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精神與改革開放論集
- 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
- 6034字
- 2021-12-31 13:48:35
弘揚延安精神 牢記初心使命
馮建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身處革命圣地延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望中華民族由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由世界秩序的最底層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半封建的中國,集結起億萬民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斗爭的磅礴之力;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列強橫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帶領全體中華兒女走出一條真正獨立自主的外交之路;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經濟文化曾經嚴重落后的中國,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引領中華民族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只有在新時代不斷弘揚延安精神,才能牢記初心使命,擔當民族復興新的歷史大任。
在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劇烈運動中,中國共產黨成功喚醒民眾并凝聚民心,成為中國人民謀求民族復興偉大斗爭的主心骨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做出了卓越貢獻,并長期領先于其他文明。只是到了近代,在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下,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被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隨之興起的,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的不屈斗爭與艱難探索。
(一)各種政治力量先后登上歷史舞臺,力圖挽救中國于危亡之中
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和深刻的社會危機,中國向何處去?中國社會各階級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嘗試。
晚清時,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試圖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前提下引進西方的軍事和生產技術,達到富國強兵的效果。1895年,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洋務運動以破產告終。
處于沉重壓迫中的農民階級,也曾以一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起義,將中國舊式農民戰爭推向了最高峰。它的失敗證明,農民無法也不可能超越自身階級局限性,不可能擔負起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重任。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寄望于封建君主的“維新新政”,掀起了一場變法維新運動。他們以西方近代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為依據,抨擊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和傳統意識形態,試圖效法俄國、日本,通過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建立國會、制定憲法,以溫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推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救亡圖存的目標。這場被寄予厚望的變法,在慈禧太后的政變中悄然落幕,歷時僅僅103天。
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打破了中國先進分子們對晚清封建統治者最后一點希望。正如美國學者費正清所說,“沒有別的事件能比這更有效地證明:通過自上而下逐步改良的辦法來使中國現代化,是絕無希望的。1895年的戰敗和雄心勃勃的計劃在1898年的徹底破產,第一次大大促進了革命變革。”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率先舉起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第一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一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點燃了無數愛國者對嶄新中國的希望。然而,這個初生的共和國僅僅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接踵而至的是更加黑暗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失敗后的中國深感痛心,“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擔負起教育和組織民眾的歷史使命,領導人民走上了真正的民族復興之路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中國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的努力之所以失敗,兩個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沒有認清革命的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第二,沒有廣泛地發動群眾,特別是沒有深入到下層的工農群眾中去,未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群眾運動。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即著手分析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開展工農群眾運動,中國革命很快展現出了嶄新局面。在1922年召開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斗爭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時,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的二大也明確指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階級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一定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 ‘群眾黨’。”這個黨不僅“內部必須有適應于革命的組織與訓練”,而且“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必須是離不開群眾的”。從此,一個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充滿艱辛但前途光明的民族復興之路。
回顧這一段歷史,正如毛澤東指出的:“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的共和國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產。”“這樣就造就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斗爭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外交原則,徹底結束了中華民族任人擺布的屈辱外交歷史
鴉片戰爭后的百年,是中國近代民族危機與外交悲劇的百年,整個世界被列強所構建的殖民體系囊括其中,他們用武力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制將中華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遭到嚴重侵犯,外國侵略者在中國取得種種特權,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全方位控制中國,中國已經被拋入了世界秩序的最底層。這樣的民族危機與外交災難,激發了民眾對于奉行獨立自主外交、切實維護國家權益的熱切期望。
(一)晚清之后歷屆政府,都需要依賴外來力量維護自身統治地位,不可能有獨立自主的外交
1840年開始,清政府被迫與先后入侵的列強們進行了五次戰爭,最終都以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協定和附加條款作為結束戰爭的代價,中華民族的災難隨之日益深重。而腐敗的晚清王朝從維護統治地位出發,做出了“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無恥選擇,以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外國對清政府的支持,進而阻礙中國社會變革,這一路徑幾乎被晚清之后歷屆政府所復制。
晚清之后的歷屆政府,既沒有能夠獲得足夠的合法性,也沒有能力消除內部的重重矛盾,中國一直處于事實上的分裂狀態。政治上的軟弱驅使統治者們沿襲著晚清以來的外交路徑,即依靠外來力量阻止中國社會變革、維護自身統治地位。列強們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繼續干預中國內政,并不斷擴大對中國的控制能力。在北洋政府時期,各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扶持不同派別的軍閥,借給大批款項,賣給軍火武器,甚至派來各種顧問人員,在各派軍閥無休止的混戰中獲得利益。這樣的政府,政治上依附外國,經濟上投靠外國,除了屈服哪里還有什么外交。
1928年,國民黨依靠攫取革命勝利的果實,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雖然一度表示要逐步改善中國外交地位,提出過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目標的所謂“革命外交”,但由于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事實上的軍閥割據并未根本改變,國民政府依然要依靠英美等列強的支持鞏固其統治地位,這樣的背景下奢談“革命外交”,不僅收效甚微,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國民政府也并沒有遵照執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的對日外交是所謂的“不絕交、不宣戰、不講和、不訂約”。而事實是,在日軍脅迫下,國民政府先后與日本簽訂了出賣主權領土的《淞滬協定》《塘沽協定》。更有甚者,在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國民政府依然秉持清政府遺留的外交遺產——“攘外必先安內”。為了集中精力鞏固自身政權,將抵御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望于國際聯盟與各大國的調解、干涉。面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時任國際聯盟秘書長的愛文諾對中國外交人員說:“當一個國家受到外國侵略時,首要的是他自己起來抗戰,然后才有希望得到他國的援助,如果自己不去抗戰,向你們國家這樣,而希望別人替你們火中取栗,這是史無前例的。”這雖然是國際聯盟為自己的不作為進行的推脫之詞,但反映的正是國民政府屈辱懦弱的外交形象。
(二)中國共產黨確立并堅持了獨立自主外交原則,帶領中華民族走出了深重的外交災難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清楚地意識到,要爭取中華民族徹底的獨立與解放,要帶領人民走出近代以來深重的外交災難,就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政治改造和社會改造,在構建新的政治社會結構的基礎上去構建一種完全新型的對外關系。在當時中國的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國共產黨,即具備了構建全新對外關系的力量基礎,也擁有獨立自主維護民族權益的堅定意志。
首先,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福利、為民族謀復興的政黨,并無自己一己私利。毛澤東對此有清晰概括:“我們的共產黨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使得這個政黨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獲得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這是晚清及之后歷屆政府所無法具備的,也成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堅定奉行獨立自主外交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其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性、紀律性的政黨。“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共同的信仰、堅定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共同特征,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共產黨人共同的追求。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過程中,這個政黨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自我革命的勇氣,逐步形成具有崇高威信的領導核心,成長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強大政黨。在列強橫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反帝反封建的旗幟,凝聚億萬民眾的力量,爭取外援又絕不依賴外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秉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處理同所有國和政黨的關系,徹底打破了晚清以來列強利用中國內部矛盾獲取權益、控制中國內政的局面。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雖然百廢待興,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卻擁有了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權益的強大政治和社會支持,開始構建全新外交體系。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三大外交戰略與政策。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首先是聯合蘇聯、各人民民主共和國和被壓迫的民族,站在國際和平民主陣營方面,共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規定”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修訂。在徹底結束舊中國不平等外交的基礎上,《共同綱領》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外國的政府和人民恢復并發展通商貿易關系。”自此,新中國徹底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百余年中華民族所受的外交屈辱,以全新姿態掀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篇章。
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引領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曾經非常落后、人口眾多、國土廣袤的東方大國,領導人民奪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歷經28年浴血奮戰,在領導人民走向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面對挫折,勇于修正錯誤,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一)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毛澤東曾經在1954年這樣形容:“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但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明確宣告:“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探索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建設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克服重重困難在國防和科技領域,取得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重大成就,拉開了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逐步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序幕,極大提升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話語權。
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同時付出了沉重代價。“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發生,就是在這一探索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和優良傳統,本著對人民、對民族高度負責的態度,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號召:“把馬克思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9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領中華民族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終于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35年年底,就在中國共產黨決心從延安邁出走向世界的步伐時,毛澤東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能力;14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開幕式上莊嚴宣布: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68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充滿自信地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自信、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96年不平凡歷程,充滿著苦難與輝煌、曲折與勝利,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克服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唯一正確的抉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正確的路徑。
(作者系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