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的世界(下)
- (日)白川靜
- 3040字
- 2021-04-14 15:32:53
關于語言
有人相信,肢體語言成熟后才有了語言。其實,肢體語言與語言相去甚遠,它既無詞匯,亦無語法。在人和人進行交流的時候,肢體語言固然能起到作用,然而倘若向神明禱告,肢體語言就很難充分派上用場了。人類的語言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正是因為語言是人類與神明交流的必要媒介。換言之,邏各斯(logos)與語言是共同孕育出來的。所謂“邏各斯即語言”,便是此意。自那以來的語言,便始終擁有一種神力。所謂語言,并非僅僅是某一單個的聲音或某一串聲音流,它是某種具有實體的存在。人們相信,若呼喚神明之名,可將某位神明請至身旁,若讓逝者之名從自己嘴里說出,則有招致亡靈的危險。所謂“言靈招福”1,并不僅僅出現于古代日本,事實上,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人類語言的產生進程之中。
可以說,語言是將內在之物外顯化的產物。內在之物通過語言實現客體化,這便是與自我發生了“分離”。這樣,我們才能為之賦予形象,使之成為某種東西,這便是所謂“表達”。這種客體化之后的產物,便脫離了我們的管轄。
出言宜鄭重,有似朝顏花,花開不過穗,隱戀深無涯。2《萬葉集》十·二二七五
如其所言,即便是我們最私密的愛情,也未必就是能訴諸語言之物。古代的日本人在悼念去世的貴族時所作的“禱文”亦是如此。為了悼念安積皇子3,大伴家持4在創作長歌(《萬葉集》三·四七五)時以“欲道多威儀,欲言太嚴明”開篇,聽聞訃告時則“忽然惡耗來,忽然狂言生”。5“狂言”表達了悲痛欲絕的作者希望噩耗不實的愿望。言靈又可占吉兇,故古人可行“言占”之事,中臣連6的先祖興臺產靈即占卜之神,被人們認為是掌管著言占的神明。正是因為承認語言有如此的功能,故而語言還可立誓。如《仁德紀·二二年》所言:“貴人立言有此說,諸弦備為絕間繼,是以并置八田女。”7由于誓言是在神明面前所立,所以絕對不得背棄。
關于言三上,《說文》曰:“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边@個字義符是“口”,聲符是“?”。?三上,依《說文》,訓辠(罪)8,表示罪愆之義,指“言出禍入”“禍從口出”。然而立足甲骨卜辭、金文字形9,“言”字明顯是以“辛”為義符,而“”則多指收納祭祀或起誓文書的容器,幾乎沒有被用來指人的嘴的用例?!靶痢笔怯糜趫绦心痰尼槧钚叹摺R虼?,有觀點認為“言”指犯人的口供。不過,考慮到古人將言語視為神圣之物,故而此說不可能成立,不可能以犯人的口供來表示言語。在日本,“言”表示“言立て”,即誓言,指人在神明面前起誓,日后若言行不一,則須承受墨刑的懲罰,換言之,“言”表示一種自我盟誓的行為。古人一般是在會盟或訴訟時宣誓?!吨芏Y·秋官·司盟》曰:“有獄訟者,則使之盟詛?!薄吨芏Y·秋官·司約》曰:“若有訟者,則珥(即一種清洗的儀禮)而辟藏(盟書)。其不信者服墨刑?!庇纱丝梢?,古人對于立誓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把浴边@個字表示的是一種在神明面前起誓時的儀禮。
背誓當罰(罰)四下。《說文》曰:“罰,辠之小者。”“詈”和“刀”會意。“未以刀有所賊,但持刀罵詈,則應罰?!币簿褪钦f, “罰”雖然可以解作行使暴力和威逼他人之罪,但“罰”這個字并非指向犯人的惡行,而是指向犯人所承受的制裁。
周初有師旂鼎,其上記載師旂麾下有兵卒厭戰,率兵者伯懋父命令這些厭戰之人繳納罰金,如不能繳納,則將其流放。“罰”在這里就表示罰金之義。春秋列國時期的齊國有叔夷镈,其上記有“諫罰朕庶民,左右毋諱”。這里的“罰”則應表示訓誡之義。然而,筆者依據字形,認為“罰”之本義應更具象征性,而非特指某種具體的懲罰行為。
“罰”,由在詈七下的基礎上添加“刀”構成?!墩f文》:“詈,罵也?!薄熬W”“言”會意,“網罪人”,許慎認為這個字表示逮捕之義,但筆者認為該字或許應該表示向人施加詛咒之義?!熬W”在“言”上,以遮蓋表示立誓無效。古人在亡國神社之上加修屋頂,使之不再受到陽光照射,應當與之是同一個意思。此外,如《詩經·大雅·桑柔》的“覆背善詈”,也是表示一種違背盟誓的行為?!案脖场奔锤淖冃囊?。當時應該有一種詛咒的方法,對這樣的人進行懲戒?!傲P”字是在“詈”的基礎上添加一個“刀”,表示通過用刀斬斷罵詈之器,迫使詛咒失效。無論是出于攻擊,還是出于防御,所有這類行為都是以一種象征性的方式進行的。這便是古代的祝咒之術。
與“罰”意思相同的還有罪七下。“罪”,依《說文》則本義為捕魚竹網。捕捉鳥獸蟲魚當以罔罟,捉拿觸犯刑律之人當以罪罟。罪,初文作辠十四下,《說文》曰:“辠,犯法也”,從“自”、從“辛”,“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許慎認為該字表示犯人蹙著鼻子,表現出痛苦辛酸之貌。然而筆者認為,這個漢字表示用辛這種刑具,向犯人施以墨刑。有人認為,早先秦始皇不滿“辠”與“皇”字形相近,遂為其新制“罪”這一形體。秦始皇大概是在一統漢字時進行的這一變動吧。對于一個想要將全部文字進行一番改變的實權者而言,這類肆意妄為之舉并不少見。
“言”,指在與他人立誓或自我起誓時,向神明宣誓的話語。這是以此來宣揚自己的正當性,并向對手展現出攻擊姿態。與其相對應的則是語三上,可以說,這個字表示的是具有防御性的話語?!墩f文》曰:“語,論也?!闭?small>三上:“議也?!弊h三上:“語也?!痹S慎在解釋這些漢字時進行了循環遞訓。而“語”的本義則保留在吾三上這個字當中。也即是說,“吾”是“語”的亦聲部分?!墩f文》曰:“吾,我自稱也?!痹S慎認為它是第一人稱代詞,認為“五”是“吾”的聲符。筆者認為,“吾”最初并不做第一人稱代詞,該義由假借而來,必然不是“吾”的本義。我們可以嘗試將“吾”解作會意字。依《說文》,許慎認為“五”表示陰陽二氣交互錯綜之貌,也有觀點認為“五”指議論交錯。然而在金文字形中,“吾”是由在“”的上方疊加“五”而構成的10。將重疊的“五”這一形體覆蓋于“
”之上,可以表示捍御祝告之義。可知,“吾”最初當讀作“御”。
在金文中,有“干吾”這種將漢字連用的用法,這便是后世的“攼敔三下”。西周末年有師詢簋,其上記有“率以乃友干吾王身”,又有毛公鼎,其上記有“以乃族干吾王身”,其中“干吾”都表示皇親拱衛君王之義。“捍”表示持干(盾)防御,“吾”最初指保護祝告的咒能?!?img alt="" class="Font"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76366/19789004108105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g1384155a933a.png?sign=1751620765-G9BHF3LTNqGPaAQHPRSKa4cdCCCa3DyT-0-6c1ce3f3cf007129345fb976c76c9f04">”,是祝告之器,表示保護它的漢字有“吉”“咸”“古”等,而表示割裂它、擊破咒能的漢字則如前文所述,有“舍”“害”“??”等(詳見上卷第二章)。從構造上看,“吾”可歸為前一類漢字,這一類漢字均是在“”上添加有宗教意味的兵器。倘若擊打“吾”“古”,則有“敔”“故”,這兩個字與“毆”“敲”等字相同,應該表示某些與咒術相關的行為。
“言”具有攻擊性,“語”具有防御性,因此語言本身就具有了一對相對的屬性。同時擁有兩種屬性的言靈,自“口合戰”11“歌合戰”開始,便成了先人的斗爭工具。此類斗爭行為多由巫職人員操控。巫言為誣三上,“誣”,依《說文》訓“加言”,可能是由于巫之言多荒誕無稽的緣故。在日語中,“語言(ことば)”也被寫作“こと”。所謂“こと”,既可以表示言辭,也可以表示特殊,指代不同的事物,但無論其所指為何,均讀作乙類音12?!挨猡巍迸c“こと”相對,泛指一般。據此而來,“そんなことがあるものか”(這種情況會有嗎?)這句日語,表示的就是將特殊的情況,放入一般的情況中進行否定。語言擁有一種特殊性,即在語言最為緊張的地方,便是咒語最能發揮效用的地方。語言的發達,是因為它可以充當人類與神明交流的媒介,也正是因為相同的道理,人們才認為邏各斯與語言共同孕育。至于文字,則可以認為是將語言所擁有的功能,固定在字形之上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