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道德經》王道知常
- 佛不是道,道不是佛
- 小雞啄老愣
- 795字
- 2021-05-01 02:48:00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極和篤一樣,都是一心一意的意思。一心一意守住虛靜,萬物萬象起伏生滅,我們就可以從中看到它們的循環往復。世間萬物,蕓蕓眾生,本來紛紜繁雜,但都歸于它們的根本。在這里思考的是:炁。萬物的生滅,都是炁的運行,炁這個概念,也是用于闡述“恍惚”的道的難以形容的運行規律的,歸回它們的根本,就是入靜,也就是恢復到“本來”。闡述“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可道非恒道”,所以這里的“常”也有可能是“恒”。“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恢復到“本來”是事物永恒的歸宿,知道這種規律,就是有明于道,不明白這種規律,就會胡作非為,這樣就會充滿兇險。知“常”,就會變得能容,寬容大度,就能做到坦然公道。這里的“王”也有“全”的版本。現在的道德經里有很多人為修改的痕跡,就像“天大地大道大人大”,以前是“天大地大道大王大”。這里按照“王”來解釋,就是這樣的坦然公道就是王道,按照“全”來解釋,就是這樣的坦然公道才能做到周全,這兩個可以一起理解,并不是最重要的。再看后面,這樣坦然公正的態度就是天道,天道就可以長久,終身沒有窮盡的時候。翻譯完了,在這里看一下本章的意思,第一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其實就是第一章里的“常無,欲以觀其妙”。通過虛靜的狀態,看到了“萬物歸根”,然后明白“常”的道理,事物生生滅滅,分分合合,都是按照道的規律運行,阻撓這種規律就是“妄作”,結局就是“兇”。所以明白事物無常的規律,就會變得寬容曠達,寬容曠達的人才能做到坦然公正,考慮周全不被蒙蔽。這種行為其實就已經是“無為”的一部分了。“公道無私”。這一章的核心,是“知常”,這個思想境界是“無為”的前置,“知常”,才能由心而發,去做“無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