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風力發電場勘測標準
-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 3259字
- 2021-04-25 18:24:32
6.3 預可行性研究階段
6.3.1 預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應在規劃階段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查明場區工程地質條件及重大工程地質問題,對風電場區總體布置及初選基礎方案提出地質建議。
6.3.2 預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
1 分析研究區域地質構造及地震資料,評價區域構造穩定性,確定場區的地震動參數;
2 初步查明對場區和方案成立有影響的海底滑坡、活動沙丘沙波、淺層氣、海底障礙物等重大工程地質問題,并做出初步評價,提出風電場區總體布置的地質建議;
3 初步查明場區各巖土層結構及工程地質特性和水文地質條件,初步提出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初步評價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提出基礎類型初步選擇的建議。
6.3.3 區域構造穩定性及地震的研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收集分析工程場區周圍不小于150km范圍內區域地形地貌形態、類型及地層分布特征,區域內斷裂的類型、產狀、規模和構造活動史,歷史地震情況等。進行Ⅱ、Ⅲ級大地構造單元和地震區劃分,并分析其穩定性。區域構造穩定分級應符合本標準附錄F的規定。
2 工程場區臨近區域性活動斷裂時,應研究其對工程的影響;活動性斷層的鑒定可按現行國家標準《水力發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 50287的有關規定執行。
3 在區域構造背景研究和近場區構造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區域構造地質和震中分布圖;區域構造地質圖比例尺宜選用1∶1000000~1∶500000,近場區比例尺宜選用1∶250000~1∶100000。
6.3.4 新建工程的場區宜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6.3.5 活動斷裂對工程的影響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當抗震設防烈度小于8度時,或非全新世活動斷裂,或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和9度但隱伏活動斷裂的上覆土層距基礎底部厚度分別大于60m和90m時,可不考慮發震斷裂錯動對建筑物的影響;
2 除本條1款規定的情況外,應避開主斷裂帶,其避讓距離不宜小于表6.3.5發震斷裂最小避讓距離的規定。
表6.3.5 發震斷裂最小避讓距離(m)

6.3.6 海域不良地質作用及障礙物的勘察內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海底滑坡應初步查明其分布、邊界條件、規模及性質,初步評價其穩定性及可能對工程的影響程度;
2 海底淺層氣應初步查明其類型、氣壓、含氣層分布范圍,初步評價其噴逸可能性、對土體性狀及工程施工安全的影響;
3 海床活動沙丘沙波應初步查明其形態、分布范圍、高度,初步判別其活動性及對工程影響;
4 應初步查明海底障礙物的分布位置、范圍、形狀及特性,初步評價對工程的影響。
6.3.7 海底滑坡勘察方法和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海底滑坡勘察應在綜合分析場地地形和地質資料的基礎上,按滑坡體組成物質選用適宜的勘探方法。海床土質滑坡應以物探和原位測試為主,鉆探和室內試驗為輔的方法;海床巖質滑坡應以鉆探、鉆孔全景數字成像和試驗為主,物探為輔的方法。
2 每個滑坡勘探線不宜少于兩條。土質滑坡主要勘探線不應少于3個勘探孔,物探剖面間距不宜大于50m;巖質滑坡的主要勘探線不應少于3個鉆孔。鉆孔深度應進入可能變形失穩界面以下10m~20m。在軟弱帶或可能失穩界面部位應取原狀樣進行室內試驗,滑體內的各主要巖土層的取樣組數不宜少于6組。
6.3.8 海底滑坡穩定性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滑坡穩定性評價應在綜合分析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相結合的方法;
2 穩定性計算所需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應根據測試成果、反演分析和當地經驗綜合確定;
3 滑坡的穩定性計算應選用有代表性分析斷面和合理的計算模型,計算時應考慮波浪、潮汐、地震等因素;
4 滑坡的穩定性及變形發展趨勢應根據滑坡區的地質條件,結合定量計算結果綜合分析,初步劃分滑坡穩定狀態,初步評價滑坡對工程影響。
6.3.9 海底淺層氣勘察方法和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海底淺層氣勘察應采用水域地層剖面法、水域多道地震勘探法、側掃聲納法等綜合物探和鉆探或靜力觸探等勘探方法。近海淺層氣分類應符合本標準附錄G的規定;
2 對可能存在大范圍淺層氣分布的區域應網格狀布置勘探孔,勘探孔間距宜為2000m~3000m,并滿足初步查明含氣層氣壓和分布范圍的要求;勘探孔深度應揭穿含氣層以下5m~10m;
3 應在勘探孔中測定氣壓,并采集氣樣,分析氣體類型;
4 根據含氣層的埋藏條件及建筑物的特性,分析淺層氣噴逸可能性,評價淺層氣對土體性狀及工程的影響。
6.3.10 海床活動沙丘沙波勘察方法和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海床活動沙丘沙波勘察可采用多波束測深、側掃聲納法、淺地層剖面法、海底攝像、鉆探和試驗等勘探方法,并可根據需要布置定位觀測。
2 物探工作宜結合風電場區的勘察進行,物探剖面布置可根據沙丘沙波的規模確定。同一單元的沙丘沙波布置鉆孔不宜少于3個,鉆孔深度應揭穿沙丘沙波以下5m~10m。鉆孔內應進行標準貫入試驗,并取砂樣進行容重和顆粒分析,取樣間距宜為0.5m。
3 應根據沙丘沙波表面蟲跡、有孔蟲殼的破碎和銹染程度,沙波的波長、波高,黏土礦物含量的垂向變化特征,判別沙丘沙波的活動性,評價其對工程的影響。沙丘沙波的活動性判別應符合本標準附錄H的規定。
6.3.11 海底障礙物的勘察應采用側掃聲納法、淺地層剖面法、海洋磁法、電磁感應法、海底攝像等方法進行識別,探測范圍應覆蓋障礙物可能分布的區域,初步查明海底障礙物分布位置、形狀、類型、范圍,初步評價對工程的影響。
6.3.12 海上風力發電場區工程地質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
1 初步查明場區海床地形地貌、古海溝的分布、巖土層結構、巖體風化、地質構造等地質條件;
2 初步查明各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
3 初步查明地下含水層類型及特性;
4 初步查明環境水、土的化學特征,初步評價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水和土的腐蝕性評價應符合本標準附錄J的規定;
5 初步評價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
6 提出基礎設計地質參數和基礎類型初步選擇的建議;
7 初步分析升壓站的工程地質條件。
6.3.13 海上風力發電場區工程地質勘察應采用資料收集、工程地質測繪、物探、鉆探、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等方法。
1 工程地質測繪比例尺可選用1∶5000~1∶10000。工程地質測繪應結合地形測量、物探進行,范圍應包括有影響工程布置的不良地質作用發育地段。
2 物探剖面應根據場區范圍、海底地形、地貌單元按網格狀布置,間距沿風機主排列方向宜為2000m~3000m,垂直風機主排列方向宜為4000m~6000m。海床地質條件復雜地段應適當加密。
3 工程地質鉆探布置應根據場區邊界、地形地質條件綜合確定。鉆孔間距宜為5000m~8000m,且沿場區周邊不應少于4個鉆孔,場區中間部位不宜少于1個鉆孔。
4 鉆孔深度應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確定,基巖裸露與淺埋區鉆孔深度進入弱風化基巖不應少于10m,遇斷層破碎帶、軟弱夾層應揭穿。當海床面為斜坡時,鉆孔深度應滿足邊坡穩定評價要求。深厚覆蓋層地基鉆孔深度應進入穩定持力層10m~20m,并滿足承載力和變形驗算要求。
5 主要巖土層應進行取樣試驗或原位測試,每一工程地質單元主要巖土層取樣試驗或原位測試不宜少于6組。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參數可根據試驗成果結合工程地質類比法取值。
6 鉆孔施工期間應量測潮水位變化,遇承壓水高于海平面時應量測承壓水水頭。
7 海水水質簡分析試驗水樣不宜少于2組;遇承壓水時,水質簡分析試驗水樣不宜少于2組。各主要土層宜取1組試樣進行腐蝕性測試,有工程經驗地區可采用類比確定。
6.3.14 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勘察應包括建筑場地類別初步確定、建筑抗震地段初步劃分;初步評價砂土液化;分析地震作用下可能引發或加劇的滑坡、崩塌等地震地質災害。
6.3.15 地震效應及地震地質災害的勘察方法應在調查和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場區勘探進行標準貫入、動力觸探等原位測試,同一地質單元勘探孔數量不宜少于1個。建筑物抗震地段劃分應符合本標準附錄K的規定。場地土類型劃分和場地類別劃分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的有關規定。飽和砂土、粉土液化判別可執行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的有關規定。
6.3.16 本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應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 工程概況,勘察工作目的、依據和技術標準,勘察工作量布置;
2 自然地理與氣象水文概況;
3 區域構造穩定性;場區的地震動參數;
4 不良地質作用、海底障礙物等重大工程地質問題對工程的影響;
5 場區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
6 風電場區總體布置、風力發電機組及升壓站基礎類型初步選擇的地質建議;
7 結論和建議。
- 中文版Rhino 5.0完全自學教程(培訓教材版)
- YS/T 5225-2016土工試驗規程
- GB50713-2011板帶精整工藝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 51145-2015 煤礦電氣設備安裝工程施工與驗收規范
- 配用電通信技術及產業發展報告
- GB50169-200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T 50934-2013 石油化工工程防滲技術規范(英文版)
- GB 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輸電線路設計規范(英文版)
- DL/T5161.8-2002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8部分:盤、柜及二次回路接線施工質量檢驗(英文版)
- 電氣工程師手冊(第4版)
- DL 5068-2014 發電廠化學設計規范
- 中國綠色工業年鑒2020
- GB/T 50619-2010(英文版)火力發電廠海水淡化工程設計規范
- 建材工程術語標準
- Kubeflow學習指南:生產級機器學習系統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