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兩漢言說資料匯編
- 張勇 孫敬華 任群英
- 3593字
- 2021-05-11 18:09:14
《論語注疏》[10]
卷一《學而第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卷二《為政第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缺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卷三《八佾第三》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卷四《里仁第四》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卷五《公冶長第五》
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子曰:“盍各言爾志?”
卷六《雍也第六》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卷七《述而第七》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
卷八《泰伯第八》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卷九《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卷一〇《鄉黨第十》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食不語,寢不言。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卷一一《先進第十一》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卷一二《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卷一三《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子于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卷一四《憲問第十四》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卷一五《衛靈公第十五》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子張書諸紳。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卷一六《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卷一七《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卷一八《微子第十八》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卷一九《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卷二〇《堯曰第二十》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