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頂層設計

——四論學習宣傳貫徹落實《貴州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

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向縱深推進,離不開法治護航。實現把貴州建設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的奮斗目標,落實好全面深化改革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頂層設計,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貴州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貴州加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頂層設計,第一條就制定《條例》的目的指出:“為增進民族團結,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進步、繁榮發展。”深刻闡明了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意義。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貴州進入示范區建設的關鍵時期,以及努力實現后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深刻變革期,無論是統籌社會力量推進民族地區發展、平衡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利益,還是調節民族地區社會關系、規范各民族同胞社會行為,都需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全面深入開展,這也是確保貴州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拓創新,從實際出發,頂層設計要縝密、政策統籌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穩妥。”作為地方在民族工作領域的頂層制度設計探索,《條例》不僅是貴州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重要舉措,而且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手段提高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制度保障,有利于促使各個方面履行和遵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責任和義務。

建設一個有質量、讓各族人民共享幸福的示范區,是《條例》制定出臺的應有之義。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稱贊為“民族團結典范”的貴州,盡管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要看到,以往的成績,存在著發展不平衡、推進不穩定、不可持續等問題,各族人民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期待更高。法治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壓艙石”,也是推進示范區建設的“重武器”。

從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領導,建立和完善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工作機制,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到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建立民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聽取民族工作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制定政策措施,統籌研究解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再到第五條要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負責本轄區內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條例》從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所需要的體制機制保障上,作出了全面的系統安排和部署。

同時,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貴州發展的短板之一,《條例》第十二條專門要求:“省級財政通過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方式,加大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增量向民族地區傾斜,專項轉移支付按照規定直接分配到民族地區。”與此同時,《條例》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要求和法律適用的原則精神,結合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際,對自治州政府依法行使并充分享有設區、縣的市級政府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進行了規定,“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法行使城鄉規劃、城市管理、土地管理、房地產管理、財政等方面的職權。自治州的縣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鄉、土地等方面的規劃,應當經自治州人民政府審核后,依法報有審批權的機關審批。”《條例》直面問題、聚焦問題,發揮法治調和鼎鼐的作用,把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推動民族地區團結進步事業的關鍵來安排,有利于從根本上破解民族地區的發展壁壘。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建設,與用法治保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都是對多民族貴州民族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共同推動貴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穩步前進。

(《貴州民族報》2015年5月,合作者:杜再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泽县| 桐柏县| 惠来县| 高台县| 修武县| 玉门市| 铁岭县| 平凉市| 德化县| 措勤县| 连城县| 孟津县| 贺兰县| 莱州市| 华池县| 通道| 即墨市| 永善县| 沙田区| 富阳市| 叶城县| 出国| 石城县| 富平县| 旺苍县| 赞皇县| 沙雅县| 安泽县| 玉树县| 千阳县| 萨嘎县| 镇远县| 桃源县| 新安县| 宜兴市| 顺平县| 九龙县| 县级市| 三门峡市| 昆山市|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