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扎實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 宣傳教育月活動
- 新聞記憶:新聞實踐與理論探索
- 農文成
- 1995字
- 2021-04-25 17:02:20
正當全省各族人民興起學習《江澤民文選》,學習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高潮之際,我們迎來了全省第一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這是貴州省為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營造民族團結進步良好氛圍,加快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建設和諧貴州的一項重大舉措。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問題將長期存在,民族工作是黨和國家整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的民族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沒有民族之間的和諧就不可能有全體人民的安定團結,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對構建和諧貴州具有深遠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各級各部門各單位要站在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維護社會穩定的高度,提高認識,深化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重要性的認識,扎扎實實開展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務求取得實效。
扎實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進一步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的民族關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從進一步提高各級和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入手,通過黨員干部帶頭、各族群眾廣泛參與,采取政策宣傳、輿論引導、典型帶動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廣泛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使“兩個共同”和“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保持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關系,切實消除輕視民族問題、忽視民族團結等各種模糊認識,在全社會形成重視、關心和支持民族工作,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為增進民族團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扎實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必須高舉愛國、團結、進步的旗幟。民族團結,是國家發展興旺、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證。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事關小康社會建設全局,是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各級和各族干部群眾想問題、做工作、辦事情都要自覺服從這一共同的事業,圍繞加強民族團結,切實做好事關團結穩定的各項工作。要緊緊圍繞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這個主題,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要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以和諧、公平的新的思想理念,新的思想境界、思想感情對待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全面地創造性地落實一系列民族政策,使“團結是福、分裂是禍,穩定是福、動亂是禍”的道理深入人心,努力把全省各族人民凝聚到構建和諧貴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上來。
扎實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必須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關鍵在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各級領導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分工和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過開展宣傳月活動,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加深對黨的民族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識,促進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的落實,進一步把全省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把各族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推動全省各民族的大團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貴州創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扎實有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宣傳教育形式。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突出特點,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努力提高宣傳教育的效果,寓民族團結教育于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同時,要適應新形勢,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努力增強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宣傳教育,使黨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全省各級干部的民族政策觀念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民族政策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各民族的團結得到進一步鞏固。要通過開展活動,積極探索建立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工作制度和長效機制,依靠機制把黨的民族政策貫徹落實到基層,把加強民族團結的各項措施落實到基層,把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解決在基層。通過有效的形式使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使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為促進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又快又好發展,構建和諧貴州作出積極貢獻。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省各族人民要倍加珍惜團結,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維護穩定,不斷推進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前發展,以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的大發展,為構建和諧貴州,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跨越發展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貴州民族報》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