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依戀的力量
- (加)德博拉·布盧姆
- 875字
- 2021-04-10 00:05:54
父母之愛,感人至深,歸根結底卻又幼稚無比。它無非是父母自戀情緒的再生,盡管可以體現為對外物的喜愛,卻毫無疑問地彰顯了其從前的本性。
——弗洛伊德,1914年
他真是生錯了地方,一個夢想家,一位詩人,卻陰差陽錯地出生在艾奧瓦州這片追求現實的土地上。這就像玉米地里長出玫瑰一樣有著太多的不可能。哈利·弗雷德里克·伊斯雷爾(Harry Frederic Israel,也就是后來的哈利·哈洛)每次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就忍不住會笑。孩提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生錯了地方的有趣的小不點兒,身處規整的田壟中,他那夢想的雙翅總能順著一壟壟的翠綠和金黃,飛向那與天相接的地方。
無論如何,這里是艾奧瓦州東南部,這里的人都是在玉米地里長大的。20世紀初的時候,這里就像一個馴養場。那個叫費爾菲爾德(Fairfi eld)的小鎮,也就是很多年以后哈利出生的地方,于1836年獲得建設許可,對傳統的小鎮廣場做了精心的規劃。此后幾十年,這里一直是一個邊疆小鎮。那時候,科學對人們而言還是那么遙遠,那么不真實,也那么無關緊要。“沒幾個人知道,也沒誰會關心世界上到處是無數令人著迷的生物,或者他們腳下的巖石記載了地球的歷史。”
待到哈利·伊斯雷爾出生的時候,那兒的邊疆風貌已經被整治得蕩然無存。鎮上的廣場鋪砌得整整齊齊。一所由紅磚砌成的醫院以及更為歐化的藥品取代了印第安人的藥草療法。以往長滿灌木與高草的土地,被人們開墾、耕耘,變成了一塊塊良田。甚至那些熱衷于科學探索的人也不再去野外搜尋動物的遺骨,當地的中學開始教授自然課。
“其重中之重則是對最高等級的脊椎動物,即對人類自己的研究。”想必哈利不會特別喜歡這個。多年以后,他會承認自己厭倦了完全條理化的科學。也許,他心里永遠也接受不了所謂的“絕對的規則”。對于“人類自己”是完美進化的典范這種說法,他一直不服氣。也許,應當說人類仍在進化當中。如果當時這個話題在費爾菲爾德能夠公開辯論的話,哈利一定會很高興地辯上一辯。哈利的家人也許會說哈利生來就是一個辯論家,他的那些伙伴也是同樣的看法。中學畢業的時候,學校年度紀念冊畢業合影照片下方是這么描述哈利的:“盡管他個子很小,但是我們都知道,在辯論方面,他做得最好。”