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三
也許,你的人生就此不同
余倩是我的上音校友,我的專業是音樂學,她的專業是藝術管理。然后,一個沒有系統學習過藝術管理的我,走上了藝術管理的道路,而一路飄洋過海立志鉆研藝術管理的余倩,在29歲時轉向了設計……人生的道路就是這樣奇妙。
我和余倩的交集不能算多。很多年前,我曾為余倩就職的《音樂愛好者》雜志撰稿,也因為在大劇院工作,和她有過些交往。所謂見字如面,看她為他們雜志所采寫的文章,遠多于見到她本人。她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樣,內秀而不張揚,平衡又周到,透著股子踏實勁兒。
六年前,余倩告訴我,她即將赴哥大留學了,我暗自吃驚。當時看,音樂雜志編輯這樣一份穩定而安逸的工作,是頗適合大多數女孩子的,而且之前從未聽及她說想換個“頻道”,我看著她一臉的笑意盈盈,心想,這個女子不簡單。
五年后,也就是去年,我去紐約,借機組朋友們飯局,又見到余倩,與她一同前來的是她到紐約后遇見的人生伴侶。多年未見,余倩依然保有那份純真,而其閱歷和見識,還有心底里透出的自信與從容,讓我感到她已經脫胎換骨。看著她不再是一個人在異國奮斗,真為她高興。
拿到書稿,細細讀過,我逐漸補齊了對余倩這些年生活的空白。她把這些年的經歷寫成了書,這無疑對渴望出國留學,特別是渴望學習藝術管理的年輕人是有價值的。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時常有機會出國,已習慣于在老外面前侃侃而談。國外的藝術機構當然都很客氣地接待我們,甚至把我們奉為上賓。但我心里清楚,我們并沒有真正融入他們的世界。要真正的融入,不到國外去學習和生活,終究霧里看花。這就是余倩這本書的價值,她用小小的個人經歷,帶出了一個美國人文藝術的大環境。
個人以為,余倩的留學經歷比起許多理工科留學生的可能更有借鑒意義,因為人文類學科會更多地和人(而非物)打交道,觸及到異國社會的文化核心。許多工科類留學生出國,除了技術工作和日常生活,并沒有更多交流,他們的海外生活可能像是一個U盤,只是插入了機體,隨插,隨拔,沒有真正的融入其中。
人生太難測。余倩的這一段海外求學經歷,和任何人一樣,當然也有偶然的因素,寫成書,多少也有些雞湯的味道。但我感到這本書并非簡單地在告訴你“有志者,事竟成”,或是“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長”。余倩不僅說,也在做,然后她的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調整之中展開,在不確定中尋找著確定,這樣的經歷其實最鮮活,也具有真正的價值。這本書里,我覺得最有營養的,是她從自己的經歷中帶出了許許多多海外學習生活的見識……比如:西方學生與中國學生在學習狀態上的差異;美國工會制度的無所不在;還比如:人文學科留美就業的門檻;以及在美國藝術類大機構中工作的優勢和弊端……這些見識,如果照本宣科地講給你聽,可能會了無趣味,無法感同身受。但當這些見識是由作者本人所經歷,現身說法,就會很有說服力,明白這些遭遇并非只屬于作者個人,也屬于每一位出國求學的你、我、他。
雖然我的工作與海外交往密切,但我此生恐怕與留學無緣了。余倩邀我作序,是我的榮幸,或許是她需要我這樣一個習慣于從此岸看彼岸的“土鱉”,來見證她從此岸到彼岸的成長吧。老實說,看完她的書稿,我又開始后悔當年沒有下定決心出國留學了,要是早些年看到這書,也許,我的人生也會不同。
費元洪,上海文化廣場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