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北京里的小百姓
- 梧桐樹
- 2822字
- 2021-05-21 17:08:57
第十八章 逛北京城(二)

第三天到了北京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四合院看看。四合院是最能代表北京地域文化的城市建筑。現在還留存著很多完好的四合院。姚強帶領郭華邊游覽邊介紹:“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規模、樣式、布局都是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建筑的,等級差別十分明顯。大體上可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侯、品官、百姓等級別,如果逾制建宅要論罪,直至處以死刑。這座應該是清末的恭王府,是目前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王府。乾隆十五年,皇帝把這座宅邸賜給了大貪官和珅,和珅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珅被抄斬后,就變成了恭親王府了。整個院落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府邸分為三路,中路大門為五開間,門前有石獅一對兒,大門外有兩排倒座房,是王府中各辦事機構的房屋。東西兩路各有三進房屋。在三路建筑的北邊,有一棟兩層的后罩樓,長達160多米,貫聯50間,東邊懸掛“霽月樓”匾,西邊懸掛“寶約樓”匾,樓下中間有一個過堂門,通向府后的花園。花園名叫萃錦園,參照《紅樓夢》中對大觀園描寫的情景,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建設。精巧雅致、宛若天國。”在后花園游覽時,兩人慢慢地散步,享受這休閑的愜意。姚強進一步介紹四合院的文化:“四合院的文化內涵是十分豐富的,簡單概括為以下四條:
1.封閉意識。一座四合院四面都是屋墻和院墻,只有東南角上有一座門與外界相通,平時大門也是緊閉著的。這種封閉性源于很強大的防范心理。中國各地的房屋雖然造型布局各有不同,但是在封閉性上倒是十分一致的。像山西祁縣的喬家大院與北京的四合院有異曲同工之處。北京城內的居民顯然具有很強的封閉意識和防范心理。北京歷史上戰火不斷,金朝末年金中都在蒙古鐵騎的攻擊下,化為一片廢墟,明清及近代也是屢遭破壞和外敵入侵。四合院正是適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要和安全防護的實際需要,體現了北京人的生存智慧和策略。對于維持社會穩定、改善社會治安起到了一定作用。四合院的封閉性造成的負面效應也是十分明顯的。它造成人們只愿消極自守、不愿積極進取的心理。終日沉溺在平靜、安穩的家庭小環境中,淺吟低唱,自得其樂,不知道也不關心外面的世界,不敢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就是一位四合院中老北京人。當他聽到日本人打進北京的消息后首先想到的是存上三四個月的糧食、咸菜,并用一個裝滿了石頭的大咸菜缸頂住院門,他以為這樣就是已渡過難關了。這種“躲進小院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策略雖然顯得有些幼稚可笑,在當年的老北京人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這就更加深了四合院文化的喜劇色彩和悲劇意義。
2.等級觀念。四合院中,內外有別,尊卑有序。什么樣的人居住什么樣的房子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改變。院門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是院主人身份的象征。封建社會所謂的門第觀念、門當戶對就要具體落實在院門上面。所以各種院門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許逾制。房屋的高度、開間的多少、面積的大小、建筑的樣式、建筑材料的使用等無不體現著等級制度。
3.同構同形。有人說老北京城是個墻文化的博物館,此話不假。四合院與北京城、紫禁城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外部形態上三者十分相似,在內涵意義上,三者十分相同。
4.四世同堂。四世同堂的生活自有其溫情脈脈、其樂融融的一面。逢年過節全家人歡聚一堂,熱鬧非凡,日常起居中兒女便于照顧老人,爺爺奶奶也能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但是當一個家庭走下坡路的時候,四合院的各種矛盾就會趨于激化,變得更加復雜。曹禺的話劇《北京人》就是一個例證。
對于中國人來說,家庭是培養后代成為社會一員的學校,一個人首先要在家庭中學會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然后才能走向社會。但在實際上,四合院對外的封閉性,院內家長嚴厲的管教和恬靜安逸的生活容易培養出孱弱的后代,他們如井底之蛙,不知外邊的世界。他們只聽從長輩的安排,而不敢走向社會。他們在四合院內賦詩、作畫、下棋、賞花,過著散淡、悠閑的生活,缺乏生活的目標和生命的激情。清朝和民國時期大概有不少北京居民就是這樣在四合院中消磨掉了他們的一生。”
他們出了恭親王府,已近中午。兩人隨意在附近的小胡同轉轉,看看普通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普通的北京老百姓原來居住在胡同兩側的大雜院中。一個院子住十幾戶人家,東西堆放得亂七八糟,顯得擁擠不堪。遠遜于老家農村的院子。老北京人的穿著也很樸素,大多穿的是很便宜的休閑服裝,腳上也是普通的布鞋。吃飯也是簡單地炒兩菜,一小盆米飯。有喝酒的也是一瓶十幾塊錢的牛欄山二鍋頭,小酌幾杯。說一口京味兒的普通話。如果幾個老北京聚在一起,難免會侃上一通大山。國際國內、時政小民,什么都侃。北京話幽默風趣,耐人尋味兒,很有意思。所以人們叫老北京人為“京油子”。有的人家門口掛幾個鳥籠子,鳥籠子別致獨特,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郭華看了以后說:“總體感覺老北京人就是‘普通’。活得自在、灑脫,骨子里覺得高人一等。”“是,你觀察、把握得很準確。老北京人長期生活在皇城根兒下,見多識廣,天生就有一種優越感和王者霸氣。他們始終認為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城里人。”姚強接著說。不知不覺,他們走出了很遠,抬頭看見不遠處有一家“譚家菜”館。黑底紅字的招牌顯得古色古香,很有厚重感。姚強提議進去品嘗一下,郭華也同意,就先后走了進去。飯店裝修得古樸典雅,紫檀木桌子和椅子,不落俗套。兩人在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服務員笑盈盈過來點菜。“把菜單先放這兒,我們看看,看好了再招呼你點菜,好吧。”姚強對服務員說。“好,您先看著,看好了叫我”服務員說完忙別的去了。
郭華仔細地看菜單,姚強給郭華介紹譚家菜的來歷。譚家菜屬于粵菜,每道菜制作得都非常精美。郭華點了幾樣菜,把菜單遞給了服務員。姚強繼續說:“譚家菜的創辦人是譚家俊,他是清末的翰林,一生酷嗜珍饈美味,在翰林院時幾乎每天都要與友人相互宴請。他有了錢也不置田地房產,而是花費重金聘請名廚,購買上等魚翅、燕窩、鮑魚、海參,并且讓家里的女眷也下廚學藝。譚家的菜肴以精美著稱,漸漸地在北京城里的名氣越來越大。譚家俊是個真正的美食家,然而官運卻不佳。由于不善于逢迎,很不得上司賞識,于是他干脆告病辭官,后來死在回廣東老家的路上。他的兒子譚瑑青比父親還嗜好美食,為了設家宴招待賓客,甚至不惜變賣家產。但是老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在家道中落難以為繼的時候,譚瑑青只得打出譚家菜的招牌,半公開地對外承接家宴,想吃譚家菜的顧客必須在數日前向譚家的一位舊友預約,并且交付100銀元定金。由于每天只能安排很少幾桌宴席,往往需要提前一個多月預訂。譚家還定了兩條規矩,一是無論何人擺宴席,必須來譚家赴宴,譚家一概不外出設宴;二是不論是否與譚家相識,都要在宴席上給譚瑑青留一個座位,表示譚家并不是以開飯莊為職業,而是以主人的身份宴請客人。即使吃譚家菜有諸多不便,各級社會名流仍然十分踴躍。”姚強侃侃而談,郭華聽得津津有味。郭華笑著說:“這不是品嘗菜肴,而是在品嘗文化,是一道文化大餐。”“郭秘書長見笑,我是胡侃瞎吹,班門弄斧了。”姚強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