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貧困:理論前沿與創新實踐
- 李秉勤 房莉杰
- 1908字
- 2021-05-11 17:36:16
編首語
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出鏡率最高的社會政策毫無疑問是“精準扶貧”。中共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中國政府承諾,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基于這樣的背景,第二屆社會政策前沿暑期講習班,即重點關注“反貧困”這一政策話題。本書收錄了這屆講習班的老師講演和師生對話,用對話的形式,力求把暑期班涉及的理論、批評思路和實踐案例以深入淺出的形式介紹給讀者。
我們首先關注的自然是中國的反貧困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扶貧成就一直是中國的驕傲。在改革開放之后的30年中,2.4億極端貧困人口和5億以上生活水準在1天1美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在這一時期擺脫了貧困[1]。中國的大規模減貧為全球的減貧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隨著貧困人口的減少,扶貧的難度亦增加,因此中央政府提出“精準扶貧”戰略,以取代過去的“粗放扶貧”。在本屆講習班中,汪三貴教授的授課圍繞精準扶貧的“前世今生”展開,尤其是如何理解精準,以及如何評估“精準”目標的實現。
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只能說明我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而貧困更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跟社會正義、社會平等、社會融合/排斥這些社會政策的核心概念密切相關。對于貧困的理解要從絕對的生存問題,向相對的社會排斥轉變[2]。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自由主義的全球化蔓延,對這一轉變的需求尤其迫切。因此,中國在2020年之后的“后精準扶貧”時代,不僅要鞏固已有的扶貧成果,更要重新定義“貧困問題”,以制定新的反貧困戰略。本屆講習班中,Naidoo的授課內容即貧困、社會剝奪、福祉三個概念,呈現不同的定義與測量方法、對于反貧困政策的影響,以及進一步帶來的對于不平等和社會剝奪的干預結果。而Skattebol的授課則聚焦于兒童視角,或者說以兒童貧困為例,演繹了貧困群體研究的方法論。
上述三項討論主題都屬于傳統的主流貧困研究的范疇。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貧困也呈現新的特點,李秉勤的授課內容即圍繞科技進步和貧困問題展開。實際上,這兩者的關系是一個充滿辯證的話題。從積極的一面看,科技進步可以帶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隨之而來的經濟增長會自發帶動貧困問題的緩解,與此同時,科技進步也會帶來更多的解決貧困問題的技術手段;但是從相對負面的可能性看,科技進步也會改變既有的不平等結構,它會帶來一些傳統的社會政策無法應對的新問題,從而增加社會不平等,制造出新的脆弱群體。
不僅貧困的產生機制具有“前沿性”,從福利多元主義視角看反貧困政策的提供主體,也會有“前沿”發現,本屆講習班即呈現了兩個頗具中國特色的前沿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扶貧——京東的“電商扶貧”案例。根據呂鵬等對中國非公 100 強企業(全國工商聯公布的榜單)所發起或支持的社會價值項目的梳理,在所有79個項目中,扶貧項目共有23個,是最為集中的企業社會價值項目領域[3]。因此,企業在扶貧領域中的新角色及其對政策效果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前沿議題。本屆講習班即分享了京東的“電商扶貧”案例,從企業社會價值和社會政策兩個方面做了前沿學術解讀。
第二個案例是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的扶貧——友成基金會的“青椒計劃”。該案例的前沿性不僅在于以社會組織為主體的扶貧模式,還在于它對互聯網平臺的應用,即它同時也是一個利用技術創新整合資源的公益案例。尤其是從其1.0版本到4.0版本的發展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組織打造的互聯網平臺如何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鏈接和整合各種資源。
最后,本講義還收錄了李棉管的《社會救助如何才能減少貧困?——20世紀末期以來中國社會救助研究綜述》,該文發表于《社會建設》2018年第4期。本屆講習班的主題是“反貧困”,而在中國現有的社會政策框架中,反貧困的主要途徑不僅包括主動的“扶貧”,還包括被動的“社會救助”。因此選擇李棉管的這篇社會救助的文獻綜述作為結尾,旨在使本書的討論呈現更為全面的圖景。
本屆講習班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政策研究院組織發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的李荷副教授,帶領學院學生——劉凌、王源、江沛、賽珺睿付出了大量辛苦,做了煩瑣的工作,在此深表謝意。同時感謝責任編輯謝蕊芬、馬甜甜盡責高效的編輯工作。
敬請關注2019年第三屆社會政策前沿暑期講習班的講義《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
李秉勤 房莉杰
2019年5月
[1]汪三貴:《在發展中戰勝貧困——對中國30年大規模減貧經驗的總結與評價》,《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2]唐鈞:《社會政策的基本目標:從克服貧困到消除社會排斥》,《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3]呂鵬等:《尋找白鱀豚:中國民營企業社會創新旗艦項目評估》,課題內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