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促進“四個認同”的重要抓手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1409字
- 2021-04-25 17:02:20
——三論學習宣傳貫徹落實《貴州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
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行政學院(校)、公務員培訓機構應當將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民族基本知識納入公務員培訓內容。”《貴州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九條規定:“學校應當將民族基本知識納入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要求“企業事業單位在培訓員工時應當將民族政策、民族基本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有關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研究機構應當加強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研究”。《條例》同時還對民族團結進步“六進”活動等作了具體要求。《條例》的這些規定,為貴州省進一步深入開展好“四個認同”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讓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通過建立和增強各族人民的“四個認同”,來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共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團圓夢,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長期以來,我省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實踐活動中,探索出了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然而,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易流于形式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少地方推進程度參差不齊,建設水平取決于領導的重視程度。“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作為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不懈抓好的工作,這些現象和做法都無法保證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持續有效開展。《條例》的實施,必將成為促進“四個認同”的重要抓手,也是體現“重在平時、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換心”民族工作理念的深入實踐。
多民族聚居的貴州,各民族同胞世代和睦相處,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中,各個民族的前途命運與貴州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族團結也是“本固”的題中之意,是實現“邦寧”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貴州省各民族始終追求團結統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全省各族人民正在為把貴州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示范區努力奮斗。至今,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作為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發展任重而道遠。要想早日實現各族同胞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離不開社會大局的穩定,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團結是力量,只有團結才有干勁,才會成功,才能品嘗到甘甜的雨露。而團結的根本是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條例》的出臺,反映了人民意愿,彰顯了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濃厚的為民情懷。《條例》把增強“四個認同”、促進民族團結作為共同發展進步的生命線,以“四個認同”筑牢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把民族團結貫穿到貴州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的各個方面,有利于把全省各族人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統一起來,努力實現同聲、同心、同向、同行,必將極大地增強各族人民的“四個認同”,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進步。
(《貴州民族報》2015年5月,合作者:杜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