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課題意義

1.1 課題的提出

1.1.1 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

人才決定未來,教育成就夢想。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教育變革和創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為我點燃了一盞最明亮的燈;在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了我的引路人;在我跌跌撞撞的人生道路中,是您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老師,是您給了我一雙強有力的翅膀,讓我在知識的世界里遨游”。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承載著祖國未來的希望,責任是重大的。作為教師,何以擔當如此之多的重任,何以成就祖國未來的希望,教師的知識與能力體系是融于教師血脈的厚積薄發、是學生心中“無往不勝”的力量源泉。

信息化經過二十年左右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迅速崛起的人類文明中的一個革命性力量,顛覆著人類的傳統行為和生活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價值和習慣。作為教育主導地位的教師,具備信息化素養是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迫切需求,是教師引導學生接受新事物、熟悉新事物的領航燈。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10年,國家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到2013年,中央財政4年累計安排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補助資金656.6億元,縣區投入以數千萬計。2013—2015年,各省啟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項目。2013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決定自2014年起,聚焦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中央通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適當調整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繼續實施初中改造工程等措施,加大項目統籌與經費投入力度,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通過3~5年的努力,支持地方全面改善基本辦學條件。為此,2014年,中央財政調整完善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有關政策,在原來支持內容的基礎上,將信息化建設和農村小學必要的運動場、學生宿舍、食堂、飲水設施、廁所、澡堂等教學和生活設施納入支持范圍。

大量的設備進入校園,從無到有,從有到豐富,學校的教學條件迅速得以改善,在信息化時代,農村教師從沒有接觸過電腦到幾近人手一臺,從沒有見過多媒體教學,如今已“校校通”、“班班通”,從沒有用過PPT的,現在要自己用PPT制作課件。

“天網”“地網”“校園網”“校訊通”“QQ群”“微信群”“智慧校園”“微智校園”“云平臺”“大數據”,似乎一夜間,世界變了,理念變了,黑板變了,粉筆變了,似乎唯一沒有變的是我們的教師,面對海量變化,教師真的不改變了嗎?

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改變,教師的應用能力要提升,教師的知識及能力受到海量信息化的沖擊,不改變已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不改變不能適應新的教學特點。改變迫在眉睫!

1.1.2 現存問題

1.1.2.1 師資信息化素養不足

1.教師信息化素養不足?,F代化的教學媒體,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教學技術,給教師帶來了新的難題。教師不僅要了解信息技術理論,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如何選取和使用各種教學軟件,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探索和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教師信息素養不足是制約信息化推進的瓶頸問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師教育素養、學科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而不是實行“電灌”甚至“電灌”加“人灌”的“人機共灌”的“新技術”和“新手段”。

2.信息化專業師資力量缺乏。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師資力量短缺,其中多數教師是從其他學科轉行或是兼任的。有些信息技術教育課老師雖然掌握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操作能力,但卻對現代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學與教的理論缺乏了解,無法在教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地整合到學科教學中去,使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能在教學中熟練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搜索、檢索所需信息并有效加工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總之,能滿足信息化教育所需要的具備專業能力強、信息素養高等條件的教師數量不足,嚴重影響著信息化教育的實現、普及與提高。

1.1.2.2 信息化教學觀與時代發展需求的不對稱

1.穿新鞋,走老路。穿“技術”新鞋,走“傳統”老路,教育觀念的落后已成為制約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關鍵,尤其對教育信息化發展在推動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盡管有許多學校較多地運用了信息技術,裝備了信息化設備,但教學水平仍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將文字、圖像平移到多媒體或一體機上,沒有充分體現信息化教育的特色。

2.“技術至上”主義。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電化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南國農教授就明確指出:“電化教育姓教不姓電”。信息化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教育,其支撐的基礎是技術,技術要在相應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使用才能發揮更高的效能。我們很多教師把教育媒體等同于信息化教育,從而導致當前信息化建設中的“重技術、輕理論”現象,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術論”、“技術至上”的窠臼,延緩了信息化教育實現的進程。

3.只說不動,措施無用。從21世紀初信息化教育興起開始,就有專家學者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建議。但仍然如一位參加過信息化培訓的中學校長所言:聽專家報道,聽了感動??聪冗M學校的成果,看了激動?;氐阶约旱膶W校,就是不動。原因呢?很簡單,因為很多實際問題難以解決落實。

1.1.2.3 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內化節奏不強

教師同學生一樣,信息技術素養并不是一時鑄就,一日獲得,同樣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深化的過程。這種信息技術教育包括三個層面的涵義:“領進門”、“個性塑造”和“文化內化”。

第一個層面為“領進門”的層面。就是說,只要把一個陌生的學習者領進門,告訴他注意事項和基本游戲規則,消除其停留在門外的神秘感,剩下的事情就可以讓他自己去做了。這種特征是當今基于菜單操作的Windows或手機安卓、蘋果系統或是所有工具平臺或是一般軟件通有的。甚至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學習者掌握了某種工具軟件之后,可以很容易地觸類旁通其他類似工具軟件。

第二個層面為“個性塑造”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每一個應用者沿著自己的特殊道路去翻查、探究工具軟件的某些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操作習慣,塑造出不同于其他的個性,足以應付自己的應用需求。這種特征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特征。只有極少部分人,比方說專業教師或者是某些“專門家”會詳細了解工具軟件的所有功能細節。對大部分人來說,雖然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某個工具軟件,也會有許許多多從來不曾“走”到的角落,有許許多多從來不曾使用過的功能,但是尋找和探究每一個角落,翻查每一層菜單,沒有十分必要。

第三個層面為“文化內化”層面。這個層面上的特征是通過足夠時間對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和對信息環境的接觸,獲得對信息環境中社會、倫理、文化、技術的一般性了解和認識,個人的信息運用成為自然而然的需求,信息技術文化內化為個人的自然意識?!邦I進門”和“個性塑造”是達成“文化內化”的基礎,而“文化內化”是“領進門”和“個性塑造”兩個層面的本質升華,三個層面構成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信息技術文化包含兩個部分:由于信息技術特征的存在而產生的關于信息技術本身文化的部分和借助信息技術延伸、接觸、擾動其余文化側面的部分。外在表現上,要使教師掌握信息技術、認識和把握信息技術文化。內在意義上,要使信息技術文化內化為教師的自然意識和自然需求,面對具體的事務,第一反應就是在信息環境中取得各種工具,使用工具再行創造,服務于教育教學。

1.1.3 研究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

1.1.3.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指出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即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因此,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由于建構主義所倡導的觀點適應了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這就使建構主義理論逐漸與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普遍地結合起來,從而成為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也成為教師教學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的,其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

1.1.3.2 實踐依據

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闡述中小學教師適應信息化教學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的實踐依據是大量中小學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多維度課例典例(并制作視頻)及其說課、教案分析比較。

1.1.4 研究價值和意義

有效恰當的使用信息技術是教育的一大進步,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識工具延伸了人的大腦思維、延伸了音視頻技術應用和多維度感觀刺激。采取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來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使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索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來支持學習,契合當前多媒體教學、一體機教學手段,契合教學課件、積件、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形式更為有效地促進教學。本課題的研究與實施為促進中小學教師適應信息化,提升知識與能力,提供一套可行性的操作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河县| 丰都县| 惠来县| 万荣县| 海城市| 昌吉市| 荔波县| 乐都县| 祁门县| 姚安县| 晋州市| 连城县| 金沙县| 枝江市| 九龙城区| 黄石市| 玛曲县| 昌江| 丰城市| 项城市| 惠州市| 太白县| 安康市| 常州市| 黄浦区| 宁安市| 体育| 油尖旺区| 德令哈市| 永清县| 丽江市| 武宣县| 苏尼特右旗| 上饶市| 敖汉旗| 富顺县| 华容县| 建瓯市| 棋牌| 平舆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