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中的動作元素: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 冉曙光
- 1277字
- 2021-12-22 17:55:13
序言
如何看待電影中的動作元素,是一個頗為復雜而困難的問題。這不僅是因為對于動作的定義和辨析存在著理論上的諸多疑難,也因為在面對電影中具體的動作行為時觀眾那種微妙多變的態度。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像丁尼生那樣以“暴力是盲目的野獸”一言而蔽之,也很難用司馬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種善惡分明的價值尺度去加以判斷。事實上,聚攏在“動作”一詞之下的行為和現象太過復雜多樣,的確不易于一概而論,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暴力美學”這樣有悖常理的構詞何以能夠出現,當然也無法理解歌德“有兩種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禮節”為何并非單純的修辭。
于是,盡管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會贊許暴力,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津津有味地欣賞銀幕上的動作奇觀。我們不該忘記,電影從誕生那天起就與形形色色的暴力行為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個現象已經足以引人深思了;更不用說要徹底剔除電影中的動作元素,即使在技術上并非不可能,但是作為生活的再現或表征,其可信性又有幾何?因此,與其以簡單的贊成或反對去申明自己的道德立場,也許倒不如沉下心來,仔細地觀察一下呈現于銀屏之上的種種動作現象,梳理其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追索其復雜多端的淵源和流變,分析其不同層面的功能和意義,并引申為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可能要更為有益。而一波的博士學位論文,就是這方面一個既富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嘗試。
一波自幼即表現出寫作的天賦,對于電影也一直是鐘愛有加。當她提出想以《電影中的動作元素》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時,我雖然覺得這個題目難度很大,但同時也認定其價值無可懷疑,只是心底不免有一絲疑慮:像一波這樣看上去有點弱不禁風的女孩子,駕馭得了如此“強悍”的題目嗎?但是很快,我的疑慮就煙消云散了,因為我發現一波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顯然已非一日,她不僅對那些長于表現動作的導演如薩姆·佩金帕、馬丁·斯科塞斯、奧利弗·斯通、吳宇森、昆汀·塔倫蒂諾以及羅伯特·羅德里格茲等的電影如數家珍,對于相關的研究也多有關注,因此也就不再猶豫。開題通過之后,一波就一頭扎進了課題之中。她的研究和寫作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效率之高令人驚嘆,其成果便是如今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部著作。
在這部著作里,一波對動作行為的起因、動作與電影的關系、動作行為在電影中的復雜表現及其歷史流變、電影中的動作元素對觀眾心理和社會文化的影響等多方面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闡述,對于以動作表現而著稱的電影導演的作品也有專門的個案分析。我不敢說這是迄今為止我所看過的關于電影中的動作問題的內容最為豐富而富于創見的著作(這應該由讀者去判斷);但我敢說的是,這是一部從資料的采集到觀點的錘煉都極為用心用力的著作,值得一讀且發人深省。當然,對于其中的一些問題,學術界以及讀者很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是人文學術研究的實質就在于不斷地質疑、持續地討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一波的著作可以為電影中的動作問題的討論提供一個很好的標靶。
一波的論文即將出版,我在衷心祝賀的同時,也希望一波繼續努力,在學術的征途上取得更大的成績,正所謂“騏驥思千里,鷦鷯足一枝。勸君長自勵,勿枉少年時”。
沈立巖
201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