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閃亮世界的『高科技名片』


“今天,我們見證了一場完美的落幕。一位勇敢的先行者,劃過太空,化作絢爛的煙花,奔向了探索旅程的終點。”2017年9月22日,中國航天人的朋友圈被“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主動受控離軌”的消息刷屏。在太空飛行了5個多月的“天舟一號”,在圓滿完成所有任務后墜入大氣層燒毀。
此前一天,正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5周年紀念日。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完成,給這本輝煌的成績冊再添一筆。而極具象征意義的是,“天舟一號”的落幕,恰恰意味著一個嶄新的“空間站時代”即將開啟。
從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到建設自己的空間站;從打造第一枚火箭、第一顆衛星,到擁有彈、箭、星、船、器、無人機等龐大家族;從把衛星送上天,到探測月球、火星和其他小行星……中國航天在太空中的腳步越走越遠,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歷經6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國航天,已經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的一張閃亮的“高科技名片”。

海南文昌: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組合體安全轉運至發射區
運載能力大跨越,“新一代”火箭的新長征
無論是發射人造衛星,還是發展載人航天、探索月球火星,都離不開運載工具——火箭。有句話說得好,“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
自20世紀70年代發射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以來,中國的“造箭人”不斷通過運載火箭的升級換代和發展壯大來拓寬“航天舞臺”,他們的最新一個“代表作”,就是歷經10年,攻克12項核心關鍵技術、247項關鍵技術研制而成的“長征五號”。
2016年11月3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大、技術跨度最大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矗立在塔架上,即將開啟太空之旅。
前來觀看火箭升空的人群熙熙攘攘,他們不會想到,自己將經歷中國航天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次發射。
17點30分,離預定的發射時間還有半個小時,發射大廳里的氣氛突然緊張起來。經緊急檢驗后,工作人員發現火箭一級助推器氧排氣管道出現問題。指揮部決定將發射窗口推遲到19點01分。但很快,新問題接踵而至,火箭點火時間被兩度推遲,倒計時1分鐘內又出現兩次暫停,最終在20點43分成功發射。此時,距離原定發射時間已經過去了163分鐘。

2016年10月28日,海南省文昌市,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垂直轉運至發射位置。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一波三折、驚心動魄的發射過程后迎來的成功,擁有不同凡響的意義——使中國運載火箭的規模實現了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級,進入空間能力提升了兩倍多。中國成為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主流火箭陣營的一員。
“長征五號”是中國“新一代”火箭家族中成功首飛的第4名成員。在它首飛之前,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3枚新一代運載火箭。
20世紀90年代,中國航天人逐漸認識到,要走向更遠的深空,必須依托更先進、運載力更強、無毒無污染的新型運載火箭,于是提出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展構想。2001年,新一代運載火箭正式獲得立項。
“新一代”的首秀是在十多年之后。2015年9月,中華大地上5天內兩次響起強勁的轟鳴聲。9月20日,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飛箭——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20顆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隨后的9月25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使長征火箭家族擁有了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
2016年6月25日,中國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也首飛成功,將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從8噸左右提升至14噸。
再加上“長征五號”的首飛,中國用15年時間打造了4型新一代運載火箭。至此,長征運載火箭形成了4個系列10種型號的成熟產品,具備了發射低、中、高軌道不同類型航天器的能力。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長征系列火箭累計發射270次,成功率約9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部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1:20縮比模型
目前,中國火箭家族仍在擴容。根據規劃,2020年,“長征八號”將完成研制并實現首飛,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40噸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也在研制計劃之中。屆時,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系統將基本建成,為未來建設空間站,開展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提供強有力支撐。
此外,中國正瞄準世界前沿,全面開展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空間運輸平臺等更為前沿技術領域的預先研究和飛行演示驗證工作,實現中國航天運輸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