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湖四海各路人才匯聚

五湖四海各路人才匯聚

1958年9月,9名大學生分配到寧夏日報社。

剛從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畢業的22歲的王慶同到寧夏日報社報到。今年83歲的王慶同回憶道:“我先找到了羊肉街口,再往南走二三百米,看到路西有點氣派的幾排灰瓦平房,心想,這就是寧夏日報社了。”

走進報社工業交通部,王慶同向他的“頂頭上司”、報社編委、工交部主任顧頁問好:“顧主任好。”

顧頁糾正說:“小王,叫我老顧,報社同事間不稱呼職務。”

“當時我是編輯,在我心目中,報社編委、部門主任是個不小的官。但顧頁沒有任何架子,平易近人,在工作中和我們同甘共苦。這就是當時報社同事之間關系最真實的寫照,非常融洽。后來,顧頁成為《寧夏日報》總編輯。”王慶同說。

1958年8月1日《寧夏日報》復刊時,編輯部僅有采編校人員38人,基本是原《銀川報》的人馬,包括李維滌、李廷凡、毛弋、王振剛、姚臻、黃紹真、楊偉心、鐵紹先、鄭于驟、鄭祿、蔡煙、劉弘毅等。

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成立,其他省區掀起支寧高潮。據《銀川移民史研究資料匯編》顯示,當時,銀川接收并安置了北京、上海、天津、陜西、河北、河南等兄弟省市支援寧夏建設的人員約10萬人,這支隊伍成為自治區建設的生力軍。

老報人劉弘毅回憶,復刊時的《寧夏日報》除了一部分人員來自《銀川報》外,大多來自五湖四海。有從人民日報社、解放日報社、工人日報社、甘肅日報社、鐵道兵政治部等兄弟單位調來的部分支寧人員,也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等院校分配來的一批大學生,一時寧夏日報社人才濟濟。

到1959年,報社采編人員增加到70多人,但不少同志對寧夏的情況還很陌生,缺少新聞采訪經驗,對寧夏的艱苦生活還有個適應過程,采寫地方稿的重擔大部分仍壓在十多名老記者身上。1959年1月,寧夏日報社組建了包括攝影記者在內的記者攝影部,專職采寫文字稿、拍攝新聞圖片。

《寧夏日報》復刊之初,寧夏日報社記者部與剛組建的新華社寧夏分社合署辦公。《寧夏日報》記者也是新華社寧夏分社記者,采寫的稿件同時刊發于《寧夏日報》和提供給新華社,還要選送稿件供《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報紙采用。1958年底,新華分社脫離寧夏日報社單獨設立機構,但《寧夏日報》記者仍擔負著向中央各報供稿的任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蓬莱市| 常熟市| 临泉县| 和林格尔县| 辽宁省| 延长县| 镇坪县| 靖西县| 唐河县| 海盐县| 靖州| 陆河县| 来凤县| 垫江县| 哈巴河县| 宣城市| 保靖县| 衡水市| 孝义市| 台北市| 富锦市| 南通市| 治多县| 阿尔山市| 虹口区| 桂阳县| 江达县| 北安市| 怀柔区| 鹤峰县| 井陉县| 和田县| 香格里拉县| 扶风县| 鸡西市| 建平县| 德格县| 顺平县| 巨鹿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