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新社會組織的成長性與功能研究:基于政府、企業與社會的視角
- 李東林 秦芳 羅丹
- 4348字
- 2021-12-22 18:46:23
引言
寫這本書的誘因基于4個與我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動因。第一個動因是我親眼目睹的一件事,在我曾居住的一個社區內,有一個近2000平方米的公共停車場,冬天到了,由于環保的標準日益提高,所在社區及其附近的幾個社區原來取暖用的燒煤鍋爐被拆除,需要增加一個熱電站,于是這個2000平方米的公共停車場被征用,社區部分居民對此意見很大,以至于與前來的城市管理執法隊伍發生沖突,本是為民的政府行為,卻被社區居民質疑政府行為被企業(本地的國有供熱企業)綁架。政府、企業以及社區居民該如何合法、合理協商,共同提升地區公共事務的治理能力,在當下尤顯重要。第二個動因是本人給研究生上的一門課“非營利組織管理”,其中重點講解的內容是如何處理政府、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問題。第三個動因是本人主持的一項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寧夏新社會組織的成長性與功能研究》。第四個動因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并在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加強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從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的內容中可以看到,在出臺的全面改革決定中,將有多個方面的歷史性突破,而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提法更加引人矚目——除了耳熟能詳的“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之外,還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①納入其中,而新社會組織的功能研究便納入到治理的范疇之中。從政府、企業與社會的角度來研究新社會組織的成長性與功能,其本質就是多元主體的共治。費孝通老先生在民族學問題研究中有一個公認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講的雖是各民族關系問題,而用在此處也有一定的道理,公共管理學理論當中,最能代表這一含義的一詞便是“治理”。
將“治理”一詞納入黨的綱領性文件,是一個新的亮點、新的突破。不管是過去我們使用的“統治”還是“管理”,都有“管”的意思,都包含著自上而下的意思,其治理主體是唯一的,而現在用“治理”一詞,強調的卻是多元主體,既有傳統意義上的政府,也包括政府之外的社會組織和企業。“‘治理’一詞的變化,反映出的是黨對權力來源、權力行使和權力制約認識的不斷深入,這恰恰是改革的細節所在”①。英國的一位著名政治學家曾經說,在過去的15年中,國際社會科學文獻中最為流行的術語之一便是“治理”。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反映了中國改革的全面與深化。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才能真正保證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二者是一個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②這為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書名為《寧夏新社會組織的成長性與功能研究——基于政府、企業與社會的視角》,其本質亦是從治理的角度來研究這一問題,而治理的主體也由過去單一的政府變為多元主體:政府、企業與社會。
治理的英文表述為“governance”,該詞源自于拉丁語和古希臘語,原意是控制、引導相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世界銀行1989年在研究非洲時,首次使用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來表述當時的現象,后來,這個概念得以廣泛應用在政治學及其發展的研究中。上世紀90年代之后,治理一詞從政治學領域開始擴散到相關的其他領域,成為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詞匯。全球治理委員會于1995年發表《我們全球的伙伴關系》研究報告。提到“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一種調和不同利益主體之間沖突和利益并促使其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①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來理解,“治理”一詞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即規制),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或一項活動,而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②現在基層政府當中常常用到的“調度”,便含有這樣一層意思;治理這個概念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總而言之,有關“治理”概念的解讀,可被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對人類經濟、社會、政治活動領域的管理范式或者管理機制,治理是一種政治管理的過程;第二與傳統概念中的“政治統治”有所不同,是一種新的統治機制和范式,它是一個國家權力向社會的回歸,促使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過程;第三政府是“統治”的唯一權威實施主體,“治理”的權威實施主體除政府外,還包括諸多公共機構、經濟組織、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企業和個人等。這些多元主體之間相互監督和制約,彼此之間發生著多層面的上與下、左與右的互動。這些互動方式既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還可以平行合作。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治理”一詞的提出標志著中國政府執政理念的鮮明變化和時代屬性,是一次劃時代的變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③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到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國家與社會治理的相關論述中可以發現,新社會組織的功能和成長性必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其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用也必將日益突出,新社會組織功能與成長性的研究也必將引起政府、學界和社會對此問題的關注。
最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寧夏新社會組織的成長性與功能研究——基于政府、企業與社會的視角》,其寫作的初衷是力圖全面反映寧夏新社會組織成長性與功能,但在寫作的過程中卻發現,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因為反映寧夏新社會組織成長與管理問題研究的文獻和成果十分有限,加之寧夏新社會組織的發展也剛剛起步,研究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料都需要親自開展實地調研,同時在短時間內也難以窮盡寧夏新社會組織所有典型案例,所以本書的研究從總體內容上來說還顯得有些單薄。盡管如此,本書的問世還是有其積極作用,尤其是書中所分析和介紹的幾個新社會組織的典型案例,分別代表了寧夏行業協會、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發展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及經驗做法。令人驚喜的是,在調查和研究中發現,這幾個個案(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寧夏扶貧與環境改造中心、寧夏惠民小額貸款、寧夏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寧夏能源協會、寧夏燕寶基金會、“黃河善谷”)其代表性不僅僅局限于寧夏,即使在全國新社會組織的研究范疇中也符合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對其新社會組織發展與功能問題的研究,不僅在寧夏會引發相關人士的關注,而在全社會無疑會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記得一個曾經看到過的《舉起“黑色的木樁”》的故事很有啟發:
一個馬戲團里,一頭大象在馴獸員的指揮下,一遍又一遍地把木樁、重物甚至人輕而易舉地舉起,向人炫耀著自己的力大無窮,也借此獲得了無數的掌聲。但是,表演結束后,大象跟著馴獸員來到后院,很不情愿地看著馴獸員把自己拴在一根黑色木樁上,立刻,大象安靜下來,再也沒有了舉重的沖動。但是,這根木樁其實并不比它表演時舉起的木樁更重,為什么一拴到這根黑色木樁上,大象就沒有了舉起它的沖動呢?原來,從大象很小的時候,馴獸員就把它拴在這根黑色木樁上,小象也多次試圖掙脫,但是,因為自己力量不夠,都失敗了。于是,在小象的思想深處,已經把黑色木樁看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漸漸地,小象長成了大象,力量已經足以把木樁掙脫甚至舉起,但是,這根“黑色的木樁”卻已經深深扎根于大象的思想深處,它徹底喪失了掙脫或舉起木樁的想法。如果能夠掙脫木樁的束縛,大象本來是可以做出更多、更大的事情的。但是,因為早已沒有了掙脫的想法,所以,大象就只能被木樁束縛一輩子,終究一事無成。更加嚴重的是,在象的家族中,其他小象、中象都受到這頭大象的影響,大家誰也不再想掙脫、更不想舉起黑色的木樁,這個封閉的大象家族,世世代代被黑色木樁束縛著。這時,馬戲團開放了,一頭野象來到這里,看到這個大象家族安于現狀的狀況感到很奇怪,問它們為什么不掙脫木樁到更大的世界去?并告訴他們說,其實,木樁并不可怕,只要努力,憑自己的力量,是一定能夠掙脫的。在大家半信半疑時,一頭中象終于開始了努力,很快,它自由了。在廣袤的田野里,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最后,它憑著自己的力氣、拼搏和奮斗,終于創造了一個宏偉的事業。①
其實,寧夏的新社會組織成長就如同故事中的大象家族,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中國正在融入世界,寧夏也正在融入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只要不安于現狀,努力奮斗,就一定會迎來一個寧夏新社會組織發展的春天,而這本著作的出版,也是在艱難中的一種開始,雖抱有殘缺,但終究是在這一領域的積極嘗試,尤其是從政府、企業與社會三者關系的視角,并從治理的角度來審視寧夏新社會組織的成長與功能,無疑也是一種新的視角。“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寄希望于寧夏新社會組織茁壯成長,共同迎來寧夏新時代的“善治”局面。為寧夏的地方治理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思想與力量,或許是這本書寫作的最好詮釋。
唐代杜荀鶴有詩云:“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寫作是一件痛苦而又費心的工作,心雖有余力,但結果卻不由自己定,只好留給他人評價。寫作這本書的最大益處是把寧夏有典型及代表性的案例及其經驗呈現給讀者,恰如漢代劉向在《說苑·建本》中寫道:“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至于本書的價值,自然由他人來評說。
最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書雖然主要由本人執筆,也參考了《寧夏非營利組織發展與管理問題研究》,并在前期研究報告的基礎之上又融入了一些寧夏新社會組織發展的案例,同時也納入了秦芳和羅丹兩位來自教育和商務實踐領域的工作者的部分研究成果。雖然兩位年輕人都是第一次寫書,但“小荷已露尖尖角”,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研究已不再完全是學者的工作范疇,兩位實踐工作者提供的研究也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內容與視角。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1).
①吳長劍.“善治”視野中我國NPO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路徑選擇[J].前沿,2011(1).
②仲崇盛.論管理性政府形態的管理模式和理論的演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3).
①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R].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23.
②楊素群.論兩種制度國家全球治理問題的合作與紛爭[J].東岳論叢,2012(2).
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1).
①高賢峰.舉起“黑色的木樁”[J].當代經理人,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