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母喪丁憂
- 進退舍得:有一種境界叫蘇東坡(全集)
- 冷成金
- 9109字
- 2021-04-14 16:38:13
御史臺外,蘇轍、章惇、張璪、曾鞏、巢谷、陳鳳等人迎接蘇軾。看到蘇軾出來,眾人一擁而上,將蘇軾圍在中心,問這問那。蘇軾謙遜地說:“蘇某怎敢有勞諸位!”章惇說:“你禮部試自撰典故,殿試制策又專攻人主,兩次以身試法,兩次赦免死罪!乃是我大宋奇人!我們來迎接你,還不應該啊!”眾人齊聲迎合道:“是啊,是啊!你乃是我大宋奇人!”蘇軾詼諧地說:“事不過三,也許還有第三次,到時諸兄再來接我不遲!”章惇哈哈大笑,曾鞏搖搖頭苦笑,張璪則不屑地撇撇嘴。
巢谷帶著兩個轎夫走來:“蘇大人,快上轎吧!”轉頭對兩個轎夫說:“快叫蘇大人!”轎夫躬身施禮:“蘇大人!”蘇軾驚訝地笑道:“蘇大人?我什么時候成了大人?巢谷兄,為何要坐轎子?”巢谷故意拿腔拿調地說:“你還不知道吧,皇上已讓你當了翰林學士,你已是蘇大人了。蘇大人不能走路,蘇大人得坐轎子。”一邊還做著鬼臉,不由分說將蘇軾抱上轎子,眾人哄笑起來。轎夫們抬著轎子,一顛一顛地離開御史臺。
蘇軾與眾人回到寓所,看見吳復古正與蘇洵談話。蘇軾驚喜地說:“是吳仙長,你怎么來了?仙長好!”吳復古頑皮地答道:“我欲尋你無躲處,你覓我時無處尋。過去叫道長,現在怎么成了仙長?”蘇軾說:“聽說你已得道成仙,豈不應該稱仙長!”吳復古道:“聽誰說的?我去問問!”蘇軾說:“世人誰不知你是陳摶老祖轉世!”吳復古說:“呵呵,你這是咒我啊!那陳摶老祖是漢末人,見天下即將大亂,不忍親眼目睹,就到華山上睡覺。沒想到一睡就是八百年,醒來后騎驢在華山腳下游蕩,正遇到了我朝太祖,他端詳了一番,大笑道:‘天下太平就應在此人身上了,吾無憂矣!’說完從驢背上倒了下來,就沒有氣了。如今天下將亂,你不是要咒我死嗎?至少也是讓我睡覺吧!”蘇軾笑道:“我是要給仙長拍馬,怎敢咒你?無心之過,無心之過。”
蘇洵見他倆斗嘴,就打斷他們的話:“這一老一少,一見面就糾纏不清。快說正經的!”吳復古立即轉了話頭:“好,說正經的。我問你倆,我那徒兒巢谷現在哪里?”蘇洵故作嚴肅地說:“巢谷不是一直跟著你嗎?怎么反問起我來了?沒有巢谷,你可要賠我的侄兒!”吳復古說:“我徒兒生性頑劣,不知是否又與人去比武。既然你們不知,怕是他的脖子已被人打斷了,我去替徒兒尋仇去!”起身要走。眾人看他滑稽天真的樣子,哈哈大笑。旁邊的陳鳳也粲然開顏。
這時,巢谷從外面跑進來,跪道:“弟子叩見師父。”吳復古異常驚喜,一把抓住巢谷說:“讓我先看看你的脖子是否被人給打斷。你怎知我來了?”巢谷頑皮地伸長脖子,親熱地說:“師父已來了汴京好幾日了,讓徒兒好找,今日終于在此等到師父。”吳復古點頭說:“嗯,還沒忘了師父。”蘇洵招呼吳復古和眾人:“道長屋里請,大家屋里請。”
這時,門外忽然傳來宣旨聲:“懿旨到——蘇軾接旨。”大家一驚,吳復古卻呵呵而笑:“招女婿的來了!”
原來,仁宗在朝堂上一吐胸中郁悶,退朝后興致不減,興沖沖地走進后宮來。曹皇后急忙迎上來,問道:“官家今天怎么這么高興?”仁宗滿臉是笑:“能不高興嗎?朕一日之間就為子孫選了兩個太平宰相!”曹皇后也笑著說:“官家,是哪兩個呀?”仁宗說:“是新科進士蘇軾、蘇轍兄弟,文采道德,都是近年少見,經一番歷練之后,定是國家的柱石。”曹皇后喜道:“大比之年能選到治世良才,可喜可賀呀!”仁宗說:“是啊是啊,千里馬常有,但伯樂不常有。選人才乃天下最難之事。”曹皇后感佩仁宗知人善任,說話間忽然想到了什么,略一沉吟,問道:“臣妾想問官家,蘇軾今年青春幾何?不知是否成婚?”仁宗略一沉吟,說:“蘇軾年歲約在二十多歲,至于是否成婚,卻是不知。”曹皇后思忖了片刻,決定叫蘇軾來一問。
皇宮內宮,曹皇后端坐簾內,身后站著一位公主,嬌羞地看著簾外的蘇軾。蘇軾跪拜道:“參見圣人娘娘。”曹皇后緩緩地說:“外邊可是新科進士蘇軾?”蘇軾說:“啟稟圣人娘娘,正是小民。”曹皇后說:“你已是進士了,不要這樣謙卑了。這里不是朝堂,隨意一些。賜坐。”蘇軾拜謝后坐下。
曹皇后仿佛遲疑了一下,問道:“聽說你本該取為榜首,因避嫌將你取為第二,你受委屈了。”蘇軾朗聲說:“啟稟圣人娘娘,朝廷一片至公,在下并無委屈。”
曹皇后聽了,語氣很是舒緩地說:“人生哪能無委屈。你能這樣想很好。”蘇軾說:“謝圣人娘娘教誨。”里面的公主有些不耐煩了,輕輕推拉母后的胳膊,小聲地催道:“快問,快問啊!”曹皇后對公主笑了笑,說:“不知新科進士今年多大歲數?”蘇軾答道:“二十二歲。”曹皇后又問道:“父母可安康?”蘇軾說:“托圣上、圣人娘娘洪福,父母均安康。”
曹皇后稍作沉吟后問道:“不知婚配否?”蘇軾對此問早有準備,不假思索地答道:“微臣兄弟二人均已婚配。父母之命,不得不爾。”公主有些吃驚,她大概沒有想到蘇軾回答得這樣利索,頗感失落。曹皇后沉吟道:“哦……聽說蜀地女子貌美多才,以你兄弟大才,夫人也必不同尋常。”蘇軾說:“圣人娘娘抬愛微臣了。微臣幼有報國之志,聘妻不敢求貌美多才,只求夫妻如梁鴻、孟光,可使微臣無后顧之憂,方不辜負了君父的教誨。”
直到此時,曹皇后才明白皇上說的“為子孫選了兩個宰相”是什么意思。她不僅沒有為招婿不成氣惱,反而高興地說:“明白了。嗯,好一個新科進士,好一個‘無后顧之憂’。愿你不要忘了君父的教誨,將來好好為國出力,為君分憂!”蘇軾叩首道:“謝圣人娘娘教誨。微臣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公主畢竟年輕,不懂母后為什么還這么稱贊蘇軾,不滿地帶著侍女從簾后走了。
翰林院中,王珪坐在椅子上,眼睛盯著桌上的詔書,遲遲不動筆。張茂則走近王珪身邊,宣旨道:“參知政事翰林院學士王珪接旨。皇上口諭,蘇軾是皇上欽定的翰林院學士官居三品,為何翰林院遲遲未下詔書?難道想抗旨嗎?欽此。”
王珪說:“臣,遵旨。”張茂則輕聲對王珪說:“王大人,依在下看,還是趕快遵命吧。皇上愛才如渴,蘇軾如今已被皇上視作未來宰相。王大人,你是這次大比的主考官之一,也是蘇學士的恩師,可謂功不可沒,得到皇上的恩賜指日可待。王大人還是趕快擬詔吧。”王珪說:“是!多謝公公提醒,這就擬詔!”張茂則走了以后,王珪走到桌前,鋪開詔書,提起筆架上的毛筆,無奈地搖搖頭,深吸一口氣,不情愿地擬寫詔書。
興國寺內,“三蘇”、巢谷、陳鳳、吳復古等人在屋內閑談,吳復古對蘇洵說:“明允兄,你知道,我是不能在一個地方待上數十日的,這次到汴京,都是劣徒巢谷所累。”大家聽了,看看巢谷,笑了起來。蘇洵說:“哎,要不是巢谷,我們如何能夠相聚。”吳復古點頭道:“是啊是啊,十年未到汴京,也該來看看了。”說著,忽然轉向蘇軾說,“但這次貧道在汴京看的最多的卻是子瞻賢侄的文章,依貧道看來,我大宋開國以來的舉子只怕無人能比,就是他歐陽老家伙,將來也要服我賢侄。我聽說,歐陽老家伙也說三十年后,讀書人只知道我這賢侄,而不知道他歐陽老家伙了。”蘇軾說:“道長千萬不要謬獎。”吳復古正色道:“貧道幾時獎過人,更不要說謬獎了。”眾人一怔,哈哈大笑。
吳復古向蘇轍端詳了一會兒:“子由雖文才不及哥哥,但為人謹厚,將來的磨難會少一些。”又轉向蘇軾審視一番,“子瞻文才蓋世,治才蓋世,但心地純白,生性至善,怕是少不了牢獄之災。”蘇洵一驚,忙問道:“道長有無破解之法?”蘇軾卻打斷了父親的話:“若能為國為民盡綿薄之力,死尚不懼,牢獄之災算得了什么!”眾人一時不知說什么好,吳復古卻敬佩地說:“嗯,好,這就是最好的破解之法!”說完,他轉向巢谷:“徒兒,看來你一時還難消盡俗緣,以后還要多助蘇氏兄弟,也算你替師父出力。”巢谷說:“是,師父。蘇伯父對我家恩德深重,我已孤身一人,蘇家就是我家,子瞻、子由便是我的親兄弟。”
站在一邊的陳鳳施禮說:“道長學究天人,難得遇上道長預言休咎的機緣,請道長為晚輩指點迷津。”吳復古審視了一會兒陳鳳,轉過身去,嘆了一口氣,說:“寂寥不參哪得破,科舉終是鏡中花。”蘇軾一驚:“啊……可是道長,陳兄已中進士了啊?”吳復古笑道:“我自說我的話,關人甚事!”
吳復古突然向眾人一揖,說:“就此別過。”蘇洵心知留他不住,答禮問道:“將來到何處找你?”吳復古爽然笑道:“我想來時何須請,你想找時無處尋。”說罷,飄然而去。“三蘇”、巢谷望著吳復古的背影,眼睛漸漸濕潤了。
禮部大門邊外,清晨,放榜日。前來看榜的舉子和圍觀者人山人海,守榜的士兵也在門前排成了兩行。榜終于張出來了,榜上的名字逐次映入人們眼簾。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殿試榜
第一名 曾鞏
第二名 蘇軾
第三名 章惇
第四名 程頤
第五名 蘇轍
第六名 程顥
第七名 曾布
第八名 蔡確
第九名 張璪
第十名
…………
蘇軾、章惇、蔡確、曾布、張璪、巢谷、陳鳳等人都在看榜。蘇軾吃驚地問:“怎么第十名上的陳鳳兄沒有了?!”陳鳳的臉色“唰”地變白了。蘇軾問:“掌榜官,第十名怎么是空的?”掌榜官翻看了記錄后,說:“陳鳳家拖欠官稅今已查出,依律黜落。”章惇問:“陳鳳兄,是這樣嗎?”陳鳳說:“聽老人說,我父母病死時是拖欠了官家的稅收。父母死后,田產歸了伯父,我靠伯父養大,如今過去了十幾年,官家也沒有追繳,我哪里知道?”曾鞏說:“原來這樣。我們大伙再想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挽回。”張璪說:“怎么能這樣?一生的功名就這樣完了?”曾布也憤憤不平地說:“豈有此理。”巢谷倒是爽快,說:“陳鳳兄,這鳥官不做也罷,子瞻兄還沒做官就被抓兩次,若真做了官非把命都搭進去。”陳鳳淡淡一笑,說道:“巢谷兄說得是。”眾人從人群中離去。
陳鳳走在路上,望著高遠的天空,眼神茫然,淡然地喃喃自語:“寂寥不參哪得破,科舉終是鏡中花。”
興國寺大雄寶殿內,經聲佛號。莊嚴的剃度儀式正在進行,形貌古異的覺新手持雪亮的剃刀,正欲為披頭散發的陳鳳剃發,蘇軾與蘇轍闖了進來:“慢!大師,請讓我等與陳鳳說一句話。”覺新默然點頭。
蘇軾緊抓著陳鳳的雙臂,焦急地說:“陳鳳,能不能聽我說最后一句話?”陳鳳雙手合十,閉目昂頭,無動于衷:“子瞻兄,這里只有參寥,沒有陳鳳。”蘇軾說:“參寥?”陳鳳說:“寂寥不參哪得破,科舉終是鏡中花。”蘇軾急了:“吳道長瘋瘋癲癲,隨口一說,哪能當真?”覺新大師應道:“瘋瘋癲癲?當世第一才子,竟不識當世第一真人!”聲調沉郁而威嚴。
蘇軾微驚,稍一定神,說:“覺新大師,不要把陳鳳兄拉入空門!”覺新的剃刀懸在陳鳳頭上。覺新眼望蘇軾,目光呆滯而深情,慢慢地占出一偈來:“頑鐵鑄成身外累,晨鐘敲醒夢中官。煙波畢竟抽帆易,春水桃花一釣竿。”說畢,面無表情地望著蘇軾。
蘇軾失望無助地看了子由一眼,蘇轍無奈搖頭。蘇軾只好慢慢地松開了手。
經聲佛號再度響起,覺新的剃刀落下。一縷縷青發飄然落地……
蘇氏兄弟眼含淚水,沮喪地走出大殿,正遇在松蔭下徘徊的蘇洵。蘇洵駐足抬頭,打量著兩個愛子,明白了一切,嘆道:“可惜,可惜,一個可造之才皈依佛門了。”蘇軾說:“父親,孩兒有一事不明。人入佛門,能解脫自己的煩惱嗎?”蘇洵說:“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為什么把隱于朝和隱于市擺在前面呢?出污泥而不染,才有荷花的圣潔;盡人子之道,救天下之蒼生,那才是真正的佛。”蘇軾似乎明白了。蘇轍有話要說,但到嘴邊又咽了回去。蘇洵問:“轍兒有話要問嗎?”
蘇轍拱手施禮說:“父親,照此說來,那佛門道觀不就毫無意義了嗎?”蘇洵說:“不能這么說。佛是一門學問,佛是一方凈土,無奈無助厭世者,不歸佛門,又歸哪里?”蘇轍說:“孩兒明白了。那儒、釋、道之性又有什么不同呢?”蘇洵解釋說:“儒性在圣,佛性在心,道性在自然。佛家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讀書之人,若為官能救一方百姓,若在朝能致君堯舜,使天下承平,生齒富足,無饑餓,無戰亂,無災疫,其德其量又如何計算呢?那就是儒,是佛,也是道。”蘇氏兄弟拱手齊道:“孩兒明白了。”蘇洵贊許地點點頭。
就在此時,御街上,一身孝服的仆人快馬加鞭,直奔興國寺而來。
興國寺內,蘇洵父子三人向寓所走去,蘇軾兄弟二人畢竟心中不豫,表情有些黯然。他們忽然看見院內站立著內宮的兩位近侍,不由地一驚。一位近侍問道:“前面的可是蘇軾?”蘇軾急忙回答:“正是在下。”內侍說:“蘇軾接旨。”蘇軾急忙跪下,只聽內侍宣旨道:“敕。新科進士蘇軾,朕甚愛汝材,今特授汝翰林院學士之職,欽此。”蘇軾謝恩后,站起身來,從近侍手中接過圣旨。蘇洵欣慰地笑了笑。
突然,外面傳來一凄慘的叫聲:“老爺!”“三蘇”向外望去。仆人福安由覺新領了進來,見到蘇洵,撲通跪倒,大哭:“老爺——”蘇洵驚慌問:“福安,你怎么來了,何事啊?”蘇軾、蘇轍兄弟也緊張不安地望著福安。福安哽咽著說:“老爺,夫人……夫人她已于二十日前去世了。”蘇洵怔了片刻,慢慢地軟倒。蘇軾、蘇轍急忙扶住,連喊:“父親!父親!”
王珪府上,王珪躺在椅子上,搖晃著腿,品著茶。王府管家進來,對王珪輕聲說:“老爺!老爺!聽說蘇軾的母親病逝了!”王珪一怔,問道:“當真?”管家討好地說:“這哪能有假,都準備啟程回蜀了。”王珪悠悠地說:“嗯,按大宋禮制,蘇軾要回西蜀守制二十七個月,來回要三年。嘿嘿!”王珪疑思的臉上露出了微妙的笑容。管家湊上去說:“老爺,三年以后,皇上怕連蘇軾是誰都已忘了。”王珪看了管家一眼,站起身,悠閑地吟道:“自古才命不相當啊,不相當啊……”
汴河碼頭上,章惇、張璪等人相伴前來送行,不一會兒,歐陽修、范鎮也到了。蘇洵說:“多勞諸位相送!”蘇軾、蘇轍一身孝服,跪地向諸位致謝:“不敢有勞恩師及諸位相送。”范鎮安慰蘇洵說:“蘇老先生,夫人遽然仙逝,令人悲痛。然先生還需善自珍重,教導孩兒,將來為國出力。”蘇洵說:“謝范公了。”
歐陽修則是一臉憂慮,“三年之中,朝局難測,只怕子瞻、子由的授職又有變化。”蘇洵說:“但盡人事,莫問天意。”歐陽修說:“也是。明允公能這樣想就好了。”范鎮對蘇軾、蘇轍囑咐說:“丁憂守制,乃人子之禮,期間要多讀《孝經》《禮記》,多受圣賢教誨,也是孝中的應有之義。”蘇軾、蘇轍連忙說:“謹受教。”歐陽修也對蘇軾叮囑:“丁憂期間,也可留意民情吏治。”蘇軾點頭領教。
蘇軾轉身對章惇等人說:“一場大比,與諸位仿佛結成了生死兄弟,祝各位前程遠大!”章惇對蘇軾說:“我們的任職尚未下來,一旦得知,我們會報知于你。”
正在說著,皇宮內侍來到:“圣旨到——蘇軾、蘇轍接旨。”蘇氏兄弟急忙跪下說:“臣,蘇軾、蘇轍接旨。”內侍宣旨道:“敕。朕悉汝母病逝,準回西蜀故里丁憂守制。汝母有孟母之德,育才有功,追贈汝母成國太夫人。可。”蘇氏兄弟齊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蘇”、巢谷等拜別眾人上路。參寥身著佛衣,站在遠處,望著蘇軾等人遠去的帆船,雙手合十。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四月初八,蘇軾母親病逝,蘇軾、蘇轍回鄉丁憂二十七個月。
眉州城內紗縠行街上擠滿了人,其中不乏穿孝服者。眾人指點、羨慕、嘆息。蘇洵騎馬,蘇軾、蘇轍、巢谷皆牽馬而行。將進家門,蘇軾兄弟撲向母親的靈堂,伏地號啕大哭起來。
少頃,蘇洵從后面急步進來,眾人見他搖搖晃晃,急忙架住他。誰知蘇洵甩開眾人,在妻子的靈堂前“撲通”跪倒,大哭起來,眾人大驚。司禮手拿簿本,命人攙起蘇洵,蘇洵哭著推開。司禮著急地說:“蘇老先生,按禮夫不跪妻!”蘇洵大哭說:“古禮夫不跪妻,但夫人于我有大恩,我跪的是恩人!古禮豈能制我!”眾人聽了,無不哽咽。
蘇洵跪著哭訴道:“夫人啊,進我蘇家,夙興夜寐,相夫教子,一日不閑。無夫人,便無蘇洵的今日,無夫人,軾兒、轍兒也不能中舉。為夫曾與你相約,要白頭到老,為何要中道相棄啊!即便不憐為夫,難道兒子也忍棄置不顧?今后遇事,讓我向誰求正?我的好夫人,我的大恩人啊!”這時,蘇軾的姐姐蘇八娘哭昏過去,采蓮、王弗和史云等人急忙將她救醒。
司禮領蘇軾、蘇轍看過母親遺體,高喊:“合棺——”眾人哭聲大作,蘇軾、蘇轍和蘇八娘痛苦地拍打著母親的棺木。
送葬隊伍緩緩穿過街道、小橋、田野。隨著棺材抬過,眾人跪拜。送葬的人漸漸散去了,蘇洵、蘇軾、蘇轍、王弗、史云、采蓮、蘇八娘、巢谷等人仍不愿離去,他們或坐或站地圍在程氏墓碑之前。蘇軾淚流滿面,想起小時候母親教導自己和弟弟讀書的情景……
九歲的蘇軾與六歲的蘇轍正在聽母親授課:“范滂是誰呢?據說是當今推行慶歷新政的范仲淹大人的祖先。在東漢末年,閹人亂政,大誅黨人。范滂當時任太尉,也在逮捕之列。在和母親訣別的時候,他說:‘娘啊,兒舍生取義,死得其所,只是不放心母親。兒死以后,娘千萬不要有更多的悲痛,倘若把身子哭壞了,兒在九泉之下也不會瞑目的。’他母親從容鎮定地說:‘兒啊,你現在就義,與黨人的領袖李膺、杜密齊名了。既得了美名,又要不死,哪有如此兩全其美的事情?放心地去吧。不悲傷是不可能的,你是娘身上掉下的肉。但是娘為你驕傲,身為大丈夫,還有比忠君愛民愛國更重要的事情嗎?’”蘇軾問:“范滂在獄中又如何呢?”程氏說:“桓帝派中常侍王甫去問他,范滂仰天長嘆:‘古人修善,自求多福;今日修善,反陷大戮;身死以后,愿將尸首埋葬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王甫聽了這話,也感慨動容,命人給他解去桎梏。”
蘇軾偎到母親的懷里,天真地說:“母親,我長大如果想做范滂,你愿不愿意?”程氏高興地說:“你有志能做范滂,娘為什么不能做范母呢?”蘇軾堅定地說:“母親,我會讓你心滿意足的,弟弟也會。”
程氏緊緊地擁抱著兩個兒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有子矣!”
蘇洵仍呆呆地凝望著程氏的墓碑,采蓮用衣襟擦去眼角的淚水,對他說:“老爺,不要過度悲傷。夫人臨終前有話,只要兩位公子金榜題名,她就可以含笑九泉了。”蘇洵悲傷地點點頭,站起身道:“話雖如此,夫人相夫教子,嘔心瀝血,積勞成疾,如今二子榮登皇榜可她卻……”群山靜默,有風輕輕拂過蘇洵斑白的鬢角,盤旋而過……
禮制規定,守制期間,夫妻不能同房,甚至共同相處的時間都很少。這時,蘇軾、蘇轍的姐姐蘇八娘就成了王弗、史云的好伙伴。她來到王弗、史云居住的房內,兩人正在燈下做針線活計。蘇八娘說:“這么晚了,妹妹還不休息啊。”王弗二人急忙起身讓座。蘇八娘拿起二人正在做的一件衣服,問道:“這是……”王弗說:“聽說公公不日就要遠行,我和史云妹妹正在商量著為公公趕制幾套夏衣。”蘇八娘點點頭:“難為你們了,其實爹爹的衣服本不少,倒是子瞻、子由兩個你們要多上點心。近日我發現他們兄弟二人的鞋面俱已破損,料想他們男人家在京里只顧讀書,穿戴是不講究的。”王弗聽后,羞紅了臉低頭不語。
史云年紀尚小,脫口而出:“姐姐說的何嘗不是。但我們婚后不久,他就上京趕考,哪里知道尺寸,眼下怕人說閑話,又不便多問。”說完后才發覺不妥,也羞得漲紅了臉,輕揉著衣服下襟。蘇八娘見狀,笑著點點頭:“這倒是了,明日我去給你們要個尺寸,你們照著做就是了。”王弗還未開口,史云搶著答道:“謝謝姐姐。”蘇八娘心疼兩個妹妹,硬是接過了未縫完的衣裳,讓王弗與史云早些休息。
夜深人靜,王弗、史云沉沉睡去,蘇八娘坐在燈下,用針撥了撥燈芯,對著手中的衣服細細端詳一番,開始縫補起來……
第二天中午,蘇軾、蘇轍正在房內靜心讀書,蘇八娘提一食盒走進來。蘇軾、蘇轍看姐姐來了,都高興地站起來。蘇八娘說:“歇息一下吧,該吃飯了。”打開食盒,端出兩碗面來。蘇轍驚喜地說:“熱湯面,姐姐親手做的?”蘇八娘說:“呵呵,還能有誰?”蘇軾笑道:“太好了,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姐姐做的熱湯面。哎,弟弟,說來奇怪,當初在汴梁,章惇兄帶著咱們吃了那么多南北美味,竟不及姐姐這碗面的半分香。”“哥哥說得對。”蘇轍說著,趁蘇軾沒留神,從蘇軾的碗中偷偷地夾了一筷子。蘇軾發現后,不依不饒。一個追,一個躲,兄弟倆圍著桌子和蘇八娘轉來轉去。
蘇八娘笑笑:“你看看你們倆,還像小孩子一樣頑皮,哪像是新科進士,若傳出去了,豈不讓人笑話?”蘇轍說:“怕什么,這是在姐姐面前,又不是在朝堂之上與那些士大夫們辯論國策。”蘇軾忽然有些傷感:“唉,自從母親過世之后,好久沒有這么開心過了。”三人一時沉默。
蘇轍說:“姐姐、哥哥,咱們不如到以前經常釣魚的那個小池塘看看吧。”蘇軾說:“好啊,記得那時候姐姐經常帶我們去玩,現在故地重游,尋找一下當年的感覺。姐姐,好嗎?”蘇八娘說:“要去你們便去是了,何苦讓我去呢。”蘇轍上前拽著蘇八娘的手說:“這有什么,好姐姐,去吧。”
“什么事這么開心啊?”蘇洵說著走進來。蘇轍說:“父親,我們正商量著去釣魚呢。”蘇洵一聽,也頗感興趣:“噢?好啊,為父也算一個。”蘇軾有些喜出望外:“父親也和我們一起去?”蘇洵笑道:“有何不可?難道還怕別人說我為老不尊不成?”蘇八娘說:“既然父親也有此意,我去叫上王弗、史云她們。”蘇洵說:“嗯,如此甚好。”
正在此時,巢谷進來說:“伯父,程家來人了,說……要接小姐回去。”大家一驚,剛才的高興勁一下子煙消云散。蘇八娘怔了片刻,略帶憂傷地向父親說:“父親,女兒要回夫家去了。母親不在了,您要好好照顧自己。女兒不孝,夫家催逼得緊,不能侍候您了。”轉向蘇軾、蘇轍說:“兩位弟弟也要多盡心。”說著,哭出聲來。
蘇軾說:“我去跟程家說,留姐姐多住幾日。”蘇轍說:“我也去。”蘇八娘急忙攔道:“二位弟弟不必。在家這幾日,難得跟父親、弟弟們團聚,我已經很知足了。”
蘇洵動情地說:“我的好女兒,委屈你了。當初你母親將你嫁給她的娘家侄子,原是想讓你管教于他。可是那程之才冥頑不化,仗著家里有權有勢,終日不務正業,反倒日日虐待于你。為父想起來就如萬箭穿心,可也幫不了你啊!唉,你母親啊,一生明白,一生剛強,就是心腸太好,這才——”蘇八娘跪下:“父親,女兒誰都不怨,只怨女兒命不好!”
蘇洵氣憤地扶起女兒:“哼,命!命!男人三妻四妾,女人就要從一而終,這是誰定的命!”采蓮進來,拉起蘇八娘的手:“可憐大小姐,一個如花似玉的人兒,自從嫁到那程家,就變成了這等模樣。那程家公子真是畜生不如,四鄰八鄉說起來,誰不嘆息!真不知老夫人當初怎么舍得女兒——”
蘇八娘默默地向外走,蘇軾、蘇轍說:“姐姐,我們送送你。”蘇八娘回過頭來,含著淚水搖了搖頭,轉身走出去。
蘇家大門外,有轎子在等候,蘇八娘滿面淚痕地走向轎子,蘇洵領著全家人來門外相送。蘇八娘一步一回頭,仿佛不愿離開蘇家,更不愿踏上轎子。蘇洵臉色凝重地說:“女兒,你既已嫁給程家,終歸是要回去的。”蘇軾不悅地說:“父親,姐姐就不能再住幾日嗎?”采蓮也說:“是啊,老爺,就讓小姐再住幾日吧。”蘇洵嘆了口氣,說:“唉,程家不對是他們的事,你身正心清便是,還是盡早回去吧。”
蘇八娘坐入轎中,掀開轎簾,探頭看了一眼父親與兄弟,悲從中來:“唉,不知能否再見到父親、弟弟們,還請多加珍重!我去了。”轎子遠去,眾人神色凝重,采蓮偷偷拭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