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而濟于河,
有虛船來觸舟,
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有一人在其上,
則呼張歙之。
一呼而不聞,
再呼而不聞,
于是三呼邪,
則必以惡聲隨之。
這段文字出自《莊子·外篇·山木》(“歙”字這里讀xī),故事的大意是:
有一個人乘著船過河,
這時,一只空船撞到了他的船,
即使這人心情很不好,他也不會對空船發怒。
但如果船上有人,
他就會大聲呼喊,讓那人注意。
如果第一次呼喊沒有得到回應,
第二次也沒有回應,
到了第三次,如果還是沒有回應,
他就會以惡聲相向。
莊子通過這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對“人和自然、社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理解和思考,即:人的情緒和反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境中的“實”與“虛”。
人與自然的和諧
對于自然現象,如空船撞船,我們不應該有怒氣,因為這是自然發生的,沒有人的主觀惡意。
對回應的期望和情緒的變化
但對于有意識行為的個體,如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我們的情緒和反應就會不同。比如期望他人能夠注意并作出反應,這種期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即使最初是寬容的,但情緒累計到一定程度,也會爆發憤怒。
對情境的適應和自我控制
我們應該學會適應不同的情境,不被外界輕易影響和動搖。即使在面對沖突和挑戰時,也要保持平和心態和自我控制。
無為及有為
莊子順應自然的思想,可以指導我們在反應和行動上,要超越對物質世界的“實”與“虛”的執著,不過度干預或強求,不被外界的變化所左右。應該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和境界,從而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自由。
雖無為而治,其實大有作為。
作者努力碼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