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言說資料匯編
- 張勇 孫敬華 任群英
- 3374字
- 2021-05-11 18:09:15
《孟子注疏》[13]
卷一下《梁惠王上》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卷二下《梁惠王下》
王顧左右而言他。
卷三上《公孫丑上》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告子曰:‘不得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正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
曰:“惡,是何言也!……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卷三下《公孫丑上》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卷四上《公孫丑下》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
孟子謂蚔氐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王使蓋大夫王歡為輔行。王歡朝暮見,返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返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卷四下《公孫丑下》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何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
卷五上《滕文公上》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問于孟子,然后行事。”
卷五下《滕文公上》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卷六上《滕文公下》
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卷六下《滕文公下》
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
卷七上《離婁上》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卷七下《離婁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曰:“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卷八上《離婁下》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于民;有故而去,則使人導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返,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謂三有禮焉。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謂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卷八下《離婁下》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
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歡言,孟子獨不與歡言,是簡歡也。”
卷九上《萬章上》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詩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則。”此之謂也。
卷九下《萬章上》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有諸?”
卷一一上《告子上》
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卷一一下《告子上》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卷一二上《告子下》
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宋牼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
卷一二下《告子下》
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卷一三上《盡心上》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施于四體,不言而喻。
卷一三下《盡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卷一四上《盡心下》
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卷一四下《盡心下》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舔舌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舔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孟子曰:“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
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
[1] 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7]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8]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9]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清·阮元校刻,中華書局,2008。
[10]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3]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