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自學
- 紀坪
- 1483字
- 2021-04-15 12:12:12
7.上色:隨大流,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和別人一樣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平常相當重視自己的外形,會定期做醫(yī)美保養(yǎng),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可是她也曾經(jīng)因此鬧過一些笑話。
有一天她在客廳看電視時,她老公忽然冷不丁地看著她的臉問了句話:“你做了什么?為什么你臉上的表情,看起來跟電視上的某些女明星一模一樣?”讓她尷尬得不知如何回答。
原來,她去醫(yī)美機構打肉毒桿菌,臉上的某些肌肉線條會顯得比較緊繃,而大部分診所采取的技術和注射的位置大同小異,顧客臉部肌肉線條緊繃的方式自然有些相似。她老公并不懂這些,只覺得老婆的臉變得說不上來的不自然,卻又有種熟悉感,有點類似他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某些女明星。
雖然整個故事聽起來像個笑話,卻也說明了一個有趣的道理:如果你做的事情跟其他人差不多,或者總在模仿其他人做的事情,你最終所能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其實也就跟你模仿的人差不多,不太容易玩出新意,也很難走出自己的路線。
涂上自己的色彩
“神偷力”中所謂的“上色”,就是在“拷貝”完他人的范本后,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嘗試著跳脫他人的范本,涂上一些自己的色彩。蘋果公司的CEO庫克曾說:“你應該去書寫自己的規(guī)則。如果你照著別人的公式走,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和別人一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涂鴉”往往被視為相當重要的一個技能。涂鴉不但能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腦袋中的創(chuàng)意得以呈現(xiàn),情緒得以抒發(fā),更能提高認知,建立美學概念。
孩子很小時,我們拿一張白紙讓他們隨意上色,他們可能會隨意涂鴉,畫不出什么像樣的東西,最多畫幾個不規(guī)則的圈圈。但即使是這樣,孩子一樣可以畫得不亦樂乎,在其中沉浸好長一段時間。
然而大人為了讓孩子的“作品”更完整,給孩子們提供畫有黑白線條的卡通圖案,讓孩子只要照著那些格子,把顏色涂上去即可。
有趣的是,孩子們第一次看見這些著色本時,可能會有一些新鮮感,但很快就嫌無聊,也很少有拿這些著色本畫畫的動力了。
我們明明提供了一個更接近完成品的范本給孩子,為什么他們畫畫的意愿和投入時間反而下降了?
很簡單,對于擁有無限想象力的孩子而言,比起有所“限制”地照別人的范本涂鴉,還不如從無到有,隨意涂鴉出自己的作品。因為當有了范本后,孩子唯一的任務,就只剩下將框框中的顏色補滿,而且最好還不要畫過線,這樣就限制了更多的可能。
作家亨利·詹姆斯說:“藝術家會出現(xiàn)在他創(chuàng)作的每一本書的每一頁中,盡管他極力想從書中消除自己的影子。”
孩子被認為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群,正是因為他們了解和接受的規(guī)矩最少,一個好的“上色”過程,其實就是能夠將腦海中的想象世界,想辦法表現(xiàn)出來。
追求流行,還是定義流行?
我們把他人的東西“偷”過來后,要想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那就是加上自己的顏色。法國導演尚盧·高達曾說過:“重點不是你從哪里取得點子,重點是要把它用在什么地方。”把自己過往的經(jīng)驗、故事、技術加到原有的素材中,就能成就擁有個人色彩的新作品。“上色”就是不要完全依循前人的做法,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
類似于乘法的概念,將他人的構想與自己的構想相乘后,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然不同的東西。《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曾說:“我們想讓你來偷學。希望你一開始先來‘偷’,因為你還‘偷’不走精髓,你只能拿走我們給你的,用你自己的方式呈現(xiàn),那也就是你找到自己聲音的方法,然后才能慢慢成為藝術家。然后有一天,別人就會來偷學你的東西。”
與其追求別人定義的流行,不如打造自己定義的流行。所謂“定義流行”,絕對不是亂搞一通特立獨行,而是了解現(xiàn)有的范本之后,再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線,將現(xiàn)有的范本,加上自己的色彩,創(chuàng)造自己獨樹一幟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