財后,即在武漢一帶廣開店鋪,達136個,其中就包括當鋪36座。[63]
辛亥革命中,典當業損失嚴重,幾乎全部關閉。1913年,逐漸有人集資開當鋪,但資金有限,主要依靠錢莊周轉,典息2分5厘,以6個月為限。1917年,定為16個月滿當,到1921年一律改為12個月滿當,月息為2.5%。由于軍閥連年混戰,各當鋪逐漸搬到外國租界內。1927年,幣值一落千丈,貸款人紛紛以低價值紙幣向當鋪贖物,武漢各典當行很快被贖取一空,其300多萬元的當物一下子變成不值幾文的紙幣,全部破產歇業。
表4所反映的大體是民國27年(1938)日本占領武漢之前,漢口典當行的基本情況。總體而言,資本額在5萬元左右的典當行有30多家,通過與錢莊相結合,能夠貸出相當于資本額3倍多的資金。但由于競爭激化和經濟不景氣,其業績不佳,勉強維持著收支相抵的狀態。這就是當時漢口典當行的基本狀況。
(二)典當行的經營方式與特點
對于漢口典當行的經營方式與特點,民國《漢口小志》有如下記述:“當鋪開始營業,先得同業者數人之保證,呈請各級官廳,得其許可,然后始受領部帖。加之同業老鋪種種障礙,以故營此業者,多系地方豪商,或藉老鋪之名承繼老鋪,始能開業。然當主雖有聲望,多不通其業務,必選用勤務廉直足以謀業務發達之司事人,名之曰管事的,徽州人居其多數。又須提出擔保物為借款,金融機關之一種。其資本大者不過四五萬兩,營業時間由午前九時至午后六時。抵當期限為二十個月,延期三個月利息二分(百分之二),普通當鋪多與錢莊交易,以便資本流通。”[64]據此可知,在當時的漢口,如要開當鋪,首先要有數家同行業的人士做擔保,之后稟報知縣衙門,知縣再上報到知府,知府最后送到布政使處報批,布政使批準后,發給“部帖”(營業執照),此乃所謂的“官當”。
表4 民國年間(日本占領武漢之前)漢口典當行概況
續表
續表
又據史料記載,其“領帖費”因地方不同金額各異,在漢口要交納:藩房規費(布政使的辦公費)220兩、府房規費(知府的辦公費)100兩、府料號費(知府掛號費)14吊、廳署請示費50兩、廳料號門及簽規費(廳掛號、簽證費)54吊等費用。此外托人見官還要花費銀幾百兩。盡管如此花費打點,如果遇到前輩及同行老鋪的干擾或掣肘,還是不能順利開業,其最終的協調結果是寄于某老鋪名下,或繼承某老鋪之業方能開業。[65]
盡管開當鋪如此耗費金錢、手續如此繁雜,但由于有官方對利益的壟斷,其后可保證當鋪穩步獲利,所以凡殷實之家對此大都躍躍欲試。故此,開當鋪者一般都是資本雄厚的地方大商人,資本在四五萬兩之間,至于具體從事日常經營當鋪者則是熟悉業務的管事,而擔任此事者多為安徽徽州人。當鋪的營業時間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約九個小時。
傳統時代漢口的典當主要是消費性典當,即以衣物等物品作為抵押。當然因為當鋪大小不同,對所接受的物品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清代漢口一般大當鋪只接受正規衣物、首飾,古玩字畫則有的收有的不收。小當鋪及小質鋪什么都收,押頭鋪則連贓物都收。[66]
當鋪的當期和利息,其實一直是在變動之中的。前揭史料記載民國初年當期是20個月,屬于比較長的。而據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的相關史料記載,其當期和利息如下。
乾隆五十五年(1790),滿當期限是16個月,月息為3.57%。
光緒十六年(1890),滿當期限為20個月,月息2%。
民國3年(1914),滿當期限為6個月,月息2.5%。
民國7年(1918),滿當期限為16個月。
民國10年(1921),滿當期限為12個月,月息2.5%。
民國19年(1930),滿當期限6個月,月息2%。
民國21年(1932),滿當期限9個月,月息2%。[67]
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有云:“典商利重易生財,法外施恩百制臺。每月三分冬減一,十冬臘月贖衣來。”[68]這里的百制臺是指嘉慶十年(1805)任湖廣總督的百齡,當時當鋪慣例是月利息3分,比諸鹽商之利還高5~10倍,湖廣總督百齡下令減為2分。“月利三分”是清朝法律規定的上限,但在漢口,至清代中葉方才改為一年中的冬季三月可以少付1分月息,卻還被時人作為德政記載,足見漢口典當業利率一直是很高的。而在實際生活中恐怕還不止此數。因為受到總督大人重視的一般都是正規的大當鋪,貸款數額較大,利率也大大低于私押、小當,經營比較規范。可是急需周濟的小商小販和貧苦的民眾,因為拿不出多少好東西,而私押、小當往往接受大當鋪不收的東西,所以盡管抵押品的價值越小,押期越短,利率越高,他們卻仍然要依靠它來解燃眉之急。[69]
就典當行的經營方式而言,當鋪之收兌,一般銀、錢并用。三五兩以上給銀,以下給錢。但乾隆初年,因為錢文匱乏,流通不暢,曾要求各地多用銀兩,并整頓錢業,乾隆十年(1745)湖北巡撫晏斯盛奏:“漢口民商質當,多系零星,不能禁其使錢,惟價在三五兩以上者,當給本色,取贖在二、三兩以上者,亦照本色交還……各當積錢至十串以上者,隨令兌給錢鋪。”后來又改為湖北大小當鋪按照“每日所出錢文之多寡”,允許大當鋪存錢150串,小當鋪存錢80串。凡超出此數,必須兌予錢鋪。[70]
典當行通常分為典、當、質、按、押五種,以其資本大小來區別:典最大,當次之,以下為質、按、押。此外還有代當、典當分店或代理店的區別。據相關文獻記載,“所謂代當,是商人兼營的規模極小的典當,期限為四個月,月息為3%,此外每1元收4分手續費,十分苛重,為彌補小資本經營弱點,又將典當物品對銀行再作擔保,以融通經營資金”。[71]漢口的代當主要出現在民國16年(1927)前后,當時紙幣膨脹,社會實行實物交換,接受抵押者眾多,典當業瀕于破產,遭受巨大打擊。由于這種情況持續,無人從事典當業,但應庶民金融的需要,出現了“代當”。這可以說是當時蓬勃興起的新式銀行與典當行結合的表現,而且還把典當物品再做擔保的金融方式帶到了典當行,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
然而,漢口生意興隆的典當行中,數量更多的還是那些資本額較小,散布于背街小巷的小當鋪、小質鋪和無帖私設的小質鋪、小當鋪。它們主要以小商小販和衣食無著的下層貧民為放貸對象,每次交易額不大,所謂“民間持物質當,多系些小衣飾器皿,需錢數十百文,應急使用”,[72]但聚沙成塔,數量也很可觀。由于典當行眾多,競爭激烈,它們還采用各種辦法擴大影響,樹立形象,吸引客戶。民國《夏口縣志》記載:“宋國祥,字履吉。弟國祐,字天吉。兄弟承先業,立質庫于漢上。典中立規,以先一年十一月朔起,次年十月晦日止,凡布棉襖褲,無論男女大小,限滿未經贖取者,概不許鬻于市。每歲冬寒,令董事者率典眾計簿所存,如數檢出,運至廊下,男者東,女者西,小者無論男女,雜陳庭下,自地而層累之,以至于檐。命廝役左右侍中設一席,兄弟同坐,啟門,寒無衣者,老少接踵入。男舉東者與之,女舉西者與之,小兒舉庭下者與之。暮,無人至始閉門。或三四日,或五六日,以衣盡而止。行之數十年。”[73]以上關于宋國祥的事跡主要是講述他們兄弟二人將當鋪中未能贖回的衣服等免費發還給典當者,這也透露出當時漢口因家貧典衣卻無力贖回的人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一種押頭小鋪,其經營者并非正經商人,而多是軍流犯人,且一般本錢小,押期短,利息極高。據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所言,“押頭鋪子住胡同,錢貨都憑一穴通。九扣三分期百日,許多太上作財翁”。[74]這里的“太上老”即軍流犯人。所謂“九扣三分”,據舊漢口典當行老人回憶:“‘九扣三分’,即當本每元扣洋壹角,另計月息三分。”[75]其不同之處在于其他質當不收的那些窮極無以為生者,以及偷盜者的財物他們也敢收,且因為本小利大周轉快,直至清末民初,這種從事高利貸盤剝的押頭小店仍然活躍在漢口的背街小巷。
漢口典當行的特點與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大小商人融通資金上,尤其是在臨時性周轉和應急資金的籌措方面作用突出。特別是經營對象包括小商小販、體力勞動者等城市下層貧民,其中大多數是為溫飽問題而光顧當鋪、質鋪的,所以典當業也有其高利貸剝削的一面。而且漢口月息3分的典息在當時的社會明顯偏高。故與錢莊、票號相比,典當行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方面不可高估。當然對陷入絕境的普通百姓而言,抵押物品往往已是他們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種救急手段,因而客觀上在幫助小民渡過難關,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方面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三)典當行的發展歷程
當鋪被美國學者羅威廉稱為漢口金融市場體系的終端。[76]作為一種為社會提供私人信貸的傳統高利貸者,典當行在近幾個世紀以來,就一直活躍在城市里。傳統時代漢口典當行最繁盛的時期當是清代道光年間,當時入行的經營者多為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體者,利息為月息3~5分不等,甚至有高達7分的,押期為16個月。由于利潤較高,風險較低,從業者甚眾,所以道光末年葉調元將銀錢業與典當業置于漢口八大行之首。
歷史上,武漢典當行曾經經歷過兩次整體破產的厄運,一次是辛亥革命期間的戰火,讓典當行損失慘重,今漢口、漢陽兩地17家當鋪,損失金額計錢340萬串,一時間,三鎮典當行全部關閉,只有少數小押鋪在租界內存在;另一次是1927年貨幣大貶值,贖當人紛紛涌進當鋪,以低值鈔票贖回當物,三鎮所有當鋪的物品贖取一空,本來值300多萬元的物品,轉眼間變成一堆不值幾文的廢紙。但也不排除在少數災荒年份,當鋪出現曇花一現的短暫繁榮。譬如,1931年武漢遭受百年難遇的洪災,整個漢口一片澤國,水稍退,市民生活苦況可想而知,可漢口的典當行卻一反常態,繁榮得很。不包括租界在內的典當行,僅僅街面典當行竟由原先的10來家增至26家。其原因就在于市民為了求生,不得不將稍微值錢的物品拿到當鋪當了,換回升把兩升米,以渡過當下饑餓的難關。[77]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市淪陷前,漢口也只有少數典當行存在。至1949年5月武漢市解放前夕,典當業一直處于不景氣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時期,漢正街的典當行基本消失。1994年12月,武漢漢正典當行有限責任公司在中山大道371號開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漢正街區域內首家典當行,其業務包括金銀首飾、有價證券、家用電器、通信器材、交通工具、材料物資、閑置設備、房產地產等項目的質押貸款或抵押貸款,以及舊貨寄售業務。[78]
四 漢口銀行業的興起
漢口銀行業的興起,首先源自外國銀行在本地的設立。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簽訂,漢口被列為通商口岸,1862年,漢口正式對外開埠。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相繼來漢,強劃租界,開設洋行經營貿易。隨著貿易的發展,他們需要銀行提供資金融通和匯兌的便利,外國銀行便蜂擁而至。匯隆銀行于1861年在漢口設立代理處,1863年麥加利銀行(又稱渣打銀行)在漢口設立分行,自此以后,截至1911年,先后有匯豐銀行、華俄道勝銀行、德華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橫濱正金銀行、住友銀行、花旗銀行、萬國通商銀行共9家外國銀行在漢口開設分行,其中以英國銀行的勢力最大,其中麥加利銀行是外國銀行在漢口設立的第一家分行,被推為“漢口外國匯兌銀行公會”的永久主席(見表5)。
表5 辛亥革命前漢口的外商銀行
這些外國銀行的組織管理制度,以英國的麥加利銀行漢口支行為例,其內部組織以寫字間為主,一般稱為“洋賬房”。人事方面,計有英籍經理一人、會計員一人、會計助手兼司庫一人。經理由倫敦總行委托,會計員等則由上海總行派來。在寫字間工作的中國職員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十人,另有服務生兩人,全是通過華經理(買辦)介紹來的。中國職員除了通曉英語外,還要會英文打字,才能錄用。買辦間又稱“華賬房”,后又改稱為華經理室,它的組織形式是以買辦本人為主腦,其僅次于西人經理,與一般洋行的華賬房相比比較有獨立性。在待遇方面,西人的待遇遠高于華人,如西人享有住房、汽車、醫療等方面福利待遇,而華人員工生病則需要自己花錢診治。[79]
這些外國新式銀行的設立,促進了中國銀行的誕生。其中漢口第一家本國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漢口設立分行,系官商合辦,由清末被稱為紅頂商人的盛宣懷創辦。1906年,大清戶部銀行在漢口設立分行,這是當時的國家銀行,也是官商合辦性質,但其私股僅以中國人為限,外國人不得入股。1908年,交通銀行、信成銀行、信義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廣西銀行等在漢口設立分行;湖北鐵路銀行在漢口設立總行。到了1911年,漢口開設的本國銀行已達到8家,與同期的在漢外商銀行數量差不多,但其經濟實力遠遠不及外商銀行。
具體而言,設在漢正街一帶的近代商業銀行先后有三個:一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設于回龍寺的大清商業銀行漢口分行;二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設于小關帝廟的交通銀行漢口分行;三是1934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漢正街三怡里設立辦事處。[80]
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至1926年,漢口銀行業迅速發展,首先是清理大清銀行,并改組為中國銀行。1913年,中國銀行在歆生路設立漢口分行,并將湖南、河南、陜西、四川等省分行劃歸中國銀行漢口分行。1922年,實行分區制,劃定漢口為第三區區域行,劃分貴州、江西兩省分行屬之。到1926年,漢口的本國銀行有34家,外國銀行有20余家。
到了抗戰時期,武漢淪陷,漢口的中外銀行業務陷入停滯,留在漢口的本國銀行紛紛遷入法租界,多數銀行改為辦事處,業務清淡。日本則通過正金銀行加強對漢口金融市場的控制,并于1940年成立受日本軍特務部直接控制的中江實業銀行,來代理省、市金庫。
抗戰勝利之后,漢口的金融業一度畸形發展,“四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二局”(中央信托局、郵政儲金匯業局)在漢口的分行相繼復業,新設機構亦增多。僅就漢正街所轄區域而言,其中交通銀行漢口分行漢正街辦事處于1946年5月1日在漢正街同安里一號開業;漢口中國銀行漢正街辦事處于1947年7月3日在漢正街七八七號開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及所屬武漢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工商銀行武漢市分行、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市分行等國家金融機構相繼在漢正街一帶設立辦事處或工作組,建立儲蓄網點。但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處于計劃經濟時期,銀行業務相對單一,主要是辦理存款儲蓄。1980年,銀行開始對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1984年,工商銀行漢正街辦事處在全市率先針對個體工商戶設立支票戶,并將貸款額度提高至3萬元。
隨著漢正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漢正街的金融業進一步發展。經武漢市人民銀行批準,1984年9月15日成立了漢正街城市信用社,該社主要立足于漢正街市場,堅持為市場經營服務、活躍城鄉經濟的方向。同時發揮簡便、靈活、小型、多樣的特點,為來往客戶提供提取存款、貸款、匯兌、儲蓄、證券、保險等多種金融服務。1985年,漢正街一帶市場區域內有金融機構網點共12處。
1995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湖北分行在全國率先開辦個體工商戶現金匯兌業務。該行有鑒于每天前往漢正街市場購貨的全國各地上萬名個體私營業主攜帶巨額現金風險極大,常有被盜、被劫案件發生等情況,為服務私營經濟的發展,便利個體私營業主,并減少現金體外循環,恢復開辦了個體工商戶現金匯兌業務。個體私營業主在當地工商銀行開具密碼匯票后,可到工商銀行漢正街辦事處解碼提現,非常安全和便捷。到了1996年,漢正街市場區域內共有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辦事處、信用社、證券營業所等金融服務網點40處。各大銀行對漢正街市場個體經營恢復了結算信貸和匯兌業務。
五 錢莊、票號與銀行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演變
清代以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達到了傳統時代的高峰,遍布于全國城鄉的市場網絡體系逐步形成。在全國商品流通的宏觀布局中,長江水運是最重要的一條主干線,而漢口暨漢正街則是長江中游地區最大的流通樞紐,一向以商業繁盛著稱。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交通優勢,使之迅速發展成為大規模的中轉集散市場,埠際貿易特別發達。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經濟聯系的增強,漢口市場的輻射范圍和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因應這一地位和情勢,漢口的典當行、錢莊、票號等傳統金融業非常活躍,漢口成為我國傳統經濟條件下的金融中心之一。而且伴隨著商業繁榮發展,漢口的金融服務不斷擴展。從典當行的動產抵押借貸到錢莊、票號的信用借貸;從單純的銀錢兌換到存放款,發行錢票、莊票;從本地匯劃到異地匯兌等,漢口的傳統金融服務業中孕育出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并一定程度上為開埠后近代中國金融業的現代化轉型準備了條件。[81]
民國時期的學者陳其田對票號和錢莊的作用進行比較后發現,“票莊與錢莊的性質、組織和營業不同,不但并行不悖,且可互相利益。錢莊的性質是兌換,票莊是匯兌。錢莊的營業范圍,只限定于本地方,外埠不設分店;票莊的分號遍滿全國。錢莊發達之后,勢力范圍以長江以南為中心,票莊則以黃河流域為大本營,兼及長江一帶。錢莊營業的種類,也與票莊不沖突。票莊代理國庫省庫,錢莊包攬道庫縣庫。票莊的存款以官款為大宗,放款只借給錢莊、官吏及殷實商家。錢莊的存放款,則以一般商人為對象。錢莊做貼現、兌換、買賣金銀、交換票據等等,票莊均未兼及。票莊交結官吏,發行紙幣,錢莊注重社會信用,不發行紙幣。這是票莊與錢莊,互相分野,互相銜接的地方”。[82]
錢莊、票號、當鋪等傳統金融業的不斷變化與發展,一方面適應并服務于漢口暨漢正街商業、市場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使傳統金融業自身的不斷推陳出新,其間一些現代化的因素不僅使得錢莊、票號在開埠之后得以存續和發展,還有助于現代化轉型條件下傳統與現代混合共生的中國近代金融制度變遷,故其作用與意義不應低估。當然,對于漢口這樣的碼頭城市,傳統條件下的金融業也相當脆弱,任何戰亂及天災人禍都會給它帶來重大損失,其傳承與創新就成為必然的發展與演變路徑。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1]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2]《新唐書》卷54《食貨志》。
[3]湖北省政府秘書處統計室編印《湖北統計年鑒》,1937,第399頁。
[4]《國內要聞》,上海銀行周報社發行《銀行周報》第21卷第6號,1937年。
[5]《漢口商業月刊》新2卷第5期,1938年,第9頁。
[6]〔日〕水野幸吉:《中國中部事情:漢口》,武德慶譯,武漢出版社,2014,第105頁。
[7]《錢業各錢莊集資開業通告請愿書》,武漢市檔案館藏,全宗119,目錄12,卷5。
[8]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9]《漢口商業月刊》新2卷第5期,1938年,第10頁。
[10]龔榕庭:《解放前武漢地方金融業溯往》(未刊稿),皮明庥、馮天瑜等編《武漢近代(辛亥革命前)經濟史料》,武漢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印行,1981,內部刊物,第228頁。
[11]〔日〕水野幸吉:《中國中部事情:漢口》,第107頁。
[12]《武漢經濟略》,楊鐸初稿,武漢市檔案館藏,全宗119,目錄130,卷號18。
[13]民國《夏口縣志》卷12《商務志》,1920年刻本。
[14]張克明:《漢口金融機關概況》(上),《銀行周報》第17卷第48號,1933年。
[15]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16]龔榕庭:《解放前武漢地方金融業溯往》(未刊稿),皮明庥、馮天瑜等編《武漢近代(辛亥革命前)經濟史料》,第227頁。
[17]《銀行周報》第17卷第48號,1933年。
[18]張艷國、劉俊峰:《漢口錢業公會在化解金融風潮中的作用》,《光明日報》2009年7月30日,史學版。
[19]潘承鍔:《中國之金融》,《武漢金融志》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編《武漢錢莊史料》,第23頁。
[20]曹美成:《武昌曹祥太雜貨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武漢工商經濟史料》第1輯,1983,內部刊物。
[21]胡永弘:《漢口的錢莊與票號》,《武漢文史資料》1997年第4期。
[22]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初探》,碩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1982,第11頁。
[23]〔日〕水野幸吉:《中國中部事情:漢口》,第112~113頁。
[24]胡永弘:《漢口的錢莊與票號》,《武漢文史資料》1997年第4期。
[25]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6]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7]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初探》,第69頁。
[28]姚會元:《近代漢口錢莊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2期。
[29]葉調元:《漢口竹枝詞》卷1《市廛》,徐明庭輯校《武漢竹枝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37頁。
[30]張克明:《漢口金融機關概況》(上),《銀行周報》第17卷第48號,1933年。
[31]張之洞:《批漢陽府稟限制開設錢店》,光緒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趙德馨主編《張之洞全集》第7冊,武漢出版社,2008,第202頁。
[32]《照錄巡警道考查錢業辦法上督憲稟并督批》,《漢口公論新報》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日(1908年4月5日)。
[33]《漢口公論新報》光緒三十四年正月初七日(1908年2月8日)。
[34]《漢口公論新報》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908年2月21日)。
[35]《大公報》1908年11月24、27日。
[36]〔日〕上野有造:《漢口貨幣金融狀況》,馮天瑜等編《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中冊,李少軍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第771頁。
[37]《商業志》,民國《漢口小志》,1915年鉛印本,第33頁。
[38]《武漢金融之發展》,1948年1月,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46頁。
[39]《漢口商業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45頁。
[40]《銀行周報》第3卷第5號,1919年,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32頁。
[41]《湖北金融概況》,《中外經濟周刊》第230號,1927年10月15日,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87頁。
[42]《大楚報》1941年8月4日,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139頁。
[43]《漢口商業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1~2頁。
[44]葉調元:《漢口竹枝詞》,徐明庭輯校《武漢竹枝詞》,第 36頁。
[45]《商業志》,民國《漢口小志》,第29頁。
[46]《張翼云回憶錄》(未刊稿),《武漢錢莊史料》,第8頁。
[47]民國《夏口縣志》卷12《商務志》,1920年刻本,第7頁。
[48]〔日〕水野幸吉:《中國中部事情:漢口》,第105頁。
[49]張克明:《漢口金融機關概括》(下),《銀行周報》第17卷第48號,1933年12月。
[50]龔榕庭:《解放前武漢地方金融業溯往》(未刊稿),《武漢錢莊史料》,第7頁。
[51]張國輝:《晚期錢莊和票號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第15頁。
[52]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53]黃鑒暉等編《山西票號史料》,山西經濟出版社,2002,第39~43頁。
[54]《湖廣總督宦文為解京餉的奏片》,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宮中朱批奏折》財政類,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2~3頁。
[55]《湖北巡撫嚴樹森等奏折附片》,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宮中朱批奏折》財政類,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3頁。
[56]《漢口商業月刊》第2卷第9期,1935年,轉引自《武漢錢莊史料》,第12頁。
[57]《唐會要》卷85,中華書局,1955,第1625頁。
[58]楊端六:《清代貨幣金融史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第110頁。
[59]〔日〕上野有造:《漢口貨幣金融狀況》,馮天瑜等編《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中冊,第779~780頁。
[60]楊肇遇:《中國典當業》,商務印書館,1933,第5~7頁。
[61]彭建新:《典當行·當鋪》,《武漢文史資料》2008年第5期。
[62]湖北巡撫晏斯盛奏折,乾隆十年一月十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檔案號:1571-1573,轉引自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63]邵強:《漢口汪玉霞發展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武漢工商經濟史料》第1輯,第81頁。
[64]《商業志》,民國《漢口小志》,第31頁。
[65]〔日〕水野幸吉:《中國中部事情:漢口》,第107~108頁。
[66]董明藏、譚光熙:《武漢典當行略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武漢工商經濟史料》第1輯,第207~214頁。
[67]〔日〕上野有造:《漢口貨幣金融狀況》,馮天瑜等編《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中冊,第779~781頁。
[68]葉調元:《漢口竹枝詞》,徐明庭輯校《武漢竹枝詞》,第36~37頁。
[69]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0]轉引自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1]〔日〕上野有造:《漢口貨幣金融狀況》,馮天瑜等編《東亞同文書院中國調查資料選譯》中冊,第780頁。
[72]轉引自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3]民國《夏口縣志》卷15《人物志三》,1920年刻本,第16~17頁。
[74]葉調元:《漢口竹枝詞》,徐明庭輯校《武漢竹枝詞》,第41頁。
[75]董明藏、譚光熙:《武漢典當業略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武漢工商經濟史料》第1輯,第207~208頁。
[76]〔美〕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江溶、魯西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第196頁。
[77]彭建新:《典當行·當鋪》,《武漢文史資料》2008年第5期。
[78]陳佑湘主編《漢正街志·金融》,第155頁。
[79]《武漢金融志》辦公室、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市分行金融研究所編《武漢銀行史料》,第7~8頁。
[80]朱文堯主編《漢正街市場志》,武漢出版社,1997,第115~117頁。
[81]石瑩:《清代前期漢口金融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4期。
[82]陳其田:《山西票莊考略》,商務印書館,1937,第1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