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教育研究(第三輯)
- 寧夏師范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 4929字
- 2021-12-30 18:28:17
社團活動的三種形態及其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景浩榮
(寧夏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寧夏固原756000)
摘 要:學生社團本原性的特征是活動性,但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目前的學生社團有“無活動”、“假活動”和“真活動”三種形態。“無活動”形態與學生社團的本質相背離,社團活動處于缺失狀態;“假活動”形態漠視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真活動”形態是社團活動的價值追求,體現了社團自由與實踐的本質。學生社團活動要規避“無活動”與“假活動”,追求并實現“真活動”,使學生在自由、實踐、反思與行動等體驗中獲得最大化的發展。
關鍵詞:社團活動;學生發展;無活動;假活動;真活動
當下,我國中小學生社團的發展進入了多元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新課改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播撒在了基礎教育學校的每個角落,中小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彰顯,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學校生長出來,學生社團活動的自發性、自主性、整合性、實踐性、生成性、選擇性以及創新性等特征滿足了新時期中小學生發展的多元化需求,是對中小學生實施自我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的實踐土壤。
中小學生社團倡導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為根本,以學生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日常性、生活性、實踐性內容為主題,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反思行動為主要學習方式,以提高中小學生的學習力和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實踐性活動。因此,活動是學生社團的靈魂,活動性是學生社團本原性的特征。學生社團活動面向的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學生與自我、學生與他人、學生與生活及學生與社會的聯系。“人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對外部的客觀世界發生作用,才能主動去認識和改造客觀現實。活動是主體存在和發展的方式,是主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1]因此,活動是主體性發展的先決條件。學生社團活動的價值在于轉變了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在自由的活動過程中讓中小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對中小學生學習力的培養起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本文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視域,從學生社團活動入手,分析三種不同形態的社團活動對學生學習力及學生發展的影響。進而指出,學生社團活動要進一步規避“無活動”和“假活動”形態,追求自由的“真活動”形態,以使學生在實踐、反思、行動等體驗中獲得最大化的發展。
一、社團“無活動”形態與學生發展
自2001年國家倡導中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來,很多學校將學生社團作為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載體和途徑,中小學的學生社團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但是,審視實踐卻發現,一些學生社團的存在形態讓人不容樂觀。轟轟烈烈的成立,曇花一現式的驚艷,隨之便是永久的銷聲匿跡,社團的存在只剩下了“名分”,這便是社團“無活動”形態的主要表現。因此,社團“無活動”指社團活動處于缺失的狀態,“無活動”的學生社團猶如沒有氣息的生命,是靜止的、僵化的、缺乏活力的。
在中小學調研發現:老師和學生口中的學生社團活動五彩繽紛,但是當我們深入學生社團內部時,社團生活卻沒有呈現出同樣的五彩繽紛,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社團活動的時間會被老師安排其他任務而取代,這是社團“無活動”的主要原因。雅斯貝爾斯指出,教育是一種人之為人的活動,“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2]如果沒有活動、沒有實踐、沒有嘗試,那么學生社團對于學生的教育價值就得不到彰顯,學生社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學生社團是新形勢下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自愿組建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源頭,通過組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關注學生的存在方式,滿足個體成長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社團“無活動”形態,與學生社團的本質相背離,忽視了實踐育人在主體性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從本源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發展和實踐育人的機制也就無從談起。從理論上來講,學生在社團這個共同體中可以實現自主活動、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的目標,在自發性和自主性的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但是,社團“無活動”形態喪失了育人的根本和機遇,對學生的發展沒有任何價值,“學生社團”只是文本中靜止的一個符號而已。
二、社團“假活動”形態與學生發展
(一)“假活動”形態的含義
學生社團活動是基于中小學生的日常性生活體驗而生發的主題,其活動流程呈現為“主題·探究·表現”的模式。學生在確立主題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合作的、探究的、活動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合作交流、提高能力、共享學習和活動的成果。在社團生活里,如果主題的確定完全由學校或是指導教師確定和設計,學生只是“被活動”,那么活動便沒有體現出學生自發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征,沒有體現出社團自由與實踐的本質。這種現象是社團“假活動”形態的表現,“假活動”形態中學生的自由受到了束縛,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受制于他人。
(二)“假活動”形態對學生發展的意義與局限
社團“假活動”形態是對“無活動”形態不作為的突破和超越,“假活動”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更多面向校園、面向自然、面向社會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拓展了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體驗社會的生活領域,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團隊意識和責任意識,能夠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社團活動關注的是學生的日常性生活,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經驗出發來預設活動,改善學生的生活狀態,讓他們體驗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在“假活動”形態中,教師或學校預設了社團活動的主題和形式,為社團活動出謀劃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無疑是縮小了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空間,教師在預設社團活動時,忽略了社團活動中的應然主體——學生,學生的主體屬性被擱置,主體性沒有了發揮的場域。某中學的公益服務型社團,每年的3月5日都會被要求組織一次“學雷鋒”活動,活動的流程是這樣的:活動的主題和形式事先都由學校和指導老師設計確定,然后再交給學生社團去落實。當“節日”過去,社團的活動也隨之結束,接下來學生社團面臨的則是無所適從的盲目,學生不知道如何開展活動了,似乎只能等待下一個“節日”的到來。學校這樣引導學生社團開展活動,沒有充分發揮學生規劃社團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學生體驗到的社團活動只是臨時的被動應付,缺乏有效的長遠規劃。這樣的“假活動”形態束縛了學生的思想、行為與自由,限制了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因此,“假活動”形態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沒有體現出學生社團自由與自發的本質屬性,在“被安排”與“被組織”的“假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模糊的、盲目的、隨大流的,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思維被擱置于活動之外,一切聽從于他人的調度。“教育者或教師企圖不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去掌握知識、培養品德,卻將知識、品德、要求‘加到’兒童身上,任何這樣的企圖只會破壞兒童健康的智力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基礎,破壞培養他的個性品質的基礎。”[3]在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后現代社會里,讓學生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力,選擇適合的活動與形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訴求,是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假活動”形態扼制了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訴求,使社團活動囿于僵化與統一而失去活力,使學生因機械執行而失去學會選擇和學會學習的自由。
三、社團“真活動”形態與學生發展
(一)“真活動”:社團活動的本原與價值追求
社團“真活動”形態的邏輯起點是自由與實踐。趙汀陽認為,自由是有意義生活的基礎。“自由就是某種制度化的力量或者某種集體性的力量所給予的每個人各自的生活空間。自由是人必須具備的性質,所謂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自由本身不是價值,但卻是價值的前提,是各種價值的必要條件,所以比價值更重要。”[4]在“真活動”的社團生活里,學生是自由的,只有在擁有自由的基礎上才能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東西,也才能追求各種值得追求的東西。因此,“真活動”是社團的本真狀態,是社團活動的最高境界和終極追求。
學生是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主體,是追求自身價值和意義的主體。“真活動”中的學習是復雜的、整體的、生成的、靈活的和持久的。簡言之,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喚醒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與意識,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是社團“真活動”形態的永恒追求。學生社團活動是基于學生的興趣與潛力,以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體驗為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地建構自我生活方式的一種學習形式,社團活動就是讓學生在自由與行動的活動過程中體驗生活、發現自我、獲得成長。
(二)“真活動”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
懷特海認為,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5]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社團活動倡導學生積極構建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做”“行動”“實踐”“經驗”“反思”等過程中發現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培養自主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社團活動關注的是個體體驗生活、建構意義、共享成果的方式,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做自己學習和生活的主人,自己建構有意義的生命,來實現自我價值。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其中,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自主性和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社團“真活動”的價值就是在社會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實踐創新及自主發展的能力。因此,社團“真活動”是有效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載體和途徑。針對學生社團以何種方式開展活動的研究表明:76.8%的同學認為應該由學生設計、學生組織,19.1%的同學認為應該由教師和學生一起設計,由學生來組織。[6]這一方面體現出了學生在社團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學生自主實踐的愿望與意識。因此,追求“真活動”是社團主體的生活期望。在“真活動”中,學生是自發的、自愿的,“真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最大的發揮,能夠最大化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個性,有效地體現社團活動學習、實踐、行動、反思、發展的本質。
事實上,越是學生主動發現、自覺設計的活動越是能夠讓學生體驗深刻,越是能夠發揮社團活動實踐育人的功能。社團活動的理念就是要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提供條件。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更深刻的人生體驗。“真活動”是啟發學生創造力的活動,學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構思、想象、表達、體驗,讓富有意義的想法變成現實。在無限制、無束縛的自由活動中,學生在一遍遍的探索、發現、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地去認識世界,學生的發現和認識將他們帶向更高境界的生活領域。
綜上所述,“無活動”形態不符合學生社團的價值追求,與學生社團的本質漸行漸遠,對學生發展沒有任何價值與意義;“假活動”形態忽視了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只有“真活動”形態是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7]因此,中小學的社團活動要杜絕“無活動”,規避“假活動”,追求并實現“真活動”,使學生在自我設計、自我組織的“真活動”中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能夠提高自我的學習力,能夠在自由與發展、學習與實踐、行動與反思的過程中生活體驗,從而促進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應道水.主體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2]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3]弗里德曼等著,中小學教師應用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4]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5.
[5]懷特海著.莊蓮平等譯,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2:9.
[6]景浩榮.大學生社團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6:156.
[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9:200.
(本文刊于《教學與管理》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