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零售供應鏈的基本模型

零售供應鏈是指零售企業通過與一批上游企業或組織進行合作,依靠為零售終端提供服務的分銷網絡或配送網絡,將一系列組合的商品銷售給消費者的全過程。這一全過程,只有通過不同領域內企業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首先,生產企業需要完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過程;其次,加工后的成品(即商品),通過分銷/配送網絡運送到零售終端;最后,零售終端以一定的形式,將商品銷售給消費者,如圖2-1所示。雖然零售終端的形式千變萬化,但背后的供應鏈卻具有相當強的共性。商品都需要經歷生產加工、物流網絡和零售銷售這三個過程,最終到達消費者的手中。

零售供應鏈基本模型的一端是生產企業。從供應的方向來看,生產企業是整個供應鏈的源頭,但是,零售供應鏈的最終目標是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需求的方向正好相反。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零售消費者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個層次,分別對應商品需求、服務需求和體驗需求,如圖2-2所示。商品需求是消費者最基礎的需求,如何將滿足需求的商品通過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眼前,并提供盡可能便捷的購買渠道,是所有零售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延伸出消費者行為分析、品類管理、終端設計、支付體驗等多個不同的專業分支。

圖2-1 零售供應鏈基本模型

如圖2-1所示,消費者的需求方向與商品的供應方向逆向而行,導致需求和供應之間可能出現矛盾。在物資相對貧乏的社會,由于生產力落后,經常出現供應無法完全滿足需求的情況,即所謂的供方市場;反之,生產力的提高可能帶來供給過剩,因此產生供過于求的需方市場。供應鏈概念誕生于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時期,可以說,研究零售供應鏈主要以需方市場為背景,或至少是供方和需方相混合的市場。如何從相對充足的供給中找到最優方案,是零售企業面對的關鍵問題之一。最優方案不僅包含符合需求的商品供應,同時也包含如何以高效的方式將商品轉移到消費者的手中,即實現“高效消費者響應”。

圖2-2 零售消費者的需求層次

在供應鏈概念出現之前,實現消費者響應的一種常用方式是“基于預期的商業模型”(Anticipatory-based Business Model)。在基于預期的商業模型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運作,基本都是通過預測進行連接的。如零售企業通過自身的數據和經驗,對門店的銷售進行預估;分銷商根據零售企業的反饋和經驗,進行批發銷售預估;生產企業則根據以上兩者的反饋,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出貨量預估,并制訂生產和庫存計劃。基于預期的商業模型通過預測進行提前生產,隨后將庫存配置到分銷網絡中,最后將商品運送至零售門店中進行陳列,供消費者選購。基于預期的商業模型,通過預測和提前庫存配置實現消費者響應。當時信息獲取的成本高、難度大,企業內部預測的準確性難以保證。此外,不同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預測量經常過大,導致庫存積壓。

由于基于預期的商業模型存在局限性,人們開始探索如何在保持快速響應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企業內部的運營效率及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連接效率,同時減少由預測的不準確性和片面性導致的庫存積壓。隨著供應鏈概念的出現,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模型,幾乎在一夜之間,被許多零售企業認定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模型與基于預期的商業模型的本質區別在于,其將鏈條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予以對待,目標是以整個系統的最優配置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信息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交互成本也大幅降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連接效率,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盡管如此,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商業模型所面臨的挑戰依然是巨大的,其中之一便來自鏈條企業之間的天然隔閡。

在供應鏈概念被提出后,零售供應鏈的基本模型并未發生改變。基礎組成部分依舊是生產企業、物流網絡和零售終端企業,預測也繼續是決定生產計劃的主導因素。信息技術廣泛且愈發深入的應用,大幅提高了企業內部的管理能力和預測能力。然而,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隔閡并未消除,尤其是當分銷網絡中存在多級企業時(如圖2-1中間部分所示),這種隔閡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突出。隨著西方零售行業整合度的不斷加強,單個零售企業在供應鏈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突出。為減少不同企業之間的隔閡造成的影響,零售企業開始重構自己的供應網絡,其中最重要的舉措便是不再依賴生產企業原有的分銷網絡,轉而建設自己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并直接與生產企業開展貿易。在一些西方國家,早在供應鏈概念被提出之前,部分零售企業就已經開始進行物流網絡的建設了,供應鏈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對這一舉措最好的解釋。與此同時,供應鏈概念被提出后,西方零售企業在原有供應網絡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與生產企業的合作,并積極開展跨企業的聯合預測。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今天的西方零售市場,呈現出高度整合的狀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零售成熟市場。

零售供應鏈基本模型的另一端是零售終端。在供應鏈概念被提出后的二十多年間,零售終端的形式不斷發生著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便是網上購物的興起。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上購物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21世紀初期,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將網上購物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零售成熟的市場,以實體門店為主的零售企業(在一些場合也被稱為“傳統零售企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是憑借其積累的規模效應和供應鏈優勢,才使這一沖擊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零售市場的格局。相反,它激發了實體零售行業的再次創新,其中的代表便是近年來被提出的“全渠道零售”概念。實體零售企業在不改變原有供應鏈基本模型的前提下,利用分布廣泛的終端,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始探索為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無差別的購物體驗,隨之孵化出手機訂貨、送貨到家、門店自提等多種不同的新型服務。

除了原有的消費者到店選購方式,全渠道零售開創了以下幾種新的互動方式:①“到家方式”,即根據消費者的網上訂單,把商品從實體門店配送到家;②“自提方式”,即實體門店將對應網上訂單的商品提前準備好,客戶自行前往門店提貨;③“前置倉方式”,即零售企業開設不進行現場銷售的配送終端,僅用于執行網上訂單的送貨到家。“前置倉”一詞在不同語境下代表不同的意義。本書中的“前置倉”指代完全用于送貨到家的配送終端,即“暗門店”。從零售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這些創新方式全部集中在零售終端,目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廣泛的購物渠道及更便利的消費體驗。由于送貨到家服務的出現,在零售供應鏈的基本模型中,增加了從零售終端到消費者的運動方向,如圖2-1右側所示。

綜上所述,從供應鏈概念被提出至今,零售供應鏈基本模型并沒有發生結構性的變化,變化主要出現在原有結構的內部。變化之一是以生產型企業為主導的分銷網絡,逐漸轉變為以零售企業為主導的配送網絡;變化之二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幅提高企業內部的管理能力和預測能力;變化之三發生在零售終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消費者的互動方式變得愈發多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长寿区| 张掖市| 多伦县| 芮城县| 油尖旺区| 拉萨市| 宣武区| 翁源县| 休宁县| 都安| 定结县| 清河县| 西乡县| 京山县| 靖江市| 府谷县| 平阳县| 岫岩| 卫辉市| 新民市| 上蔡县| 左云县| 襄樊市| 那曲县| 工布江达县| 普宁市| 久治县| 贡山| 庆安县| 克山县| 安化县| 博爱县| 平和县| 比如县| 渝北区| 高州市| 浏阳市| 阳江市| 修文县|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